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佛法答問 (三)

 


                                          佛法答問 ()     釋定賢

 1. 佛經記載,「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我想問那不是很著數,生時做盡壞事,死時念一佛號就可以沒事,想請問法師是不是真的?因果報應不爽,做壞事的人會因而脫罪嗎?

答:《地藏經》接著這樣說:「是五無間罪(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在大乘經典中,佛菩薩常以大悲智力,開示不可思議的方便法門(易行道),攝受「信願」根性增上的眾生。「聞佛名,念佛名號」也可得度,可以這樣理解:菩薩大慈大悲歷劫修行,廣度眾生,積集無量善業功德,終證無上菩提(佛果)。當有緣眾生能聞佛名及恭敬至誠稱念佛號,即與至善清淨無為法相應,以此取代罪業心行便可得度(之後仍需繼續修行,業債延後才還);譬如佛菩薩的悲智願力是一巨大無邊的磁石,眾生是小鐵屑,但只要擺對正負極位(信願行具足),即會被吸攝過去(少功德也可得度)

       對眾生無分别,無條件的救贖,是體驗菩薩道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度精神。即使犯了五逆十惡,甚至五無間罪的眾生,也有滅罪業消苦惱的可能,其目的是給予眾生信心希望、反省懺悔改過的機會。但莫以為易行道便等於容易得度,「少善根福德因緣」的眾生是不能信受此方便法門,若生譏疑誹謗,或臨命終時出現種種障礙而内心迷亂惶恐,就難以得度了(如磁鐵正負極擺錯位)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反省、懺悔、改過、行善、積德、利他;聞佛、信佛、念佛、學佛、成佛。這是大乘佛教完整的「自度度人」宗趣。

 

2. 現在很多青年人回來都被隔離,何以他們有些行為自私,妄顧他人安全,外出遊樂吃飯,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自私?如果不幸被傳染,是否業力所致?有些人足不出戶都受感染,佛教如何解釋?

答:因果律的原理是:如是因緣,如是果報。但佛教經論中説「緣起甚深」,即指出因果報應的現象,原理看似簡單,其實從「」到「」的產生或消失的過程中,牽涉複雜及不同的「(主要的)」和「(輔助的)」並互為影響,加上時間的醞釀,才會發生「果報」。

       眾生身、口、意的造作(善或惡),名為「業因」或「業力」,這潛能如種子,若沒有相對的力量作用,雖經歷久遠的過去和未來也不會消失,當遇到合適的條件,便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結果;如《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不論男女老幼,必須對自己的心念行為所引發的命運際遇負責。

       自私的心行,主要是執著「自我」的見解和欲望,不理他人的利益感受而任性行事,由此而做出誤己害人的行為,令個人和整體社會於現在及未來付出沉重的代價。從此可見,公德教育和培養個人善良品格之重要。

       若自己現今沒有造惡業而遭受禍殃,大概是因為内外共同所造的業(共業)很強,但自己的善福業果(别業)未成熟或不足以與惡因緣抗衡;或者是過往自己所造的惡業,遇現前的因緣相應成熟所產生的現象。

       《道德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表示因果法理公平無私,不會偏袒任何眾生,但正善力量常會襄助行善積德的人,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所以須常保持正念、善行和信心。

       面對世間一切順逆境界,從學佛修行而言,都會視之為「順、逆增上緣」,以「報恩、還債、磨煉」的心行積極轉化因緣業報,使之清淨、增長自己的道業。「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悲智隨緣,隨遇而安可也。

慈悲面對,忍耐接受,智慧處理,從容放下;是對治身心苦惱的大法。

 

3.  人類是否已到世界末日?

答:所謂「人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物有生異變滅、成住壞空。」精神與物質界,依因緣而生滅無常(無恆常實性),這相依相續的因緣果報生滅關係,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除非有特殊的因緣,例如特大的人禍(核戰,核輻射洩漏,生化大戰)天災(隕石襲地球再造成冰河效應,持續的瘟疫,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或水災等),否則人類的世界末日不會輕易到來。依佛教輪迴之說,即使地球徹底毁滅,眾生仍會依本身的業力,投生他方世界延續生死之業報。(可參考:《起世經》、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劫是什麽意思?》)

       近年發生在香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是對人類一種嚴峻的考驗和警示。人類此刻實在需要認真反省,我們對自然環境、同類、其他眾生和動植物做了什麽?人類的思想、語言、行為,是否在不同程度上,充斥著自私貪婪、功利計較、瞋恨暴戾爭鬥、愚痴多疑、驕奢放逸浪費、諂慢虛偽狡詐、邪見迷信?若是,這些心念行為所產生的負能量(惡業),就是招感頻繁天災人禍的根源——心惡則眾生惡,眾生惡則國土惡

       補救或對治之法,是常正念反省,起慚愧心真誠懺悔改過,依慈悲智慧,清淨身口意三業,廣行善法,廣結善緣。此老生常談,是增福延壽,消災免難,化戾氣為祥和之本。縱然此世界真的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行善積德的眾生亦會心安理得,依自身心善業往生他方世界之善道中去——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

 

4. 法師你好,受了五戒的話,請問在煮食時可否用米酒或其他酒類來烹調呢?我很喜歡吃酒釀丸子,是否要戒掉?謝謝法師。

答:五戒中「不飲酒(包括一切毒品類)」是屬「遮戒」,遮是遮止、制止義;相對於前四「性戒(性質嚴重,沒受戒犯了也落因果)」—不殺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惡性較輕。但「酒令智昏」,酒後會失理智常性,引發各種惡行(例如會犯前四戒),傷身傷心,害己害人;因此佛制不飲酒戒。有時以酒入藥或用少量作調味是可以開緣(允許),但若因為貪享酒味而刻意用酒烹飪,會有多用和犯戒的風險,此亦有違學佛修行少欲知足的原則,所以佛弟子還是不要用酒來烹調食物為宜。

 

( 部份內容曾在《溫暖人間》刋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