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之開示

§ 星雲大師之開示 §

得與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間事,得失而已!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間,都過了一生。

  金錢,有得有失;權位,有得有失;愛情,有得有失。有時此間得,彼間失;有時此時得,彼時失。有的人得而復失,有的人失而復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都過了一生。

  人都是歡喜得,不歡喜失,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句話說: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所以《佛光菜根譚》說: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有時候,失去了金銀財寶,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債主,失去了道義之交、有情有義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

  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礎;劉備得臥龍、鳳雛而有天下,可惜鳳雛早逝,臥龍忠心為國,也能造就三國鼎立之勢。唐三藏玄奘大師得到窺基,而能將唯識宗大為發揚;惠能大師得到神會,而使南宗的大法弘傳全國。

  自古以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的人得一人而天下興,也有的人得一人而江山亡,如紂王得妲己、幽王得褒姒。得失之間有好有壞,得也不一定歡喜,失也不一定可悲。如若得到的是一個敗家子,不禁慨歎,不知如何是好!

  大富之家,得到一個忠僕,而能保有財產,世代興隆;大富之人,得到一隻義犬,忠心守家,甚至捨命救主,使之未來發達。蘇秦得到姜太公的陰符兵法,而能合縱諸侯,佩戴六國相印;張良謙虛卑下,獲得黃石老人賜與兵法秘笈,而使他幫漢高祖打天下,出謀劃策,無有不成。

  說到得失,不管是得是失,都各有因緣。是我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有時候得也不好,有時候失也不壞,得失之間,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運用;失去時,只要你有足夠的條件,它也會再來。

  話說有一個人,捨命救人,對方為報恩而送他一條破毛巾,說明這條毛巾能夠幫他成就所願。有一天洗手後,順手用破毛巾擦手,忽然現出一個金盆,此人一看有了金盆,隨手便把破毛巾丟棄,那知剎時金盆也消失了,後經指點,再把毛巾撿回,金盆果然又再出現,此人趕快把毛巾放入金盆中,從此保有金盆。此中說明,舊的東西不可棄,得到了也不能忘記來路,也就是說,做人不能過河拆橋。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尤其,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懊悔
  一個落第的青年,窮途潦倒,後來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做了大官,鄰居就懊悔,當初怎麼沒有在他苦難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一個貧窮之家,兒女甚多,食不充飢,衣不避寒,多年來無人聞問。但當這一群孩子在貧寒之家長大,個個立志向上,終於在社會上出人頭地,鄰居這才懊悔,過去沒有給他們一些幫助,不然今日也可以沾光沾光!

  看到農夫省吃儉用,把種子播撒到田裡,自己大喝大用,等到農夫收成的時候,自己貧無立錐之地,這才悔不當初!自己懶惰,不學無術,好逸惡勞,他人用功苦讀,反而笑他讀死書,有朝一日,他人學有所成,自己仍然一事無成,只有悔恨懊惱以終。

  世間上,懊悔的事情很多,如古德說:遇到老師不用功學習,離開了以後才懊悔,有什麼用呢?遇到賢能的人不和他交往,等到分別以後再懊悔,又有何用?事親不孝,到了喪亡以後,想要孝順也不可能了!對主人不忠心,養成習慣,凡事不順,懊悔也是徒然!見到仁義的事情不肯幫助,過後懊悔也來不及了!當擁有錢財的時候不肯布施,錢財去了,懊悔何用!不相信因果,等到遭受報應的時候才懊悔,也是於事無補!佛道不修,等到大限來時才後悔,終是為時晚矣!

  人,沒有遠見,沒有前瞻,凡事都要等到吃虧上當以後才知道懊悔,所以聖賢做事都要問心無愧,以免將來懊悔。

  做人,要做一個不後悔的人。說話,說了以後不會後悔的話才能說;做事,做了以後不會後悔的事才能做。在佛教裡,說到一個有執著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有瞋恚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有懷疑心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貪小便宜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性格猶豫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勇敢、正直、向善的人,行事縱有錯誤,當後悔的時候,也容易獲得他人的同情。

  有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寫信給美國的克利弗蘭總統,信中寫著:「親愛的總統,我做了一件對不起國家的事,因為我昧著良心,用了使用過而沒有蓋郵戳的郵票,心中感到很後悔,我現在願意賠償,請總統先生赦免。」這封純真可愛的信,一直被保留下來,成為白宮裡所有信件當中,最受重視和珍貴的一封。

   所以,壞事不能做,做了會後悔;好事要趕快做,不做也會後悔。吾人要將善行、清白留給世人,千萬不要把遺憾、懊悔留在人間。

座右銘
  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句話、一個道理,能夠啟發自己,成為自己待人處事的準則,於是將之書於案桌上,每日自我提醒,如同長輩在旁,時時耳提面命一般,就叫「座右銘」。

  銘,就是鑄刻的意思。座右銘不見得是鑄刻在木頭上、石頭上,或是寫在卡片上;岳母刺字,勉勵岳飛要「精忠報國」,不就是刻在背上的座右銘嗎?

  座右銘更重要的,是要刻在心中,銘刻於心,永不忘失。自古以來,忠臣孝子、賢君明相、士林學子、工商企業等,各種職業,各種人等,都有各自的座右銘。

  「服從領導」,這是軍人的座右銘;「童叟無欺」,這是商人的座右銘;「有教無類」,這是教師的座右銘;各校的校訓「禮義廉恥」,則是學子共同的座右銘。

  座右銘有階段性的,也有終生的;座右銘不只要銘記在心,尤其要落實於行。國父立志「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佛陀發願「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印光大師的「老實念佛」,乃至一個計程車司機,在宜蘭山線駕駛四十年,從未有違規的紀錄,因為他謹守「不急不急,安全第一」的原則,成為自己一生奉行不渝的座右銘。

  其實,很多格言都可以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但看你當時的心境,是否需要它,是否覺得它能砥礪你。松下幸之助以「挨罵就是進步的原動力」來激勵自己,因此他能從困境中脫穎而出;日本勤王運動中之第一功臣西鄉隆盛,他的座右銘為「人貴厚重,不貴遲重,尚真率,不尚輕率。」由此可見他的老成持重。

  座右銘其實就是人生自我的定位,是自我設定的目標。後漢崔瑗的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俗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身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乃至佛門的禪堂裡,維那師以「大眾慧命,在汝一身;汝若不顧,罪歸己身」,時時自我警惕。也有人以「什麼都可以不信,不能不信因果」、「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這些明因識果的警世之語,對於我人的道德修養、人生目標的確立,都有正面的激勵之功,實應書之於案,以此做為吾人自律的座右銘。

沉不住氣
  五代時,馮道與和凝同在中書省任職,兩人交情甚厚。有一天,馮道穿了新買的鞋子到和凝家中拜訪。和凝一看,這雙鞋子和我數日前叫僕人買回來的那雙不是一模一樣嗎?於是和凝就問馮道:「你這雙鞋子是多少錢買的?」

  馮道一聽,不慌不忙的舉起右腳,說:「五百塊錢。」和凝一聽,怒氣沖沖的對著身旁的僕人罵道:「一模一樣的鞋子,為什麼你說要一千元呢?」

  此時,馮道又緩緩的舉起左腳說:「這隻也是五百塊錢。」和凝一聽,霎時滿臉通紅,深為自己沉不住氣感到羞愧。

  沉不住氣,往往不能冷靜的判斷是非,造成憾事。歷史上,很多戰爭原本有利的一方,往往被對方的激將法激怒,沉不住氣,貿然出兵,而使局勢逆轉。在佛門裡,一些出家人還俗,也是等不及,沉不住氣,因此沉淪世海。

  沉得住氣,是一種修養的功夫,東晉淝水之戰的名將謝安,當他正與朋友下棋時,得知姪兒謝玄力克敵人,獲得勝利,但他不形於色,依然冷靜下棋。沉得住氣,是一種忍辱的智慧,英烈千秋的張自忠,受命與敵人周旋,卻被誤認為賣國賊,但他沉得住氣,最後終能完成使命,留芳千古。

  三國時代,諸葛亮以「空城計」騙過司馬懿的數十萬大軍,不戰而退,也都是沉得住氣。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危難的時候,越是冷靜沉著,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

  所謂「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拳頭不要隨便打出去,要沉得住氣,才有力量;眼淚不要隨便流出來,要沉得住氣,才能化悲憤為力量。

  沉得住氣,也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冷靜沉著,伺機而動。紀渻子訓練鬥雞,說明一隻上等的鬥雞,不是只會虛張聲勢,自狂自傲,如此遇到強者,往往不堪一擊!反而氣定神閒,從容安詳,呆若木雞,最後總能不戰而勝。

  因此,吾人在日常生活中,縱使遇到挫折,或有不公平之事,不可以衝動,更不能意氣用事,應該冷靜沉著,要沉得住氣,才能理性的思考解決之道,這才是智者所為。

放風箏的哲學
  從小,每個人幾乎都有放風箏的經驗。放風箏是兒童的遊戲,能夠啟發兒童對宇宙時空的認識,對風向動力等相關知識的充實。

  放風箏,首先需要有空曠的空間,才能觀察風向,盡情的逆風奔跑;透過風向,借力使力,風箏才能冉冉升空。

  放風箏,往往不是一次就能順利飛升,必須耐心地一次又一次重來,不怕辛苦,不怕失敗,反覆的勇於嘗試,才能成功。

  放風箏不只是小孩的遊戲,大人也有放風箏的比賽,從設計到升空,比的不只是創意,有時偌大的風箏,如何讓它迎風騰空,必須多人同心協力,發揮集體創作的團隊精神,才能贏得好成績。所以,放風箏不但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具有益智及教育的功能,實在是一項值得大力推動的正當娛樂。

  現在台灣已經甚少看到有人從事放風箏的運動,政府也沒有意識到要規劃足夠的空間,以供民眾做戶外活動。因此一般人只有從事爬山、潛水等活動,但在缺乏專業知識及充分的配備下,山難、海難頻傳,令人遺憾。從台灣不懂提倡放風箏的運動,可知台灣不重視戶外教學,不重視合群的教育。

  放風箏,要掌握線,才能控制風箏。斷了線的風箏,固然一去不復返,但是有時候,線拉得太緊,或是放得太鬆,也不容易升空,所以要收放自如。做人,也要像放風箏一樣,能放能收。平時我們說話,說出口的話,要能兌現;投資事業,也要能回收成本,因此要做市場調查,否則蝕本了怎麼辦!

  一七五二年七月,富蘭克林與兒子威廉在一間四面開敞的木棚裡,利用風箏進行引接雷電的實驗,當閃電擊中風箏後,他們父子看到繩上纖維豎起,富蘭克林禁不住伸手摸一下,突然指尖與繫在風箏上的鑰匙間發生火花,左半身麻了一下,富蘭克林興奮的告訴兒子說:「這就是電!」

  今日世界的光明,是從放風箏所獲得的靈感;當年艾森豪成功登陸諾曼第,也是善於觀察風向,因此一戰成功。

  放風箏啟發了富蘭克林發現電力,對今日人類的貢獻不可謂不大。尤其,放風箏個中大有人生哲理在焉!我們做人,要像放風箏一樣,懂得觀察風向、時空、氣候、天時、地利、人和等,有了這些敏銳的覺知,做人才能進退得宜、圓滿自在。


摘錄自: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chapter.j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