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Edna隨筆

§ Edna 隨筆 §


何謂善良

      學佛以來,我一直希望能引導親戚朋友信奉佛教,有些在潛移默化之下,慢慢地相信了;也有些佛緣不足,未能信受。很多人有一種觀念,只要做個善良人就行了,不必信佛學佛。

      其實,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錯。他們不察覺自己的缺點,只看到別人的不是。社會上,好人壞人混雜,我相信善良人不少,但確實也有很多不善之人,卻自以為善良。

      言而無信,唯利是圖,不仁不義,貪污舞弊,這些是傷害別人的事情;而殺生食肉,奢侈浪費,嫖賭飲吹,沉迷電玩,這些是傷身損福的事情。雖然,很多沒學佛的人,都有善根和福德,但因為在社會打滾多年,受到五欲(聲、色、香、味、觸)和五毒(貪、瞋、痴、慢、疑)的污染,埋沒了良知善根而不能發光發亮。

      有些人會說,只要自己做個好人,不傷害他人,不給政府添麻煩,就可以了,不需要信佛學佛。這些人, 有的喜歡說謊,有的借錢不還,有的白吃白喝,有的貪圖便宜,有的不問自取,有的攪婚外情。世人不知道自己有錯,也會為自己找很多藉口,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可是,掩耳盜鈴,無明愚痴,只會折福損壽,人生之路就會愈來愈難行。

      提升善根和福德,唯有學習佛陀的智慧,明瞭五戒十善,相信因果輪迴,懂得修福修善,善根才能發光發亮,福德才會增長延續。學佛,能幫助我們培養良好的道德,學習正確的知見。我們對親友、對社會,做有智慧及有利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善良和慈悲。


老人健康

      現今社會,醫學昌明,衣食豐足,人類的平均壽命,比一百年前延長了好幾歲。可是,奸商為了牟取暴利,在很多食物添加了化學成份,如孔雀石綠,三聚氰胺,和許許多多各類的化學品。這些化學物質有損健康。有害的食物和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導致病從口入,令人類抵制力下降,患病率上升。所以,雖然人類的壽命延長了,但病苦卻增加了。

      現在很多老人都患有腦退化症,這種病可能跟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有點關係。最近我父親也患上了此病,他已經不會認路,也不能自理了。老人痴呆到了這種程度,就很難好轉了。

      我跟姐姐聊起這件事,我對她說,我們學佛人就是為了好生和好死。何為好生?是指在健康的時候念經聽經學佛,實踐經文義理,行善積德,修福修慧,改善與提升現在和未來的命運。何為好死?就是指到了老年,經過長期的學佛修行後,積累福慧,有助於佛弟子保持健康的身體和靈活的頭腦,就不容易患上惡疾或腦退化症。因為長期念經學佛,行善積德,不但令我們頭腦清醒靈活、身心安穩,更能獲得佛菩薩的加持和護祐。

      阿彌陀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弟子一生念佛修行,是為自利利他,也為臨終往生時能夠腦筋清醒、身心平靜安穩,正念經文所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便能獲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所以,我們做子女的佛弟子,平時要盡力勸導父母信佛學佛,希望父母能夠念佛修福修慧,便能減輕身心病苦,命終時能往生極樂淨土。


發心菩薩

      曾聽法師開示:「 萬事皆有因,各因各果,外相一切假相。善心付出,定有回報。勿慮他人因果,閒談莫論人非。」    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有因緣,各有因果,表面看見的一切,不一定就是事實,那都是假相。善心付出,定有回報,不用擔心別人的因果,閒談時不討論是非。

      其實,在社會上,有不少善心的人。我們看到別人行善,或許對方有不足之處,我們也得守住口業,不應該尖刻批評或障礙別人行善,避免用自我的標準去論斷别人的不足或錯誤。也許,在我們討厭、憎恨甚至辱罵的人當中,就有佛菩薩的化現。佛菩薩化現人間,有順度,也有逆度的。所謂順度,是讓我們在順境中發菩提心,護持佛法,廣行善事。逆度,是讓我們在挫折中,學習堅強,修忍辱,修定慧,增長智慧和經驗,修正自己的思想語言行為,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累積福德再去幫助别人。

      所以,退一步來說,即使不是佛菩薩化現,但其中的很多人也許是發了世俗菩提心的發心菩薩。因此,在看待別人過失的問題上,我們還是應該寬容謹慎!如果因為內心有瞋恨、嫉妒等負面心理因素,而在人前或人後肆意批評,可能會令對方因此而退失善心行,那麽眾生便不能得到利益。萬一對方是菩薩化現,自己卻失正念、忍耐、慈悲、智慧,誤己誤人,所造的惡業就更嚴重了;所以必須特別小心,慎防口業。


      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目的是用來清淨身、口、意三業。以「戒、()法」為師,可以造無邊的善業功德,度無量眾生,待福慧圓滿,往生佛國。若三業不淨,則造無邊的惡業,害無量眾生,當福慧消耗,便墮三途(血途=畜生道,刀途=餓鬼道,火途=地獄道)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正觀佛教 ∮

                                              ∮ 正觀佛教   印順導師


佛教在人間

    問:老和尚的著作裡面,相當的注重歷史的延續性,整個都從歷史的角度來貫串所有的佛法?
    答:佛教講的這個「法」,永遠是這樣的。講到修證的內容,應該是沒有時間性的。不過,佛法是佛所證悟的,但從佛口宣說出來的,或是由身體表示出來的,這種身教、言教流布到社會,就會顯出時空的關係。
    釋迦牟尼佛當年建立的制度有很多,一部分是適應當時印度社會的情形。佛法裡面有一句話說:「毘奈耶因緣所顯」,要談戒律,就要知道佛為什麼要制這個戒。
    比方佛教的制度,當它傳到不同的地方,種種情形、種種關係、種種觀念,也就慢慢不自覺地起變化,因為它要適應那個地方!如佛不戴帽子,不穿鞋子,這種戒律傳到寒冷的地方,怎麼可以通行?自然而然的,比丘們的衣服就起了變化。因為弘揚的地方不同,為了適應不同的時空、因緣,所以每一部的戒律就有些不相同。
    像錫蘭、泰國,它們比較接近佛那一個時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是熱帶地區,與印度很相近,所以接近一點。但它們也有不同的地方,比方,佛世本來有比丘尼,為什麼泰國、錫蘭卻沒有呢?也許是他們男女的觀念太重視男性了。還有八關齋戒三個月,是佛在世時所沒有的,顯示他們制度的不同處。
    這是佛法已落在人間的實例,人間的佛教是現實的,不是想像的。就現實的佛教來講,從起初的原始佛教慢慢發展到部派,慢慢地大乘佛教接著也興起了,這麼這一來,就形成時間、地點種種實際因緣關係的不同,當然裡面也有個人的特質,但重要的是時間關係。
    所以,根據我剛才講的,真正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比較樸素、純正、純真。像中國看風水、看相,這種神道不分的方式,會引起副作用,出家人絕對是不能做。這種事情有沒有效,對不對,是另外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絕對不隨便顯神通,為什麼不能顯?你顯神通,那就慢慢影響社會,興妖作怪!這是有嚴重副作用的。佛教不是站在個人的立場,我自己要怎麼做,而是從團體的活動當中去了解,應該怎麼樣較適宜,這才是真正的戒律。


菩薩行與易行道

    問:剛才老和尚提到宋代的子孫寺院興起,是受到中國家庭本位文化的影響,為什麼從宋朝以後,中國叢林制的禪宗會特別盛行?
    答: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它是一種隨緣隨時的變化。當然,諸如所穿的衣服、學制、佛法理論什麼都會改變。這種問題,並不只中國,印度也有這個傾向。
    在印度佛教方面,就像初期佛教經論比較簡單、樸實,而大乘佛法,一開始就比較通俗化、一般化、方便化,所以有念佛的易行道。易行道好像容易行,但並不是到極樂世界就一切圓滿了,到了那裡還要學,不過,在那個地方學習穩當、究竟,不會退轉。
    印度佛教也有這一種傾向,傾向簡單化,快而容易。真正的菩薩行殊勝難行,一般人聽起來,菩薩不好做,不敢學,但也不能說大乘菩薩不好;最好修易行道,成佛快一點。要他為眾生長期處在生死當中,那不要說是三大阿僧祇劫,一點點時間就受不了啦!所以,後來密宗有即身成佛,禪宗有即心即佛的說法,它們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都是從如來藏思想發展出來的。
    如來藏思想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猶如衣裡明珠本來具足,只要拿出來,一點,隨即顯發出來,非常快速。這種傾向在印度發展後,與印度教配合起來便發展成秘密佛教,講成佛要即身成佛、即心即佛,所以易行道、易行乘(密宗)便盛行了。


∮《大智度論》對佛法的根本立場

    《大智度論》之作者,究係龍樹(Nāgārjuna, 公元2-3世紀, 為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出身),抑或另有其人 Lamotte所說:係西北印度之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學者?欲探究此一問題,我們先談《智論》對佛法的根本立場。
    《智論》卷1(大正2561中)說:
    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本偈引自《中論》卷3〈觀法品〉(大正3024上):
    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末句文字似與《智論》略有出入,其實比對《中論》卷三之長行(大正30
25-中),即可知兩偈意義相同:
    云何令人知諸法實相?答曰:諸佛無量方便力,諸法無決定相。為度眾生,或說一切實,或說一切不實,或說一切實不實,或說一切非實非不實。……此中於四句無戲論,聞佛說則得道。
    諸佛以無量方便力,為種種眾生,說種種法門。只要能「離戲論」,則一切法門,莫不能「知諸法實相」。這是《智論》看待一切佛法的根本立場。
    面對部派佛教紛雜的種種異說,《智論》也持同樣的立場。如卷18說:
    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大正25192-中)
    「若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勒門,則墮有無中。」(大正25194-中)
    部派佛教的三門,都是依於佛說而開展的,只是思想方法不同,「不得般若波羅蜜法」,於是陷於對立而互不相容的狀態。此中,阿毘曇分別法的自相、共相,因而引起一一法實有自性(svabhāva)的執見,所以墮在「有」中。空門說法空,若如方廣道人之「惡取空」,則必墮在虛「無」中。蜫勒分別的說實說假,說真說俗,是很可能墮入「有無」中的。
    這種種論義,都淵源於佛(《阿含》)說,只是偏執而無法「離戲論」,遂以為對方「乖錯」。如「得般若波羅蜜法」,亦即通達緣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則派部異義,都有其相對真實性,於一切法門,自能通達無礙。
    本著這樣的立場,《智論》出入諸家而抉擇深義,其中所涉及的,不只是說一切有部的阿毘曇(abhidharma),還包括當時全印度各學派的一切法門。赤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七部阿毘曇,龍樹沒有說到,也許是孤傳海島,對印度大陸佛教的影響不深吧!當然,其時錫蘭佛教在衰亂之中,直到覺音(Buddhaghoṣa, 約公5世紀, 中印度摩揭陀國人)之後才復興,這也可能是龍樹未加注意的原因。


摘錄自:印順導師《永光集》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慈悲智慧.正法會友



慈悲智慧.正法會友

辦: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CC) 佛法同學會(DLG)  
期:2017319 (星期日)
間:下午130530
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九龍彌敦道136A
講座主持:周玟傾居士 (ACC港澳區幹事)

講座程序                                             
1:30 ~ 1:40 pm 周玟傾居士 講座介紹
1:45 ~ 2:30 pm 定賢法師(佛學博士):「改善命運基本法」
2:35 ~ 3:20 pm 杜浩成(署任主任裁判官):「法在修行中」
3:20 ~ 3:45 pm 茶點時間
3:50 ~ 4:35 pm 楊燕恩(心理學博士):「以心療心:明白負面情緒的來源,學習對治方法。」
4:40 ~ 5:30 pm 答問時間

粤語講述.歡迎佛弟子及各界人仕參加.費用全免

報名 查詢:
電郵報名:buddha_dlg@yahoo.com.hk (標題請註明:正法會友講座)
電話 Whatsapp報名:92672821柯居士 / 92867868周居士 / 97230906陳居士
報名者請提供資料:姓名、聯絡電話號碼。

往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 (九龍彌敦道136A) 交通工具:
地鐵:佐敦站D出口;尖沙咀站B1A2出口。
九巴:35A, 41A, 81C, 87D, 13X, 208, 7, 230X, 23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