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Edna思語5

Edna思語5
歲月無聲消逝。每個人的背後,經歷多少滄桑?
是晴是雨、是喜是憂、是苦是樂,都必須經過。
然後,還會有明天。正念當前,走應走的路吧!
先苦後甜
最近表弟來香港旅遊,他剛成家不久,年輕有為,事業有成。記得第一次表弟來香港,初次見面,當時他只有十歲;多年前我去上海旅遊,第二次見面,他已經二十多歲;這次再見,他已是三十出頭的人了。感慨時光飛逝,轉眼二十年。
表弟對我說:「小時候家裡窮,夢想長大以後能置業安居,改善生活。現在已經有樓有車,卻又不覺得怎樣!」
我對他說:「我們的公公婆婆,曾是大富之人,在抗日戰爭之前,他們過著平安富足的生活。但戰火無情,國家衰弱,民不聊生,令他們過了幾十年苦難的日子,他們是先甜後苦。而我們這一代,雖然小時候家裡貧窮,但我們成長於幸福的時代,這三十年,中國經濟起飛,國泰民安,衣食豐足,所以我們是先苦後甜。」
表弟聽了我的意見,深表認同。表弟擁有自己的事業和幸福小家庭,令人羨慕。中國有很多富人,但一山還比一山高,有小康的生活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已經很不錯。我們要有知足和感恩的心,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同時也要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多年前有一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由鞏利和葛優主演,講述中國在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一連串動盪,藉由故事的主角來演繹時代的變遷,展現了當時老百姓艱苦的生活。這部電影很有意義,值得重溫。
現在的八九十後,很多都生於富裕家庭,衣食無憂,有些家庭顧用傭工打理家務,兒女嬌生慣養,不知愁滋味。當遇到挫折時,因不懂處理,就會深受打擊、情緒激動,甚至遷怒於人,做出不良的行為。科技和資訊的發達,令青少年追求物質,沈迷電玩,愛好打扮,卻不懂珍惜福氣、孝養父母。
印光大師曾言:「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份。」
為人子女,要惜福和孝義,如果只顧享受,虛度年華,不務正業,將會走向先甜後苦的不歸路。
能上能下
我在河北出生,六歲隨家人來香港定居。在大陸生活的時候,父母收入微薄,哥哥姐姐都在求學。父母收入少,開支大,我們一家人,省吃儉用,縫縫補補地過日子。穿的衣服是婆婆和媽媽做的,吃的主糧是饅頭和大白菜,家裡養著幾隻母雞,燒飯用的是煤,廁所是糞坑。
當時年幼,對我來說,沒有比較,沒有高低,沒有資訊,只要有人陪我玩就好。我性格外向,像小男孩,整天向外跑,幾個小孩挖個大坑,可以玩上一整天;在農地挖花生,也會開心一整天。冬天時,河面結了薄冰,最喜歡吃河面的冰片;夏天時,蝴蝶蜻蜓是我們的最佳玩伴。當時的玩意,沒有電腦,沒有玩具,只有免費的大自然。
後來到了香港定居,完全是兩個世界。在香港生活多年,生活水平漸漸提高,對於年幼時的一切,印象變得糢糊。現在,住的是高樓,開的是房車,穿的是美服,吃的是美食。沒有想過有機會能重現當年簡樸的環境。
二o一一年我加入「善啟慈善基金會」做義工,去貴州扶貧。到目前已經去了幾次,每次都有十幾位成員,包括基金會的主席、幹事、捐贈者和義工等。記得第一次去貴州扶貧,山高路遠,我們坐的是爬山車,山路崎嶇顛簸,一開始未能適應,暈車頭痛,後來適應了,就沒事了。我們去探訪貧戶,他們的房子,跟我年幼時的家差不多,有些更貧乏。貧民穿縫補過的衣服,主糧食玉米和土豆,家裡養著禽畜,燒飯用的是煤,廁所是糞坑。我在探訪他們的時候,彷彿回到了年幼時的家,那些情景重現腦海,讓我有一份親切感,並感同身受。有些第一次去扶貧的義工,受不了爬山車的顛簸,忍不了骯髒的廁所,聞不慣禽畜的味道,吃不慣貴州的飯菜,就再也不參加扶貧了。
香港是最先進的城市,貴州威寧縣是最貧窮的山區,相比之下,就像是天堂和地獄。朋友問我:「為什麼你能忍受貴州落後的環境?」我對朋友說:「我能上能下,能高能低,我可以高床軟枕,美服美食,但也可以睡木板床,粗茶淡飯。」
社會上有很多人,能上不能下,接受不了先甜後苦的事實。事業的挫折、婚姻的挫折、金融的挫折,從高處墮下,如果不能接受現實,就會非常痛苦。有些做老闆的,公司倒閉後,不肯紆尊降貴,從事普通的工作,生活就會更艱難。
釋迦牟尼佛,本來是一名太子,當他知道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他為了世人能離苦得樂,甘願捨去王位,出家修行,過貧苦的生活,尋找解脫之道。這位具有無上智慧的釋迦佛,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捨能忍。我們要學習釋迦佛的智慧、慈悲、勇氣和堅強。
人,要像水一樣,能隨順任何因緣、適應任何環境!這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環境、什麼災難,都能堅強面對、好好地生活下去。
勿施於人
我在大公司工作的時候, 從低做起, 一開始做個初級文員. 工作的部門有十幾位同事,他們的職位都比我高, 由於自己職位低, 就經常要看別人臉色, 感覺很不好受有些同事也只不過是高級文員, 卻沒有助弱的愛心, 而是一副高傲的態度當時剛出社會工作, 感覺公司跟學校有很大的差別; 在學校比較平等, 我的好同學, 有名列前茅的, 也有成績一般的, 大家沒有分別心, 簡單而平等進入這間大公司, 不幸地遇到這類同事不過, 從另一角度來說, 我也學會一個道理: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所以, 我在這間公司工, 一直都很照顧新同事, 希望她能安心工作, 對公司有歸屬感。我待人以善, 心無惡念, 因此也增加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都市人生活緊張, 有時會忽略親人和朋友的感受, 而導至親情和友情的淡薄我比較重視親友的感受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自己不喜歡被冷待, 所以不會冷待親友因此, 每一位親人朋友給我的電話, 電郵, 訊息, 我都會盡快回覆, 希望不要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讓大家的心都能踏實和舒坦
很多誤會, 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而產生的, 這也是因為雙方處事態度的差別而引起的比方說, 一對母女, 母親經常發訊息關愛女兒, 女兒卻多日不理不睬, 母親不知女兒的心在想什麼, 也不知她發生什麼事, 對母親來說, 這是冷暴力,就算女兒事後作出解釋, 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問題, 這位母親也會為這些事操心和難過, 除非這位母親不痛愛女兒, 不然一定會緊張她
如果其中一方不珍惜感情, 沒有付出相對的愛心和真誠, 感情就會受到考驗無論是親情, 友情, 還是愛情, 都是由雙方共同來維繫的, 一個輪子不能穩定地載重物行遠路, 起碼是雙輪車, 才能穩定向前, 走長遠的路
我覺得, 感情....像小橋流水, 平凡而簡單, 不一定要經常來往和見面, 但互相要有一顆真誠和珍惜的心, 才能細水長流
佛陀教導我們, 要有平等的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就算是一隻小螞蟻, 牠也有思想, 也要幹活, 也要吃喝, 也會貪生怕死佛教提倡戒殺放生, 是啟示我們要有慈悲心: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連一隻小螞都不應該去傷害牠我們對待周遭的人事物, 也要有慈悲心, 正如不希望自己被傷害一樣, 不要傷害任何一個人
中台禪寺的惟覺老和尚有一句格言: 對上以敬, 對下以慈, 對人以和, 對事以真如果大家都能以這種慈悲心待人處事, 則人間處處有溫情
願大家都能照顧別人的心, 同時安住自己的心, 感情長存, 細水長流
反觀自照
在人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因緣,有好人、壞人;善緣、惡緣;長久的、短暫的;討債的,還債的。如果沒有智慧處理各種關係,就會陷入惡緣果報之中。
最近香港審結了一件轟動全城的罪案。已故香港女富豪龔如心女士,在一九九二年結識了風水師陳振聰先生,由於龔女士的丈夫在一九九三年被綁架並一直失蹤,龔女士深受打擊,並迷信於風水玄學。她遇上口甜舌滑的風水師陳先生,因而失去理智,迷惑在「愛情」的糖衣毒藥之中。
女士在二OO七年因癌病去逝,多年來贈送了三十億的財富給陳先生。龔女士的遺願是把千億財產捐作慈善用途,成立華懋慈善基金,貢獻社會。在龔 女士去世不久, 陳先生聲稱手上持有龔女士的遺囑,遺囑內容是把千億遺產贈送給他自己。案件審理長達六年,最終,陳振聰被判偽造和使用虛假文書,罪名成立,判囚十二年。
先生多年來得到龔女士贈送達三十億的財富,本已是億萬富豪,一生富貴榮華,享之不盡。卻因極貪婪,現在淪為階下囚。他的所作所為,既可悲、可笑、可憐、也可恨。
龔女士在事業上長袖善舞,一帆風順;但在私生活中,卻因迷戀男子而導致名譽掃地。所以,自古以來,愛情和金錢,都是罪惡的根源。人類為了愛情和金錢,產生無限的欲望,可以不要江山要美人,也可以背信棄義,甚至殺人滅口。
古語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舉頭三尺有神明,當我們遇到各種因緣,要有智慧去處理關係,也要時時檢討自己,是否心存貪念。在愛欲和名利之中,如果產生貪念,就要提醒自己,回復善良慈悲之心,因為貪心正是眾多惡果報之因,當惡果成熟,就無法翻身,悔不當初了。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包括一切毒品類)。一個善良的人,就算沒有宗教信仰,也不會刻意去犯「殺、盜、淫、妄」等過失;但每個人都被前生和今生的業力所牽引,遇境逢緣時如果不知道或不相信因果業報的力量,就會隨心所欲,任意妄為,最後因緣成熟,自受惡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唯有不種惡因,才不會結惡果。願各位菩薩好友,時時反觀自照,自我反省;不種惡因,便不招受惡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