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 Edna 隨 筆 §

§ Edna 隨 筆 §
路遙知馬力

我們在人生中,都在尋找自己的方向和人生目標,在每一個十年,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在第一個十年,希望能快高長大;在第二個十年,希望學業有成,在第三個十年,希望工作穩定在第四個十年,希望能成家置業......

回想從前,有一些自己曾經認為很重要,很想達到的目標,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重要,也沒有意義。一般人,都會有一個通病,就是三分鐘熱度,接觸到新的人事物,新的工作,會滿腔熱情,但過了一段時間,熱情冷卻了,就成了虎頭蛇尾,更糟糕的,是留下了爛攤子給別人收拾。

以前,我也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一直沒有找到能讓自己長久熱愛,持之以恆去做的事情。這幾年,可能是自己成熟了,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我知道,自己的改變,最大的原因是得到佛法的智慧,明白因緣果報和福慧雙修的道理。知道什麼應該去努力,什麼不該去追求。我們應該努力學佛修行,努力行善積德,而不該把精神浪費在無聊的事情上。因為人身難得,光陰短暫,今生不修,輪迴更苦。

在人世間,大部份的人,都在過流水作業式的生活,讀書,工作,成家,生子,吃喝,玩樂,退休。可能在一生中,沒做什麼善事,也沒做什麼惡事,但因為不了解殺生食肉結惡緣,而吃了無數的生命,到了老年,福報消得八八九九了,輪迴之路就會更苦。

有成就的人,無論是藝術家,醫學家,教育家,科學家,都是從小到大,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得到社會的認同,成為受人尊敬的專家。

所以,當我們找到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就要堅持去做,不要輕易放棄。路遙知馬力,只有堅持,才會有所成就。

《佛遺教經》其中有一段:「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有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佛教是無上寶藏,我們必須持之以恆,精進修行,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福德和智慧。

☆ 肉身菩薩

安徽省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地藏王菩薩曾發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故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最近看一電視節目,介紹九華山的肉身菩薩。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兩千年間,孕育了無數的高僧大德。高僧在世時以身教言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傳佛心燈,普度眾生。他們圓寂後,以舍利子或不腐肉身來示現給眾生,讓更多眾生能信受佛教,依教奉行,修成正果。

九華山有十五尊肉身菩薩,這裡介紹其中一尊給大家認識,這位名為無瑕禪師。在明朝嘉靖十五年,即公元一五一三年,無瑕禪師出生於北京盧溝橋,俗名海玉,他二十四歲出家及受戒於五台山。明朝末年他仰慕地藏王菩薩普度眾生的精神,不遠萬里,千里迢迢來到九華山修行。由於連年戰火,九華山變得滿目瘡痍,香火衰敗。他來到九華山之後,念經禮佛,刻苦修行,重建寺院,試圖重振九華山。

無瑕禪師在八十多歲的高齡,發願剌血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書共八十二卷四十二萬字。禪師每二十天剌舌血一次,拌金粉抄寫經書,前後經歷了二十八年,在禪師一百一十歲才抄完所有經文,完成了這本經書。這是何等的毅力,何等的虔誠,才能支撐這位禪師,完成這樣的壯舉啊!

禪師大願已了,他預知時至,向弟子交待之後,就走入山洞,自己用石頭把洞口封閉,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世間。後來,弟子把禪師的肉身裝入缸中,三年之後擇日起缸,果然禪師肉身不腐,而且顏面如生,眾弟子知道禪師已修成正果,便將肉身裝金供奉,尊稱百歲公。

禪師剌舌血拌金粉抄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在存放在九華山的博物館給善信參觀。

話說禪師曾托夢給崇禎皇帝,告訴他自己的肉身不腐,於是皇帝派大臣來到九華山查証此事。大臣來到九華山,查證確實有一位無瑕禪師,真修實行,曾刺血抄經書,並修得肉身不腐,於是回去奏報朝廷。崇禎皇帝了解一切之後,被這位高僧剌舌血抄寫經書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下令在九華山建造一座萬年禪寺。

在一般情況下,人在死亡之後一個月,頭髮和指都會脫落,內臟開始液化,身體會腫脹,直到崩壞分解,最後只會剩下一副白骨。以現代科學來說,肉身不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遺體埋藏在雪山上,因長年雪藏而不會腐化;第二種,是遺體埋藏在沙漠中,因長年乾旱而成為千年乾屍;第三種,是使用防腐劑,古埃及的木乃伊就是以防腐劑來處理屍體。

所以,在天氣潮濕的九華山,無瑕禪師入缸三年而肉身不腐,這確實是不可思議。只有得道高僧才會有此示現。歷代高僧留下的都是佛教的無價之寶,給我們後人作榜樣,讓我們信受、學習和修行。

☆ 懷才不遇

在社會上,大部份是平凡的小市民,只有少數是有身份地位、享榮華富貴的名人。雖然香港是繁榮昌盛的大城市,但也有基層的貧民,佔香港人口約百分之十五。而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就包括了普通市民,中產小康和名人富豪。

我有兩位朋友,他們都很年輕,一位在大陸工作,另一位在香港工作。這兩位朋友在一年間賺了不少錢。其中一位朋友曾對我說,他不信命運,只信自己。他覺得,只要肯努力,只要有能力,一定能賺到錢。我對他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沒有才能,而是命和運都不夠好,前世沒有好好修福報,今生就可能會懷才不遇。

其實,在社會上,懷才不遇的人多如天上繁星,我們在各行各業都能看到這樣的人,以下舉兩個例子。

在演藝圈,有些藝人,長得不算很美,歌唱得不算好,戲也演得不怎麼樣,卻很有人氣,有很多歌迷,也得到很多演出的機會,一帆風順,大紅大紫。也有些藝人,長得很帥,歌唱得好,戲也演得不錯,卻因為沒有機會和運氣,在演藝圈打滾多年,還是半紅不黑。

在商界,有些老闆,學歷不高,智慧有限,卻因為機會多,人緣好,他們邊學邊做,事業發展順利,愈做愈旺。也有些老闆,學歷很高,工作勤勞,卻因為沒有機會和人緣,而懷才不遇,生意淡薄。

所以,做事一帆風順,事業有成,並非全是自己今生的打拼,有部份是前生修來的福德因緣。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前生修福,今生順景;前生無修,今生困苦。

然而,一個人,無論有才無才,最基本,要有上進心,要努力做事。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運氣和機會就在前方,如果不邁步向前、努力爭取,一切都不會發生。就算多有才能和機運的人,如果守株待兔,也會一事無成,光陰虛度。

大富由天,小富由儉。肯努力上進的人,能勤能儉,就算不能大富,也能建設小康的人生。能知足常樂,也會很幸福。

佛陀教導我們,要福慧雙修,修福來生得福報,修慧來生得智慧,今生修得來生福,人格命運皆提升。

☆ 普陀山

中國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的五台山,乃文殊菩薩的道場;浙江的普陀山,乃觀音菩薩的道場;四川的峨眉山,乃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乃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最近看了一個介紹普陀山的電視節目,覺得很不可思議,這裡與大家分享!

在一千多年之前,唐懿宗咸通四年,日本高僧慧鍔法師第三次來華交流佛教文化。他在五台山禮佛,見到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他非常喜歡,想帶回日本供奉。他乘船回日本途中,當船行駛到普陀山附近,突然狂風大浪,天地昏暗,於是慧鍔法師只能把船停靠在普陀山的岸邊。誰知,船一靠岸,天色馬上放晴,海面回復風平浪靜。慧鍔法師三番四次想開船離開普陀山,天氣都會突變,海面翻起蓮花狀的大浪。慧鍔法師終於明白,觀世音菩薩聖像不肯去日本,於是就把觀世音菩薩聖像留在普陀山給當地居民供奉,並把這尊佛像命名為不肯去(日本)觀音像。到了後梁貞明二年,普陀山建起了「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千多年前,科技落後,還沒發明經緯度的測量方式,經緯度是用來量度和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地球上的北緯三十度,曾發生過很多神秘的自然現象,如黃山的千古迷窟,鄱陽湖魔鬼三角,黎巴嫩神殿遺址,加州死亡谷,百慕達三角。這些地點都位於地球上的北緯三十度。而普陀山也剛巧在北緯三十度附近。

普陀山的準確位置是北緯三十三度;普陀山環島的測量,距離是三十三公里;普陀山最大的佛寺普濟寺,有三十三尊觀音像;而一九九七年建成的普陀山南海觀音像,高三十三米

這個特別的數字三十三,是巧合嗎?可能不是,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給世人的一點示現,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個特別的數字三十三,真是不可思議!

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日,普陀山三十三米高的南海觀音聖像開光大典,當時有位善信帶了家庭錄像機,把當天殊勝的一幕錄影了下來,讓今天我們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這不可思議的一幕。開光大典定於早上八點,可是在開光前的一個多小時,本來萬里無雲的天空,突然風起雲湧,下了一場暴雨,因此開光時間推遲到八點十五分。暴雨過後,開光儀式正式開始,這時在烏雲密佈的空中出現一個裂縫,一道白光,正正照射在三十三米高的觀音聖像上。這個奇景,震撼了在場的所有僧眾,大家立即跪拜觀世音菩薩。而那道天空的裂縫,形狀就像三十三米高南海觀音聖像的側身剪影,顯現了觀音菩薩的全身和下方的蓮花座,真是不可思議!

佛教四大菩薩之中,以觀世音菩薩最受愛戴和最家傳戶曉。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與眾生關係最密切,因緣特別深厚。

觀世音菩薩,名字的解釋,乃()()間的聲(),聞聲救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大家日常做早晚課,多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大悲咒、心經和普門品,感應觀世音菩薩,也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和無上智慧。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

心靈環保
1. 用平常心面對不平常之事。
2. 得理讓三分,理直氣要柔。
3. 察覺自己情緒起伏、不穩定時,要馬上回到呼吸。體驗呼吸、感覺呼吸,就能漸漸安穩下來。
4. 心不安,主要是受到環境或者身體因素的影響。如果能夠照顧自己的心,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況,便能自在平安。
5. 環境是我們的鏡子,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讓他人不舒服、驚訝,或者不以為然,要馬上反省、懺悔、改進。
6. 心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心隨時隨地與當下所做的事、所處的環境合而為一,就是在淨土之中。
7. 不管高興或痛苦,只要是因為他人的評斷,而使我們的心受牽動、被影響,就是沒有好好保護我們的心,沒有做好心靈環保。
8. 生氣,可能是身體上、觀念上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煩惱,不一定代表修養不好。如果能夠向內心觀照,用智慧來化解煩惱,也就不會自害害人了。
9. 任何狀況下,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就是心靈的健康,就是心靈環保。
10. 遇到不舒服、不愉快的事要調心,調心是調我們自己的心,不是調別人的心。
11. 不論對方是喜歡的人或討厭的人,不管遇到任何開心或麻煩的事,都要心平氣和地處理事、對待人,這就是「是非要溫柔」。
12. 溫柔,是以柔和的心、柔順的態度來對待人、處理事,但並不等於柔弱。
13. 自在的人生,並不是沒有挫折,而是在有挫折的狀況下,仍能保持身心平穩,從容以對。
14. 如果人人向自然環境求滿足,向社會環境求公正,向他人求平等,儘管會有若干程度的效果,但是終究無法真正化解衝突。
15.「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是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心不執著;「放棄」是什麼都不相信,完全失去信心和勇氣。
16. 有信心,有希望,就能有未來。
17. 後悔是煩惱,懺悔是修行。
18. 擔心、憂心沒有用,留心、用心卻是需要的。
19. 把心情放輕鬆,生病時還是一樣地生活,一樣地做該做的事,就能病得很健康。
20. 病不一定苦,窮不一定苦,勞動不一定苦,心苦才是真正的苦。
21. 把生病當成是一種體驗,也就不苦。
22. 把不如意的事當成是有意思的體驗,就會有不同的收穫。
23. 心理上準備受挫折,就不怕有挫折。
24.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身體難免有病痛,工作難免受阻礙,自然環境難免起災害;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25. 這個世界隨時可能發生災難,平時做好預防工作和心理準備,就能在災難發生時,把傷害減到最低。
26. 如果觀念正確,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現象,就不會怨天尤人。
27. 多想兩分鐘,還有許多活路可走;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
28. 只要有一口呼吸在,心念一轉,環境就會跟著轉變,因為環境是無常的。
29. 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只要內心安穩、冷靜面對,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0. 無論忙碌與否,獨處或群居,內心經常保持著安定、祥和、清明,就是修禪,便是落實心靈環保。
31. 反對、阻撓的聲音並不可怕,能夠面對、包容,反而是幫助自己成長的一種助力。
32. 處理問題要心平氣和,心不平、氣不和,則容易說錯話,讓問題更複雜。

盡責盡分
33. 要和外在環境和諧相處,首先要跟內在的自我和平相處。
34. 放鬆身心、體驗身心,才能夠與自我和平相處。
35. 能夠與自我和諧相處,就能夠深切地瞭解自我,包括自我的優點和缺點。
36. 不要自以為是,也不必小看自己。
37. 不跟自己比,不跟他人比,只知努力於現在,隨時準備著未來。
38. 通常人都喜歡彰顯自己的優點,優點要發揮、要成長,不必誇張。
39. 人往往會隱藏自己的缺點,不大願意去面對或承認;若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缺點就會愈來愈少,問題也會愈來愈小。
40. 清楚知道自己的優缺點,瞭解生存與生命的意義,是肯定自我的開始。
41. 肯定自我而對自己的優缺點不執著,不因此驕傲、懊悔,而持續不斷地精進努力,便是一種無我的態度。
42. 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智慧不同、環境不同、體能不同、背景也不同,不必相提並論;只要腳踏實地,步步穩健,就能走出一條路來。
43.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能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並且堅定不變,則生命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將是相乘相加的人生饗宴。
44. 自私自利,看起來是保障了自己,其實不然,損人者終將害己。
45. 人之所以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46. 衝突的產生,往往是因為過度強調自我中心。
47. 自我中心原是一種生命的動力,不見得是壞事,但是如果自我中心太強,經常自以為是、貪得無厭、傲慢或自卑,自己是快樂不起來的。
48. 超越了自私自利、利害得失的自我中心,就能讓心胸開闊、包容心增加,得失心也就減少了。
49. 如果能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便會把整體社會、全人類的利害得失,當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
50. 我們希望自己健康、快樂、平安,也希望他人健康、快樂、平安的這種願心,其中也有自我中心,但與自私的自我中心不同,乃是利他的菩提心。
51. 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在奉獻之中成長,廣結善緣。
52. 天生我材必有所用,每個人出生時,就已帶著責任和價值來到世上。這份「用處」,是對人類歷史負責,對全體社會盡責。
53. 個人生命雖然渺小,只要發揮所能所長,克盡一己之力,就是扮演了人類歷史承先啟後的角色。
54. 凡事心存感恩,努力當下,把自己當成是承先啟後的「輸血管」,一方面接受先人的養分,也把自己的養分往下傳,就是善盡生命之責。
55. 做一天和尚撞一日鐘,在什麼樣的身分、職位和角色,就要盡心盡力、盡責盡分,便是把握當下,就是心靈環保。
56. 心甘情願奉獻自己的所有、所知,利益家人、親友,乃至一切眾生,成為大眾所需要的人,便是一個「要人」。

慈悲智慧
57. 人生的苦與樂,往往來自心的體驗。若能把人生的苦樂,當成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的過程,就是大自在人。
58. 心中不存得失想,便是世間無事人。無事不是沒事做、不做事,而是做事、任事之間,心中沒有罣礙。
59. 只要常以眾人的安樂為安樂,以眾生的幸福為幸福,必然就是一個平安的人了。
60. 人人都可助人,真心的讚美人、鼓勵人、安慰人,給人勉勵、疏導,就是在幫助人。
61. 開花結果是自然現象,開花而不結果也是正常,這就是因緣。
62. 因是主觀的條件,緣是客觀的因素;主觀的條件可以掌握,客觀的因素則要經營。
63. 能有因緣的認知,便能從憂苦煩惱得到解脫。
64. 事情的成功與否,雖然不去計較,然而一分努力、一份用心,都是增上緣。
65. 因緣需要用心把握,假使因緣尚未成熟,不妨再等等吧!等待加上努力,才能在因緣成熟時好好把握。
66.「知命」與「認命」不同。「認命」是消極的態度,完全放棄生命的作為;「知命」則是認知萬事萬物有其因緣,該來的總是會來,順逆皆然。
67. 若能知命,便能坦然面對人生的際遇。
68. 任何狀況下,對人要尊重,對事要負責,對自己要有智慧。
69. 慈悲,是對任何人不僅不去傷害他,還要去幫助他。
70. 不論何時何地,不傷害人、不妨礙人,就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71. 不以自我中心的立場,而以客觀甚至超越主觀的立場來對待人、處理事,自己犯的錯誤就會少一些,對人也會慈悲些。
72. 天底下沒有真正的壞人,只有做了錯事的人;沒有真正惡心的人,只是觀念出了差錯。
73. 慈悲,是以平等、無差別、非對立的態度,來看待一切人。
74. 智慧,是在任何狀況下,心平氣和地把自己歸零,處理一切事。
75. 問題若能解決,很好!如果不能解決或者留下後遺症,也不必罣礙,只要盡人事,就不必怨天尤人。
76. 慈悲待人,是幫助他、寬恕他、包容他、感動他;智慧對事,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77. 慈悲,是怨親平等地愛護一切眾生;智慧,是恰到好處地解決一切問題。
78. 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雖然存好心,卻做了錯事、害了人。
79. 慈悲,並不是做爛好人、做鄉愿,而是做對人有益有利的事,幫助他人一起提昇心靈的品質和情操。

快樂幸福
80. 人生處世,有人「混世」,有人「戀世」。混世,是渾渾噩噩度日,甚至造成世界的混亂;戀世,是對世間依戀不捨,執著與自己相關的一切。
81. 人生處世,也有「入世」、「出世」兩種態度。入世,是參與世間,救濟世界,以助人為己任;出世,則是隱遁山林,不問世事,自顧自地修行。
82. 菩薩行者,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工作:他們走入社會、關懷社會、救苦救難,卻不戀棧世間榮華,不貪求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者。
83. 認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乃意料中事,就不會覺得不自在了。
84. 肯定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便不會過份期待完美了。
85. 我們應該常常問自己快樂嗎?真的快樂嗎?快樂,並不是來自物質條件的刺激,而是內心真正的安定與平靜。
86. 與人相處,口不出惡言,就是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
87. 與人互動,給人空間就是給自己空間。
88. 做任何事,一定要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自己快樂,才能讓他人也快樂。
89. 人如果只追求快樂,而不願意負責任,這種快樂並不持久,而往往成為心理上的負擔。
90. 當我們為他人奉獻時,自己就是在成長,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長與成就感交織的喜悅,乃是欣慰的快樂。
91. 以厭惡、仇恨心看世界,或讓欲望無止盡地增長,都與快樂背道而馳。
92. 多一分奉獻心,少一點自私自利,就有平安,就會快樂。
93. 賺錢不自私,有錢大家賺;大家有錢賺,才是最可靠的財富。
94. 財富要取之有道,除了與生俱來的福報,還要加上後天的努力,並且廣結人緣。
95. 財富有世間財、智慧財和功德財,若能三者兼備,一定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96. 多做好事,多給人方便,是功德財;觀念正確,懂得化解煩惱,是智慧財。
97. 世間財固然重要,若能把財富當成是工具,用來布施救濟、公益行善,才是真正的大富貴者。
98. 幸福人生要有「三Q」:「IQ (intelligence quotient)」學習能力、「EQ (emotional quotient)」情緒管理能力,以及「MQ (merit quotient)」道德的品質,後者即幫助人、利益人、關懷人。
99. 外在環境愈是不景氣,個人愈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多做些有益於人的事。
100. 有奉獻心的人,就不會擔心自己不受照顧;有了願心,便有心力去照顧人。能夠照顧人,也就能夠照顧自己。
101. 人的一期生命雖然短暫,卻要發無限的悲願心。
102. 凡事盡心盡力,隨順因緣,緣熟事成。
103. 為了眾生所做的一切事情,必能心想事成。
104. 行善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抱著一個善念,心就是平安的。
105. 最好能夠發利人利己的好願,至少要做到利己而不損人,對他人沒有傷害。
106. 發願有其次第,從小處著手,從近願開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是人人可以做到,人人可發的善願。
107. 說好話、做好事,少造惡業,就能改變個人的命運,也能把人類的共業扭轉過來。
108. 為善要讓人知,卻不求回報。我們鼓勵大家都來做好事,讓好事更普及、更多響應、更長久。


Ref.: http://hcddm.pixnet.net/blog/post/2418100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    星雲大師

      我們對很多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對於大千世界,乃至整個宇宙人生,也都別有一番不同的見地。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見解也就不一致,但是並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見」。由於世俗的塵垢累積日深,使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蒙上了污染,以這顆已經不再是明鏡的心去觀察世象,難免會產生偏差的見解,如何培養正確的知見,以把握真實的人生,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佛陀開悟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救渡眾生。但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卻和世人妄知妄見大不相同。例如眾生以五欲(聲色香味觸)為快樂,而佛陀卻認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體證真如佛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實生命,然而眾生卻認為它是虛幻不實。眾生在六道輪迴的生死大海之中浮浮沈沈,卻拒絕佛陀慈悲的救度。成道後的佛陀想到他所證悟的知見,不容易為一般的凡夫眾生所接受,為了激發眾生重法的心,他曾想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後來由於梵天的勸請,更為了憐憫深具善根的少分眾生,因此才住世講說佛法,普施甘露。眾生對於錯誤知見的執著,有時連佛陀都無法加以遽然改變。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相識但是不相知的人,由於彼此見解不同,而產生無謂的爭執。譬如社會上有些人看到我們就說: 
      『哎呀!真可惜,你怎麼出家了呢?』 
      出家是一條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慶幸歡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棄真理之門,不是更令人惋惜的麼?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應該摒除己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才不會失之主觀。 

      一般人對於宗教信仰缺乏一顆虔敬的心,認為宗教是用來祈福求財、消災化凶,進趨名位富貴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義在於犧牲奉獻。譬如我經常聽到一些信徒對我說: 
      『師父,我不要唸佛了!』 
      『你唸佛二十多年,為什麼不唸了呢?』 
      『我以為唸佛就能事業順利,財源滾滾而來。最近我和朋友合夥做生意,不想被對方倒閉了。佛菩薩一點也沒有保佑我發財,又何必唸祂呢?』他振振有詞地回答我。 
      我一聽恍然大悟,原來他把佛菩薩當成財神爺來侍奉,視為保險公司一樣,來經營自己的財富。這種貪饜的功利態度,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施與行慈的悲心相應呢? 

      也有一些信徒對我抱怨說: 
      『師父!我不要吃齋了,我長年吃齋茹素,仍然體弱多病,不離醫藥。』 
      他之所以持齋並不是站在慈悲的觀念上,而是為了益壽延年、長保健康,由這個事例本身來看,他的心態就極其不健康了。事實上身體要健康,必需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制,有適當的運動,有了這些因,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健康有所以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能理念不清,混為一談。假如這個人能夠懷抱佛菩薩不忍食眾生肉的慈悲心去吃齋,並且持之以恆,必定能夠由心理的健康發展至身體的健康,所謂「心廣體胖」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對於世間的一切,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陷入愚痴。那麼,什麼是正確的知見呢?佛教對知見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錯誤的知見
     
      () 身見
      一般人總以為我們這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的身體是實在不變,因此執持不放,而不知道我們的軀體只不過是一棟房舍。再堅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會朽壞,大限來臨,任何人都必須搬離這所房子。執著於身見的人,往往視有形生命為實有,極力追逐於聲色犬馬的娛樂,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層次的境界。

      () 邊見
      所謂邊見就是堅持一端的見解,譬如堅持世間為恆常不變的常見,斷滅虛幻的斷見;世界有邊的有邊見,世界無邊的無邊見;肉體和靈魂為同一境的同見,互為相異的異見;如來死後尚且存在的有見,如來死後便歸幻滅的無見等等偏執於一方的思想,都是邊見。
      執持斷見的人認為人生無論行善作惡,最後都將歸於虛無幻滅,死亡之後一切將不復存在,因此世間的道德倫理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有及時行樂才是實在的。斷見的人容易淪為縱樂主義。相反的,常見的人認為生命為實體,人死了下輩子仍然會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隨著善惡業去輪迴流轉。不論常見、斷見,或者是有見、無見、同見、異見等,都是遠離中道的錯誤思想。

      () 邪見
      所謂邪見,泛指一切邪惡見解,舉凡遮無父母、不信因果、不敬三寶等十種邪曲的見解,都是障礙慧命的邪見。有人對於佛教的因果思想,產生一種乖僻可怕的論調說:既然佛教主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麼人如果打死一隻蚊子,來世將轉生為蚊子;打死一隻蒼蠅,下輩子將投胎為蒼蠅;我現在只要殺死一個人,將來一定可以出世為人。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對於因果業報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種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詭論。事實上「種」了殺生業因,必然會「得」殺生的果報,這種「種」什麼的關係,是不會改變的。犯了這種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鏡頭還沒有調整就按下了快門,自然把真象弄模糊了。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視為求取榮華富貴的敲門磚,以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祿、事事順心,而不知道求財有求財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而留下笑柄。 
      寓言一則:有一個年輕人熱衷於事業,一心想發大財。他聽說王爺很靈驗,只要到廟裡去懇求王爺庇佑,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一天天剛亮,他就興緻勃勃地騎著摩托車到王爺廟燒香祈願。禮拜之後,匆匆忙忙地跨上車騎揚長而去。一路上風馳電掣,好不暢快!得意忘形之際,半路上不巧一頭撞上橋墩,當場斃命。青年的父親聽到這個噩耗,悲憤交集,認為王爺沒有保護他平日寵溺有加的獨生命脈,怒氣沖沖地到了廟宇,指著王爺神像破口大罵: 
      『我的兒子虔誠的祭拜你,你不但沒有感應,還使他喪命死亡,這個沒有靈驗的王爺,今天我非打爛你的神像,拆毀你的神座不可!』 
      說著捲起袖子準備動手,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站在一旁察看半天的廟祝一看情況不對,趕緊上前勸阻說: 
      『老先生!你不要憤慨,其實你的兒子來禮拜王爺的時候,王爺感動他的虔誠,也曾想救護他。可是令郎禮拜之後,騎著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車掉頭就走,速度太快了,任憑王爺焦慮的騎著白馬在後面如何追趕,都望塵莫及追趕不上,因此才不幸撞死在橋頭的呀!』 
      這位年輕人由於行車速度太快,當然要嚐到超速的因果,怎麼把一切的責任推諉給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間上有許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違背了因果道理,卻責怪他人沒有幫助他,這些都是愚痴邪見。

      () 見取見
      所謂見取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學說為絕對之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見解,固執己見、自是非他,不能容納異己的存在。
      有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見解錯誤,卻仍然一味企圖掩飾己非,並且想積非成是,這種以非為是、以邪為正、以惡為善的錯誤知見是非常危險的。

      () 戒禁取見
      所謂戒禁取見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條,以此為求取人天福報的道具而執迷不悟。譬如有的人自命清高,行為怪誕,蠱惑民眾,敗壞淳樸習俗,更可悲是一些無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惡,反而挺身效蔚成風尚。比方有的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間煙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飢。就覺得此人神通廣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身體力行。其實不吃飯,只喝水、吃水果就是有道高僧值得尊敬嗎?水裡的游魚,長年累月住在水中,天天以水為食,不是更值得崇拜了嗎?山中的猿猴,每日啖果為生,不都變成聖賢了嗎?一個人是不是有道行,並不在於形相上的刻意修為,而在於內心的實際觀照工夫。
      不久前報紙上報導一位鳳仙姑閉關一百多天,寸粒不進、滴水不沾,並且元氣充足出關的消息,引起社會上一陣騷動,某些村夫漁婦甚至因此把她奉為神明一般來禮敬。其實我們冷靜觀察這件事情,將會發現它的荒謬。花草樹木尚且需要雨水才能生存,人不食五穀煙火還能夠活命嗎?根本上已經違背了自然生息的道理,更遑論修心養性了。像這種執著不如法的戒律的錯誤知見,就是戒禁取見。

      錯誤的知見會障蔽我們的智慧,甚至會令我們喪身失命、永劫不復,不可不戒懼警惕!如何去除錯誤的知見,培養正知正見,是學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間的知見

      太陽底下的萬物林林總總,千差萬別,世間上的芸芸眾生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有種種不同的見解。這種種不同的見解,把它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點:

() 世間以五欲六塵為樂
      世間大部分的人,以物質感官上的享受為快樂,而孜孜矻矻追逐於聲色犬馬,事實上這種肉體上的享受並不是最究竟的快樂,心靈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樂。譬如有的人萬貫家財纏身、嬌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穿的是上好名貴的綾羅綢緞;出門有汽車代步,入室有僮僕服侍,但是卻沒有一顆靈悟的「真心」,去體會生命的真實意義何在。欠缺這種「真心」的人,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仍然是一個貧乏的人,而我們的世間卻到處充滿這種貧窮的富人。 

      根據經上的說法,五欲六塵(聲色香味觸法)的享樂,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隨著煩惱。譬如有人貪著飲食之美、男女之歡而不知節制,彷彿飛蛾撲燈、春蠶作繭,自陷於痛苦的淵藪而渾然不知;世俗的享樂如劍上塗蜜,雖然味道甘美,卻有殺身殞命危險。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去透視五欲的虛假,追求真實清淨的法樂!

() 世間以立德立功為實
      有的人對於物質享受雖然能夠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貪得),超然不戀,但是卻以建立彪炳功勳、留名青史為一生的奮鬥目標。立功立德固然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僅止於世間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淨,人格的昇華,出世慧命的證成更為重要。

      常聽到有人抱著這樣的論調:宗教是勸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夠了,不必信奉什麼宗教,其實這種觀念是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麼我們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飯了,心好就毋需乘車了?心好是為人基本的條件,生命的完成還需要許多的資糧為增上緣,才能辦成。況且宗教並不僅僅止於勸惡向善這種個人的解脫層次而已,如何濟度有情躋登清淨樂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諦。我們既然有很好的心,為什麼不發揮宗教奉獻的精神,把這塊良田美地獻給有情眾生一起來耕耘呢?卻寧願侷促一隅,把心逼到狹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這種狹隘的觀念之上,即使能夠傳名千古,也不過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們倘若能夠發菩提大心,從事服務大眾的事業,生命將更為擴充,更具價值。

() 世間以百年長壽為久

      長命百壽是一般人熱切的希望,醫藥的發達,是為了增長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孫的傳衍,也不過是延續生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罷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長壽的呢?我們看到百齡人瑞就慶賀不已,以為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事實上一百年的歲月就算是長壽了嗎?活到了一百歲,難道就值得那麼雀躍歡喜嗎?如果以人類貪求無饜的心性來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暫了。

      過去有一個信徒請法師到家裡誦經消災,祈求延壽,法師就問他說:『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壽命呢?』 
      信徒說:『我今年已經過了花甲之齡了,我只要能夠再活二十年,也稱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這個信徒一副心滿意足的神情。 
      法師道:『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會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長的生命。』 
      那人一聽,瞪大眼睛說道:『哦!還可以增加嗎?那麼四十年好了,圖個百年大壽,人間稀有!』 
      法師說:『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過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將消失得無形無蹤,你應該祈求更長久永恆的生命!』 
      那個人一楞,慢慢的說:『師父!那麼你認為我應該祈求幾千年、幾萬年的壽命呢?』 
      師說:『求無量壽!』 

      世間的壽命縱然長壽如彭祖,充其量也不過八百歲月,和宇宙的亙古悠久相比,實在相距太遠了。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是永恆無限的無量壽,證悟永遠不生不滅的真如生命,而不僅是蜉蝣若寄的數十寒暑而已!事實上果真活到一百多歲,難道就真的那麼幸福嗎?我們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假設有一位一百多歲的老翁,他的兒子大約將近一百歲,孫子也已是七、八十歲行將就木的老人,如果命運乖舛,兒子、孫子先離開了人世,白髮人反送黑髮人,情何以堪?長壽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只不過平添更多的感傷無奈而已。況且耄耋之年,兩眼茫茫、白髮蒼蒼,行動不方便,凡事不順心,如果精神上沒有寄託,真是度日如年,百無聊賴,因此人生的意義不在活了多少歲數,而在於是否真實地活過,如果已經充分地發揮了生命的內涵,縱然是剎那,也是永恆。

() 世間以迷信執我為真
      有人以為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迷信的行為。譬如有的人每逢結婚壽誕,非要殺雞宰羊,大事舖張,才認為夠排場,為了個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顧眾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愛的夫妻。為慶生而濫殺生靈,結褵而奪人之愛,不但違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發生爭執,到廟堂斬雞頭賭重咒,這種行為既愚昧又殘忍。發誓應該是發自於自己內心,對自己行為表示負責的承諾,怎麼是借個雞頭就能夠加以約束的?況且生命是尊嚴,誰也沒有權力剝奪第三者的生命,來對自己做任何的負責,一個人如果需要借著斬雞頭來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麼此人的誠心也實在有待考驗!

      有的人信仰虔誠,遇到任何難題就求神問卜,祈求神明的指點,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難時就燒燒金銀紙消災化厄。此人信仰的誠心固然令人讚歎,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因果)卻令人不敢苟同。其實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獻犧牲,不一定在財物上的施捨,縱然有多餘的心力、金錢,也應該運用於修行的道路和大眾的公益事業之上,廣積功德,才能有豐碩的收成。

      世間上的知見大抵似是而非,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是眾口鑠金,積非成是,其原因是導源於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矇矓不清,是由於心性的污染。我們這顆心原本纖塵不染,由於無明造化,漸漸失去了清明,但是我們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終會有光天化日,徹底明白的一刻。這一刻,就是知見滌清濾淨的時候了;這一刻也是諸佛菩薩與我們同遊畢竟晴空、自在清涼的佳時!

三、知見的層次

      世間的現象千差萬別,眾生對萬象的見解、看法,也有種種層次的分別。好比小學生有小學生童稚純真的看法,中學生有中學生年輕浪漫的想法,大學生有大學生深遠超邁的見地一般,隨著年齡、閱歷、根器的不同,知見也有深淺高下的不同境界層次。

      知見究竟有那些層次呢?首先我就以一般對各位在家居士的稱謂為譬喻,來談談佛教徒對佛教護持的心態層次。每次演講開場白時,總是稱呼各位在家的來賓為「各位護法信徒」,但是各位是否仔細地想過「護法」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涵義?而我們佛教徒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護法」的任務?從字面來看,「護法」指的是護持佛法、護持佛教。社會上有不少人無法真實地了解「護法」的真諦,發諸於行為實踐時,難免產生偏差。 

      有的人雖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麼是邪曲乖異的邪教,什麼是純正平實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陸離、神秘荒誕的現象,就視為人間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雖然能夠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眾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貴、延年永生,而不知信奉諸佛菩薩,將自己奉獻給眾生。有些人對於佛教雖然也能激發一份信心,但是看到某位師父親切招呼我,就特別尊敬他、護持他。佛經上提到四依法說:「依法不依人」。所謂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體證,僧侶所宣提,亙古今而不變,歷久遠而彌新的宇宙真理。我們以它為依止,心靈才能得到淨化,生命方得以昇華。而人為肉身之軀,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倏忽湮滅,變異性非常大,如果以人做為精神上的依靠,譬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暫無常,動搖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僅僅護持人是不夠的,唯有護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為護持對象,也必須護持學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識。 

      有的人也知道護持善知識,但是僅止於對單一、固定對象的崇拜,而不能將恭敬心擴充為整個僧團,乃至所有眾生的關愛。經上說:佛法在大眾中,求佛陀也常告誡弟子們說:『我是眾中的一員。』能夠成就大眾的人,就是能以佛心為心,續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夠擁護大眾,以救拔眾生出離痛苦為急務的人,才是佛教的護持者。 

      有的人對某一位師父特別崇拜,而有的人對某一間寺廟全心全力護持贊助。恭敬僧寶、擁護道場固然可貴,更重要的是要禮敬有道的高僧大德,護持弘法利生的道場,並且是護持弘揚大乘菩薩道的十方叢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廟。從對佛法的護持來看,我們應該護正而不護邪、護佛而不護神、護法而不護人,要由護師進而護眾,由護寺進而護教,由護小乘進而護大乘,以提昇我們信仰上的層次。 

      對佛教的護持有種種層次的分別,由發心學佛的不同,也有各種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初發心學佛,是為了求取世間的富貴,祈求兒孫滿堂、家運昌隆,因此也能發增上心,布施行善,種種福田,但是充其量不過是人間福報,學佛的根基仍然不穩固,並且羈絆牽罣的事情繁多,進趨佛道不易,這是第一層次的發心。有的人能夠體悟世間歡樂的短暫虛幻,不是究竟的快樂,因此發出離心,出家學佛,追求永恆的真理之樂,成就完美的生命,這是第二層次的發心。但是出家固然在求得個人生命的昇華、人格的完成,更應該拔除眾生的痛苦,給予人以歡樂,不僅求個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發出離心之後,必須進一步發大乘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心,這是最高層次的發心。 

      佛教將修行證悟的境界分成五種次第,也就是所謂的「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依序為先修人乘的五戒(不:殺、盜、邪淫、妄語、飲酒),再進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門(不:殺、盜、邪淫、妄語、惡語、綺語、貪、瞋、痴)。人天二乘的世間法修學完畢之後,要參究聲聞乘的四諦真理,然後是緣覺乘的十二緣起,最後則要實踐菩薩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從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聲聞、緣覺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是僅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間聖者而已,不能積極地去救度倒懸(受苦難中的眾生),唯有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廣濟群倫的大乘菩薩,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證的階位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薩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種高下層次之差別。而五乘人生所證悟的真理也是層次分明,不盡相同。根據闡揚般若思想的《金剛經》、《心經》、《大智度論》的記載,般若性空的道理,眾生的根機、內容有深淺不同的差別。譬如一般的凡夫能夠培養正確的知見,就具有般若的光明。從凡夫的階段而進趨二乘羅漢的境界,如果能夠體證緣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發廣大心,回小向大,進入大乘菩薩的境地,覺悟宇宙萬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是度化眾生的無限妙用。最後證悟佛的境界,能夠清楚地識自己本來的清淨自性,這個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是至高無上的般若妙諦! 

      從正見、緣起、性空到般若的體證,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唯識家則將所證悟的智慧分為成所作智(轉前五識)、妙觀察智(轉第六識)、平等性智(轉第七識)、大圓鏡智(轉第八識),各宗各派莫衷一是,這些層次的千差萬別,取決於人生內在工夫的用力如何,而不是外來的力量強予分別。如何提昇我們人生的層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諸佛菩薩同遊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們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務!

四、佛教的知見

      什麼是佛教的知見?佛教對知見究竟抱持什麼樣的看法?佛教的知見就是正見,對萬事萬物培養正確的見識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門磚。有的人學佛法,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難,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廢,甚至對佛教諸多的怨言,責怪佛菩薩沒有好好庇佑他,這就是沒有正見。所謂正見就是對於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論遭遇任何疑難,都毫不動搖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信心,把持立場,為護衛公益、宣提真理而奮勵不懼。也就是要明瞭世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惡、聖凡、三世、業報的觀念,才知道攝護三業,行善止惡,免墮三途輪迴。

      除此之外,佛陀常講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見。這些道理在各種的經典之中已有詳盡的闡揚,以下我僅就這四項簡略的加以說明:

() 四念住
      四念住又稱四念處,意思是告訴我們把心念繫著於「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個法門之上,從苦、空、無我去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們的思想、觀念裡,總以為肉軀是實在的,因此為它滋養、妝扮,「觀身不淨」就在破除我們對於欲望的根本──身體的執著,了解色身的虛幻不實,而追求真實不滅的法身慧命。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而我們卻無明造作,製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們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間即逝,而我們卻不知小心加以攝護,任意讓它在生死海中浮沈生滅。世間的萬法變化無常,沒有一法是一成不變的,不能稍有執著,如果執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夠以四念住的法門去認識宇宙的真相,我們的身心才能清淨自在。

() 四依法
      所謂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說,即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一個人;依義不依語即從義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內涵,而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依智不依識即依據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夠依止四依法,得其門而入,才能探驪得珠,登入真理堂奧。

() 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識,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諸行無常」:一切行為、一切語言,萬事萬物都是無常,千變萬化。人生是無常,世界亦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唯有脫離世間法,到了出世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諸法無我」:世間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如此不變壞的。譬如我們的身體,彷彿一棟房屋,僅僅供給我們平常活動筋骨、行住坐臥,暫時居住的場所而已。房子住久了,一定會敗壞漏雨。等到大限來臨,我們這棟老屋也會隨著殞滅無存。不僅肉身如此,財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間上一切都不能永恆存在,遲早會捨離我們而去。因此我們如果瞭解因緣的道理,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不執著無常、無我的世間法,而將身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的出世間之中,才能獲得人生的究竟快樂。 
      涅槃寂靜」的世界就是極樂淨土的世界,只有安樂,沒有痛苦煩惱的境界。佛陀證悟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證入涅槃,求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一般人總以為學佛是為了了生脫死,因此消極避俗。抱持這種觀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靜的境界並不是捨離眾生、遯世退隱的意思,這樣的人,佛還呵斥他為焦芽敗胚。涅槃最高的境界為「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由於悲智雙運,因此能常化眾生而永不休息。

() 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由「正見」可以了然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八正道的主體。再由「正思惟」以增長真智。然後「正語」,就是修口業、不作妄語。其次「正業」,以大智般若滅除一切邪業,使身心能夠安住於清淨正業之中。進而「正命」,使身、口、意三業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進」,就是要發心修習涅槃之道;至於「正念」,則以真智憶念正道,並且沒有絲毫的邪念,最後的「正定」,即必須做到清淨的禪定。 
      總之,這八個方法,是教導我們脫離邪非,所以是「正」;最後進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堅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寶貴的知見了。 

      最後我要告訴各位:平時持念「阿彌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確知見。有人或許會疑問:阿彌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稱誦的佛號而已,有什麼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視只念阿彌陀佛的人說: 
      『光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生脫死,斷盡煩惱了嗎?就這幾個字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證得無量壽命了嗎?』 
      其實學佛不只是為求了生脫死的超然而已,而是進而求取真實生命的證悟。有人曾經問一位法師說:      『阿彌陀佛四個字,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法師一聽,的確是個難題,最後他回答得十分巧妙,他對著問話的人一罵:『混蛋!』 
      這個人被罵得莫名其妙,頓時怔住了,立刻發怒起來,捲起袖子,握了拳頭,大聲責問:『你怎麼可以罵人呢?』 
法師這才悠然一笑的開示道:『你看,混蛋才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足以改變你的心境,阿彌陀佛四個字,怎麼會沒有力量呢?』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平時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誦阿彌陀佛就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躋登淨土蓮邦,正如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的「萬人修萬人去」。 


摘錄自:星雲大師198211月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