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人 間 佛 陀


                         § §     廣興法師 

    敬禮大悲智世尊,示我佛法出離苦。
    感恩僧寶傳正法,導我修學脫迷惑。
    慈悲智慧誓願學,廣渡眾生菩薩行。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佛教是以佛陀的言教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博大的體系,但是其核心仍然是佛陀所說的教理。因此,研究佛教當先有佛陀之研究。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佛陀:第一是歷史上的佛陀,即人類的佛陀,依人類的一般性質生存於世間,外現與常人相近,但其內證宇宙人生實相,而有正智大悲,迥然超乎人類,所以這是歷史上的人物。第二是信仰上的佛陀,又稱佛陀論(Buddhology),這是指理想化的超人的佛陀,如經中常講,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行之妙好,還有十八不共等等。至大乘出現,立法身報身化身三身話,使佛陀論達到了圓滿的地步。



    本文依據巴利文五部與律藏和中文四阿含,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人間佛陀。因為要想了解公元前六世紀時歷史的上的佛陀,最好的資料就是巴利藏經和中文藏經文獻。而在這當中又以巴利五部和中文四阿含為最早之文獻,這些經典雖然不是佛陀親筆所著,但它們大部是佛陀的第一代弟子,如阿難陀,親耳聽聞佛陀所講,並在佛陀入滅後的第一次集會時結集起來的,所以這些經典具有相當高的價值,特別是巴利文經典,世界學者對之特別重視。因為巴利文是一種古老的印度方言,目前只有南傳上座部的佛經是用巴利文記錄的,沒有任何其它的印度教派應用巴利文記錄其教義。

  
    有一些學者認為,佛陀很可能是用巴利文說法的,佛陀的語言政策就是不用梵文,因為梵文是一種雅語,它是古代印度上層社會所用的語言,一般的平民聽不懂。所以佛陀說法時所用的語言,是大眾都能聽懂的普通的俗語(Prakrit)。有六種這樣的俗語很普遍,而巴利文就是這六種俗語當中的一種。而且很有趣的是阿育王的石刻上所用的文字非常與巴利文相近。但是,是否佛陀真正就是用巴利文說法的,到目前還沒有定論。

** 歷史佛陀的研究

    由於西方人向東方的侵略,特別是英國人,他們很快就接觸到了東方古老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等。他們為了更好地統治其稙民地,他們便開始學習當地的文化、宗教、歷史等等。同時他們也開始研究歷史上的佛陀,如前牛津大學教授威爾生(Wilson)於大英百科全書中,即言釋尊全為後來的信徒構想出來的人物,故渺無史實的證明。又如科恩(Kern)﹑塞那特(Senart)諸氏,則以為佛傳出於構想,不異於太陽神話。

    他們只所以得出這樣武斷的結論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他們所使有的資料不全,他們僅僅從一些佛本生故事或傳說去研究,自然不會全面,因為那時的佛學資料遠沒有現在這樣豐富。第二,正如呂澂先生所言,自昔仰為至聖大賢者,其一生行事每被周圍讚歎裝飾,以至去真相日遠,終成一種之傳說,此不限佛傳獨爾,但此則猶甚耳,固不得以異說太多而並其歷史性亦一概抹殺也。(1)

    德國著名佛教學者奧登堡(Oldenberg)教授是第一位西方學者提出,佛陀是歷史人物。他依據印度古代歷史和巴利文獻對釋尊進行研究,並於1881年出版了其名著《佛陀》。這可以說是西方人纂寫的第一部史實性之佛傳。奧氏在《佛陀》一書中有兩大貢獻,第一,奧氏在此書中以史實力證佛陀是歷史人物,並非構造出來的神話。第二,奧氏之前的西方佛教學者,多從神話來研究佛陀,而奧氏在此書中開創了歷史佛陀史實的研究,給學界帶來了嶄新的一頁,許多佛教學者踏著奧氏的足跡,寫出了一部部著作,使歷史上的佛陀越來越明朗。

    今天,東西方佛教學者都共同承認,佛陀是歷史人物,並且依佛陀的入滅年代為基礎 (2),來建立所有印度古代的諸多史實之歷史紀年和歷史著作的年代,如《梵書》被確認為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著作,《奧義書》是公元前八百到五百年的著作。如《劍橋印度史》的作者史密斯,就應用了佛滅的年代再建了印度史。所以佛滅的年代成了再建印度史的關鍵。

    就在這時,西方佛教學者又走了另外一個極端。由於他們過分注重歷史性的佛陀──喬答摩.悉達多的研究,對佛傳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要進行繁瑣的考證,探討其是否是史實,從而忽視了佛陀之所以被稱為佛陀──大覺者的諸多深廣德行。因此1947年,比利時著名佛教學者拉毛特(Lamotte)講到:佛傳當中的歷史事實很難弄清,我們必需注重研究佛傳當中這些故事的發展的層次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也不是佛傳故事發展的層次,而是歷史上之人間佛陀的諸多深廣德行

** 歷史佛陀之深廣德行

    歷史佛陀也可以稱為人間佛陀,因為他於公元前六世紀誕生於北印度,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於人間說法四十五年。我們現在討論的正是佛陀在四十五年說法當中所展現之深廣德行。

    首先我們應當弄清,佛教是以人為根本之佛陀的言教,這是佛陀創設佛教的根本立場。佛陀的言教是建立在佛陀自己親身的體驗與證悟上,所以佛陀特別注重實踐。佛教有自己的哲學,但佛教不完全是哲學,正如牛津大學的崗布里奇教授所言:佛教的哲學不是佛陀有意創立的(3)。佛教也有科學的成分,但佛教不是科學;佛教有宗教的成分,如果從宗教的確切定義來講,佛教也不是宗教,因為佛教不信有創造宇宙世界之萬能的神或上帝或大梵。確切的說,佛教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需遵守並實踐的生活方式。因此佛陀曾講:如大海只有一個味道──鹹味,我的教法也只有一個味道──解脫之味(4) 正如何那(I. B. Horner)女士所言(5),佛陀的教法是有關人的內心世界的,是對人的心智、良心、世界觀的培養與修養。因此佛教既不追求外在神與人的關係,也不想神明的救助。從外表看,佛教也有祈禱、消災、禮拜等等行事,但這是第二義的,這些並非佛教的主要內容。

    有人也許會問,佛教是一種甚麼樣的生活方式?很簡單,是戒定慧三學,再講的具體一點就是八正道,這就是佛教的生活方式。八正道當中的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念正精進正定是定學,正見正思維是慧學。

** 佛陀是僅為導師

    在佛教的修證過程中,佛陀只是一位導師,他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為我們指明了通向幸福、安全、和平、快樂、寧靜之涅槃的道路。佛陀並沒有承諾,由於簡單地信仰他可以獲得解脫,因此佛陀在《法句經》中告誡他的弟子:汝當自努力,如來唯示道。 (6)這就是說,每一個人應當為自己的幸福與解脫而奮發努力,佛陀只是為我們指明了修習之方法而已。在同一部經中,佛陀又講道:人應當自作歸依,還有誰可以作他的歸依?自己善調御的人速證解脫。(7) 因為,根據佛陀的教法來講,惡業實由自己作,污染亦由自己造,由自己不作惡業,清淨亦由自己,淨與不淨全由自己,他人何能淨他人 (8)這裡說明,善惡業皆自己所造,自己能否解脫,全由自己的努力。因為因果是一自然法則,在這當中沒有外在神祕的控制,也沒有上帝的獎勵與懲罰,就是佛陀也只是指明這個法則而已,而不是這法則的創造者。

    在佛陀即將入滅之前,阿難陀非常難過,並請問佛陀在世尊入滅後誰來領導僧團,僧團應當依誰來作為歸依,並請示佛陀給與最後的開示。佛陀充滿了慈悲與人情,他講的一段話非常動人。佛陀對阿難陀講道:阿難啊!僧團對我還有甚麼希求呢?我已經將法(真理)不分顯密地全都教給了你們,關於真理,如來無隱秘。當然,如果有人認為他應當領導僧團,僧團應當依靠他,他自應留下遺教。可是如來並沒有這種想法,為甚麼他應當留下教誨呢?我現在己經年邁,阿難!我已八旬,像用舊的車子,須經修理方能繼續使用,同樣地,如來色身須經修理才能繼續存活下去。阿難啊!你們應當依自己而作島嶼,要依靠自己,沒依靠他人而作歸依,依法為島嶼,依法為歸依。 (9)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佛陀教導阿難陀以法為師依自己為歸依,不要向外求助他人或任何神祇,因為只依靠自力,我們才能達到最終的解脫。

    中部《算數目犍連經》講,有一次,佛陀住在拘薩羅國首都舍衛城之郊外的時候,某天有一位數學家目犍連來訪。因他對佛法甚感興趣,所以特地趕來拜訪。他向佛陀問到:世尊!我到精舍來,必須經過非走不可的道路。例如要學專門的數學,仍要依一定的順序才能學好。您的教法是否也有必須履行的順序呢?佛陀答道:朋友!我宣說的教法當然也有必須履行的順序與階段。如善巧的調御師,當新馬入手時,首先施與馬頭的矯正,然後再施與各種的訓練。我亦如此,當有人來學習我的教法時,我教他如下的調御方法,使其得到無上安穩的境地。然後佛陀依序講說了多種調御方法。這時目犍連問道:

    世尊!經過您指導的弟子,是否都能達到無上安穩的境地呢?還是有例外呢?” “朋友!很遺憾,在我的弟子中仍有未能達到者!

    世尊!這是為甚麼?依您說:不是有一無上安穩的境地,而且有方法可以到達麼?為甚麼有的能到達,有的不能到達呢?這是為甚麼理由?這時佛陀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目犍連一個問題。這是佛陀與人問答時說法時的特徵。

    朋友!比如有人問你通達王舍城的道路,你為他詳細地指明那條道路。你說他一定能夠到達王舍城呢?還是徘徊於中途而無法到達呢?

    世尊!正如您所說,他也許能夠到達,也許不能夠到達。

    朋友!王舍城確實在那裡,而且有道路可以通達,又有人指點明路,為何他還可能到達不了呢?” “世尊!那是因為我只能給他指明道路,不能代他行步。

    朋友!正如你所說,雖然有無上安穩之處,而且有方法可通,但我也和你一樣僅能教其方法而已。 (10)

    所以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全能的神祇,佛的弟子們求解脫,唯有憑自已的努力與精進,開拓自己的世界。佛陀只是導師、善知識,故唯有依教奉行者可得解脫。

    由於解脫全由自己,所以佛陀特別強調人的自主力。在增支部的《奇舍子經》中,佛陀教導卡拉麻族的人,不要道聽途說,不要自以為是,甚至不要依賴報導、傳統,不要依賴邏輯推理,不要依賴表面現象,不要依賴憶測卡拉麻,要多加分析。當你們確認,這是不健康的、錯誤的、不善的,就放棄它。只有當你們確認,這是健康的、善益的、正確的、好的,你們再接受,並依之而行。 (11)

    然後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講,對所聽到的教法,不要馬上就接受或拒絕,要細細的分析,佛陀甚至教誡他的弟子,對自己所講的法也要分析汝不應由尊敬如來故,而接受如來的教法,要像用火來檢驗金子一樣,先行分析,而後再做決定。 (12) 只有通過正確的分析,一個人才能夠理解一切萬事萬物之因果關係,生滅規律,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領悟佛法的真意,而不是通過抽象的哲學與推測,更不是通過邪見和盲目的信仰。所以正見是修學佛法的關鍵。因為佛陀說︰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

** 廣興法師為現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註釋】
1.《佛教研究之方法》,張曼濤主編,台北,1978年出版。
2.根據《歷史佛陀入滅之年代》一書中,德國佛教學者本持特(H Bechert),第一冊,第3頁, 世界佛教學者對佛滅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相差不太大,在公元前486年到元前477年。到1953年學者們在存疑的情況下共認,佛滅的代為公元前480年。見沃特(Warder)《印度佛教史》新德里1970年,第44頁。
3.崗布里奇,《佛教如何開始》,倫敦,1996,第31頁。
4.南傳增支部,第四冊,第203頁。
5.英譯律部,第一冊,前言,第七頁。
6.南傳《法句經》第276偈。
7.南傳《法句經》第160偈。
8.南傳《法句經》第165偈。
9.南傳《大涅槃經》。長部第16經。
10.南傳中部第107經,漢譯中阿含,一四四。
11.南傳增支部,第一冊,第187頁。
12.南傳中部,第47經。

(摘錄自:http://mysuper.com.tw/simple/?t270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