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 阿姜查語錄 三 §


§ 阿姜查語錄 §

無我
93. 一位虔誠的年老婦女從鄰省出發,開始她的朝聖之旅。他跟阿姜 查說,她只能停留短暫的時間,她必須回去照顧她的孫子;此外,因為她已經是位年老的婦女,所以她請問阿姜 查,是否可以給她做個簡短的開示。於是,阿姜 查便非常強硬地答道:「嘿,聽著!當下沒有任何人存在,如此而已!沒有主人、沒有人年老、沒有人年輕、沒有人可以好或壞、虛弱或強壯,如此而已---只是自然的種種元素在運行罷了,一切皆空。沒有人生,也沒有人死!那些說生說死的人,是在說無知的童言。在心的語言裡,法的語言裡,沒有生和死這檔事。」
94. 教法的實際基礎,就是視自我為空的。可是,有人學習「法」,卻是來增長他們的我見,所以他們才不想去經驗痛苦和困難,而希望一切都舒舒適適的。他們也許會想要超越苦,可是,如果還有一個自我存在的話,他們何時才辦得到呢?
95. 一旦你瞭解之後,一切就會迎刃而解了,而且既單純又直接。當快樂生起時,理解它們是空的;當不快樂生起時,視它們是非你所有的、會消逝離去的。不要和它們有牽連,認為它們就是你,抑或視你自己為它們的主人。你認為木瓜樹是你的,那麼,當它被砍下來時,為何你不會覺得被傷害了呢?如果你能明瞭這點,心就會平衡。一旦心平衡時,這就是正確之道---佛陀的正確教法,也就是導致解脫的教法。
96. 人們不去學習超越善、惡,其實這才是他們應該學習的。他們說:「我要成為這樣,我要成為那樣。」可是,他們卻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事實上,根本沒有『我』存在。」這點是他們所不學的。
97. 一旦你瞭解無我時,那麼,生命的重擔便消失了。你會和世界和平共處。當我們看透自我時,就不會再去執著快樂,而且能真正地快樂。學習以不掙扎來放下、單純地放下,還原你的本然---沒有握持、沒有執著,坦然自在。
98. 所有的身體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當它們聚集而成身體時,我們就稱它是女的,男的,並給它命名等等,以便使彼此更容易確認。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人存有,有的只是地、水、火、風而已。所以,別過度興奮或被它所迷惑;如果你真正地往內仔細看的話,你將找不到任何人存在。

平靜
99. 問:什麼是平靜?答:什麼是煩惱?平靜就是煩惱止熄。
100. 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痛苦中找到的,而不是在森林或山頂,更不是經由老師的傳授。在你經驗苦的地方,一樣可以從苦中找到自在(解脫)。試圖逃避苦,實際上是在朝向苦。
101. 如果你放下一點點,就會擁有些微的平靜;如果你放下的很多,就會擁有很多平靜;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會擁有完整的平靜。
102. 事實上,在真理中,並沒有人類,不論我們是什麼,都只是外相的範疇。可是,如果我們超越外相,並看見真理的話,我們會瞭解,其實並沒有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質---起初生起,中間變遷,最後消逝,如此而已。假如我們視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話,那麼,就不會有問題生起;如果我們瞭解這點,我們就會擁有喜悅和平靜。
103. 不論是旅行或住在一個地方,都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是無法在山裡或洞穴中找到平靜的。即使你走到佛陀覺悟的地方,也無法更接近真理。
104. 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較和分別,這樣是找不到快樂的。如果你花時間去尋求一個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師,也一樣找不到平靜。佛陀告訴我們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別人。
105. 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棟磚瓦、木造的房子,可是,佛陀告訴我們,這種房子並非我們真正的歸屬,它只是世俗的家,會追隨著世間的法則。我們真正的歸屬,就是內心的平靜。
106. 這森林是寧靜的,但為何你無法平靜呢?因為你去執著造成你煩惱的事物。讓自然教導你,聽到鳥鳴聲,然後放下。如果你認識自然(本然),你就會認識「法」;如果你認識「法」,你就會認識自然(本然)。
107. 尋找平靜就如同尋找一隻有鬍鬚的烏龜,你是找不到的。但是,當你的心成熟時,平靜自然會來找你。
108. 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可是,這個「道」還不是真正的教導,也不是老師真正所要的,但,又只有「道」才能將你帶到目的地。比如說:你走在曼谷到巴逢寺的路上,路對你的旅行而言是必要的,可是,你是在尋找巴逢寺---你是在找寺院而不是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戒、定和慧是佛陀真理的外表,但是,它是導引我們到達這個真理的道路。當你增長了這三個因素時,其結果是最完美的平靜。

109. 苦有兩種:導致更痛苦的苦和導致苦止熄的苦。前者是執著片刻的快樂和厭惡不快樂的苦---人類日復一日不斷地掙扎。後者是來自自己全然地去經驗不斷變遷的經驗---快樂、痛苦、愉悅和瞋怒的苦---沒有恐懼或退失。我們所經驗的苦,會導致內心的無畏和平靜。
110. 我們想走易行道,可是,如果沒有苦,就不會有智慧啊!要等到智慧成熟,你在修行中至少要痛苦三次。
111. 我們不是為了吃得好、睡得好,養尊處優而出家,而是為了認識苦:(1) 如何接受它;(2) 如何去除它;(3) 何不造作它。因此,別去做會造成苦的事,例如:沉溺在貪之中,否則苦永遠不會離開你。
112. 實際上,快樂是痛苦的偽裝,可是在這種細微的形態裡,你看不見它。如果你執著快樂時,就如同執著痛苦一樣。但是,你並沒有察覺到,當你執取快樂時,要丟棄它本有的苦性是不可能的,它們是如此的不可分離。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認識苦,將苦視為快樂裡所具有的傷害;視它們(苦與樂)為平等的。因此,小心!當快樂生起時,不得意忘形;當痛苦生起時,不要沮喪。別讓自己迷失在其中,視它們同具有同等的價值。
113. 當苦生起時,要瞭解,其實並沒有一位受者。如果你認為苦是你的,快樂是你的,你便無法找到平靜。
114. 受苦的人相繼的會得到智慧。如果我們不受苦,我們就不會去思惟;如果我們不去思惟,智慧就不會生起;沒有了智慧,我們便懵懂無知;無知的話,我們就無法解脫痛苦---事情就是如此。因此,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訓練及忍耐。當我們反觀世間時,就不會如已往般地恐懼了。佛陀並不是在世間之外覺悟的,而是在這世間內。
115. 感官耽溺的和自我的苦行,是佛陀所不鼓勵的兩種道,因為這不過是快樂和痛苦罷了。我們以為自己已從痛苦中自我解脫了,但卻不然;我們只是在執取樂。假使我們執取樂,我們就會再次受苦。事情就是這樣,可是人們卻不以為然。
116. 人在一個地方受了苦,就會跑到其他地方去,當苦在那兒生起時,他們又再逃避。他們認為是在逃避苦,但卻不然;苦追隨著他們。他們帶著苦到處跑,卻一點也不知道。如果我們不知苦,就無法知道苦的起因;如果我們不知苦的起因,那麼,我們就不知苦的熄滅。如此一來,我們便無處可逃。
117. 今日的學生,擁有的知識遠多於以前的學生,他們供需不虞,一切都更方便了。可是,卻比以前擁有更多的痛苦和煩惱,這是為什麼呢?
118. 不要做菩薩,不要做阿羅漢,什麼都別做。如果你是菩薩,你會痛苦;如果你是阿羅漢,你會痛苦;如果你是任何什麼的話,你必定痛苦。
(如《金剛經》裡所說義理:實相無相,無住生心。)
119. 因為慾望,所以愛和恨都是苦;欲求是苦,不想要也是苦,縱使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仍然是苦,因為,一旦你擁有它,你便活在怕失去它的恐懼中。在恐懼中,你又如何能快樂地生活呢?
120. 當你生氣時,覺得好或不好呢?如果感覺很不好的話,那為何不將它丟掉呢?為何還費事去保留它呢?如果你去執著這類東西的話,你怎能說你很有智慧和聰明呢?有時候,心甚至能造成全家爭吵起來,或使你徹夜啼哭。然而,我們卻繼續生氣受苦。如果你看見瞋怒之苦,那麼,就將他丟掉。如果你不丟掉它,它們會無止盡地繼續造就苦,毫無暫停的機會;世間的不圓滿就是如此。如果我們瞭解它的本然的話,就能夠解決問題了。
121. 有一位婦女想知道該如何處理瞋怒。我問她當瞋怒生起時,那瞋怒是誰的,她說,那是她的。如果真的是她的瞋怒,那麼,她就應該有能力去叫它離開,是不是?可是,事實上,瞋怒並不是她所能使喚的。將瞋怒執取成個人所擁有的,會造成苦。如果瞋怒真的屬於我們的,它就必須服從我們;如果它不服從我們,就表示它只是個騙局;不要被它給騙了!不論心快樂或悲傷,不要被它所騙,這都只不過是騙局罷了。
122. 如果你在不穩定(無常)中看見穩定(常),你就必定受苦。
123. 佛陀一直都在教導著,要自己去領會。有快樂也有不快樂,有愉悅也有悲痛,它們一直都存在。當你瞭解快樂與悲傷的本然時,你就會看到佛、看到法。佛陀和它們是同在的。
124. 如果我們將快樂和痛苦一起思惟(觀)的話,我們會瞭解,它們是平等的,就如同冷和熱一樣。火的熱度能夠燒死我們,然而,冰的冷度也一樣可以凍死我們,兩者都不好。快樂和痛苦的道理也是一樣。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欲求快樂,而沒有人追求痛苦。涅槃是沒有慾望的,在涅槃裡,是沒有想要快樂或想要痛苦,也沒有想要解脫快樂和痛苦,有的只是平靜。

老師
125. 你是你自己的老師,尋找老師是無法解決你自己的問題。審視你自己去尋真理---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認識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126. 我有一位老師吃東西非常快,吃飯時還弄出很大的聲音來,然而,他卻叫我們要慢慢地,正念地吃。我通常會觀察他而且非常的生氣。我痛苦,而他卻不然!我看的是外表。後來,我才學習到:有些人車開得非常快,但卻很小心;有些人開得很慢,卻常發生車禍。不要去執著條規和外相。如果你最多以百分之十的時間來看他人,而以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來看自己,你的修行還算可以。
127. 徒弟是很難教的。有些知道卻不去實踐,有些不知道也不會設法去理解,對他們我真不知該怎麼辦。為何人們會有這種心態呢?愚痴不好,可是,縱使告訴他們,他們仍然聽不進去。在他們的修行中,充滿了疑惑,而且總是在懷疑。他們想要達到涅槃,卻不想實踐「道」,真令人困擾。當我叫他們禪坐時,他們害怕,如果不是害怕的話,就只會打瞌睡。絕大部份,他們都喜歡做我不教他們的事;這就是身為一位老師的痛楚。
128. 如果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看透佛陀教導的真理,我們就不需要這麼多老師了。當我們對教導有所瞭解時,就只須做我們所需之事。可是,人們之所以難教,是因為他們不接受教導,而且還和老師及其教導反駁。在老師的面前,他們的舉止會好一點,但在老師背後時,他們卻變得跟小偷一樣!人真是難教。
129. 我並沒有教我的弟子懶散地生活和修行,可是,我不在的時候,他們就是這樣。當警察在時,他們便很守規矩。當警察問有沒有小偷時,當然,他們都說沒有,他們一個都沒看到。可是,一旦警察一走,他們又故態復萌。佛陀的時代就已經這樣了。因此,只要看著你自己就好,不要去注意他人做什麼。
130. 真正的老師,只談捨棄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問題。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能放棄老師。讓他引導你,因為,你們很容易會忘失「道」。
131. 你對老師的質疑能夠幫助你。從你的老師那兒擷取好的,並覺察你自己的修行。智慧是要你自己去觀察和增長的。
132. 別因為老師說水果甜美、很可口,就一味地相信他。自己親自嘗嘗看,如此一來,所有的疑惑就會消失了。
133. 老師是指引出「道」的方向的人,聽了老師的教導之後,不論我們是否親自修行來走這條「道路」,或因此而得到修行成果,則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事。
134. 有時侯,教育是件很困難的工作。老師就像一個人們丟棄他們的挫折和問題的垃圾桶。你教的人愈多,就會有更多的垃圾處理問題。但是,教育是一種修習佛法最好的方法,那些教育(別人)的人,在耐心和理解中成長。
135. 老師並不能夠真正的解除我們的困難,他只是一個根源,使我們能去審視「道」,但卻不能使「道」明晰可見。實際上,他所說的並不值得聽。佛陀從來沒有讚許去相信他人。我們必須相信我們自己。這很困難,沒錯,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向外看,卻不曾真正地看見。我們必須下定決心要實際地修行。疑惑是不會因詢問他人而消失的。而是要透過自己不斷地修行。

領悟與智慧
136. 除了你自己的領悟外,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可以使你解脫。
137. 一個狂人和一位阿羅漢,二者皆例嘴而笑,但是,阿羅漢知道為什麼,而狂人卻不知道。
138. 一個聰明的人看他人,是以智慧來看,而非愚痴。如果我們以智慧來看,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可是,如果我們以愚痴來看的話,我們只會找到他人的過失。
139. 今日人們的真正問題在於,他們知道,卻不去實踐。如果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而不去實踐,那是另一回事。可是,如果他們已經知道了,而仍不去實踐,那問題在哪裡?
140. 外在的經典研究並不重要,當然,佛法的書籍是正確的;可是,它們卻不盡正確,它們無法給予你正確的知見。看到「瞋怒」這個字眼跟經驗瞋怒是不一樣的。唯有親身體驗才能夠帶給你真實的信心。
141. 如果你以真實的內觀來看待事物,那麼,你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就不會有黏著。它們(快樂與不快樂)來,你看到它們,但卻不會去執著。它們來,然後逝去,縱使是最糟的煩惱(雜染)生起,例如:貪和瞋,你都會有足夠的智慧,能看到它們的無常性,而讓它們消失。如果你起了反應,例如:喜歡或不喜歡,那不是智慧,你只是在為自己製造更多的痛苦而已。
142. 當我們知道真理時,我們會成為一位不需要想太多的人,而變成一位有智慧的人。如果我們不明了,我們的思考就會比智慧還多,乃至完全沒有智慧。很多的思考而沒有智慧是極痛苦的。

143. 這些日子,人們不尋找真理,他們讀書只是為了找到能夠生活、養家和照顧自己的知識,如此而已。對他們而言,聰明比智慧還來得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