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的開示

聖嚴法師的開示


  正確的死亡觀念

      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對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民族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地,如果是一個宗教信仰堅固的民族,而且對死後的世界仍充滿希望、光明的話,他們對死亡不會恐懼、也不會悲哀。

      為什麼不會恐懼、悲哀呢?因為死了以後如果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境界或另一個生命,就好像在一個大樓裡,從這一層到另一層;或在同一層中,從A座到B座,那為什麼要覺得悲哀、覺得恐懼?

      在中國文化來講,主張「未知生,焉知死?」這使得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重視現實人生和現實環境,這樣的人本主義也很好,但是,對死亡卻會感到恐懼。中國儒家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道,聞什麼道?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但是,一般人並不清楚「道」為何物,這不是一種宗教信仰,乃是王道、人道、天道等觀念,這是人文、自然的思想。像孔孟諸子等有哲學修養的人,知道死生自有天命,胸襟開朗;可是,一般人並沒有這種修養,所以,會對生命捨不得,對死亡會害怕。

      捨不得目前已經擁有的,害怕面對死後的茫然無知。本來還活得好好的,一下子死神來迎,便什麼也沒有了;如果有的話,究竟會到那裡去呢?所以,恐懼心自然就出現了。

      有宗教信仰的話,對死亡就比較不會恐懼、悲哀。

      基督教、天主教說是歸主、受上帝寵召、到天國去了,和上帝及天使們在一起,多麼快樂。在人間既不自在、又不自由,去天堂多好。

      印度和西藏這兩個民族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對死亡也都不恐懼;不像一般中國人的家族,一旦有人新喪,一群人哀哀傷傷、哭哭啼啼的。

      我在印度旅行,曾見到送葬景象,一點哀傷的氣氛都沒有,送葬時就好像抬著一副家具似地在馬路上走,也沒有人注意他們。在火葬場上焚化遺體時,親戚、朋友並沒有哭泣聲,他們都在念咒、念經,臉上還帶著喜樂的表情。親友想,亡者已經生天了,當為他歡喜。

      西藏人送葬也不會哭,而是為亡者誦經、唱歌,送他上佛國,尤其經過喇嘛誦經、加持後,亡者已經超度了。

      對佛教來講,因為相信有來生的境界,所以對死亡不會覺得悲哀或恐懼。
如果你信仰天堂,也可以生天國。受五戒、行十善的人就可以往生天國。如果在世時雖也做了一點壞事,好事則做了不少的話,那就能夠再度投生到人間來,而且可能比這一生更好一點。

      特別是在佛教中,有一種淨土法門或佛國淨土的信仰,就像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那是一個極好的未來世界的環境。我們在這個世間死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佛在往昔生中已經發了這個願,只要有人在臨死之際願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他一定會親自來接或派菩薩來接,那你還怕什麼?

      我們法鼓山通常會為病危臨終的人說法,先告訴他要安心、放心,而且要有信心;要相信如果你的身體還不到死的時候,佛會保佑你趕快健康,如果身體已經沒有辦法維持下去,阿彌陀佛便會接引你到佛國淨土中去。或者,這一生中你做了很多善事,即使不想去佛國,來生也是佛教徒,也會做好事,這就是菩薩行者,在人間廣度眾生。所以,但願你早日再來造福我們這個世界。

      多半我們會請他默念阿彌陀佛,若他自己不能念,讓他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若他自己已不能專注地聽,則勸他心中要信有阿彌陀佛,如此一來,就和佛相應了,與佛相應,就能到佛國去。佛國多遠呢?沒多遠呀!物質空間上雖有距離,但精神世界沒有距離。

      我們對死亡的觀念要改善,否則,遇到親人死亡時,好像全家都變成走投無路的樣子,實在大可不必。


向婚外情說不

      婚外情對家庭的和諧及安定是個非常大的危機,是定時炸彈;對當事人來講,是心理上及人格上最大的污點。

      婚外情好像很甜蜜,許多人覺得自己的配偶沒那麼可愛,因為夫妻天天在一起很平常;如果是婚外情,就覺得很新鮮、很刺激,別有風味。

      例如,我們買一只梨子吃,那不過是一只平常的梨子。如果我們經過梨樹園,看到滿園都是結實的梨樹,趁沒人注意時偷採一個,不論味道如何,總會特別珍惜;即使咬一口就丟掉,也會覺得是蠻刺激的經驗。

      做一樁不該做的事,當時會有一種興奮感、一種享受刺激的快樂,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快樂。特別是在年紀大了以後,也許別人已經原諒自己,可是自己會為年輕時的莽撞、衝動、不懂事而感到遺憾。當然也有些人希望永遠忘掉,再也不要去想它,但是,做過的事就是做過了,即使故意要忘掉,總是突然之間又在記憶中出現。

      也有一種婚外情,是為了報復配偶的婚外情。

      曾有一位太太在皈依三寶信仰佛教之後向我懺悔。她說,這一生中做過最遺憾的一件事情是,當她聽說丈夫在外面有女人時,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只想要報復,就跟一個男的發生超友誼關係。那個男的也不是愛她,只是當時她很憤怒,那個男的乘虛而入,安慰她幾句,她就跟他發生超友誼關係,以報復丈夫對她的不忠。

      她在皈依三寶之後,也來聽我講經。我說,佛教徒一定要包容別人,而且在包容的時候,問題就解決了。慈悲是要原諒別人一百次,乃至一千次,原諒人家是希望他能改過;不能因為對方這樣壞,我自己也要壞,或比他更壞,這是錯的。

      她聽了這道理後,來向我懺悔,我向她說:「以佛法來講,做錯事要懺悔,而且以後不能再做這種事。」她說:「我怎麼可能再做這種事。」

      我又提醒她:「妳不要跟妳丈夫講,因他從來不知道這件事;妳已經告訴師父,心裡就沒事了。若跟丈夫講,舊案新提,那會越弄越麻煩,為你們的婚姻帶來陰影。」

      所以,碰到外遇這種事,當事人最好及時回頭,如果配偶尚未察覺也不要跟配偶說;如果是對方有了外遇,就要暗示他並且包容他,等他回頭,才是維繫美滿婚姻之道。


 避免造口業

      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這是他的惡習。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越大,你的果報就越重。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不一定是對方再造相同口業來傷害你,有的是從人而來,有的是從環境而來,造口業者會受果報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怎麼搞的,我不該這麼說的,怎麼又說了?」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懺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懺悔。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也未對他造成損害,你就不必對他懺悔,否則反而使他困擾,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懺悔的方法。

      養成懺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犯口過的機率就會越來越少,因為懺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懺悔的方法,是每犯一次口過,只要懺悔一次就夠了,不需要為了某一次口業的過失而不停地懺悔;老是懺悔會變成自怨自艾,會把自己弄得沒有信心。懺悔就是承認。如果相同的口過已懺悔過了,卻又一再發生,那還需要一再懺悔。懺悔過後,又是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一個人。並非犯了過失之後,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而是要像不倒翁一樣,倒了之後要懺悔,懺悔之後站起來,如果又倒了,就再懺悔。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From: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