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 印度朝聖之旅 §


                  § 印度朝聖之旅 §       小定

      朝聖之旅與一般旅遊不同,朝聖者是抱着一顆虔誠的心,希望能親臨和目睹偉大導師 佛陀所走過的路,親身感受他在二千多年前那無量的悲智心行。我們一行三十九人乘坐印度航空六個多小時的飛機到達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的入境大堂以九個代表仁慈、和諧、友愛等立體手印壁畫來迎接我們。我們在新德里停留一夜,翌日便乘機取道瓦拉納西(Varanasi) 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鹿野苑(Mṛgadāva)

初轉法輪 鹿野苑


      中午時份到達瓦拉納西,天色蒙亮,空氣中塵土肆意飛揚,連綿不絕的汽笛聲、喧囂的叫賣聲混雜一起,人們早已習慣了飄蕩著牛與狗糞的氣味中生活,沒有人去嫌棄它;各式馬車、三輪車、卡車、摩托車、單車與擠擁的人流、奔跑的流浪狗與氣定神閑的牛交織在一起。印度人好像從沒想過要廢舊立新,我的路就是我的路,你路過時與你揮手送上一個開心的笑容,日子無所謂苦與不苦,幸福在這裏也許還多一點,只不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同罷了。

      經過個多小時顛簸的路,我們終於到達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佛陀證道之後便由菩提迦耶(Buddha-gayā)來到鹿野苑,向他的五個隨從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五人即時開悟,於是披上袈裟,成為世上最早的佛教僧團。此行的隨團法師帶領大眾繞行佛塔三匝後,在佛塔下給我們開示。時至黃昏,一衆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個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

夢境恆河

      一個濃霧天還未亮的清晨,我們混進擠擁的人群朝著同一個方向走著,不同的誦經聲音夾雜著各種法器發出的聲音,各人匆匆前往一個源自喜馬拉雅山冰川滔滔而來的恆河(Gaṅgā)岸邊,濃暮清晨的恆河見證了數千年來眾生的生、老、病、死,事物的成、住、壞、空。神秘感和靈悟之氣氛憑虔敬恆河而來,朝聖者祈求這來自天上的河水,能為那顆虔誠的心洗淨生命中的惡業和罪報,從而得到幸福乃至解脱。也許生命的美,就在於心存希望,心存感恩。面對生命的無常苦澀,也許步履艱難,但也無減那份至誠的追求,即使是寒冬,恒河也有人在沐浴,他們堅信「一入恆河、萬罪障除」。

到了河岸,我們乘坐機動木船在迷霧中如夢般游弋,最終還是「迷失」在濃霧中,我們唯有放下點點的祈願燭光在河上,期望神聖的恆河,引領我們最終到達彼岸。

佛塔莊嚴

      下午我們前往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Mahābodhi-saṅghārāma)。佛寺正面入口是一排台階和長長的參道,參道兩旁林立着各式各樣的佛塔遺址,佛塔上雕刻有精緻的小塔、小佛像和佛經,還有鍍金的小佛像等。大塔三面有石欄圍繞。摩訶菩提寺的大殿裡,供奉著釋迦佛像(Śākyamuni Buddha),佛像原本是用黑石雕刻的,但後來佛教徒抹上黄金。佛像法相莊嚴,展現大智大悲、雄健無畏的威儀。世界各地信徒都絡繹不絕到此禮拜、誦經、靜坐、繞塔經行等各種修持。我們向佛像獻上至誠的敬禮,仰望世尊時,彷彿得到他默默的祝福與安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樹蔭下的覺醒
      菩提迦耶是印度四大聖地之一,是二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Siddhārtha Gautama)在菩提樹下(bodhi-druma)悟道成佛之處,那是學佛者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菩提樹是悟道證覺的象徵,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蔭下結金剛座入定靜觀,最終證得無上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成爲生死輪迴的解脫者和三界眾生的慈悲導師。我們繞著菩提樹下的金剛座誦經,之後在樹旁靜坐,默想當年佛陀證覺時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禮敬菩提樹,緬懷佛陀在樹下悟道的情景,並對佛陀不辭勞苦,普度眾生的願行致以無限的感恩和敬仰。


殊勝的布施
   當年悉達多太子在菩提迦耶附近的森林裡修苦行六年,但仍未證悟得無上佛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尼連禪河(Nairañjanā)中洗去身上污垢,在岸上喝了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及調整身心之後,重新思考如何徹底從生死煩惱的輪迴中解脱出來,達至究竟離苦得樂的道理和方法。為紀念牧羊女供養菩薩乳糜之德,印度政府建立一牧羊女廟供人禮敬,我們離開摩訶菩提寺後便到牧羊女廟一遊。

    離摩訶菩提寺外不遠處,有二十世紀初從中國、日本、缅甸、斯里蘭卡、泰國、越南等國修建的佛廟。佛教雖然源於印度,但各國所建的佛廟不僅在風格上不同,連佛像的風格造形也不一樣。由此可以理解到,由於不同的時空因緣、教義和修行方式,佛教在世界各地分支成不同的宗派和形態。


靈鷲之巔
      靈鷲山(Gṛdhrakūṭa)是環繞在古時王舍城(Rājagṛha)周圍的山,由於山上石頭形似大鷲而得名,靈鷲山位於古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是佛陀的重要說法地之一。佛陀在靈鷲山上宣說了《妙法蓮華經》、《大集經》、《寶積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上山道路兩側,都是販售紀念品的攤檔和隨處可見的乞丐在路邊乞討。我們往靈鷲山的說法台途中,經過阿難尊者修行的洞穴,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修行的石窟。靈鷲山巔被群山圍繞,山頂上的「說法台」中有一尊小佛像,朝聖者都在此禮佛跪拜。法師帶領我們繞佛,大家合十默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然後坐下誦經,對於一個學佛修行者來說,能夠來到靈鷲山上,真是圓滿了一個人生的心願。我等有這殊勝的因緣到此聖地,也許是多生前塵的菩薩,曾參與過靈鷲山的法會而再來參學的。由於朝聖的人太多,我們只好停留了約一小時便揮手告別靈鷲山,感恩之餘,我們期待再會靈鷲山。下山後我們途經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的牢房遺跡,以及竹林精舍(Veṇuvana-vihāra)等地。

那爛陀大學的命運

那爛陀(Nalanda)大學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的大學,在公元5世紀時,印度笈多王朝的鳩摩羅笈多王(Kumaragupta)護持佛法,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稱為那爛陀寺。那爛陀大學是唐玄奘大師來到印度的留學之處,是他遊歷印度十七年的母校。根據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大學內有九百萬卷藏書,僧侶、學生一萬人,佛學教師二千人,各國僧侶、學者雲集,學佛風氣熾盛非凡;那爛陀大學是當時的國際佛學中心。玄奘大師到天竺參學取經的歷史真實存在,他將所學、見聞和佛法經典帶回中國,並開展教授及譯經的工作。那爛陀大學在西元一千二百年遭突厥入侵印度時被摧毀,之後一直無法恢復原狀,遺址現今成為佛教朝聖和觀光之地,聯合國亦將之列入人類共同文化遺産。

      漫步於曾經是學者雲集的佛教大學,感覺到宇宙萬物都離不開「成、住、壞、空」的法則。「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即使當時有千百位如舍利弗智慧的人在此地,恐伯也難以改變因緣生滅的真理 那爛陀大學被共業摧毁的命運。

梭羅樹下的告别

拘尸那羅(Kuśinagara)是佛陀一生足跡最後的終點,佛陀來到了拘尸那羅的梭羅樹林中停下來了。偉大的導師 佛陀就在星空下的兩棵梭羅樹之間涅槃了。大涅槃寺(Mahaparinirvana Temple)後方的佛陀涅槃塔標明了佛陀最後涅槃之處。大涅槃寺與佛陀涅槃塔是整個拘尸那羅最重要的聖地,寺內有一尊臥佛像,是佛陀最後身影的石雕;佛像面容平靜莊嚴,我凝視佛像良久,心中沉思:佛陀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經注定,這一生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必須要全部體驗,這是連偉大的世尊也不能避免。佛陀慈悲祈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他教導我們如實地看清楚世間的實相、如何徹低消除心靈的敝障。佛陀給予世界深遠的影響,兩千多年後的今日佛法依然流行世間。願佛法令修學者身心安康與增長悲智,為世界帶來和平、大愛;願天長地久,佛法常住於世,利益眾生。

衹園精舍
      祇園精舍(Jetavana Anāthapindada-ārāma)位於古印度舍衛國(Śrāvastī),是佛陀當年傳法的重要道場,由拘薩羅國(Kosala)富商給孤獨長者(Sudatta Anathapindika)發願建造,供奉佛陀講經和居住的地方,由祇陀太子(Jeta)捐獻樹林,因此亦稱為祇樹給獨孤園,是當時規模最大的精舍。佛陀在此度過二十四個雨季,度化無數眾生,現今流傳的佛經大部分都是在祇園精舍演說的。舊址已成為一公園,園內有阿難菩提樹、佛陀居住的犍陀俱提精舍、講經臺等遺跡。

      靜靜漫步於祇園精舍,不僅是憑弔那些古建築遺址和佛塔寺院,更主要是對佛教之高尚精神的向往與感恩。在這曾經是世尊開示佛法的地方,自己像融入了悲智磅礡的氛圍中而消解「我執」;啟發更多的是,在思考那簡單、明淨、樸實、超越名相、直指人心的佛陀智慧與慈悲,從而淨化自己久染塵勞的身心。

佛陀的母親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的淨飯王后摩耶夫人(Mahāmāyā),在夢中見六牙白象後感身孕。王后懷胎十月,依古印度習俗,孕婦須回娘家生育。當王后途經藍毗尼園(Lumbinī),伸手採摘無憂樹上鮮花時,太子應時右脇而出。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完成了一個母親最光輝的時刻。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摩耶夫人便逝世了,而此世間的佛教亦展開了序幕。今天,印度政府在佛陀出生地建立摩耶夫人廟供信眾遊人瞻仰禮敬;廟內還存放著一塊石磚,紀念太子在此磚上出生。
翌日,我們前往尚卡西亞(Sankasya),這是佛陀上昇忉利天(Trāyastriṃś)為母及天眾等說法之處。佛陀以身教示現大慈大孝之道,令母親得聞佛法,捨離生死輪迴苦惱,趨向涅槃解脫,此則名為真實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德。在忉利天説法三個月後,佛陀從天上回到人間的尚卡西亞。我們在清晨的濃霧下登上濕滑的小丘,到達小丘頂上的佛塔,法師帶領大家繞佛塔和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繞佛後稍作停留便離開尚卡西亞,下午前往機場轉機離開印度。

      跟著佛陀的足跡匆匆走過,悠然生起許多感想,很想和好友們分享一些感受。這次旅程非常感恩隨團法師帶領繞佛,誦經和說法開示,法師常為各人解答學佛疑難,並以「普賢十願」為學習中心,闡釋十願的內容。真感恩有這麽好的因緣!十天的朝聖之旅,大眾獲益良多,法喜充滿。

      朝聖,不是為了得到甚麽加持,而是希望在心靈的深處,能與聖者感應道交,希望能夠明白和實踐生命的智慧,懂得如何放下煩惱及改善生命;雖然這並非容易之事,但有了這趟朝聖的經歷,相信會是更美好生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