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是心作佛

         § 是心作佛 §     Edna


彌陀佛七

最近參加了慈山寺舉辦的彌陀佛七,三年前我曾在慈山寺做了幾個月義工,負責整理經書,當時慈山寺正在建設中,還沒正式開放,當我第一次見到宏偉莊嚴的觀音菩薩聖像,內心非常感動,無比歡喜,這次有緣能參加慈山寺的彌陀佛七,舊地重臨,無限喜悅。

慈山寺的佛七與中台禪寺的禪七有相同之處,都是給居士機緣在佛寺修行,收攝六根,精進用功,過七天出家人般的生活,這次佛七大約有一百位居士參加,有十幾位法師帶領我們念佛共修,我們早上四點多起床,五點半開始第一支香,每天修行八支香,法師帶領我們一起念佛,行禪念佛,盤腿念佛,靜坐憶佛,在念佛時,佛號從慢到快,幫助我們把散亂心調整至穩定的狀態,放下妄想執著,務求達到一心不亂,淨念相繼,進入清淨的念佛狀態。

雖然我已經學佛幾年,每天早晚課也有念彌陀聖號,但都是散心念佛,沒有認真去了解念佛的要訣,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有散心念佛,也有定心念佛,散心念佛能增長福報,但相對層次較低,而定心念佛則對於修心修定修慧有很大的幫助。

法師開示,其實不同的宗教都有持名或持咒語而達到入定的境界,而佛教的淨土宗,提倡以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來修行。「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何以提倡一句佛號因為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九願云:「我成佛時,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積各種功德,以至誠心發願希望往生我國,於臨壽終時,我與聖眾定會圍繞著他並現身於其人面前。」第二十願云:「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聽聞我的名號,繁念我的國土,積蓄各種功德,以至誠心把功德回向希望往生我國,就一定能夠如願。」

《阿彌陀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以上種種彌陀的開示,告訴我們,要持名念佛,要發菩提心,修積各種功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福慧雙修,並以至誠心發願往生淨土,就一定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佛念佛

在佛七期間,我請教法師靜坐時默念佛號的方式,法師慈悲予以開示。法師說,念佛和打坐可以同時進行,此乃稱為念佛觀,以下有幾種方式,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靜坐中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同時默念佛號。

靜坐時,呼吸的方式不同,會有長短之分因為有的人氣息較長,有的氣息較短,因人而異。

出息(吐氣),一字念法吸氣,吐氣(),吸氣,吐氣(),吸氣,吐氣(),吸氣,吐氣()
出息(吐氣),二字念法吸氣,吐氣(阿彌),吸氣,吐氣(陀佛),跑步時可以用。
出息(吐氣),四字念法吸氣,吐氣(阿彌陀佛),吸氣,吐氣(阿彌陀佛),吐氣念完阿彌陀佛,可長可短。
出息(吐氣),十聲念法吸氣,吐氣時在氣息結束之前,一次念完十句阿彌陀佛。
出息(吐氣),直念法吐氣時,不管多少次,一直念阿彌陀佛到氣息結束,比方在佛七時,四字佛號快念的時候就可以用此方法。

由於我是用出息法念佛,所以法師開示予我是出息的念佛方法,至於入息念法和出入息念法則法師沒有對我解說。

這裡分享一段網絡上的開示天臺念佛觀 天臺宗是修「一心三觀」念佛,了知法界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沒有可執著,也沒有一個真實。雖然沒有真實,但是你相信阿彌陀佛的正願,那麼阿彌陀佛的正願就是唯一的真實。因為唯心所造、唯心所念,心即是法界;一念法界心中,若真信阿彌陀佛,那麼整個法界即是阿彌陀佛。所以說,念念念佛,念念即佛念佛的時候,並非要你進入一般意義下所說的禪定,而是要我們一心具足「信、願、了了分明」,久久執持、妄想漸息,則眼所見、心所緣處處都是「阿彌陀佛」。這跟「心淨國土淨」純就「理」所說的「唯心淨土」不一樣,而是你於外在「事」相與內心「理」體當中,皆真實的知道、看到,念阿彌陀佛與一念實相心相應,且「實有」西方極樂世界可生。既然是跟一念實相心相應,就不必多求什麼,只要這一念心專心的念出來,「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專心念即是佛法界不必於念佛當下更有所求。你在念佛的當下,世間一切的有情、非有情,乃至石頭、草木、山、川、大海都在念佛這是一念等於萬念、萬念攝於一念的念佛境界。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有助於大家念佛,一心念佛,一心不亂,念念相繼,感應道交,阿彌陀佛!


同因異果

這次佛七,大約一百位參加的居士,都是來自不同的道場,因為慈山寺沒有規定參加者必須是在慈山寺學佛的居士,而是大愛無私,歡迎任何人士報名參加彌陀佛七。

很感恩每天都能聽聞主七和尚一小時的開示,和尚很有智慧、很慈悲。和尚開示這次參加佛七的居士,來自四面八方,慈山寺就好像一個農夫,而居士是不同的植物,有小草,也有大樹,農夫每天都會悉心照料所有的植物,淋水、施肥、剪枝等,希望每棵植物都能健康成長。可是,有些植物根部較為弱小,有些則根基深厚,所以,雖然農夫付出同樣的愛心和努力去培養各種植物,但其生長情況卻會有所不同,固此,同是種了念佛共修的因,由於個人的根性和精進程度不一,大家所得到的利益和果報就會大有不同。

在人生中,努力踏實的人,會比較容易成功、富裕和幸福;我們從小讀書,勤奮的學生,成績會比較好在社會工作,努力的員工,收入會比較高教育兒女,用心管教的父母,兒女會比較孝順。所以,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努力上進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會獲得較好的成果。不過,從三世因果來説,若然前生沒有積累善緣和善行,今生就可能會有懷才不遇的情況,社會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雖然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努力教育子女,但卻未能盡如人意。儘管如此,我們仍需以善心和努力去面對將來,命運際遇亦會因此改善。

佛陀雖然有無上的智慧和慈悲,但也有四件事是不能做到的,第一:因果不能改 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第二:智慧不能賜 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第三妙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自己實証第四:無緣不能度 無緣之人,是聽不進所講的話的,正所謂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俗話說同枱食飯,各自修行;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所以,別人修行是否得力,自己佔不了半點利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唯有精進用功,福慧雙修,才能提升自己,走向彌陀淨土。


五觀堂

佛教寺院裡,常設有五觀堂,那是僧衆和居士信衆用膳的地方,又稱齋堂。早、午大衆用膳名為「過堂」,若用晚膳稱之為「藥食」。佛七期間,主七和尚與四眾弟子一同在五觀堂用膳,主七和尚在用膳後向我們開示五觀的意思,令我受益良多。

佛教有一詞語名食存五觀,指學佛者早、午用膳時,應觀想五方面的事情。維那在大衆進食前唱念:「佛制比丘 (若有比丘尼、居士同時過堂用齋,維那或唱念佛制弟子代替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衆聞磬聲各正念 ...... 食存五觀的内容為:

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食物(供養)得來不易,需要許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應有一份惜福和念功感恩之心。
二、 「忖己德行,全乏應供。」接受食物供養時,檢討自己的德行,有否具足戒定慧三學,藉此警醒自己應精進修行,並保持一份慚愧之心。
三、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飲食為眾緣和合,須時時提防自己,不可貪戀食物的美味或計較好劣多少,應懷有少欲知足的心。
四、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視如法供養的食物如養身療病的藥物,並非為滿足口腹之欲,應有一份警覺之心。
五、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接受食物,是為了成就道業,令身心可以繼續精進修行,實踐自度度人的願行。

佛寺過堂用齋,職事者須用心如法行事,照顧大眾的健康和道業;接受供養的人應食存五觀,隨緣受用,不可貪著或挑剔,一切皆在用功辦道上。

在五觀堂裡或外,常寫上一副對聯: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各處用字或異,但其義相同。) 意思是說,過堂用齋,須與佛法結合在一起,用功辦道,常念施主恩德。若能如此,即使是貴重的食物也可以受用;反之,若懷有三心(貪、瞋、癡)進食,就算是滴水也難以消化 即枉受信施。

感恩法師慈悲,義工慈悲,供養者慈悲,給我們享用齋飯,使我們身心健康,能夠安心辦道。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