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六祖故居朝聖之旅隨筆


 





  六祖故居朝聖之旅感想         定娜

    一棵佛荔,種下千年美好因緣。

    感恩李樹榮師兄、林愛賢師兄發起六祖故居朝聖之旅,此行除了參訪禪宗六祖惠能出生和圓寂地雲浮市新興縣外,還在唐中宗敕賜六祖的國恩寺內種植佛荔。

    2011129日早上,賢法師帶領佛法同學會,會合樹、賢兩位師兄,以及法師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同學,一同往國恩寺朝聖去。我們一行約40人,先到順德寶林寺參訪和用午齋,然後往六祖出生地集成鎮禮拜六祖。晚上接受新興縣政協宴請,在房間內也能泡正宗溫泉的翔順酒店過了舒適的一夜,翌日早上就往國恩寺出發了。

    唐時,則天帝與中宗仰重佛教,對禪宗更是珍視有加。武朝崇禪,不分南北。既請神秀,也重惠能。神龍二年(706),六祖托病拒召入京,中宗仍敕賜「摩衲袈裟」等為供養;神龍三年(707),敕修韶州中興寺,並賜額「法泉寺」,又於六祖新州故宅建國恩寺,而六祖就在先天二年(713)於國恩寺圓寂的。

    六祖圓寂前,曾於國恩寺東北面親植荔枝樹,這棵千年佛荔,至今屹立不倒。據說此樹還會長出一串串六顆的荔枝,喻為「六祖」之意。院內責負人跟我們介紹時, 無不以此為奇。我們一眾佛弟子,也順著這個難得的因緣,仿效六祖的往蹟,於寺內山坡上,新種佛荔十棵。種荔前,大眾先在六祖殿內恭誦《金剛經》一部;種植 荔枝樹苗後,定賢法師領眾修「慈悲觀」,以摯誠心禮敬三寶,同時迴向法界眾生離苦得樂、新興縣城百姓安居樂業。

          

    整個朝聖之旅,在風和日麗,天順人和的情況下進行。對國內佛教認識甚少的後學來說,祖國聖地靈氣盎然,國民護持聖教之心越趨明顯,自是滿心欣慰。然而對該 地佛教文化發展路線卻是略有擔憂,直指人心的禪門朝聖之旅,所聽的導引,不離六祖出生的奇跡:入滅的聖現,拜六祖得福蔭,甚至六祖村民髮少以喻與出家人相 近之傳說等等,卻少有六祖化眾生、求自性的介紹;若一直把聖地民間信仰化,莫道禪門宗風,正信佛教也恐怕難以發展。猶幸的是,國恩寺住持禪方丈在接見一眾佛弟子時,把日後國恩寺擴建和發展藍圖展現,在方丈的領導下,國恩寺的六祖禪風應有一番突破。

  
 
   既是六祖朝聖,闡釋禪門宗風和惠能大師的故事,就落在定賢法師和定邦師兄身上了。法師引神秀及惠能偈語,向我們解說「頓悟」與「漸修」的問題;指出佛弟子 應如法真修實學,不應強求頓悟。所謂悟,乃一時心光之顯現,然而此光之現,經歷多少劫的修行,我們無從得知。人若妄恃有頓悟的天賦而放逸地不學不修,倒不 如「時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了!法師引《六祖壇經.決疑品》偈語加以說明,一代高僧,所教所言,莫不平實無玄。大師宣教如此,弟子學習更應老實不妄。法 師叮囑我們留意「心平」、「行直」、「改過生智」、「護短非賢」都是個人德行修養的功夫;「親養父母」、「上下相憐」乃家庭倫理的修持;「尊卑和睦」、 「眾惡無喧」為社會道德的處事。修行就是這麼平實簡單,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簡單而切實地執行,漸能趨向佛道。法師強調,若發心要修行證悟,卻又常埋怨事不如 意、命途多蹇、人情不爽,這顯示內心不能安定;不能為自己拿定主意的話,所有的理想都只會變成風花雪月的言詞。法師的開示,如劍之鋒,一語一句,直刺夢 團。的確,菩提不假外覓,修行就在目前;若作如是觀,眼前一切的「憂悲苦惱」,都能轉化成為「法喜輕安」的契機此乃「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義耶?定邦師兄為我們介紹「壇」之所解、六祖生平、讀《壇經》與日常修行的關係等等,皆令我們獲益良多。

    法師常說此次為朝聖之旅,必須有朝聖的規格;是故無論在旅遊車內的早晚課、進廟禮佛的儀軌、與方丈交談的行儀、過午齋的供養心,都為我們一一指導。此次旅 程,在既莊嚴亦輕鬆的氣氛下完成。一眾佛弟子善根深厚,全程循規而恭敬,相助而喜悅。能在如此團結互愛的團隊下朝聖,實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 新興國恩寺朝禮行紀要                  雷榮棣     
          
    接近年廿八,是習俗所謂「洗邋遢」的日子,我們卻是舟車勞頓,早兩天起程作遠行,用另一種方式,讓先聖之光芒,洗滌心中之塵垢。
    由李樹榮、林愛賢居士伉儷發起,賢法師為隨團領眾之〔六祖故居朝聖之旅〕於去歲末(年廿六,29/1/2011)開始了。我們一行共37人,清晨集合於中港城碼頭,上午八時半登上一艘雙體快船,離港駛向廣東順德縣城。是次行程為期二天(29~30),首日先抵順德,往寶林寺參觀及午膳,隨即直趨新興縣六祖故居;次日朝禮國恩寺,下午南下新會縣涯南古兜參觀二位居士所創設之〈樹賢綠色農莊〉,晚八時半自中山港賦歸。

    感恩現代高速科技之賜,不到二個小時,雙體快船已將遊人送達順德港口,平穩快捷,優美舒適;再由專車一送,十一時許我等已身處順德寶林寺半山石牌坊側入 口。我國佛教寺院同名頗多,但相信選名為寶林寺者,無出其右!這寶林寺規模龐大,依山而建,上下相距可有百餘米之高,主體建築位於山麓緩坡處,其前之陡坡 為百餘級之寬濶石階走道,直下縣城近郊公路旁之正門,建有華表、石牌坊、寶鼎、魚池、憩園等,堂而皇之,可謂盡美,誠一雅俗共賞之觀光勝地。我們由是再拾 級上行,轉過一大「佛」字磚牆,即抵山門,乃齊集門前拍照留念。由是而始,乃至全程朝禮間,定賢法師開始其孜孜不倦之佈教生涯(Religious Mission─ 法師語)。法師首先諄諄教誡大眾朝禮參學之必要行誼守則,對三寶必須心存恭敬,對人必須謙和有禮,依法師之指示行止,切勿喧嘩怠慢。為普及團友對佛教的認 知(此團之參與者成分眾多,於中亦有非佛教徒者),每到一處、或見一物、或有疑難者,法師悉細意回答,或無問而說,使聽聞者得一確切無誤的認識,誠大善知 識也。(實在過譽,定賢愧不敢當!)如是一路行來,至大雄寶殿,乃整肅儀容,隨師入內禮佛。禮成退出,再晋禮左右之地藏殿及觀音殿。如是次序,可說如法程式。隨後園內四周瀏覽,至齋堂午膳。膳後辭出,信步下行落山,至大路正門乘車直赴新興縣。

    途中除法師為我們演說佛法外,還有DLG正副會長李蘊娜與沈國強二位師兄輪番講說,講題多圍繞六祖生平軼事,及盛唐武后與佛教之淵源功過等。二位師兄識見超卓,辯才無礙,談論疾除有致,各有千秋。學弟們有此學長領導,實在因緣殊勝難得。後程得與新興地方政府官員相遇,二小轎車乃作前導兼程,日暮近六時抵六祖故居夏盧村。

    夏盧村位於現今新興縣六祖鎮(舊名集成鎮),古屬新州盧村,即《六祖壇經》中所言「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 惠能其後北上黃梅禮五祖弘忍大師。惠能母親逝世後,舊居一直棄置。所謂「大鵬志在四方,不戀舊巢」,先聖心存眾苦,豈囿個人溫暖,故居漸成頽垣敗瓦矣。直 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村民為紀念六祖,乃在其遺址附近建起了紀念堂,塑像供人憑拜,即今眼前所見之小築,混雜於一眾民居之間。六祖晚年得蒙武則天、中宗徵詔 入宮供養未果,而改賜修其新州舊居為國恩寺,即今離此地不遠之龍山下之國恩寺。數年後,六祖「葉落歸根」,自曹溪返回國恩寺示寂。

 
 
     離別夏盧村,全體入巿下榻翔順大酒店,店中晚宴(及翌日早餐)由地方政府招待並致歡迎詞以示親厚;團方鼓掌並致送紀念品及錦旗以謝。次晨七時半於賓舘內早 餐,八時半即起行造訪國恩寺。寺距賓舘非遙,轉瞬即到。但見山門牌坊橫置,與門後之天王殿成九十度角配置。如是布局可說少有,眾人皆感奇特。而天王殿後之 大雄寶殿、六祖殿連成主軸,與兩旁之地藏殿、達摩殿,文殊普賢殿、大勢至殿及鐘鼓樓等副殿卻又相對勻稱配置,布局一如傳統,森嚴典雅。天王殿門額一直幅門 匾金漆大書「敕賜國恩寺」,陽光下熠熠生輝。

    眾等乃整肅儀容,穿袍搭衣,群集大殿禮佛,隨後移入六祖殿誦讀《金剛經》。課後稍歇,即整容尾隨定賢法師晉謁如禪主持於方丈室,得蒙禮待並與政協官員等親 切談話。方丈並簡介國恩寺事務及近況,謂新興國恩寺與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同為六祖禪宗之三大祖庭:光孝寺為六祖之祝髮道場;南華寺為布教道場,而國恩 寺為降生與示寂道場。自盛唐以來,三寺同樣輝煌顯赫,信眾鼎盛;唯自國家之十年浩劫後(始於七十年代末之「文化大革命」), 國恩寺之復元較另二者為晚,而日常來訪之信眾遊人數目,更見比另二者落後許多。此中雖云人數較稀,惟僅指外省及港澳遊客而言,彼等少有大群人到訪;但對於 國際佛子禪客,如日本、南韓、東南亞、乃至歐美謁祖尋根者而言,亦大不乏人。礙於現今國恩寺的面積相對細少,有時實在難以從容接待龐大的訪客,此盛況尤以 每年之「二大六祖誕期」二月初八惠能生日、八月初三六祖圓寂日為最甚;因此有擴建國恩寺之倡議,而倡植「佛荔」亦是一籌募基金之舉。如禪方丈座談間出示一擴建新寺之藍圖,並希望海內外善信鼎力相助,成就此一佛門功業。

    談話完畢即再齊集大殿,寺方法師帶領我們上佛前大供,之後往齋堂午膳。膳後稍歇,寺內自由遊覽拍照留念。綜觀全寺依山而建,布局嚴整,寺內建築雕梁畫棟, 古樸典雅,院落中古木參天,景色秀麗;而朝庭之封誥及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之名篇佳句,多有刻就碑文,以供觀賞。全寺面積又可謂不少,幽深寧謐,以供修行而 論,是一絶佳福地!但如面向全球信眾,景仰歸趣禪宗之地而言,則擴大之發展實屬必要。隨後全體轉趨寺後一方植地,有一株高逾四層樓房的古樹,據云乃六祖手 植之千年佛荔,主幹粗壯,枝葉繁茂,每年仍有殷紅果實結出,誠異數也!再前行數十步,路旁有一井,上蓋八角亭,是為六祖當年以禪杖震開之「卓錫泉」。

    隨後大眾移步從側門出寺,下小山路至一平地,面前一廣大地盤,後方依山勢斜斜向上,以山牆三面圍繞,是為未來發展之地。我們向後方山牆上行,至一頃高台山 坡地,早有工人挖就多數個土坑,十株荔枝樹苖已準備就緒,輕立於土坑上,等待著善長仁翁(贊助植樹者)的菩植料理。這是於此朝聖行中重要項目之一效 法先聖六祖,種植佛荔。於是人人雀躍,手把鏟子,耙犁、水桶等,互相協作,扶正樹苖,填平坑穴,澆水拔蕪,頃刻間十株荔枝樹苖,已亭亭卓立於高台田隴間。 想像三五載時光後,當面前一片荒地,莊嚴宏偉的殿宇群拔地而起時,此處佛荔田隴亦殷殷向榮,結出累累果實,相續高僧大德弘揚正信佛法於人間的深廣誓願!最 後,大眾聚集於定賢法師週遭,跟隨法師朗誦慈悲觀偈語,作大回向,願一己乃至法界所有眾生皆能離苦得樂,證大菩提,廣度有情。

 

    午後約一時半離開國恩寺,結束拜佛禮祖之行;南下直奔新會涯南古兜參觀〔樹賢綠色農莊〕,此為是次發起人李林二位居士所建立,五時許抵達。農莊隅於一大水 庫,設備具體而微,仍在發展中,附近大片山坡丘陵為其轄地,已種有多種果樹及茶樹,如若小心經營策劃,此一隅水塘波光相映,山色翠綠,實可發展成一休閒勝 地,或康樂外展之中心也。稍作逗留後回車下山至一新式茶寮小歇,此亦為二位居士所經營者,到達時居士們早已備就茶點、粥麺等小吃免費款待。叨法師之慈光, 及李氏夫婦之仁愛,眾等得能一舒勞頓;享用美食之餘,亦得細味周遭恬靜景色,實感恩無已!是處為新興之休閒游樂之區,渡假之地,盛名之古兜温泉就在附近, 餘外賓館、馬場、娛樂場,食肆等各以其特色招徠旅人。只是現下街道行人寥寥可數,當是歲末一家團聚之故。行見三數日後,春節期中,當是遊人如鯽,摩肩接 踵,另一番景象矣。  
   夜色漸合,乃兼程趕赴中山港賦歸。途中法師無倦佈教使命,繼續為我們細說六祖功德,俾團友加深此行朝聖認識。法師提出《壇經》中一首「無相頌」為解說,所 謂「心平何勞持戒、行寂何用修禪……」是為壇經中三首無相頌中之第二首。須知佛教一切作略皆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首二句無相頌頌言看似輕忽持 戒乃至修禪,但如仔細思量,乃知「心平」與「行寂」並非容易達到,是故仍須持戒乃至修禪。如是此二句實為一「反詰語」,使令聞者能從中領悟其重要性,修行 不可躐等。但傳統之三學—戒、定、慧—修 習進程並不十分相應於國人,六祖一如釋尊在世時作風,觀機設教,引用我國已有之人倫道德準繩而為方便教化。所謂「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 睦、忍則眾惡無喧……」,又「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等等。如是種種皆是我國當時乃 至千百年來先賢教導眾生之德目,能夠做得到、做得好,無言行不符,「心平」與「行寂」也就差不多了。法師於所有德目均細意解說,眾等獲益良多。其中尤以 「義」之一義闡釋更見精微,謂為東西方思想之最大分歧之一。東方人主張和諧、同甘苦,西方人講究對立、鬥爭;此種現象見諸於社會上各種經濟政治活動,尤以 企業工潮紛爭為最。晚近有識者亦深感此理,開始反究東方儒學,實是一良好現象。

   八時抵中山港,辦妥一切離境手續上船後,未幾雙體快船即起航,奔向珠江口,迴入急水門,一句鐘餘,即返抵港澳碼頭,結束朝聖之行。

   朝禮參學,培育福德智慧資糧;進德修業,成就三寶真實供養。 
 
六祖故居朝聖感想                          張詩偉 

    從小就聽過「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決定禪宗第六代衣缽花落誰家的偈語。似懂非懂的,只知道後者的境界似乎高一 層,高在哪裏?卻不會解釋。也曾經從圖書館借過一本白話故事版的《六祖壇經》,當小說看了一大半,覺得十分有趣,六祖慧能的經歷就像金庸武俠小說裏的主角 一樣,一邊是沒有學懂武功就當了幫派的掌門,另一邊是沒有出家就受了禪宗的第六代衣缽。帶著對六祖淺淺的認識,我膽粗粗的報名參加「六祖故居朝聖團」。這 是我首次參加朝聖團,緊張得不得了,聽說要頌《金剛經》,又要帶戒衣,行程要按朝聖團規格,究竟朝聖團的規格是怎樣的呢?心裏也沒有底,唯有提醒自己要步 步為營,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走一步路。

    到內地參觀寺院的次數有45次,每一次的經歷都讓我有點唏噓嘆息......。 寺院前擠滿了纏著嚷著要你請香的小販們不足為奇,到了寺院裏面,竟然連燒香也要給錢,不如法的事每每發生。但是這一次,我們去了順德的寶林寺、新興的國恩 寺和六祖的誕生地,竟然沒有遇到上述的「禮待」;反之,當地的村民,街上的小販,都是那麼的敦厚純樸,連地方領導也毫無架子,可愛非常。還記得賢 法師領著我們在國恩寺大殿內禮佛繞佛,殿外圍滿了好奇的遊客,在師父的邀請下,他們很聽話的跟隨在後。無論我們身穿戒衣穿梭於殿內外,又或者進入六祖殿, 準備誦讀《金剛經》,本來大聲叫嚷的信眾們都不期然地安靜下來,氣氛莊嚴肅穆。是由於朝聖團正信正念的影響嗎?又或許是自己的心態有別,抱著吃喝玩樂享受 的心情,什麼事情都會要求多多,但抱著朝聖的心情,自身和周圍的事物都變得正面和簡單多了。

    一路上,沒有一般旅行觀光團的喧鬧咶噪,沒有人塞著耳朵聽流行曲,沒有人抱怨食物的質素、酒店的服務、堵車的苦悶。聽到的不是何家的八卦新聞,而是一遍又 一遍的《心經》讀誦,講的不是有色有味的爛笑話,而是讓人會心微笑的佛法哲理。師父、李蘊娜和定邦師兄的風趣對答,讓人忍俊不禁。在搖搖晃晃的旅遊巴士 上,師父和師兄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六祖壇經》以及六祖慧能的生平。一直以為定邦師兄是一個正經板眼的人,想不到言談間竟有幽默的一面。師父也是一慣的恩 威並施,把握每一個機會對我們作出教導和開示,即使講到聲嘶力竭,也不休息(定賢按:這裡有點誇張吧!)。誠如師父所言,這是他的任務,是他的使命,面對欣然願意聽佛法的人固然要講,不願聽的也要講(反正都在車裡,跑不掉!)。定邦師兄的腳不好,全程需要扶著手扙,但仍然堅持站在顛簸的車廂裏(有時還是坐著講的),跟我們分享佛法。謝謝您們,定賢法師、定邦、蘊娜師兄,辛苦了!

 
 


    行程中,法友們對佛法的研究之深,真讓我汗顏不已!他們講的,有些我真的聽不懂,理解不了,心裏滿是慚愧、自責;再加上忽然感到流感入侵,更多的是氣餒! 這種心態萌生不久,昏昏沈沈之際,忽然聽到蘊娜師兄在解答某位師兄提出的問題,是有關武則天對佛法研究甚深,對法師甚為尊敬,為什麼仍然大開殺戒,慘害人 命?李師兄解答時提到學佛和佛學的分別,大意是:研究佛學不等於學佛,對佛法義理研究得再透徹精闢,但不能付諸於行動,把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都不能算 是真正的學佛。真是當頭棒喝呀!我只囿於文字語言上的佛學,但對於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卻完全忽略了。聽完,頓時鼻塞通了,頭腦也清醒了許多。

     近 期的《溫暖人間》有一篇文章也提到,如果一個佛教徒,除了佛法外,生命中的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在乎時,那麼他學到的只是「罰法」,而不是「佛法」!當然,學 懂佛法義理是必須的,假如別人問我為什麼學佛?什麼是正信佛教?身為佛弟子,不能適當地回答,就真的說不過去,也談不上護持與弘揚佛法、導人學佛了。因 此,沒有基本的佛法義理基礎,就沒有穩固的佛化生活建設;即使暫時未能深入理解佛法,但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佛菩薩的待人處世之道吧。

    師父和法友們講的佛法義理我暫時插不上嘴,但同桌吃飯時,有關吃素和營養的關係,我就淺淺的稍微有點研究啦!同桌有兩位居士不是茹素的,他們好奇地提出許 多有關吃素的問題,因由呀,烹調方法呀,營養呀,味道款式呀,我也一一的回答了,當然也稍稍的下了嘴頭,鼓勵他們嘗試茹素。從小不善與人溝通的我,跟法友 們談話聊天時,也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木口木面,十問一應的,要時刻面帶笑容,以禮待人;我想這也算是小小的學佛的實踐吧。

     事 前獲安排為義工的我,全程又吃又拎的,沒有付出過一分力,只能慚愧地接受著師父、師兄們和當地領導的施與。回程時,背包沈甸甸的,裝著一本精美的《六祖壇 經》,不再是以前看的白話故事版,而是原裝正本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背包沈甸甸的,心情也踏實了許多,出團前所有的顧忌,行程中的「塵埃」,都一掃而 空了。回家是要好好地開始誦讀研究《六祖壇經》,不只是看故事的心情,而是老老實實的,讀經學佛。
 



 

六祖故居朝聖團感想                      Alice Sit
    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對中國禪宗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佛教的三藏是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的內容主要是佛說的佛法,而律藏是有關於戒律的典籍,論藏是 佛弟子對經藏的分析及解說。六祖流傳下來的《壇經》,被尊稱為「經」,由此可見《壇經》在漢傳佛教的認可性及受到重視。《壇經》於近代出現不少不同國家語 言的流通本,實是一享譽中外的經典。依據《壇經》的一貫傳說,六祖於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滅度,春秋七十六歲。依此而追溯大師出生的時代,應為唐貞觀十二年(638)。時至今日,有幸與定賢法師、佛法同學會的同學及一眾法友,參訪惠能大師的出身地—新興,以及大師圓寂的地方—國恩寺,我感到很幸運和感恩一切成就這朝聖團的因緣。
    是次朝聖之旅,最令我難忘的是在國恩寺的六祖殿裡,由定賢法師帶領,與法友們一起讀誦一部《金剛經》。約1300年 前,惠能大師就是因為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了!所以,在此處讀誦《金剛經》特別有意義和令人感動!讀誦《金剛經》後,定賢法師慈 悲,為我們演說佛法,當中開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義理;法師教導我們,不論我們遇到好或壞的事物和處境,都不要執著,譬如虛空能包容一切,但不會 抓緊任何一物。如我們於生活或修學出世間法中,能夠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及態度,相信我們的苦惱,便能夠減輕或消除。
 
    在六祖殿誦完《金剛經》後,我們有幸得到國恩寺主持如禪法師的招待,主持表示國恩寺將會擴建,我對此深感歡喜!畢竟,國恩寺是中國佛教的珍貴文化遺產。根據《新興風物》p.107中 所說,國恩寺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受到破壞,直到改革開放後,廣東省人民政府才批准復修。現在國恩寺能夠得以保存、修復及擴展,實是值得我們感到欣喜! 然而,個人認為,更值得保存及弘揚的是佛陀及惠能大師流傳下來的佛法!於《佛遺教經》中,即將入滅的佛陀向弟子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 不滅也。」如果我們能夠如法修行,修戒定慧、八正道、六波羅蜜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開啟智慧,斷除煩惱;那麼佛陀的法身、六祖的菩薩精神及正法便會久住世 間!在此祈願國恩寺,能夠時常開辦佛學班、禪修班及佛法講座等,給予佛弟子聽聞和修習正法的機會,令正信的佛法得以廣為流傳,我們才不愧對佛陀及惠能大師 在此世間降生、修行和教化眾生的功績。
   李 揚正師兄與我,在朝聖團中擔任攝影工作。福薄與業障深重的我,於朝聖團中出現水土不服和感冒徵狀;感恩佛菩薩的庇佑及法友的支持,令到帶病參訪的我,能夠 順利完成攝影任務。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感謝三寶、定賢法師帶領朝聖團的辛勞與教導、李蘊娜師兄及定邦師兄沿途為我們講解歷史和佛法,以下是末學參考印順導師的著作《中國禪宗史》、《淨土與禪》等,對禪宗與六祖禪法的分析內容,以及定賢法師於佛法講座中的摘錄,特此供養各位:
    來自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禪法,演化為中國的禪宗,達摩大師成為了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禪的古典記載中,要推《二入四行論》。記得於20081116日,定賢法師於屯門大會堂的佛法講座中解說二入四行觀時,表示達摩禪是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當中所說的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理的直觀(第一義諦),主要是以壁觀為中心。「行入」是屬於教理的實踐,其分為「四行」(四種禪修的觀行),「四行」就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及「稱法行」。此外,達摩祖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二祖慧可大師,而禪法其後的承傳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中國禪宗史》p.32)。慧可受到達摩祖師的影響,有「兼奉頭陀」獨來獨往的禪風,住在阿蘭若(無著、無事)處,不住於聚落,沒有定期安住的地方,對於教化學眾而言,較為不便,這是中國初期的禪宗,不容易發揚的其中之一種原因。
    禪法傳至四祖道信時,改變了從上以來獨來獨往的頭陀行禪風,道信選擇地方,開建道場,造寺院,立佛像。後來五祖弘忍大師也在憑墓山立寺。道信大師與弘忍大師安定地在黃梅五十多年,接受天下學眾,為未來創立叢林的先聲(《中國禪宗史》p.44)。
    道信大師遊學南方,受到南方般若學的影響,引用《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教化學眾。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之其中一種,道信大師的禪法主要是以「心心念 佛」為淨心的方便;到了弘忍大師時,便以「念佛名」為淨心的方法,成為公開的及普遍的禪門新方便(《中國禪宗史》p.44)。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常教導學眾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是稟承自五祖弘忍大師,並非創新。然而「念般若」在達摩禪的系統中,道信大師時已在提倡了。惠能大師以「念般若」代替「念佛名」,其禪法特色是重於自性佛自歸依佛,見自性三身佛,直探根本,將一切發願、懺悔、歸依、佛,都直從自身去體見,從自身本有「菩提般若」中去悟得。(《淨土與禪》p.202~203
 
 

用心行六祖故居                         定如
    一如在我腦貯庫裡淺薄的般若知識,我對六祖惠能大師的認知渺小,如《金剛經》中所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微塵」。從前聽過大學恩師解說《六祖壇經》,那時的 我還未信佛,像個小影迷般去捧恩師場,稍能聽得懂、記得住的就此四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依稀仍在腦海中的,還有 僧人如先知般為剛出生的六祖取名惠能,意謂「惠以法惠施與眾生,能能做佛事故」。精研神經心理學的恩師,還說惠能大師不識字,但對空性的解讀竟可如此細膩,可見他不需依靠左腦Broca’s Area(專司語言的腦區域)便能理解和分析《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督信科學的恩師朗朗誦出如此神化的故事時,眼中滿載景仰之情,令我不明所以。踏上皈依後的第一個朝聖之旅,正是到訪六祖故居,想起當日自以為很有邏輯思考 的我曾在心裡反駁恩師:「如世間實為空相,那有知識?何用修行!」人閱歷多了,看到五蘊熾盛之苦比比皆是,人們用盡世間法也未必能把煩擾拔根,塵埃處處, 如何能拂拭?好,就讓我空出慢心,放下故有的知識,在朝聖之旅學習明心見性。
 
 
    終於到達六祖大師的出生地新興縣了,原來是個平凡恬靜的小村落,還沒有太商業化的包裝,巒巒群山,純樸的景緻、簡單的寮舍稀疏地散落小徑的兩旁。天氣有點 冷,凜凜的寒風是歡迎還是謝絕我們?樹葉抓不緊樹梢,一個不留神被吹倒了,離開了母體,躺在冷清的街頭,多麼淒涼!寒冬的確容易誘發傷感的情懷,就像播放 著一首哀怨的主題曲,負面錄像零碎地回帶。頃刻間,竟想起《六祖壇經》〈行由品〉中云:「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風吹草動也能攝住我,何況是世 間種種紛擾,怎不留痕?!好人好事,令我依戀;壞人壞事,令我厭惡。心常隨著外境而轉,如翻倒七味架般甜酸苦辣盡在心頭。思善亦思惡,如何能騰出空間尋找 自己內在清淨的、平等的、無差別的佛性?
    在國恩寺的六祖殿裡,滿有福報的後學們在慈悲的定賢法師引領下莊嚴地誦讀《金剛經》。曾幾何時的我承諾自己每天要讀誦一遍《金剛經》,但總不能恆持, 疲倦是原因,心煩意亂又可以是藉口,發現迴向的事情未能實現,又生氣餒和存疑之心。時刻著相,執著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時空,或許仍停留於有相懺悔、有相發願、有相三歸戒……跟六祖頓修頓悟了達的「無相」佛性距離甚遠吧! 
    在共修的力量下,妄念如被金剛罩緊緊鎖住,讓我能用平靜的心細味著《金剛經》每一個字……「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道理看似顯淺易明, 但怎也不及動念時如反射行為般自然。我期盼某天,某天的我不用再花九牛二虎之力時刻提醒自己外相為虛幻,妄念再不叢生,如金剛般穩健的心不需用於抑壓雜亂的思想,「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就更能堅固定慧,有幸到達彼岸之時,也能伸出雙手接引他人。
      
   

 


    泡過新興縣飽含礦物的溫泉,在國恩寺為甜甜的佛荔植根,能跟大自然這麼接近,相信不用灑錢於泉眼上向外求福了!在旅遊車上,聽著精進修行的師兄們分享六祖的典故,相傳六祖壇早於他出生前一百年已有僧侶奠基……什麼叫壇……武則天如何協助弘法……是 真是假?是褒是貶?放下了分別心,腦海閃出大學恩師說起六祖時景仰之情,驚覺自己當日所評定的神化,是多麼愚痴!用心行六祖故居,用虛空的心去盛載大師的 無著相智慧,自能從它超脫的經義中有所裨益。我深知自己沒有六祖大師頓悟的慧根,又未如師兄們勤力開懇般若智慧,更遠遠未及定賢法師引用六祖大師偈語「心 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的意境,翻開內地官員贈送的結緣品《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就隨順自己的根器從今日開始起跑吧!
願以此篇文章迴向定賢法師、我的恩師陳瑞燕教授及每位成就是次朝聖之旅的善知識、有心人,祝願大家菩提上進!
        
訪六祖故居有感       定慶.定儀
    庚寅歲晚,眾緣和合,追隨賢法師,完成兩日一夜的六祖故居朝聖之旅,法喜充滿。所見所聞,引出疑問三則,冒昧記下,容後跟進,望師友指正指導。
六祖之「名」
    佛典中,有稱六祖法號慧能,有稱惠能,見「慧能」與「惠能」同時探用。但新興一律稱六祖為「惠能」,理由有二:其一是六祖在光孝寺及南華寺,都用「惠能」 之名;其二是六祖俗名是盧惠能。若他出家時,由師父為起法號,又原名「惠能」,則名號法號集於一身。參觀新興「六祖惠能紀念堂」當日,聽聞六祖誕生日,有 兩僧到訪,取名惠能,「惠」是以佛法惠施一切眾生,「能」是能作佛事,弘揚佛法。惟傳說不是歷史,難於核證。
六祖之「經」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是漢傳佛教禪宗重要典籍。為六祖所說,弟子法海集錄,記其一生得法傳法事迹及啟導弟子言教。《壇經》非是佛說法的結集,如何及何時被推崇為《經》,希望一一知悉。
六祖之「根」
    傳公元六六二年,六祖遵師命南遁,及後到廣州光孝寺受戒,公元六七七年到韶關南華寺弘法。後圓寂新州國恩寺,廣州、韶州、新州 (今新興) 三處僧俗,爭相迎接其肉身(全身舍利),三州各執一詞,爭論六祖歸宿,其遺言「落葉歸根」,究竟「根」在何處?廣州認為,六祖在光孝寺剃度,其根應在光孝寺;韶州認為,六祖在南華寺(即曹溪寶林寺) 弘 法三十七年,其根應在寶林;而新州認為,六祖是新州人,出生和故居在新州,其根應留在新州。三方爭持不下,最後協商,在一小山崗上,焚香禱告,讓神明決 定,香煙飄向何方,六祖肉身就往何處送,結果香煙飄向寶林寺方向,新州僧俗,哀痛不已,不欲放走肉身。據說當夜國恩寺眾僧得了同樣一夢:夢見六祖召集門人 說:「你們還爭甚麼呢?我是身在寶林心在家,有來有去」;並說一偈:「任從天下亂,此地永無憂;任從天下旱,此地一半收」。最後六祖神龕及肉身送運曹溪。 「根」解決了,六祖心願(又何時實現)
    還是努力修行,多參六祖留下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故居之旅隨筆                        定鴻
  
  
    2011年1月29日早上六時,與師父懷老和尚及賢法師,以及幾位師兄做過早課後,便踏上「六祖故居朝聖之旅」。各人準時集合,唯獨甘居士因病不能出發,反映出人生無常,做人處事要活在當下!
     早上8時30分船由中港城碼頭開出,於10時30分抵達順德碼頭。一行約四十人 轉乘中旅社旅遊巴士前往寶林寺參觀和午膳。寶林寺是一個十分宏偉的叢林,山巒奇秀。定賢法師藉名山寶寺向一眾開示,令大家認識佛門的規矩與禮儀,並提醒大 家保持身心清淨,之後領眾進入寶殿敬禮佛菩薩。
    午膳後,離開寶林寺往六祖故居新興縣,途中由定邦師兄介紹《六祖壇經》原名為《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既稱「祖」,當然是「大師」;既稱「經」,當然 是「法寶」。所以將經題簡稱為《六祖壇經》。何以稱「壇經」?因為在劉宋朝先有一位求那跋羅三藏法師在廣州法性寺創立戒壇,並立碑預言:「將來當有一位肉 身菩薩到此壇受戒」。後西元502年又有一位智藥三藏法師,在此壇畔種了一株菩提樹,並預言:「將來有一位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於西元 676年2月8日六祖即在此壇受貝足戒,並在此壇畔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弟子門為重視由此壇開始的紀念性,所以將六祖前後語錄稱為「壇經」。約於下午5時30分到達了六祖故居禮祖;由當地宗教局代表講解惠能兒時的故事。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參考:釋心印,改正版《六祖壇經》釋經題。)
    惠能父親姓盧,名行瑫,籍貫本是范陽,後被降職流放到嶺南,遂作新州的百姓。惠能父親早逝,遺下妻兒;惠能每天只靠賣柴維持生計,供奉年老的母親。後來惠 能繼黃梅五祖弘忍大師成為禪宗六祖,故居有幸得以保全至今,並成為中外佛教徒禮祖朝聖之地;現今當地政府有意加強對外開放,欲使之成為旅遊思景點。我們禮 祖後前往旅店,由新興縣政協和宗教局代表請晚宴。晚餐後定賢法師及DLG同學,致送錦旗和紀念品給新興縣政協和宗教局代表,他們也送了多部精裝《六祖壇 經》和新年賀卡給各同學結緣;拍照留念後定賢法師向大家簡報翌日行程,之後大部份同學到外面寒冷的夜市稍為逛逛,有些在旅店房內泡溫泉浴。
  
    1月30與接待我們的官員早餐後,大眾一同前往有千多年歷史的國恩寺。我們穿袍搭衣,先在大殿禮佛、行三皈依、唱誦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繞佛、懺悔、發 願、迴向。之後我們前往在大殿後面剛剛修葺好的六祖殿;同學們敬香和定賢法師展大具禮祖後,大眾坐於六祖聖像前恭誦《金剛經》一部。拜佛禮祖誦經等儀式進 行時,當地官員和信眾都一起參加,場面非常莊嚴。誦經迴向後官員們都說:希望日後同學們能多回來禮佛。
    在六祖殿誦完《金剛經》後,我們獲得住持如禪和尚接見,末學代佛法同學會供養大和尚。大和尚提到國恩寺六祖殿才剛剛修葺好,趕及給同學們禮祖誦經,感恩大 和尚的慈悲!和尚還透露國恩寺將來的擴展計劃,藍圖已批核,日後國恩寺將能夠容納更多的佛子參學。在此希望正信的佛教,能啟發和促進國內同胞的善良思想與 行為。禮謝大和尚後我們回到大雄寶殿,由國恩寺幾位法師帶領我們進行佛前大供,當地官員和廿位同學代表拈香敬佛,大眾廣修供養,法喜充滿。
    在齋堂用過美味清樸的午飯,我們在國恩寺前石級上拍大合照,在寺內稍為參觀後,一行數十人到山坡上共種了十棵荔枝樹苗,他們稱之為「種佛荔」,寓意與六祖和國恩寺結善緣,自己亦埋下了成佛種籽;無論如何,兩三年後DLG同學們故地重遊,應該有荔枝食了!
 
 
 
    種完佛荔告別國恩寺,接著前往新會涯南古兜樹賢農莊參觀;農莊位於水塘區內山水勝處,遠望峰巒奇秀,乃是禪修好地方,此農莊是由這次朝聖之旅的發起人 Ernest和Brenda用心經營。參觀農莊後我們驅車山下用茶點:是糙米粥和炒米粉,由Ernest和Brenda的夫婦朋友招待,走時還送我們每人 一袋樹賢農莊出產的茶葉和甜桔仔,定邦師兄也拿出在六祖殿大家誦經開過光的佛法飾物,送給大家結緣。
    前往珠海九州港返回香港的車程上,定賢法師繼續《六祖壇經》的開示,當中提及「南頓北漸」的禪法。神秀上座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由勤息煩惱而期妄盡入覺的法門 (參閱:釋心印,改正版《六祖壇經》) ;這是漸修禪,而六祖大師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菩提本來沒有樹,明鏡本亦不是臺,自性原無一物相,何處惹著塵埃來。」(參閱: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這是祖師頓門禪,亦是神秀上座與六祖大師的因緣。若認為要離開世間才可以證悟菩提(覺性),那簡直可以說並無其事,故六祖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平時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觸目遇緣,皆是修行用功的下手處。
    感恩定賢法師、Brenda、定邦以及各位同學的安排和努力;感恩同學們以至誠恭敬心禮佛朝聖,福慧雙修,成就這次「六祖故居朝聖之旅」。願以此功德,迴向新興縣風雨常調順,迴向眾生悉康寧。
       
     


本來無一物   定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語在我還未接觸佛法以前,巳經聽聞過,和朋友談話之間也會提及這首偈,但根本一些也不明白。這次有緣能與定賢法師、佛法同學會的同學及一眾法友, 參訪新興縣六祖惠能大師的故居,這首著名偈語,就是出自《六祖壇經》當六祖惠能大師慧根成熟時說出來的。在旅程中有幸聽到定賢法師和定邦師兄分享《壇經》的義理,以及李蘊娜師兄講述國恩寺的歷史和六祖大師的因緣。
    最令我難忘的,是由法師帶領法友們種下「佛荔枝樹」;通過這活動,令我明白到「種下菩提因,未來際便會獲得菩提果。」當中的意義,是導我們學習祖師大德的淨心方法,老實修行,明白本來清淨無染的心,幫助自己和別人開啓智慧與慈悲,讓佛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
    感恩國恩寺,感恩李樹榮先生伉儷和地方政府官員的安排和接待,使法友們有一個獲益良多的參學旅程!願能繼續與法師和法友們一起學習佛法,多聞薰習,開啓智慧;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共成佛道!
      
  


*《六祖壇經》分享篇   定莊
    感恩定賢法師領眾前往六祖故居朝聖、讀誦《金剛經》及種植佛荔;感恩國恩寺住持如禪法師接見我們;感謝Ernest & Brenda夫婦的發起及新興縣政協的接待,因緣具足下令整個旅程順利圓滿!
    是次朝聖之旅,啟發末學再次翻閱《六祖壇經》。以下是末學根據心印法師的《六祖壇經禪學基本教材》,與大家分享一下部份內容:
   《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大師法寶壇經》之簡稱。中國禪宗,由達磨祖師傳給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共六代,所以六祖就是指惠能大師。何以稱為《壇經》?因為在劉宋朝先有一位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在廣州法性寺創立戒壇,並立碑預言「將來有一位肉身菩蕯到此壇受戒」;後來在梁天監元年(502)時又有一位智藥三藏法師,在此壇畔種了一株菩提樹,並亦預言「將來有一位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上乘(佛法),度無量眾。」唐高宗儀鳳元年丙子(676)二月八日,六祖即在此壇受具足戒,並在此壇畔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其後說法雖不只限在此壇。他的弟子為了重視由此壇開始的紀念性,所以將六祖前後語錄統稱為《壇經》。《壇經》是禪宗最早的一部語錄,禪宗是「教外別傳(意指除卻文言教理外所傳的心法)」的宗派。佛法的要義包括在禪學裡,而禪學的要義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者何物?禪體就是。
    換言之,心的本體境界就是禪。無論是參,是悟,是證,始終不離這個絕對心。「絕對心」是超認識的存在,當然不能用二分對待的分別思想來捕捉擬議,也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描寫形容,只有實參與親驗,才能夠明白本心,見自本性,自內親證的「豁然頓徹」的一朝。
  
 

    禪,如上所說「不立文字」,而在體認自己的絕對心性為宗旨,那末,為什麽要研究《壇經》?《壇經》不就是文字嗎?不立文字並非拋棄經典與不用文字,只是要 不執著文字上,亦不滯在語言上,而是著重在「自本心性的自己發明與自己親證」而已。宗寶法師的跋語說得好:「此經非文字也,達磨單傳直指之指(直接了當的指導工具)也。」那末,本經的讀者,不要只滯著在此「手指」上而反忘卻其所指的「自性禪心」不生不滅的淨覺心。
    菩提自性,是人人所在地原有的「智慧覺性」,本來都是清淨的。因眾生一念不覺緣慮妄境,染著塵垢,遂致蒙蔽覺性;妄執分別,不見自性的本來面目,不能證得 如來智慧德性。由此可知眾生與佛的不同,只在一心;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所以說「諸法不離自性,三界唯自心造」。六祖一開始即說了「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四句,那正是六祖頓門說法的提綱,一部《壇經》,就是開示這一點。凡我學禪人,莫要忽略讀過這四句。
    東土禪宗主要祖師有以下之六位祖師:    
    「一華開五葉」:這是達磨祖師說的一句預言。祖師付授偈意,蓋謂「五傳以後衣不合傳」。一華應是祖師達磨自況,五葉是指二祖至六祖共五傳而言(另一說則以「五葉」表示六祖以後所開出的「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派)。「結果自然成」:衣(達磨祖師所傳的袈裟)雖止傳五葉,五葉以後禪宗自然大興,所以說「結果自然成」。
    東土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南天在竺婆羅門種人,繼求那跋陀羅之後,於劉宋後入滅;達摩滅化於洛濱,為中國禪宗初祖。
    二祖慧可大師:又名僧可,神光似是私謚;俗姓姬,河南虎牢人。少年博學,精通內外典籍。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即往親近,奉以為師;從學 六年,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遂得達摩祖師傳授正法眼。達摩祖師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渡世。」後慧可 每說法竟,常曰:「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一何可悲!」可專附玄理,在鄴宣揚「請事無寄」的教義,因而被人嫉妒,非理迫害;慧可遭賊斫臂,幾至於死,初 無一恨,以法御心,不覺痛苦,以火燒斫斷處,止血裹帛,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北齊承光元年丁酉(577),鄴都為北周所破滅,周武帝的毁滅佛法即推行於舊齊境內,慧可與曇林共謢(携?)經像,時慧可已九十二歲。大概就在此年死於鄴下。
    三祖僧璨大師:慧可傳法僧璨禪師,師乃江蘇徐州人,出生與在家之姓氏,無可考證。周武法難時,隱於思空山,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但越南國毘尼多流支禪派,却在思空山親見三祖。五十歲時度道信為弟子,乃往隱羅浮山。隋大業二年丙寅(606)入滅,壽八十歲。
    四祖道信大師:湖北人,俗姓司馬,追隨僧璨大師於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十年,便蒙授法。璨大師往羅浮,不許相隨,江東牛頭法融之親見四祖即在此時期。隋朝敕 訪賢,因此附名,移往江西吉州寺領眾。後路次江州,道俗留止廬山大林寺,又經十年。蘄州道俗請度江北黃梅,因破頭山雙峰寺有好泉石,遂常住終其志。臨終, 眾問:「和尚可不付囑耶? 曰:「生來付囑不少」。此語才了,奄爾便絕,時為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651),閏九月四日,年七十有二。
    五祖弘忍大師: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蘄州黃梅縣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歲拜謁四祖道信,隨從三十年而得法,主化於東山的東禪寺,傳法於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諡號大滿禪師.
    六祖惠能大師: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飄然而 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來。六祖的父親,姓盧,名行瑫。六祖的父親本來的籍是范陽,後被降職流放到領南,遂作了新州的百姓。惠能的前半生命途多蹇,父親早 逝,遺下了年老的母親和惠能這孤子,他們後來遷移到南海,過著艱難貧苦的日子,惠能每天只靠賣柴來維持生計。
    有一天,有位顧客來買柴,並囑惠能拖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後,惠能得了錢退出門外時,聽到那客人在讀誦《金剛經》,心裏就豁然開悟。恵能問客從哪兒 來,何得持誦這部經典?客人答是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那裏來的,該寺是由弘忍大師主持教化的道塲,跟隨他參學的門人有一千餘人,他就是到那寺中聽受此經的; 又說弘忍大師經常勸出家在家二眾,只要持念《金剛經》,就自然能夠見到自性,直下了悟成佛。惠能聽說後,有心禮謁五祖學法;由於過去與客有緣,客贈恵能十 兩銀子以安頓母親生活,然後便到黄梅縣參拜五祖去。
    經過一番周折,某夜五祖將《金剛經》大義曉惠能於方丈室,當講到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惠能開大悟後對五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道惠能悟得了本性,就對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惠能在三更時分接受了五祖傳法,別人都不知道。五祖遂向惠能傳授頓教及衣鉢,並對惠能說:「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大師在先天二年癸歲(713)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午齋後對弟子說:「你們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我要和你們告別。」法海報告說:「 和尚!留什麽教法,讓後世的迷人可以見到佛性?」大師說:「你們認真聽著,後世的迷人,若能識得眾生,就是佛性(正確悟解:眾生的心性,即是成佛的心性)。 如果不能識得眾生,即使經一萬個劫數,也難以找到佛祖。我現在教你們,認識自心的眾生,見自心的佛性。只因為眾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迷惑眾生。自性若能 覺悟,眾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誤,佛就變為眾生。自性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就是佛;自性假若奸邪陰險,佛就變為眾生。你們的心若是陰險邪曲,佛就落到了 眾生之中;一個念頭若是平等坦直,就是眾生修成了佛。我心裏本來有佛,自己心裏的佛才是真佛。自己假如沒有佛的心腸,到哪裏去尋求真佛呢?你們自己的心就 是佛,再不要有什麽懷疑!心以外,沒有一物可以建立,都是本心生萬種法。所以經上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現在留一首偈,和你們告別。這偈 名叫《自性真佛偈》,後代的人,若能理解偈中意義,便是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大師說完偈,對大家說:「你們保重,我滅度後,不要像世俗人一樣哭泣流淚,接受人家弔問,也不要穿什麽孝服,這樣作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正法。只要識得 自己本心,見得自己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怕你們心裏迷誤,不領會我的意思,再次囑付你們,讓你們見自己本性。我滅 度以後,依我說的修行,就像我在世時一樣。如果違背我的教導,即使我活在世上,對你們也沒有什麽益處。」接著六祖又說了一偈: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大師說完偈,端坐到三更,忽然對門人說:「我走了!」 就 平靜地離開了人世。這時滿屋充滿了異香,天上的白虹直達地面,樹木都變成了白色,禽獸悲哀地嗚叫。大師享年七十六,二十四歲時接受傳法及衣鉢,三十九歲剃 髮為僧,說法以教化百姓,一共三十七年。法嗣四十三人,悟道超凡的不計其數。達磨所傳作為憑信的法衣,唐中宗賞賜的磨衲衣和寶鉢,以及弟子方辯所塑的大師 真像和大師所用過的法器,留寶林寺作鎮寺之寶。六祖傳下《壇經》義理,以表明南頓禪法的宗旨,為使三寶興隆,以普利天下學佛百姓。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鹿 湖 禪 踪

 
§ 一刻感動.一生奉行 §   Lavina

    2011213日,定賢法師領一眾佛法同學會佛弟子與法友,前往大嶼山鹿湖覺修寺,參加秀峰禪院大觀禪師主持的〔一日禪修〕活動。
    當天天氣很冷,加上微雨遍灑,生來特別怕冷的我,由東涌坐小巴進鹿湖的時候,就不斷想像寒風下修禪的刺激。車剛到達,已看見禪師和她的弟子在小山下,在雨 中等候著我們;從車上雖然只是匆匆一瞥,但就這一剎那,佛門情誼、招待禮儀、關顧盼望,叫我既感動又慚愧!自己安坐車中還嘀咕寒呀濕呀等等,禪師立在寒風 中等候,卻是充滿喜悅、輕鬆自在。我們一眾後學豈敢怠慢,趕忙在定賢法師帶領下,向大觀禪師恭敬問訊。
    鹿湖實在是個好地方,才走兩步,已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彷彿感受到大自然流淌著的輕鬆喜悅,心情不其然地隨著自然歡欣起來。覺修寺是一間頗大的白屋,明淨光潔,不必刻意提醒,一進寺,各人已肅然正立,準備「尋回自己」、經歷恬靜喜悅的禪修旅程。
    當天禪修的內容有托水缽行禪、靜坐、午齋、念誦禪門清規、分組討論、佛法開示、答問和韓文晚課等。DLG同學對托缽的環節均甚感興趣,一碗滿得快濺出的水,如何穩定地捧著,如托空缽地走呢?我們的經驗中,似乎當放下水缽時,比捧著水缽走時,更易失守(水濺出來)。 托缽時,每一步都是自己的崗位,當我們知道有崗位要守的時候,一定想盡辦法將之謹守;但崗位快要轉變時,我們會提早跳到換崗後的情境,卻未為意現實情況還 未改變,心一散渙,便馬上失守。正如燭火將熄滅前火光搖曳、火星飄動,人臨命終前的辛苦輾轉,也是同一道理。其實此心理現象並非複雜,只是我們在無須動亂 的時候卻浮躁不安,因此自造憂懼苦惱,形成有情生命的通病。這次禪修給我很大啟發,人生無常,轉捩不斷,我們不必常常煞有介事大驚小怪,起始時用甚麼心, 現在也用甚麼心,已經很有幫助了。
    禪的世界很是美妙的。當天雨濛濛,因風景不清晰而心感納悶的時候,禪師一句:「你看這裏,是不是很浪漫呢?像仙境般啊!」的確,用甚麼心看事物,就得怎樣 的心情。我只以雨中諸多不便的心看風景,人就會納悶;禪師看的是自然的融和,心境當下平靜自在。禪師再一句:「你們實在是貴人,給我們帶來這麼多雨水。這 裏沒下雨很久了,井都枯了。」禪師處處以欣賞感恩的眼光看事物,大大小小的事,都讓她看出希望。有希望就有光明,禪師的確臉上生輝,無時無刻,都給我們自 信暢朗的感覺。
    禪修答問中,禪師有兩點,令我印象深刻:一、給自己的心拿定主意。能給自己的心拿定主意,知道作出決定之前,自己的心在想甚麼,人就不會怨苦、不怕惱害、 不為莫明的壓力侵擾。我們經常在煩惱裏頭,絲纏絲,業滾業,卻不往煩惱背後的清明心出發,這是很費力、又愚昧的行為。二、Don’t check。不要天天問為甚麼我不是誰、為甚麼誰比我好、為甚麼他一定要這樣做、誰誰是否在害我……一個人的checking mind太強,被迫害感就更強,不公平感也更強,幻想的不順利、命途的不幸淒酸,令做人處事更落不幸之境。凡事只求盡其在我,莫計較太多;貪心、多心與妄心,最終只會落得悲慘收場。
    大觀禪師一早叮囑我們,這次禪修,不應以有所得著為目標,我們反而應學習能「放下」多少,可是我仍愛抱著禪師的智慧回家!因「明白而解困」的感受實在很美妙,這番感受一定要與更多人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只要願意,我們是可以從煩惱堆中瀟灑地跳出來的!
    臨離開的時候,雨時大時小,禪師和一眾秀峰禪院師父、師兄們撐著傘一直送我們下山,沿途仍是感恩的說話。回到暖暖的車裏,隔著窗上的霧氣跟禪師揮手道別。 一向以為修禪是冷靜的開發,想不到這次卻碰到禪門護持互愛、關懷和煦的人情味。心下一刻滿載感動,「回歸清明心,留意心清明」,禪師諄諄教誨,弟子定必一 生奉行。
 
 
§ 鹿湖禪踪一天禪修 §         定鴻

    213日早上6時與定賢法師和一些同學,在天台精舍早課完畢後乘車前往東涌車站集合,830分過後大伙兒乘專車向鹿湖覺修寺進發。途中同學們放下俗事,提起清淨心,唸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至誠敬稱佛菩薩聖號。抵達覺修寺山下時,大觀禪師已冒著輕霧微雨,笑容滿面地歡迎同學們的到來。遠望覺修寺在樹林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確是個禪修的好道場!大家沐浴於清新的空氣中,感受大自然的純樸寧靜,遠離喧鬧的城市節奏。
    安頓後,我們收攝心情,接著上禪堂禮佛禮師,細聽大觀禪師的開示。禪師提及「合十」的意義:「合二為一,直指人心」;一者,一切諸法。開始托缽行禪時間, 水滿滿的裝於缽內,禪師說盡量不要濺出水來。大家雙手捧着滿水的缽,小心翼翼,全神貫注前行;身心一致的專注,便能漸忘所有煩惱。這是培養清淨平穩的心念 行為,同時不要與別人比較或起分別心;專注調伏內心,不緩不急,隨順而行到終站,這是十分好的練心方法(行禪專注/動中定)
    之後大眾讀誦韓文《心經》;靜坐前禪師指導同學們的正確坐姿和呼吸方法。禪師介紹用腹式或丹田呼吸,這樣會較不受外境影响,相信大部份同學在靜坐時,都享 受到那種恬靜和悅。隨著時間之默默流逝,開靜的拍竹聲響起,同學們要從靜出動了。到了供佛午齋時間,秀峰禪院的師父和同學們已準備好精美的午餐。午餐後小 休片刻,寺外仍冷雨綿綿,清脆的水滴聲,遠望山巒煙雨迷濛,如蓬來仙境般的畫像,近看小橋流水,林木青翠,古樹參天…..,詩一般的美,融入大自然的懷抱,像是心靈重生!
    靜思人的慾望循環不息,科技其實不能改變自然法則,人以為能夠操控自然、主宰命運而獲得自由,但若繼續無止境的貪婪、自私與自大,最終逃不了自取滅亡的命 運!沉醉於物質的享樂,只會導向靡爛的人生;人的良知不斷被侵蝕,都是由於縱慾、放逸、貪瞋和愚痴。若要離苦得徹底之樂,人必須學習克制妄心、知足和培養 慈悲智慧;改善命運,要從學佛修行開始。
    竹聲響起,從沉思中醒過來,跟隨大觀禪師誦讀《禪門清規》和聽禪師的解說。大眾隨文入觀,思惟其守持律儀的意義;之後再度靜坐禪修。靜坐後,秀峰禪院和DLG同 學分組討論,交流心得;同學們都全情投入,意興盎然,各自發表個人感受與得著,最後由組長代表組員與全體學員分享。之後是佛法問答環節,由大觀禪師和定賢 法師回答同學們的提問。感恩禪師和法師的慈悲,使同學們能夠多聞佛法,如理思惟,增長學佛資糧。答問後是美妙的韓式晚鐘,再讀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整 天禪修結束後,師父們與大眾合照留念。末了,帶著一點依依不捨的心情,乘車返回煩囂的鬧市。
 
 

§ 鹿湖禪踪禪修感想§   薛嘉倫

    今次我可以參加這個禪修活動,首先要感謝我的姐姐Alice給我這個機緣。事先我沒有想到能參加這個由秀峰禪院與DLG合辦的禪修體驗,只是她臨時有事不能參加,我才代替她去參加這一日禪修。
    當天早上,我遲了起床,本來已校好起牀的鬧鐘時間,但被吵醒了又貪睡下來,結果還是遲到!幸好師兄們很好,都在等我和沒有責怪我。我們一行四十多人,分兩 部出租的小巴士直駛去鹿湖的覺修寺。沿途都有微雨和霧,好像進入了仙境一般,加上陰暗的天色,份外清冷;但感覺大嶼山是一個修行的好地方,就算是這種天氣 亦似是一個好的開始。
     當我們到了覺修寺的山下時,大觀禪師等前來歡迎接我們,我覺得禪師份外親切。彼此慰問後禪師帶領我們上山往覺修寺,進入寺內安頓好隨身物品,我們便準備迎接一天洗滴心靈的禪修活動。
    DLG與 秀峰禪院的師兄們一起分成四組,我屬於第四組組員。第一個活動是捧水缽經行,大家很有秩序和安靜的排成一字隊形,從一端接過盛滿清水的缽後,便雙手捧著它 跟著師父或前面的師兄慢慢行,最終放在另一端的桌子上。其他的師兄都很專心,眼望著缽子,小心翼翼的將缽子運過去。我沒有留意缽裡的水,眼直望缽子要放到 終點的那張桌上,只偶爾望望水在缽中的流動,心想:「不知道有沒有掉下水呢?像是玩遊戲似的。」事後分組討論時,大家各自發表心得,都覺得托缽是最難忘也 是最有趣的一節。禪師講解托缽經行的目的,就是訓練我們專注、定力和平常心;當這三個元素齊備的話,我們自然便會安穩、不受外境的影響而變得自在,那是一 種身心放鬆、自然的狀態。其實我是忘記了禪師當日所說的細節,只是盡量將記得的經過,用我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們托完水缽行禪後,便返回樓上的禪堂靜坐,當時氣氛寧靜安祥,令人份外舒服,唯一遺憾的是「天不造美」,整日下雨,我們未能夠去附近的樹林靜坐經行,如 果能夠在一個天氣晴朗,風景優美的樹林打坐的話,那就十分美滿了!靜坐完後,我們一起上供和享用午齋。一切都很暢順,雖然偶爾不太滿意自己的表現,我還是 很享受這禪修的過程。用完午齋後,大家收拾好碗筷,然後男女眾分開,作午間休息。
    休息過後,大觀禪師帶領我們一起讀誦秀峰禪院編的《禪門清規》,讀了一遍《清規》後,有師兄提出疑問,為甚麼有「貓兒喵喵叫,狗兒汪汪吠」的描述?聽禪師 解說後,知道那是比喻「禪的智慧和境界」。對我來說,有些地方實在太深奧了!大觀禪師又談到她的修學經歷,原來她曾經學習和接受過不少禪門大德的指導,真 是福德無量!
    我們靜坐了一會後,由大觀禪師和定賢法師主持佛法答問環節,最後大家唱誦韓文版的《大悲咒》晚課。完成這一天的禪修課,我們來個大合照,禪師又請我們吃甜品,真是充實和幸福的一天!


  


§ 從鹿湖泛出的清明心 §    定如

    在大嶼山工作過幾年,卻從未聽過鹿湖這個地方,想必是每天的營營役役、有形無形的競賽充塞了往返工作間的路途。以往坐在令人暈眩的公車上只會告訴自己快快 爭取時間休息,那有閒情看花草樹木?偶然遇上攔路的野牛,歸心似箭的我還會活像牧童一樣遙遙地在心底裡施展趕牛神功。我就是這麼活生生的一個都市人。

    人生的風霜令人成長了,故地重遊,想必另有一番滋味。看著窗外的風景,心裡在投射著鹿湖的美—那標緻得如仙境一樣的名字,該有個清幽的湖、活潑得如脫角鹿的連綿山嶺…..,想得自己也著了神,如要入定,美好的事情和景物該是個最好的引子吧!

    寒寒濕濕的天氣,是給後學們一點考驗嗎?滿有習氣的我又想叫停惱人的雨點,好讓大家能坐禪於叢林中吸取靈氣。刺骨的寒風從禪堂窗隙竄進來,似要窺探禪的究 竟!坐在窗邊的我,散漫的目光不斷在尋找湖和山的蹤影;煙霞卻要跟我玩捉迷藏,把我想像的美景掩蓋起來。禪堂整潔的地席、令人窩心的白毛巾,在莊嚴的佛像 前有序地排列。大觀禪師和暖的笑容,溶化了我的焦急和失望。

    一陣又一陣的沙沙聲,把我從禪坐中喚過來;「不可能是雨聲吧?要不然暴雨訊號也快要掛上了!」 心 裡一邊想著,原本跟隨禪師指示的半開合眼簾好奇地張開,腦袋霎時閃出以往在大嶼山工作時遇上水災的狼狽景象。大觀禪師卻說:「閒事莫管!」什麼叫閒事,與 自己有關的也叫閒事嗎?從少至大師長不是教我們多抱好奇心、多探究身邊的人與事嗎?好奇心不是生存的技倆嗎?心裡實在不明所以。

    還是快快的、緊緊的閉上眼睛,把與外景連接的神經關上,杜絕一切的紛擾吧!剛開始學佛的我,常處於分裂的狀態,平日生活於煩囂的都巿裡,思維舉止是個不折 不扣的都市人,參拜讀經禪坐時,卻似滿有調控能力地把自己從外景抽離,自以為這就是禪!大觀禪師叫我們半開合眼簾,或許是要我們知道,禪不是把六根消除, 因為這麼被動的禪修方式,根本不能駕御我們野性的心。半開半合的眼簾,正好為我們製造了平台,讓周遭的資訊依然流入,卻學習不作恆常的過濾和分析。做自己 心的主人,少管外間的瑣事,自能找到內心的淨土。

    對!下雨又與我何干?雨停頓後可以是燦爛的陽光、驕美的彩虹,或是下一場更兇恨的雨。 雨, 可以為鹿湖去旱,卻又可以為遊人帶來不便。雨並無善惡,更明顯不是衝著我們而來,它只是平常的來,也會平常的走。人生的暴雨也是變幻莫測的;生命、情感要 流走的話,渺小的人又如何能捉得住呢?學佛的人常說抱平常心便可得清明心,但事情來到總會觸動每一顆神經,平常心又被打回原形,猶如脫韁的野馬。

    靜聽大觀禪師的開示,心裡恍然大悟,明白所有的名相皆是人以概念冠上的, 陽光的「燦爛」,彩虹的「驕美」,雨的「兇恨」…..,以至人的「醜惡」和「美善」,所有的感覺,皆由自身以往的經驗累積下來,卻像污雲一樣遮蔽了我們的清明心。人雖非草木,誰屬無情?但若能嘗試放下這些名相概念,減少「喜歡」「不喜歡」,下雨便提傘,感到冷了便多添衣物…..,如此簡單便能與大自然相應,達至禪師所說的「回歸自性」吧!

    試問誰個沒有煩惱?執於「煩惱」二字,每天只會被大石般的苦牢牢的壓著。禪師卻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煩惱」;在苦的旅程中,想解困的人走進了倔頭巷,發 現故有的思維令自己進退失據,自然會誘發「觀照」。雖然我仍未知道「觀照」的境界如何,但著實「煩惱」只是一個感覺,會來亦會走。放下這擾人的名相,憑藉 不畏苦的心,在倔頭巷的盡處,或許能找到昇華的去路。

    看來,攔路的不是可憐的、被人遺棄的牛羣;不能入定,也不是因為煙霞而大煞風景。若然沒有大觀禪師慈悲的提示,我定必是在托缽時只顧盯著別人而調控自己表 現的那個!以為歷劫人生的風霜就必得解脫,其實是自欺欺人,自性的清明心依舊被傲慢和愚癡的心障住了。世間患此心病的人比比皆是,禪師提醒我們助己也要助 人,「學佛要老實,不求特別」—願大觀禪師的良言在心中根植,紮實地在菩提道上一步一步的進發!

    午後煙霞稍稍減退,青蔥的草兒、薄薄的一片雲海,如油畫般的美景…..。定賢法師和大觀禪師滿載智慧的開示…..、用心誦讀和感受韓文《大悲咒》…..、 秀峰禪院同學們無微不至的關顧…..、又甜又暖心的糖水…..、寒風中師父師兄們給後學難忘的送別…..;只此這一天的參學也蕩氣迴腸,變幻莫測,更何況是有喜又有哀的漫長人生旅程?既然言語未必能表達對大觀禪師和定賢法師的感恩,後學們還是從身、口、意的淨化,去實踐禪師和法師的教誨吧!







§ 鹿湖禪踪一日禪 §    伍秀嫻

    今次的禪修活動是由秀峰禪院和佛法同學會一起合辦,我們很幸運能邀請到大觀禪師擔任是次活動的導師,同時讓我們靠近大自然、一嚐鹿湖覺修寺的禪味。在日常 繁忙的生活中,難得找到那種「心無罣礙」的輕鬆自在,從而開啟點點的智慧;這次禪修,無論是動或靜的環節,也能讓大家感受到一種特別的覺知大 觀禪師常提及的「清明心」。我報名參加是次禪修,是抱存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再加上可以接觸大自然的森林環境,遠離平日所面對的喧嘩鬧市和繁忙的工作。能夠 享受這種未曾有過的寧静禪修經驗,真是一個很特別的因緣和合!非常感恩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大觀禪師和定賢法師慈悲的開示,另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佛法與禪 修,是提昇精神和生活質素不可缺少的工具;當然亦要感恩其他師父,以及籌辦這次活動的義工同學。

    213日的上午,氣溫逐漸下降,冷風撲面而來;聽天氣報導,還會有零散的驟雨,但心情没有被這些不良的天氣報告影響。穿夠禦寒衣物,趕赴DLG達集合地點東涌地鐵站後,先向組長報到,距離出發時間還有15分鐘,法師及同學們的愉快心情,在面上表露無遺,閒談間彼此的風趣幽黙,一掃生活中的憂悲苦惱......

    因入覺修寺山路狹窄的緣故,我們四十多人分成四組,登上兩部租賃的細巴士前往目的地。開車不久,定賢法師帶領我們做簡單的早課:首先,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然後誦《心經》三遍,三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念懺悔文「往昔所做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佛前皆懺悔」,接著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後,誦迴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早課完後, 由隨團的覺修寺同學,為我們簡述一些注意事項;不久我們便到達了目的地鹿湖覺修寺山下。

    在車上,便遠遠看到大觀禪師和其他法師在路邊等候著,令我們感恩慚愧!自問何德何能,要令法師久候?!這位資深有名的禪師,完全没有架子,謙遜的態度、和 藹可親的笑容,真個是大善知識!下着微微細雨,大觀禪師體貼地帶領我們沿着小徑步上覺修寺,沿途環境幽靜,薄霧時而籠罩樹林,景物像仙境般映現眼前。

    到達覺修寺門口,各人先按自己名字的編號擺放好鞋衣物品,然後分兩批有秩序地上大殿(禪堂)禮 佛禮師。大觀禪師先為我們作了簡短的開示,休息片刻後首先開始托水缽經行的環節;原本計劃在森林步道經行,但由於下雨,改為在室內有蓋的空地進行。同學們 一個跟一個沿著目標慢慢前行,每個人都很小心、專注,恐怕缽裡的水會溢出,我亦隨着前面的步伐,一步步前行,心裡不禁有點緊張,但總算順利完成。接著,就 是坐禪,由大觀禪師帶領大家用韓文讀誦經文及指導坐禪時的正確姿勢;靜坐後上供佛菩薩,然後享用自助式的午餐。宗下穿衣吃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原來也 是禪修的下手處。禪師秉承韓國禪風,午齋前,叫我們洗淨雙手;盤坐用餐後,倒暖水於碗中用手指將碗清洗,然後將水喝掉!這就是要破我們的無明和染淨的執 著,不要為了喜歡與否而作取捨,心不可以執着於任何的境遇;整個吃飯過程,洋溢着温馨的禪味。飯後有一小時的休息時間,之後由大觀禪師帶領我們誦讀《禪門 清規》及作開示,再進行大約半小時的坐禪。最深刻的開示,是禪師非常强調修行人千萬不要有分別心,因有了分別心,就會起貪、瞋、癡;我們最重要是能夠分辨 善與惡,但不要去執著善與惡。從開示中,我得到不少的啟發,它像指南針,指出了平時修行人最大的通病。

    另一環節是與覺修寺的同學一起進行分組交流,大家都表達相同或不同的心得和感受;約半小時的討論後,每組各派出一位代表,歸納和分享組員們對當天禪修的體 驗。我們得知,覺修寺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一些禪修活動;從禪修中使我領會到,在學佛過程中,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但不要太在意成敗得失及急功近利,更不要與 別人比較,無論是有學識或没有學識,只要持續一顆堅定、永恆、清澈的心,就能開啟自己的智慧,到達彼岸。正如不同的動物發出不同的叫聲,没有所謂正確不正 確的聲音,眾生皆可成佛!接着由同學們發問,請大觀禪師和定賢法師作答。晚鐘響起後,我們用韓文讀誦《大悲咒》,一天禪修就此圓滿結束。大家有些依依不捨 的感覺,一起拍照留念,留下一點痕跡......

    約下午5時半,我們離開覺修寺;雖然仍下着雨,但師父們仍很慈悲地送我們下山坐車。大觀禪師親切的笑容,給人歡喜心,也是後學們在修行路上,所應精進學習的一門學問!除了禪修外,今次可謂得益不少......!

 
 


§ 活出禪的真諦 §     定振

    一個下著雨的寒冷清晨,定賢法師帶領佛法同學會的同學和法友,來到大嶼山鹿湖覺修寺,向大觀襌師學習襌修的方法。
    到達覺修寺時,禪師和師兄們面帶笑容熱誠地接待我們。寺院和周圍的環境都很清幽整潔,下雨令空氣更加清新,處於這種地方,身心的壓力和緊張頓然放鬆開來。感受到師父們的用心教導、師兄們體貼與悉心的安排,成就了這次禪修活動,真的要向他們好好學習。
    禪修開始了!在大觀禪師的帶領下,我們每人捧著一個盛滿水的缽慢慢地經行;我想這應該跟駕車的原理相似,應專注在前方,不要被其他東西分散注意力。但當我準備把缽放在終點的桌上時,還是心有所著,過分刻意將意念放在缽上,差點把缽中的水翻瀉。
    這訓練讓我體會到學佛修行,須放下妄想、憂慮和攀緣心。正如《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應時常提起正念,活在當下,不要緬懷過去,亦不必牽掛將來;不用太介意一時的成敗得失,隨順因緣好好地生活、修學,身心便會安樂自在。
    吃完午齋,大觀禪師教導我們用少許暖水,以手指洗淨自己用過的碗,然後將洗碗水喝下肚裡。當時禪師沒有說什麼,我想著這做法有什麼意思呢?與禪修有何關 係?後來禪師開示,大意是說我們總是執持自己的成見和觀念,例如常預設或執著某些事物是好是壞、是垢是淨等等,便不能如實地觀察事物,人我是非的分別心便 因而產生;其實那只是自己的虛妄知見,並無實體。禪師的開示,真個是「當頭棒喝」啊!
    「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選錄)》卷一)所以,若能去除自我的妄想偏執,清淨自性便會顯現。
    還記得禪修的時候,大觀禪師開示了一句:「不要相信自己的心(妄心/世俗知見)!」我們的心總是隨順習氣,妄念紛飛,隨境所轉,生起許多不必要的煩惱,繼而造流轉生死的業,不得解脫自在;那都是因為妄想執著,被妄心所騙之故。
     定賢法師經常提示我們,須奉行佛菩薩所教:「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即是老老實實勇猛精進修行八正道,以智慧之光照破無明黑暗,這便是對治生死苦惱的不二法門;同時應用心參究世尊於《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大法。
    這次禪修就像為心靈充了電一樣。離開道場之後,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出禪的真諦,才不枉禪師與法師的教導!



 


§ 在覺修寺禪修一日 §    Heiton Ho

    覺修寺位處大嶼山深山中,環境清幽,遠離繁囂。我懷著期待的心情,在這一天一起和佛法同學會的同修們,一行浩浩蕩蕩前往寺中禪修一日,感受不一般的禪修體驗。

    一開始大觀禪師開示說:「入此門內,莫存知解。」這句說話深深的與我產生比較大的共鳴。為什麼呢?那就要從一年多前說起了。

    一年多前我剛剛開始研習佛學,那時我很積極看經書,尤其是《楞嚴經》、《心經》、《六祖壇經》等,大大小小的佛法講座我都有參加,其中學了不少佛教義理、 名相等等;同時也嘗試在生活中以佛法應對各種事物,默默地修行起來。一段時間之後,心裡浮現各種習氣和念頭,由於觀照功夫的漸進,念頭被自心容易察覺了。 日子一久,這種察覺的心慢慢越趨明顯,出現的各種習氣和念頭沒錯是會被察覺了,但總是感覺不自在。當時就問自己:「學佛法不是為了可以解脫嗎?為什麼現在 反而不自在?」這樣經過幾個月之後,漸漸不再看經書,佛學講座沒去,就不知不覺間回復學佛法之前的生活和心態,唯一的不同就是之前學的佛理還深深的印在心 中。

    這樣經過大半年之後,開始慢慢發覺了一些改變。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習氣和念頭等等,雖然再沒有刻意生出察覺心,但因為悟了的佛理是不會白白消失的,所以還是 清清楚楚的呈現出來。但我不去刻意察覺它,也沒有刻意想著它的不對,反而就是它了無痕跡的來,就讓它了無痕跡的去。不去再想, 也不去再做。生活中的習氣和念頭等等也慢慢隨之減少。

    「入此門內,莫存知解」,意思就是不去思維分別,讓所有事物隨緣發生。(定賢按:「莫存知解」亦指莫存「虛妄分別心」,即去除「我、人、法」執。)因此大觀禪師這一個開示,配合我的學佛歷程,才產生了這樣的一個共鳴。之後再經過大觀禪師和定賢法師的開示下,終於開始明白和感受:《六祖壇經》中「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 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及《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理。其實這兩段經文說的都是一個佛理。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有分別的心去看內外的世界,不要有分別,不要有看(不作實有實無想); 就這樣簡簡單單的讓自性隨緣起用。千萬別像我之前學佛的歷程那樣,念頭來了,就生出一個念頭來看著它,還思維它的不是,你說是不是很冤枉,多不自在。念頭 來了就由它去,習氣來了知道後就停止,不去糾纏;一糾纏就是有所住。日子一久,念頭、妄想和習氣自然會減少,因為觀照的功夫慢慢起作用了。

    那是不是學佛的人,都應該減少思維分別或者完全改變平時的生活模式呢?不完全是。因為佛性是活潑的,它可以有念頭,可以有思維,可以有甜酸苦辣,包含天地 萬物。不然,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摸到的和想到的等等是甚麼?生活習慣可以有一些微調,但不是去顛覆,慢慢減少習氣就是。聽起來好像很矛 盾,其實不然。譬如說,一個人他抬頭望天,看到一片藍天,覺得天氣很好,知道是一個好事,然後又低頭繼續忙他的事;但唯一的分別就是說,他沒有起念頭去分 別今天藍天好,還是昨天的藍天好,藍天來了就開心。而且最重要就是他沒有留戀這個藍天和想著它怎麼好,沒在心中留下一點痕跡,而是繼續忙他的工作。這就是 《六祖壇經》中說的「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以及金剛經中要求的「無所住」。讓自性隨緣起用就是啦!

    當然,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一下我學佛修行的一點心得,以及利用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兩段經文的意思。修行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時間可以是數不盡的大劫,但定賢 法師講得很好,學佛法就是要有無比的信心,才可以無往而不利。大家知不知道寺院中的主殿為什麼叫「大雄寶殿」?大雄所指的就是大勇的意思,有了正信,才可 以果斷勇敢的修行。跟貪、嗔、 癡、 慢、 疑等等斷絕一切關係!

    最後,我要十分感恩兩位師傅的開示,以及秀峰禪院和佛法同學會,通力合辦這樣有修行體驗的禪修活動。整個禪修過程都在祥和的氣氛中進行,令大家法喜充滿。願各位早日成菩薩成佛!阿彌陀佛!




 

§ 鹿湖禪踪.參學後記 §    JoJo

    一個寒冷及濛濛細雨的早上,並沒有影響我參學的心情。在東涌集合後,登上由覺修寺為大家安排好的專車,一行四十多人在定賢法師帶領下向大嶼山鹿湖覺修寺進 發。到達覺修寺山下,主持大觀禪師等已在那兒等候我們;大眾向禪師感恩問訊後,笑容滿臉的禪師引領我們上覺修寺;在秀峰禪院的師父、師兄們悉心的安排下, 同學們安頓好便步上禪堂;剛進禪堂,即有一種莊嚴、寧靜、安祥的感覺。

    開始時大觀禪師及諸位法師帶領我們讀誦《心經》及坐禪,由於整天都下著雨,森林坐禪和經行未能按流程進行。托水缽行禪,便改為在寺內有上蓋的空地進行;在此行禪中,同學們都有不同的體驗和領悟。接近上午11時半,開始上供及午齋。這趟禪修用齋的儀規,除了要保持專注和安靜,更要在進食完碗內的飯餸後,要用暖水及手指把碗內洗淨,然後將水喝下!這是要對治自我見解的執着,因為我們平時常會覺得手是不淨的,雖然用餐前我們已洗淨雙手。

    午飯後我們有一小時的休息。之後由大觀禪師帶領讀誦《佛門清規》、開示及答問。有同學發問:禪的要義是什麽?大觀禪師開示的大意是:禪是要學習活在當下。 例如我們合十,當下就是右手跟左手融為一體,當兩手分開後當下即空;就好像看見樹木、天空或種種事物,都是妙有真空。我們要學習放下自我和見解的執着,心 要了了分明、覺醒、清淨;心若能常存此正念,就可以續漸減滅生活上的壓力。

    大觀禪師開示(崇山禪師)「不知法門」:在娑婆世界中,每個人都向外尋找快樂,可是很少人會照顧內在的真我(自性)。如果誠懇地從心底不斷地思惟:「我是誰?」可能不久便能達到斷絕思惟的階段,這稱之為「不知」(Don’t Know)。禪就是要時刻保持這個「不知的心(清明心)」,無論何時何地,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不可間斷。(定賢按:這類似漢傳禪門大德之「參話頭,起疑情」禪法。)

    禪就是要明白「究竟我是誰?」這一點很重要,當找到這答案時,已接近生死的解脫。如何了生脫死?首先要有清晰的人生方向。為什麽要修禪?為甚麽每天要吃飯?都要找出合理如法的答案來!放下所有世俗的知見、條件()和 情境,每一刻只是隨順因緣去做;當主觀、客觀的對立消失,不起內外分別,進而內外融和,體悟到眾生平等無異,就是菩薩精神。當萬緣放下,便能心如明鏡,能 如實「照見自己」;紅色出現時,明鏡反映紅色,白色出現,反映白色。有人肚子餓,就給他食物,有人口渴就給他水;一切所見到、聽到、嚐到、觸覺到和感受到 的事物,都會非常清楚。天空是藍色的,樹木是綠色;鹽是鹹,糖是甜;貓兒喵喵叫,狗兒汪汪吠;所有事物還他本位,發現自己也在真理當中。那麽如何才可以應 用真理於人生?在每一刻,要察覺正確的環境、正確的關係和抉擇正確的取捨。當肚子餓,你會怎樣做?如果別人肚餓,你會做甚麽?你會在哪裏拋垃圾?很多人都 明白很多道理,但當這些簡單情境出現時,人們並不一定知道「正確的做法」;「平常心」(如實觀照起用),就是正確的運作。

    傳統的禪法是直接和純樸的,禪修可去除我們平日因「執着」而引起的妄念、我見或錯誤的判斷。沒有妄念,我們能更清楚覺察。當我們能實踐這種簡單而無執着的生活時,禪就生起作用,充實美滿我們的人生,並且發我們的慈悲與智慧,積極和適切地服務眾生。

    在分組討論禪修心得的環節時,很多同學對托水缽行禪特別有感覺。在我的組別中,秀峰禪院的初心師兄和性道師兄跟我們一起分享,同學們大至領悟到:這是學習和培養定力與信心,專注前行的路,同時亦要放鬆,just do it(專注目前,活在當下,息攀緣妄心。) 下 午靜坐的時候,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呼吸和雨聲似乎融為一體;隨着晚鐘的敲響,提醒我們晚課的時間到了,由初醒師兄當維那,師父們帶領我們讀誦韓文《大悲 咒》,感覺很特別。最後是大觀禪師與定賢法師答覆同學問題的時段,法師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正能量,生活和修行要學習化繁為簡,並相信自己都可以有清淨和覺 醒的心。

    崇山禪師的禪語:「善惡元無性,聖凡是虛名,門前寂光土,春來草自生。」崇山大禪師是國際觀音禪院的創辦人,亦是秀峰禪院的祖室。秀峰禪院是國際觀音禪院第一百一十所分院,於1992年成立,1995年在香港註冊為非牟利慈善機構。禪院的宗旨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以坐禪共修及參公案啓發智慧,證入正確人生,自利利他,行菩薩道。(錄自:崇山大禪師著《禪如是》)


 
§ 一切唯心造 §    定雄

    熱切期待的禪修日子來臨了!我帶著「假期早起反應遲鈍」的疲態和倦容出發前往東涌,與定賢法師及其他師兄們集合,乘車邁向大嶼山鹿湖區的覺修寺。當天並不是風和日麗、陽光普照的日子,而是低於攝氏10度且常下著寒雨;雖然如此,我卻很喜歡這種天氣,反而心曠神怡地迎接這一天的參學!

     到 達覺修寺山下,大觀禪師已帶著慈悲喜樂的笑容歡迎我們。感激禪師和一班善心、積極、準備充足的師父和義工,在他們悉心的安排下,我們很快便安頓下來並開始 禪修活動。大觀禪師給我的印象是一位樂觀,事事隨心,並且有無限魄力的禪師;在她的開示中,知道她學佛的歷程殊不簡單!偶爾從禪堂望出窗外,聽雨打落屋簷 和樹木時的聲音,加上迷濛的山林景象,令人更享受那種意境,很羨慕有緣能在此清幽環境學佛修行的師友!

     靜 坐的時侯,我不斷努力運用「數息觀」去放鬆自己,大體上都可以做到坐禪的基本要求,儘管當天的效果並不算是最好,這大概是由於腰部的不適吧!不得不提的, 當然是托水缽行禪的練習,大家都十分喜歡和欣賞這個環節,我亦不例外。在練習過程中,各人的想法和心思都有所不同,有的全神貫注地觀望著滿缽的水會否瀉 出;有的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有的擔心最後放下缽時水才瀉出,以致功虧一簣;有的會欣賞水在缽內的動態等等,心態和動態真是不一而足。其實,只要我們盡心 盡力去做任何事情,「水瀉出與否」又有甚麼大不了呢?當面對任何喜、怒、哀、樂、愛、憎、欲望時,我們用甚麼心態去對待它,都會有不同的果效。忽然間,我 想起了聖嚴法師的開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禪修活動將結束時,末學向大觀禪師祝好,禪師忽然對我說:「你看來白淨了啊!」當時我感覺有點奇怪,但並沒有深究,只點頭說了一聲多謝便走開,一心以為或 許禪師認錯了人;後來始終想求個究竟,便大膽問禪師何解會有這樣的說法。禪師說觀察到我上午來的時侯是沒精打釆的,到了禪修活動完畢就有了一些「變化」! 經過一天的禪修,我有說得出及其他說不出的感受和得著!我藉此感謝大觀禪師、定賢法師、秀峄禪院各位師父和師兄,以及協助籌辦這禪修活動的DLG同學!祝各位福慧雙增、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