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金剛般若 • 無相空觀》 第二講

 定賢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 • 無相空觀》
第二講 (上):


定賢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 • 無相空觀》
第二講 (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漫談《歡喜看生死》 第三課

 覺韜法師 主講

漫談《歡喜看生死》

第三課(上):


覺韜法師 主講

漫談《歡喜看生死》

第三課(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7j1XCQBBMggczBnjMxTV30hedpiFcXnS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佛法答問 (五) 釋定賢

 

佛法答問 ()  釋定賢

常言道:「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眾生不免犯過錯,怕只怕是執迷不悟,不覺、不知或不肯見過錯而懺悔改過。與一些在囚而有興趣修學佛法的同學交流後,感覺他們都很有誠意學習,亦為其一念「貪、瞋、痴」之差觸犯刑法而身繫囹圄感到惋惜。整理了一些與同學們的佛法問答,給大家參考,內容如下:

 

§ 在囚人士如何可以有系統地學習佛法呢?

答:相對於基督教和天主教,香港的佛教在世俗的資源和管理上是比較少和鬆散。在監獄弘法方面也是如此,主要是由於歷史和政治制度上的因素,以及正信的人間佛教 大乘佛教的入世和救世精神,未能積極和有效開展,所以幫助在囚人士有系統地學習佛法是比較困難。慶幸近年佛教在社會的影響力和弘法方向已有所改進,祈願日後各方面都能夠配合,例如多些佛弟子發心投入服務、監獄𥚃可以宣傳佛法活動、開設佛學班和方便遍排同學們的學習時間、大學為在囚人士提供函授課程等等。在現階段可多看佛書、念佛拜佛和靜坐,假以時日,相信各方面是會有改進的。

§ 請問「空」是怎麼一回事?

答:「無我因果業報」是佛教所要探討的宇宙人生核心問題。「」並非表示什麽都沒有,反而正因為空,世間的一切才能夠生起和消失。若「不空」,好的便不會變壞(或生的不會死)壞的則永遠沉淪(或沒有離苦得樂的機會)。所以從實際和積極的佛教層面來說,「」表示一切法(現象)因緣生滅無我(無實自體)無限的可能性和機會。徹底證悟「空性」的人,名之為佛菩薩或高僧聖賢,他們在任何境界都能逍遙自在,同時可以啟發眾生領悟宇宙人生真理,以及究竟離苦得樂的方法。

 

§ 佛教中對於鬼有什麼看法呢?他們真的存在嗎?為什麽一般人看不見?

答:凡夫是因應自己過去和現在所造的善、惡業(身、語、意作出),以六種生命的形態 六道(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展轉在天上人間生死輪迴,佛經裏是有描述。因此鬼是有的,並且與人一樣,是眾生的一類。「見不到,不表示不存在;見得到,亦不表示真實。」見不見到,是取決於當事人的因緣業力;業力是以前多生的積累或和今生所修習而得的,因此眾生的稟性、智慧、能力、福報等各有差别。我們凡夫不知道的事情和境界實在太多了!最重要是活在當下(珍惜現在),就如佛菩薩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諸惡莫作,眾業奉行,自淨其意。」這樣,我們便是與聖賢同在,現在及將來都不會墮落在「鬼、畜生、地獄」三惡道的意識形態中。活在正確的心念行為,自然踏實自在,「見或不見」已經不重要了。

 

§ 佛教是有開光之類的作法嗎?

答:人間佛教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著重人修習正知正見(知因識果)和一切善行,從而改善和提升生命的品質,令自他身心平衡安穩,最終究竟離苦得樂。其他迷信、邪見、戲論、外道或民間的風俗信仰,正信的佛教是不會隨便附和的。但有時為滿足和隨順世俗人的願求及令其安心、歡喜,佛教或會用一些方便權宜而無傷大雅的方法(例如開光、祈福等),引導眾生進入佛門,是名「先與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 從新聞得知,香港變得很亂,我心𥚃也覺難過,不知可以做些什麽?

答:是的,香港近年的社會事件,造成人際關係嚴重撕裂,很多人變得不理性和暴燥,互相傷害,實在令人痛心!這驗證佛教所講的「世間無常、苦」的道理。頻繁的人禍天災,是人類的惡共業(共同與貪、瞋、痴相應的惡劣心念行為)所招感和引發,唯有透過認真的慚愧反省悔過行善慈悲迴向,命運才會改善。請常念佛菩薩聖號、修慈悲觀和念經迴向給自己和一切眾生,這樣身心便會漸漸柔和自在,思想行為清明正直,便不會有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或失去)的不安感覺。其實學佛修行是不可著相(不執著任何境界)的;隨順正理,不計較得失感受,應做可做便做,做得多少算多少,惡事莫作,瞋怨勿生,自然心安理得,理得心安。

 

§ 出家、在家眾在佛學院學佛修行,與在大學裏學習佛法有何分別?

答:出家眾和在家眾的學佛內容,基本上是一樣;但出家眾在戒律的修學上,戒條是較多和要求較高。至於在傳統的佛學院,與大學所教的佛學內容比較,傳統的佛學院以出家人為主,是著重宗教信仰、教理和修行方面,而世俗大學所教的佛學內容,是比較著重學術和社會性的研究探討;所教的教理内容,佛學院和大學大致相同,而傳統佛學院所教的佛法義理,是較為深入和著重佛教的救世精神。

 

§ 漢傳(中國)佛教與印度、泰國佛教有何分别?

答:簡而言之,根據文獻記載,大小二乘佛教在西漢(約公元1世紀)正式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來佛經翻譯成中文,與中國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互相影響,續漸形成富有中國特色,但不失佛教正義,以大乘菩薩道(普度眾生)為主的漢傳佛教。印度的佛教,約在公元12世紀,印度被回教軍隊入侵後續漸沒落;到公元19~20世紀,才從中國、西藏、和南傳諸國(泰國、緬甸、斯理蘭卡)傳回恢復,現時印度的宗教信仰是以印度教為主。至於泰國的佛教,是同屬緬甸和錫蘭的佛教,名為「南傳上座部」,大乘稱之為小乘佛教,是以自了為主的解脱道,教理方面沿用原始或根本佛教教義。

 

§ 為何印度佛教會沒落呢?

答:佛教在印度的沒落因緣很多,簡略歸納主要的原因為:一、大小二乘及各部派的佛教未能團結;二、印度的婆羅門教(即現今的印度教),約在公元7 ~ 8世紀復興;三、佛教在中世紀漸漸滲入世俗的神教色彩;四、佛教的人材漸漸凋零;五、回教軍隊約於公元12世紀入侵印度,迫害佛教,導致其加速衰落和幾近消失。

 

§ 若有人將財產一次過布施,或將其分開布施至他生命完結,那一種功德較大呢?

答:從佛教的立場而言,布施之功德不在於數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布施者的發心和動機。上乘的布施是與(般若)相應 不著一切相和分别,即不執著我在布施、布施物和所用方法、布施的對像,是名三輪體空。布施應與智慧和慈悲相應,不在意功德的有無或多少;隨緣隨份做得好和多,然後誠意迴向佛道以及眾生離苦得樂,便是真正符合大乘佛法所提倡的「慈悲喜捨」精神,亦名為布施波羅蜜

 

§ 請說明一下《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義。

答:「」是物質性,可以理解為「」;「」可以理解為「」。無論是物質、精神狀態和世間的一切人、事、物現象(),都是由於各種因緣條件相遇而生起(),亦是由於各種因緣條件的消散而消失();因此各種現象皆沒有永恆不變的真實自體,佛教稱之為「緣起、無常、無我、空」。凡夫不明此理,常執著世間一切為實為常(或斷),當出現變化(順逆境、有無)時,心會隨著各種境界轉動,因而苦惱叢生。若能體悟《心經》中「都是(不異,即)緣起性空」的真理,放下對自我身心和人事物的執著(照見五蘊皆空),苦惱便會自然消失(度一切苦厄)。這是般若空觀的心髓,但在未徹悟時還需要勤修佛法,從「信、解、行、證」上下功夫。

 

§ 出家眾重威儀,可以作如世俗的歌唱表演嗎?若作了是否犯戒?

答:出家人是需要注重威儀和遵守戒律,才不被世人譏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降服煩惱習氣,不被世間各㮔引誘所迷惑而招致墮落,學佛修行才能進步,才能將正信清凈的佛法弘揚開去,利益法界眾生,這是自度度人的根本。經云:「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若自心不清淨,又怎能淨化自己、别人和世間呢?所以學佛修行的人,要開發智慧,以抉擇何事應做或不應做,謂之「進退有據」;同時也要培養慈悲、體諒、包容,學習忍耐和超越一切順逆境界。能常正念佛法和不失菩提心行,達至身心及人事平衡和諧,是名菩薩中道行。若符合上述原則,名為「音聲佛事,方便度眾」,否則便犯律儀而自誤誤人。

 

§ 在暢懷法師寫的靜坐講義中,講世間無常:「古往今來一切眾生,不論男女、貧富、國王、天神,乃至羅漢、菩薩、佛陀,神通廣大,智慧無量,而今何在?」但是阿彌陀經講阿彌陀佛壽命無量,這不是常嗎?還有,觀世音菩薩原是古佛,從古至今都在渡眾生,這算不算常呢?若菩薩和佛都不存在了,那信佛、拜佛、供佛有什麽意義呢?

答:龍樹菩薩在《中論》描述一切法(現象)的實相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境界是佛菩薩和賢聖僧,以般若智慧徹底證悟諸法空性(真實相)才能圓滿了解。一般凡夫,是以自我為主的心識,去審計思量自我身心和世間人事物的現象,認為是有實在的生滅、常斷、同異和來去相。佛教聖者的慧觀就不同,因為一切現象都是各種因緣條件相聚而生,各種因緣條件消散而滅,所以諸法(一切精神和物質現象),都沒有永恆不變的真實自體,諸法每刻都在變化中,佛教稱之為「諸行(造作)無常諸法無我緣起性空」。如果堅持執著生滅、常斷、同異、來去、是非、好壞、得失等等,隨著自己的喜惡造作身口意業,便會產生種種苦惱。世間的現象看似是有生滅、正邪、成敗等等的,有時佛菩薩為迎合眾生的根性和知見,用種種方便善巧示現,勸勉眾生行善積德,將善業作為菩提(覺悟)資糧,導向徹底離苦得樂(究竟涅槃)自度(幫助)度人(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學佛修行的終極意義。

 

§ 《靜坐講義有這樣一段話:「母未生之前,及生命結束之後,心靈依舊湛然不動,可謂亘古不變,永久常恆,佛經稱此為常住真心』。」這裏講的常住真心,與佛教所講的靈識、神識是同一回事嗎?

答:無論外道(非佛教)講的是「靈魂,靈識,元神」等,都是指「心」或「精神」的狀態。佛教描述眾生的純樸真心為「常住真心,本源覺性,真如,自性」等等,都是方便施設的假名(文字),目的是給予學者方向、信心和修學時有所憑藉。在佛經裏常提及「心,意,識,智」的心理/精神狀態;一般來說,是泛指思想,是有方向的思惟,是根、境接觸/思惟後之記憶,是佛教所著重,是指將心意識轉化為善、清淨、有智慧,從容自在、向解脱(離生死煩惱)。所以唯識宗有八識四智之說:即轉「眼意鼻舌身」五成所作智;「意識」→妙觀察智;「末那識」→平等性智;「阿賴耶識」→大圓鏡智轉識成智即是轉煩惱成菩提,目的是將凡夫虛妄的心識,轉化成般若智慧以證悟無我空性;而不是外道所說,每個眾生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元神等,此是「常我、神我」的異稱,執之便成為苦惱之根源;若能超越自我,便是「百尺竿頭猶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的境界。

 

§ 在眾多佛教書中,不時會有「續佛慧命」這個詞出現。是不是指佛的壽命要靠信徒敬拜、供養、傳教,才可延續?是佛需要信徒敬拜,還是信徒需要敬拜、供養佛?

答:「續佛慧命」是指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並且至誠認真學佛修行,實踐菩薩道,以達自度度人的願望和目標。禮拜、供養佛菩薩,是尊師重道、培養福德智慧資糧的方便;敬拜是降伏貢高我慢,供養/布施是慈悲心的體現,傳教是轉法輪傳達佛法智慧。眾生需要佛,因為眾生需要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修行方法;菩薩慈悲不捨一法(廣修六度萬行,普度眾生,自度度人而成佛),亦以般若智慧不執一法(照見五蘊皆空),此即「心佛眾生無差别,迷時眾生覺即佛」。

 

§ 禪宗有一種講法:「佛迷即凡夫,凡夫即是佛。」我想,若佛都有迷的時候,那凡夫經無數世修成佛,又有什麼意義呢?一迷又變回凡夫了!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問佛陀,佛會否再有迷的時候;佛陀回答是不會的,就如黃金經冶煉後不會變質。請法師講講您的看法。

答:佛以真金為喻,只會變形(方便度眾),不會變質(不再迷惑);我相信是真實的。

《六祖壇經》慧能大師開大悟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凡夫迷時就要修(要醫藥),悟了(成佛聖賢,如金、無病),就修無可修!無病,幹嗎還要醫藥?!大師徹見空性,連空也不執,怎會執有?!徹見自性本清淨(見自本性),何來有迷?!迷是凡夫也!為什麽會迷?因為凡夫「執迷不悟」,未能體悟「五蘊皆空」。佛證知「一切有為法(世間的生滅現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還會有所執著(轉悟成迷)嗎?!

 

§ 一位很有名的法師在他寫的書中說,念佛也是打妄念。照這樣說,豈不是可以講佛陀在淨土經中教眾生打妄念?這可以講得通嗎?

答:佛說種種法,為度一切人;若無一切人,何用種種法?所謂「各師各法」,意思是面對不同根性(智慧,程度,時空因緣)的眾生,法師說各種深淺不同的法,目的是要令眾生明白佛法真理,捨離一切執著而自在解脱。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當然也不可以隨便破壞世間法相,即須令眾生捨離「空、有」二相,不執兩端。般若經講真空,阿彌陀經講妙有,互不妨礙,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也。

 

§ 有居士寫的佛教書,教一種念佛方法,即念「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就我所知,佛經中只是講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一位阿彌陀佛,並無講過有很多阿彌陀佛;我想知道在佛教道場或真正的出家人,有沒有這樣念佛的?這種念法是否正確可行?

答:後世的註釋經文和淨土懺法,是有上述類似的文句。加此龐大數目於佛號前,我以為主要是表達對阿彌陀佛大智慧(無量光) 大慈大悲和不可思議功德力(無量壽)讚揚,以增益念佛者對阿彌陀佛的尊崇、歡喜和信心。其實如果能夠時常保持心地平和、至誠恭敬、信心清淨,念佛數量的多少不是大問題;當然是多念多益,正如一位教授說,以念佛的數量改變心的質量,這確是一種善巧方便。念佛宜一字一句念,培養慈悲智慧,專注而歡喜自在,並普皆迴向眾生離苦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