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現實的感言


  § 現實的感言 §   開仁法師

      這是一位任教於台灣福嚴佛學院的老師,對畢業和在學同學的一篇感言。雖然此文的對象似乎是僧團和學生,其實對出家和在家的學佛修行者,都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一、求學之動機與目的
      乞求長輩讓我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指正我不懂的盲點;而非長輩央求學生要成長,拜託學生莫辦休退(休學退學)。就像現代的父母經常說的:我們這一代除了要孝敬老的,也要孝敬小的。社會亂象層出不窮,培養不起正確的人生觀。漫無目的最可憐,上每一門新課都只有負責換書,完全無法感受當中的喜悅,有的是個性使然,有的因隨順習氣在學佛而不自知。唯有切斷了後路,人才會以死心踏地的心情來安住與學習。
求學的動機很重要,若想學法,刻苦一點、寂寞一點也會甘之如飴;不要把功課當作是負擔,選擇在此修學就是要養成擔當的責任,要去體會長輩點滴的用心,不懂之處要虛心請益,而非一味的排斥,否則,太隨順習氣,日後換個場所時,仍會依然故我的。

二、過程附帶的觀察
      佛學院或僧團的情形大同小異,有人發心成就初學,有人犧牲青春栽培佛教棟梁,故而求學求教者應自制地體恤上層管理者的苦心,並對在幕後默默付出的菩薩們感恩於心。
      教書互動之成效,莫一味地迎合學生的俗氣,時緊時鬆、不即不離的智慧最要緊。否則,表面像是結善緣,卻潛藏著庸俗的染污。
      教育是雙方的問題,然而,道心維護的安排則要自力爭取,莫浪費相聚的因緣。
在團體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的人個性像榴槤,每個角都會傷人;有的人則八面圓融,喜歡奉承討好人家,帶著俗氣來學佛修行,這是正常的轉換過程。不過,從學從教之中,若不懂得善觀調整自己,反而會越學越剛強好勝,得失心更強。
      學習莫徒具外形,而內涵空虛,這種人日子最不好過;或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處處碰壁,也讓自心難以平靜來學法。

三、從欲求中尋找現實
      年輕人喜歡從此山望彼山,永遠都有朦朧美,在欲求中只想找簡單的、沒壓力的、容易受人讚歎的來學,難怪現代人常被長輩嫌吃不了苦,耐力與恆心羸弱。甚至於還有當師父的開玩笑說:好像是收了個師父而非收了個徒弟。
      衡量自己能力所及,在有興趣的層面來發揮。不是每人都是上根器,無法深入經論,也要結法緣,往中或下的層面去發心。像是建立初學的正見正信,或普及化的佛法教育,也要有人顧及。要記住,佛法是多樣性與深廣面不一的,應隨個人所及的範圍深入及發長遠心,做奠基工程也是功德無量的。
      現階段做不到,或無能力兼顧的,不能視同永遠放棄。如止觀的學習,應保持熱忱的向學心,隨分隨力而為之。若因緣到了,就要全力以赴,莫再找藉口逃避止觀的增上。
      學人千萬莫眼高手低、畫地自限,或廣結惡緣,因為佛教界很小的,隨時都有再碰面的機會。用心照顧足下的本份,處處留下「隨時歡迎再來」的喜悅印象,而非留下「斷絕來往」的遺憾。
      為自己設立近程、中程及遠程的學習目標。在佛學院的時候,有在此處能學能完成的任務,莫要急早妄想度生(教化眾生)及建立名氣,把飄浮不定的心給鎖緊,把貪著利養的心給刪除,這樣才不會白過共住共學的這段日子。

四、汲取課本及生活中的新知
      佛菩薩及古德的修為經驗是最好的啟示,三藏十二部中,有掏取不盡的佛法寶藏,有不計其數的修行指南。在學者要融古為新、古新合一,這樣,雖言在修學當中,但手裡已握有指南,走起來會具足信心及毅力,而非越學越模糊困頓。
      在教育的單位中,可以訓練教理文義的科判掌握,以及重組及整理修行與弘法的編目。論文是訓練邏輯思維、資料分析與條理陳述等的能力,方法隨個人喜愛而定,只要基本原則認知確立,閱讀量夠豐富,其實,寫作並非難事。
      語言與古文、寫作與編輯等的能力,雖言熟能生巧,但有部分是與生得慧(先天因素)有關的,倘若已盡了全力,而非因為討厭的心態而疏遠的話,轉換心情正確面對想學及能用的部分來紥穩根基,絕非丟臉的事,莫忘了佛法是用來安頓自心的良藥,是向道向解脫的一樁美事哦。

五、抉擇善知識的優點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修學中,你可以輕易發現:有重學問、重語言、重教理、重禪觀、重通俗、重戒律、重法事、重工程、重管理、重成果、重名聞、重健康、重是非、重自由等等的人,只要懂得從每位的身上學一個優點,十二位就有十二個優點,宛如時鐘一般,周而復始,圓滿生命。
      依自己的個性與能力,規畫每個階段可以親近的善士學習。現今網路資訊發達,可以節省許多距離的問題;畢業絕非學習的停止,而是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好好地思索過去、現在、未來。倘若暫無把握,就發心留在僧團中服務,或繼續深入教理的研究,靜待因緣成熟。
      對善知識要觀察入微,少說話、多受化,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收集其優點,警慎其缺點。多發心為大眾服務,莫只自掃門前雪,因為僧團是六和敬的齊聚善緣,要經常思念世尊的遺教,狂妄的心則會慢慢地獲得止息。

六、記取錯誤的示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人都有轉凡成聖的機會。真所謂「錯中學,學中錯,人之常情」,有慚愧心改進即可。今天我看別人做,他日換個角色時,自己又有多少能耐承受這類壓力呢?
      期許自己能成為僧團中的清淨份子,而非破壞因緣。即使不圓滿處歷歷在目,然而,是非止於智者,何必讓是非傳百成真?為何不換個角度欣賞,或私下幫忙平伏眾人之心呢?
      處事待人的方法,每個人難免會有所偏重,雖則說誰都有評估錯誤的時候,可是,千萬莫小事化大,反而應該作為自己日後管理或學習的良好借鏡。別人跌在前,我則學在後,況且,真心為僧團付出的人,不該計較過去的功過,而應勇於從觀察中提供建議,即使不被採納,也已聊表心意,功不唐捐的。
      優點用在對的地方,可以自利利人;反之,則會自害害人。僧團與世間不同的地方在於道心與僧倫,人人雖有發言權,但也應尊重長輩的決定,全心配合,把不滿意的心放下有這麼難嗎?
      網路是時代的顯學,善用它來成長及利人,莫為網路所控制。它可以用來教學弘化,也可以用來攀緣結黨,端視個人的道心而定。這種時代的趨勢,似乎除了培養使用者的正見及自愛自律,難有更好的管理手法吧。

七、獨立能力之適應
      情緒化的決定不會有好的後果。不成熟的眼光也會有錯誤的選擇,有時茫然衝動不如沉澱習氣,跟隨團體學習。
      長時間在大團體中被磨被教才會改正習氣,對於善意或惡意的考驗皆要心懷感恩。若是沒有機會碰上這類逆緣,其實也無從檢視內心煩惱的輕重。
      觀察團體的力量,想想未來獨立的自己。想要有長輩的扶持,個人要有福分,當然有大象走在前,小象隨後,必然要全力以赴的學習,勿自視過高,否則,跌傷的是自己。
      學習獨立的過程並非全部事情都是從零無始,因為在團體中已經是邊做邊學。不懂思考的人會如行屍走肉,過一天算一天,換個試練場又得重新開始,浪費時間也浪費資源。長輩曾教導:下士要隨時善察上士的辦事能力與管理方法,因為隨時要具備替代位置的心境,這不是越線,是因緣把你推上去時,你才不會手忙腳亂。
      男女的相處界線是維護彼此道念的堤防,莫潛藏私欲與愛念,否則,滴水會穿石。僧俗如何相互護持與尊重,同心為自利利人而努力,我們要全面思考、用心觀察,日後才會運用自如、帶領有方。

八、隨緣盡分獻生命
      量力而為,能做多少算多少;認識自己,體諒眾生。以無求回饋的心付出,而非在輕慢中希求肯定;平等對待眾生,莫隨習氣做事。有所求的奉獻會帶著很多的苦在存活,何必呢?
      不須羡慕別人的成就與成果,但問耕耘、但問我還能付出多少。修行解脫是種熟脫的問題,在緣起性空的立場而言,因果是平等的。
      修行最忌諱比較或比賽,真有功夫的人應大智若愚才對。每人的生命長度不一,但寬度可以自我改善。
      佛教的主體與附屬的精神要體認清楚,切莫本末倒置。以釋尊化世的主體而言,即自覺覺他,住持正法,讓正覺之音永為眾生的依怙。
      盡未來際的悲願,三世因果與如幻生死的正見,每一生都有因能力所及而偏重的任務,很多理想不須急於一時,只要相信功不唐捐,因果必然水到渠成。

按:此文乃為2014.6畢業的同學撰寫,亦與在學的同學們共勉。

摘錄自:開仁法師《刮垢磨光》pp.169~177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當 頭 棒 喝



    § §     阿秋法王

有錯則改之.無過則加勉
慚愧常反省.佛子所應為

阿秋法王:“你們不去依止一位能夠方便為你們引導的具緣上師。而是揣著一顆攀比名氣的心,大老遠的跑來求見我這個老頭子。像這樣的眾生,我實在無力度化!如今,你們漢地學佛的弟子們身上多疑、嫉妒心重、喜新厭舊、好高騖遠、虛榮好鬥的習氣太重。把近水樓臺的文殊菩薩所加持的聰明頭腦,全都用到追逐名利之上。最可怕的是,你們即使求佛、學佛,也絲毫不放鬆自我名利追求的習氣。所以,漢地佛弟子們都是爭先恐後、一窩蜂地要去拜見那些有名的上師,去求那些赫赫有名的大法,去爭作一個頗有世面的名流修行人。孰不知,你們如此以貪心學佛,於自身將毫無實意!

“說實話,你們迫不及待的來見我,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奔相走告,告訴大家成為了我的弟子。這幾年,漢眾的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一群人跑到這裏,聽了我的幾句開示,得了我的一點加持,就回去到處宣傳自己是阿秋法王的弟子,從阿秋法王那裏獲得了大圓滿法。如此荒謬的行為,真是自欺欺人!要知道,這樣上人妄語的行為,只會使自己造作更大的惡業。”

阿秋法王鏗鏘有力的話語,像一把利劍直直戳入眾人淺薄虛榮的心,大家無地自容的深刻反思著......

“大家都一心想見有名的上師。但你們可知,現今末法時代,有多少有名上師的名氣,不是通過世人的炒作而搞出來的呢?告訴你們,那些真正德高望重、修證卓越的有名上師,他們大多都身為各大傳承法脈的法主,哪個不是法務繁忙、使命重大?不要說能親自引導大家,就是抽身親近一下大家的時間都得擠出來。在這種實際的狀況下,大家一窩蜂、一味地執著有名上師,豈不就是著魔了一般嗎?”

“我告訴你們,包括我的很多真傳弟子以及藏地很多有修證、具德行的上師,他們都去過漢地。可他們去了幾趟漢地後,就再也不去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們漢人不喜歡、不歡迎!儘管他們是那麼真誠去利益你們,儘管他們也能夠真正利益到你們。然而,他們純真、質樸、低調的品格與你們所熱衷的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卻格格不入。他們不會甜言蜜語地迎合你們,也不會耍心眼去利用你們,更不懂自我炒作的把戲。當他們真誠率直地將你們自身問題直言不諱地告訴你們時,當他們無限慈悲地赤裸你們自心的醜陋時,當他們把對治煩惱的苦口良藥嚴厲而急切塞進你們口中時,這樣能真正幫助、解救你的導師,你們不喜歡!你們不願聽到自己的不是,你們不願看到自己的醜陋,你們不要接受沒有糖衣而能治病救命的苦藥。這樣能真正降伏自心的方式,你們不歡迎!”......

“我們再來看看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他們中有哪一位是當時有名上師、或眾所周知成就者?他們哪一位要麼不是形如無奈的乞丐,要麼就是癲狂的瘋子,要麼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平民。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的瑪爾巴大譯師不也是如此嗎?當米拉日巴尊者到達瑪爾巴大譯師從小成長、長期生活的村子時,沒有村民知道那裏有位偉大的譯師,他們只知道村裏有個叫瑪爾巴的人。”

“縱觀歷代大成就者們,他們大都長期默默無聞。由於他們不染世間八法,不喜喧鬧、無視名望、低調平實的風範。所以,往往只有他們的真傳弟子方可有幸一睹他們無限智慧的風采。今天講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執著上師的名氣大小,一定要好好觀察自己與上師具不具緣,這才是我們依止上師的關鍵呀!”

“來求見我的人,幾乎千篇一律都在求從我這裏獲得大圓滿法。說實話,就算我給你們傳了大圓滿、大手印,如果你們沒有學好、修好基礎法,這就如同喂給了你們金剛石,你卻沒有具備融化它的胃。要知道,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硬吃進去了就等於自殺。這句話一點也不危言聳聽,倘若你們不腳踏實地的從四個轉心法(思惟「暇滿人身難得」、了解「無常」、了解「因果業」、了解「輪迴苦」)五個加行(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曼荼羅、上師瑜伽),扎扎實實、循序漸進的修持過來。一旦好高騖遠、次第顛倒,自心定會越修越迷亂。這樣修行,不就是自毀慧命、自斷解脫嗎?”

“還有,現在很多人都在爭著作名流的修行人。他們看似非常忙碌地在修行,於是乎,自己見了多少上師,自己得了多少灌頂,自己接了多少法,自己念了多少咒,以及自己的夢境、自己的感應等等,都成為他們炫耀自我功德的本錢。如此力爭成為一名流修行人。孰不知,即便自己辛苦忙碌所獲得的些許功德,也會因如此迷亂的炫耀而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在不斷追逐中的炫耀情緒會進一步催化自身貪嗔癡慢嫉的滋長,這樣修行終將得不償失。”

“總之,我們不但不能炫耀自己的根本上師、自己所修的法,以及自己的修法功德。相反,我們還必須嚴守這三方面的秘密。原則上,在自己沒有開悟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根本上師。所以,在藏地倘若一個修行人公開了自己的根本上師,就表示這個人已經開悟了......另外,我們對自己所修的法也應該嚴守秘密原則上,在自己沒有親見本尊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本尊......最後,我們對自己修法的功德也應該保密。原則上,在我們還沒有獲得持明果位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修法功德。同樣,保密(低調)就是為了減少、避免因我們自身福慧資糧欠缺,自心還不具備堅定、不退轉的正信時,所導致的種種障礙。(法王的一通呵斥是真正的醍醐灌頂!!)


摘錄自:〈阿秋法王對漢地居士驚心動魄的呵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QxMTkzNQ==&mid=201716348&idx=5&sn=0cd65e84cecf1b1ba09323dbfa5bb23e&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靜 思 語 (4)


                                                        靜 思 語 (4)    證嚴法師

§ 求福壽不如求平安,平安即是添福壽。

§ 沒有孝敬父母的心,追求佛心了不可得。

§ 走入人群實際去做,才能認識真實人生。

§ 身體生來就是要為人服務,若無盡心盡力付出,就白養身體一生了。

§ 並沒有所謂的『問題學生』,真正的問題出在教育與環境。

§ 命要自己用堅定的願心和恆心去轉化。

§ 所有的智識都是別人教給我們的,我們獲得世間學問,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之處。

§ 所謂「落地皆兄弟」,人類彼此互為親人,應相互友愛,不要有分別心。

§ 所謂「燈塔之下最黑暗」,很多人容易對別人付出愛心及善解,但對自己的家人,往往比較困難。

§ 放下現在的煩惱,就是最大的解脫。

§ 於己,要抱著謙虛受教的心態;對人,則要珍惜共事的因緣。

§ 欣賞別人,即是莊嚴自己。

§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 信仰有智慧,生活有愛心,人生觀正確,才不會迷失,不會人云亦云,所言所行也就不會有錯誤。

§ 勇於承擔,是一分動人的力量;勇於承擔錯誤,則是一種高尚的品質。

§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

§ 恆順眾生,別人歡喜,佛就歡喜,這樣就是歡喜人生。

§ 施比受更有福。

§ 既然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只有『把握現在』才是最踏實的。

§ 是非當教育、讚美當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當經驗。

§ 是非雜音不能多我一個,相互關心不能少我一個。

§ 為人處事要『小心』,不要『小心眼』。

§ 為人處事要走直路、走正路,絕不可走歪斜的路。

§ 皈依不在儀式,而是在心靈的依止。雖然有些人無法聽到佛說的法,但卻能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其實早已是三寶弟子。

§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 苦來要消受,若你的人生中有一百次的病痛,那麼,今天已痛過一次就只剩九十九了!每痛一次就消一次業。

§ 若心思太複雜,凡事顧慮多、煩惱多,本能就無由發揮。

§ 若只接觸美好的事物,無法體會真理;必須走入苦難的地方,才能有所領悟。

§ 若左鄰右舍能相互關懷,彼此就是對方的菩薩。

§ 若守住本分,時時撥開煩惱、不受污染,就不會迷茫度日。

§ 若肯用心於日常生活中,則語默動靜無一不是教化。

§ 若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若不用心,真理就與我們無關。

§ 若能轉變自己的觀念──並把握因緣、放開心情努力做下去,生命就在無形中改變了。

§ 要天下無災,必須社會祥和;要社會祥和,就要建立好家庭;好家庭出在自己本身。

§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 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 要求完美,就要虛心接受別人的雕琢。

§ 要持之以恆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不會像水中月一般虛浮;一切,都是時間的累積。

§ 要看開、放下對身體的執著,才能得到自在。

§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一個有心接受傷害的人。

§ 要培養智慧,踏實地做人做事,不能盲目聽信傳聞而不重思考。

§ 要培養歡喜的心,有歡喜心,就是為自己祝福。

§ 要將是非當教育,不要將人事當是非。

§ 要提起即要完全提起,要放下則要全心放下。

§ 要過很可愛的人生,就要自己先去愛人。

§ 要學會苦中作樂凡事要樂觀,不要洩氣。


§ 要鍛鍊出寬闊的心靈,不要任何事都有『我』。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生死大事

§ 生死大事 §     印順導師

    一個人壽命無常,從出生以後,慢慢長大,經過幾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總得一死。普通人以為死就完了,那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事。但佛法說,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完結,如果只是這麼簡單,人生就可糊裡糊塗地混過,不成為什麼大事。其實生命在未出生以前就已經有了,死了之後又會引起新的生命,生到別地方去,生死死生,生生不已,是件難得解決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不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才成為大事。好比做生意的人,今年年初開始營業,到了年終,計算盈虧,欠人人欠,要還清楚;明年又是一樣,年年如此並不是一結賬就完結。一年年下去,要求得永久的盈餘,這就不是容易事了。

    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呢?今年生意好,賺了很多錢,明年經濟有把握,萬事如意;今年虧本了,來年經濟拮据,東移西借,困苦不堪。人生也是這樣,一生一死,在生死當中,就要考慮得失。如果這一生沒有好好的做,下一次失了人身,就算是虧本。如能進步而勝過現在,那就好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年終結算,經濟狀況不佳,但如調度得宜,也可勉強過去。所以學佛人,臨終極要緊,平常固然要向上行善,臨終的時候,也得好好注意。

    平常都說生死,有的誤以為一死百了,所以現在就先從死說起,從死說到生。普通人對死都有一種懼怕的心理,其實死並沒有什麼可怕,例如平常生意做得好,年關又調度得宜,新年到來,一定有好日子過。所以沒有病的時候,固然歡喜,真的有病痛要死,也並不必怕,只要平時預備好就得了!

    佛法說,死有三種不同:一、壽盡而死:壽命真的完了,無論活到好大的歲數,從前生業報所感的壽命,一定會死的。如燈盡油乾,現在每人可活到一百歲左右,到這個時期就得死,無法挽救。二、福盡而死:日常生活需要衣食住行,有的還沒有到老的年齡,不應該死,但是福報完了,沒飯吃,沒衣穿,就餓死凍死。三、不應該死而死:遇到戰爭、水災、火災、失手打死,病無醫藥,不知調養,營養不足,操勞過度等而斷送了生命,這與壽盡福報盡是不同的。

    學佛的人對於死,要記著兩個道理:一、什麼時候都可以死,從少到老都有死的可能。人類的壽命,雖大致相近,然由於福盡或枉死,所以從初生就死起,一直到壽盡而死的,都是無定期。所以信佛學佛,要立刻前進,切勿等待他年明年。二、不要以為壽命全是前生業報,實在多數是現生的惡果。不應做的去做,不好好自己保養,或者懶惰放逸,弄得衣食不足,少年、青年、壯年的死亡,勿以為這一定是屬於壽盡而死的。

    沒有了脫生死以前,死了還有生,輪迴生死,究竟是什麼一回事,上升,墮落,以什麼做標準?佛法說,由於業力。業力,就是所作所為所引起的力量。今生的受報人間,是前生的業力,前生(沒有得報的)與今生的善惡業,又決定來生的前途。佛教徒每指業力為壞的,其實不然,起心行事所留下的力量,好壞都是業。依自己的業力,來決定自己的果報,所以佛法說:「自作自受」。但是,前生剩下的,今生造作的,或善或惡,業力無邊,來生到底是由那一種業力去促成呢?這有三類分別:一、隨重──無論怎樣,一到病重將死時業力就現起來,平時所做好事壞事都很多,當這個時候,有一項強大的──不管是好或壞會現起來,人就依這個力量去得報。一個弒父的人,心裡常常記在心中,忘記不了,即使忘記,也還是強有力的存在。臨死的時候,這些罪行就會現前。同樣,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臨命終時,孝順的善業,也自然會呈現眼前。這與負債的人到了年終,債主都來,其中一個強而有力的,追討舊債特別厲害,不得不先還他一樣。二、隨習──有的人,沒有頂好與頂壞的業,但平生的作事,習以為常,也可產生偉大的力量,雖小惡終可得惡報,小善也可得善報。所以說:「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佛舉例說:猶如大樹,生長時略向東斜,如以斧頭砍斷,勢必向東倒無疑。中國人常說冤鬼要命,宰豬羊的見豬羊,殺蛇的看到蛇,都叫苦連天,驚慌失措。豬羊畜牲等被殺後,牠們早是依業而受報了,但動手屠殺的,都無形中不斷的留下殺業,愈積愈重。所以業相現前(見牛蛇豬羊等索命),隨業去受報。有一故事是這樣說:一個人要謀財害命,夜裡把有錢的人殺害,拿了錢回家。他感覺到被害的人,時常跟在背後要錢要命,恐懼而死。不久,被害的人來了。其實他只受傷,並沒有死。所以說這是冤鬼索命,便不可通,因為此人並沒有死。佛法稱為業相現前,才合乎事理。為惡的臨終現苦惱相,為善做功德的,臨終時必定會安閒愉快,這都是由於所作業力,隨重或隨習而顯現出來。三、隨憶:也有人平生沒有重大的善惡事情,也沒有積習的事情,最後忽然想到什麼,就以此善念或惡念而受報。佛法平常指示對待病重的人,必須叫他念佛、念法、念僧,稱讚他平時布施持戒功德等,使其憶起了功德,心生善念,依這個力量,就會走上好的前途。有人善業很多,可是臨終時受了刺激,心中難過,惡念現前,以致墮落。如一年之中,生意不錯,可惜年終調度不宜,使整年努力付之東流。所以當人臨終,無論年紀老少,均不宜啼啼哭哭,打擾心神,使生起煩惱。應該勸他把一切都撇開,專心念佛、念法、念僧、念施等。如生意不佳,年終處理得法,還可過年一樣。不過,到底平時重於臨終時,如平時造成重惡,每每要他起一善念而不可得。平時能有重大善業,或習善成性,那麼加以命終時的助其憶念,就決定可靠了。

    怎麼又從死而生呢?一息不來,精神作用停頓,身體的溫度消失叫死。通常說,從母親胎裡出來叫生,在佛法說並不如此。以前生業識為因,配合父精母血的結合(約人類說),從結胎時就開始了新生命,這就是生。所以為了子女眾多的牽累而打胎者,也犯了殺生的戒。為什麼死後要再生呢?這可不一定,有的死後再生,有的就不會再生。所以死後再生,是因為業力的驅使。但依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一個人總有善業與惡業,那就不是永久解決不了生死嗎?真實的說,單是業力,還不一定能使我們再生;除了業力,還要煩惱作助緣。煩惱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之「愛」。貪戀世間,希望生存,這一念存在,就種下生死死生的根源。修行佛法的人,要了生死,就是要斷除生命之貪愛。例如雖有種子,如不澆水加肥,就不會發出芽來。這樣,業種雖多,如無煩惱──愛等水潤,也就不會再感來生的苦芽。如只圖榮華富貴,愛戀生命,那就死死生生,永無了期。要了生死,須徹底看破,沒有生之愛戀,那麼舊的生死結束,新生死就不會發生了。

    在沒有了生死之前,希望大家記住:不要作惡,要多作善業,種善因以得善報。不要把生死看作好事情,才會厭離生死,出離苦海。(明道記)

摘錄自: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p.22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