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嚴法師說故事 §
※ 不受外境影響的禪師
禪宗有一段故事:達摩祖師的墓地位於河南省,有一位學僧發願要守墓、照顧墓園。有一天,遠方來了一位禪師,來到達摩祖師的墓前。這位守墓的學僧來迎接他,且恭敬地問禪師說:「禪師,您要先禮佛?或是先禮祖?」
這位禪師說:「我既不禮佛,也不禮祖。」
這位學僧聽了內心不太高興,態度也隨即改變,用不客氣的口吻說:「佛與祖師,與你結了什麼怨仇?」
禪師心平氣和地反問他說:「佛與祖師到底給了你什麼恩惠?讓你替佛與祖師如此說話!」這位學僧聽了愣了一下,覺得這位禪師的話很有禪機!所以心念一轉,又恢復了恭敬的心,並問禪師說:「請教禪師,我到底應該如何自處?」
禪師說:「佛與眾生平等,看待一切眾生要泯滅仇與怨,不可有恩怨的心態。如果能這樣,心才會平靜。」
學僧又問說:「要如何才能恩怨平等?」
這位禪師回答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聽了這四句話,這位學僧恍然大悟!
這四句偈的大意是:真正的至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心體會真理,哪有什麼困難?因為生活就是法,一切的動作無不是道!最怕的是有分別心,分別何種工作至高?何事卑微?其實,工作無高低,一切事都要去做,守住本分就對了!所以說「惟嫌揀擇」,不要妄加分別。
所謂「但莫憎愛」,最重要的是不可起怨嫌之心,也不要有特別貪愛的念頭。如果能夠不分工作的高低,也不分別我愛及不愛的,如此內心對一切的境界,都能了然明白,自然能體會到佛法不離世間法,不離於生活周圍之間。
☆☆☆☆☆
學佛最重要的是,學得「平等心」。對人不能有瞋心、不要有厭憎,也不要特別親愛。我們要付出的愛不是私愛,應該是廣大無邊的大愛。不要在私我、小愛中打轉而混亂了自己的心,也不要為了一點怨與恨,使心念時時打結。
學佛就是要調適這念心,使我們的心能平靜、無怨恨,不受外境好壞的影響而自我煩惱!能夠如此,學佛確實是「至道無難」,當下即是法啊!
學佛要學得心平氣和,心如果能在人我之間,沒有怨憎會或愛別離的煩惱,就能以平靜的心來對待一切,時時能安穩、自在。
※ 蜜漿換臭水的老婆婆
有位老婆婆,帶著蜜漿和水果出遠門。她走了一段很長的路之後,覺得口渴難耐,於是吃了一個「菴摩羅果」(一種香甜的水果)解渴。當時路旁正好有一戶人家,於是老婆婆又向這戶人家要一杯水。
但這戶人家的井是一口死井,裡頭的水已經發臭了,由於附近沒有其他水源,所以大家仍以這些水勉強度日。女主人從井裡舀出水來給老婆婆,老婆婆竟然覺得這水甘美無比,如同喝了稀有的甘露。
她請求女主人說:「我想以蜜漿跟你換一壺井水,你願意嗎?」女主人不解地說:「這口井水質很不好,你為什麼要換呢?」「但是我覺得有如甘露啊!」在老婆婆的堅持下,女主人只好裝了一壺水和她交換蜜漿。
老婆婆把水壺揹回家後,立刻又倒了一杯水來喝。可是,竟然難以下嚥!她覺得很奇怪,於是再喝第二杯,但還是一樣很難喝。她感到很疑惑,明明是同樣的水,為什麼味道不同呢?她又再倒一杯來喝,情況還是一樣。
於是,老婆婆請鄰居過來,讓他們試喝看看。鄰人看到那水黑黑濁濁的,都不敢嘗試。老婆婆就說:「本來這水真的很好喝,但拿回來後就不一樣了。真的很奇怪,請你們喝喝看吧!」鄰人勉強嘗了一口,驚訝地說:「啊!這簡直是臭水嘛!怎麼能喝?」
老婆婆覺得很納悶,仔細回想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向那戶人家要水喝之前,吃了個「菴摩羅果」;由於水果的餘香,讓人覺得那杯水甘甜無比。找出原因之後,她很後悔用蜜漿交換了一壺臭水。
☆☆☆☆☆
其實,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悔憾,例如聽了很好的道理,卻不知珍惜;反而對於有污染的人我是非,未明辨就接受。這就像老婆婆把蜜漿拿去換髒水一樣。
所以,我常說:「要把是非當教育,不要把人事當是非。」若能把是非當教育,就如同飲用蜜漿、吃「菴摩羅果」,既解飢渴又口齒留香;如果把人事當是非,就如同喝髒水一樣,不僅損害自己,還會被人輕視!
「人生難得」,難得來人間一趟。若不懂得好好應用這有限的人生,就像帶著蜜漿卻偏偏去向人討髒水喝,那這一趟人生之路,走得多冤枉、多辛苦啊!
※ 波斯王巧遇四歲老人
佛在世時,有一位波斯王出城巡遊。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隨從圍繞其身邊。途中,波斯王從遠處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走過來;他深怕這位老邁的長者受到驚嚇,即吩附身邊的隨從:「停下來!停下來!」讓老人能慢慢地走過來。
這位老邁的長者遠遠看到國王時,也稍微停下。他望見隨從的隊伍也停下時,才放心地向前繼續走。當長者走到這群人的面前,國王以慈祥、輕柔的聲音呼喚他說:「老人家!看你白髮蒼蒼,好像年紀不小了吧!」
老人仰頭看著國王,展露天真的笑容,並伸出四個手指頭對國王說:「我才四歲。」
國王很懷疑地說:「你四歲?」
老人堅定地說:「對!我才四歲。因為,我在四年前所過的生活,是很糊塗、懵懂的人生,那不是真正的人生。後來很幸運地得聞佛法,所以我接受佛陀的教育才四年。」
「如今,我凡事都放得下,一心只想要施捨,在我有生之年盡力去付出。在這當中,體會到付出是多麼歡喜、快樂的事;與人不計較是如此的自在!由此,了解到心無煩惱,才能身輕心安!」
「這四年來,我過得很逍遙自在,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我真正會做人的年齡才四歲。」
波斯王聽了歡喜地說:「老人家!人生確實要放得下、捨得付出,與人無爭、與事無爭,這才是最逍遙的人生。我很羨慕你!雖然你聽聞佛法才四年,但你的人生已經很有價值了。」
這位老邁的長者遠遠看到國王時,也稍微停下。他望見隨從的隊伍也停下時,才放心地向前繼續走。當長者走到這群人的面前,國王以慈祥、輕柔的聲音呼喚他說:「老人家!看你白髮蒼蒼,好像年紀不小了吧!」
老人仰頭看著國王,展露天真的笑容,並伸出四個手指頭對國王說:「我才四歲。」
國王很懷疑地說:「你四歲?」
老人堅定地說:「對!我才四歲。因為,我在四年前所過的生活,是很糊塗、懵懂的人生,那不是真正的人生。後來很幸運地得聞佛法,所以我接受佛陀的教育才四年。」
「如今,我凡事都放得下,一心只想要施捨,在我有生之年盡力去付出。在這當中,體會到付出是多麼歡喜、快樂的事;與人不計較是如此的自在!由此,了解到心無煩惱,才能身輕心安!」
「這四年來,我過得很逍遙自在,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我真正會做人的年齡才四歲。」
波斯王聽了歡喜地說:「老人家!人生確實要放得下、捨得付出,與人無爭、與事無爭,這才是最逍遙的人生。我很羨慕你!雖然你聽聞佛法才四年,但你的人生已經很有價值了。」
☆☆☆☆☆
要體會佛法真理,追隨聖賢者行跡,必須先學會放得下。有些人常有自我的主見,以為謙讓會使自己吃虧;或認為身邊事物都是恆常、堅固的,所以不願讓步。這些見解如同用一條繩子將自己綁住,真是苦不堪言啊!如果我們不將過去的凡夫心趕快放下,又如何能學聖賢行呢?
其實要學會付出、放下,不是很困難;要達到身輕心安的境界,也很容易!只是眾生我執放不下,才會這麼辛苦!能夠放得下,佛法就在眼前啊!人若學會與人無爭、與事無爭,才能過著逍遙又自在的人生!
其實要學會付出、放下,不是很困難;要達到身輕心安的境界,也很容易!只是眾生我執放不下,才會這麼辛苦!能夠放得下,佛法就在眼前啊!人若學會與人無爭、與事無爭,才能過著逍遙又自在的人生!
※ 猛虎與野干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深山裡,有兩隻猛虎,一隻叫善牙,一隻叫善博,感情很好,每天都一起出去獵食。他們的後面常跟著一隻奸詐的野干(類似狐、豺的動物),以撿食猛虎吃剩的獵物維生。
野干雖然依附猛虎而生,卻非常懼怕牠們的力量,經常思量:一隻猛虎就力大無窮,兩隻猛虎在一起更是力不可擋,一定要想辦法離間他們,否則一旦有什麼閃失,說不定自己的性命都不保。
有一天野干靈機一動,就對善牙說:「我好心告訴你一件事,但是你不能傷害我。」善牙說:「我怎麼會無故傷你?放心告訴我吧!」
野干附在善牙耳邊說:「善博平時看起來和你要好,不過私底下,我聽到很多動物都說,善博常向大家宣告:你不如他,他的形、色、毛、力等等都比你強。」善牙就聽進心裡。
不久,野干又跑去對善博說:「善牙對你很不敬,在我面前說你很多壞話,還說你有很多地方不如他。」善博也將這番話放在心裡。
兩隻老虎再度碰面時,由於野干的離間而怒目相視,善牙心想:應該要先下手為強,比比看誰的力量大,於是先出手要打善博。善博並沒有立即還手,而是選擇退避。善牙不甘休,責罵善博:「你憑什麼在獸群中,說我樣樣不如你?」
善博聽了,雖然憤怒難耐,可是還保有一點冷靜,想著:不對,我並沒有罵善牙,為什麼他竟會這樣誤會?眼見善牙又要追打,善博趕快退後,並且說:「你冷靜一點,其實我也聽說你親口告訴野干,我處處不如你,還用種種惡毒的話罵我。」
善牙這時也停下手:「奇怪!我也是聽野干說的,而且我並沒有罵過你呀!」
善博又對善牙說:「在山林中,我們的力量比其他獸類強,絕對不能有衝突;否則不但兩敗俱傷,還會鬧得山林不安。你我都是聽他說的,可見其中必有蹊蹺,我們應該要保持冷靜。」
可見猛虎雖有衝動的血氣,但是若能冷靜思考,便可化解爭鬥,避免動盪不安的災禍。
有一天野干靈機一動,就對善牙說:「我好心告訴你一件事,但是你不能傷害我。」善牙說:「我怎麼會無故傷你?放心告訴我吧!」
野干附在善牙耳邊說:「善博平時看起來和你要好,不過私底下,我聽到很多動物都說,善博常向大家宣告:你不如他,他的形、色、毛、力等等都比你強。」善牙就聽進心裡。
不久,野干又跑去對善博說:「善牙對你很不敬,在我面前說你很多壞話,還說你有很多地方不如他。」善博也將這番話放在心裡。
兩隻老虎再度碰面時,由於野干的離間而怒目相視,善牙心想:應該要先下手為強,比比看誰的力量大,於是先出手要打善博。善博並沒有立即還手,而是選擇退避。善牙不甘休,責罵善博:「你憑什麼在獸群中,說我樣樣不如你?」
善博聽了,雖然憤怒難耐,可是還保有一點冷靜,想著:不對,我並沒有罵善牙,為什麼他竟會這樣誤會?眼見善牙又要追打,善博趕快退後,並且說:「你冷靜一點,其實我也聽說你親口告訴野干,我處處不如你,還用種種惡毒的話罵我。」
善牙這時也停下手:「奇怪!我也是聽野干說的,而且我並沒有罵過你呀!」
善博又對善牙說:「在山林中,我們的力量比其他獸類強,絕對不能有衝突;否則不但兩敗俱傷,還會鬧得山林不安。你我都是聽他說的,可見其中必有蹊蹺,我們應該要保持冷靜。」
可見猛虎雖有衝動的血氣,但是若能冷靜思考,便可化解爭鬥,避免動盪不安的災禍。
☆☆☆☆☆
人若不慎思,往往會被小人利用。有權有力的人,若聽信小人讒言而欠缺冷靜思考,社會就不得寧靜;家庭、團體也是一樣,只要有這種喜歡離間、挑撥是非的人,都無法營造和睦的氣氛。所以要時時保持內心平靜,不論聽聞什麼,都要用智慧分析,做到「是非止於智者」。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這一念心,心念偏差,小事情也會變成大是非。好好照顧自心,遇到逆境能冷靜思考,運用智慧突破,不僅能提升自我的道德,還能促進人際和諧,進而讓社會平靜祥和。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這一念心,心念偏差,小事情也會變成大是非。好好照顧自心,遇到逆境能冷靜思考,運用智慧突破,不僅能提升自我的道德,還能促進人際和諧,進而讓社會平靜祥和。
※ 與阿難尊者結好緣的貧婆
在人心撒下好因種子,來生相會就有好印象,彼此因善緣而得度。人生苦短,要發心生生世世與眾生結好緣,自度也度人。
佛陀在世時,有位貧窮的老婆婆,每次遠遠看到佛陀帶領僧團走來,總是繞道躲避,不曾供養。佛陀為了給她布施造福的機會,請阿難去度化。
阿難尊者疑惑地問:「佛有莊嚴三十二相,哪有不能調伏的眾生呢?」佛陀說:「老婆婆與你有緣,需要你去接引。」阿難半信半疑地走近這位老婆婆,沒想到貧婆一看見阿難,就五體投地禮拜,十分投緣;之後並隨阿難來到佛前,以最虔誠的心,歡喜供養僧團。
僧眾對於貧婆的轉變感到好奇,於是佛陀說起過去的因緣——兩位修行者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婦女正在哭泣。走在前面的比丘停下腳步,詢問她為何傷心?她回答,先生剛過世不久,沒想到孩子也忽然往生,心中非常難過痛苦。
比丘以法開導:「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再如何哭泣,也無法改變。」說完嘆口氣,就繼續前行。
走在後面那位比丘,拿出手帕讓婦女擦乾眼淚,並且用輕柔話語、同理心膚慰著她,告訴她人生多苦,要把心放開……痛失親人的婦女終於得到安慰,停止哭泣。
佛陀告訴阿難,這兩位比丘就是他和阿難的前世,那位婦女就是現在的貧婆;當年佛陀沒有與這位婦女結下好緣,所以今世難以度化貧婆,唯有阿難能度她。
佛陀在世時,有位貧窮的老婆婆,每次遠遠看到佛陀帶領僧團走來,總是繞道躲避,不曾供養。佛陀為了給她布施造福的機會,請阿難去度化。
阿難尊者疑惑地問:「佛有莊嚴三十二相,哪有不能調伏的眾生呢?」佛陀說:「老婆婆與你有緣,需要你去接引。」阿難半信半疑地走近這位老婆婆,沒想到貧婆一看見阿難,就五體投地禮拜,十分投緣;之後並隨阿難來到佛前,以最虔誠的心,歡喜供養僧團。
僧眾對於貧婆的轉變感到好奇,於是佛陀說起過去的因緣——兩位修行者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婦女正在哭泣。走在前面的比丘停下腳步,詢問她為何傷心?她回答,先生剛過世不久,沒想到孩子也忽然往生,心中非常難過痛苦。
比丘以法開導:「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再如何哭泣,也無法改變。」說完嘆口氣,就繼續前行。
走在後面那位比丘,拿出手帕讓婦女擦乾眼淚,並且用輕柔話語、同理心膚慰著她,告訴她人生多苦,要把心放開……痛失親人的婦女終於得到安慰,停止哭泣。
佛陀告訴阿難,這兩位比丘就是他和阿難的前世,那位婦女就是現在的貧婆;當年佛陀沒有與這位婦女結下好緣,所以今世難以度化貧婆,唯有阿難能度她。
☆☆☆☆☆
今生的果,是過去所造的因。難得人身,如果不能自度,又不能與眾生結好緣,非常可惜。要有因緣果報觀,讓善緣不斷;若今生能把「好因」的種子撒在每個人心中,來生相會時,彼此就會有好印象,也有善緣能度。
摘錄自:http://www.tzuchi.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