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普 賢 十 願〉

 


〈普 願〉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1)之一,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之義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2)則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華嚴宗祖師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卷上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金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3)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4),五十三參圓滿,表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吾輩學人可效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內容如下:

一者、禮敬諸佛: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廣修供養(5):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有二種供養(6)三種供養(7)、四種供養(8)十種供養(9),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10),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懺悔業障: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裡,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11)來清淨身心。如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12),最後也經由懺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五者、隨喜功德:心意的淨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例如毗舍佉(13)因聞法心生歡喜,隨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見心意淨化之隨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請轉法輪: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印度東、南、西、北、中之五處地區)

七者、請佛住世: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八者、常隨佛學: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九者、恆順眾生: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須達拏太子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恆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十者、普皆回向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道。

 

【註 釋】

1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毗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2即《華嚴探玄記》,唐代法藏著。凡二十卷。敘述舊譯《六十華嚴經》之大要,並解釋經文之意義,旨在闡述華嚴宗之中心教義。

3文殊菩薩騎金毛獅子之造形,見《續清涼傳》卷下。普賢菩薩乘坐六牙白象的典故,見《法華經‧普賢勸發品》。

4見《華嚴經‧入法界品》。

5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等。此外尚有法的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

6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一載,為:a.法供養,指善於聽聞大乘正法,或廣或略;b.財供養,指飲食等四事供養。另據《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載,為:a.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b.事供養,指供養香花等。

7據《普賢行願品疏》載,為:a.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b.法供養,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c.觀行供養,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等華嚴觀行供養。《十地經論》卷三載,為:a.利養供養,指衣服、臥具等;b.恭敬供養,指香花、幡蓋等;c.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養。《法華文句》載,為身、口、意三業供養,即:a.身業供養,身至誠禮敬諸佛菩薩;b.口業供養,口發言稱美諸佛菩薩功德;c.意業供養,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

8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載,為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理趣釋》卷下載,為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等四種供養。《增一阿含經》卷十三載,為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無量壽經》卷下載,為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三載,為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

9《法華經‧法師品》載,為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大藏法數》則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供養。若據《菩薩地持經》卷七所舉之十種,則為:身供養、支提供養、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他作供養、財物供養、勝供養、不染污供養、至處道供養等

10見《佛說阿彌陀經》。

11見《天台四教儀集註》載,懺摩有三種,即:a.作法懺,謂身禮拜、口稱唱、意思惟,三業依法披陳罪過,求哀懺悔。b.取相懺,謂定心運想,於道場中,或見佛來摩頂,或見光現,或見花飛,或夢見諸瑞相,或聞空中聲。於此諸相,隨獲一種,罪即消滅。c.無生懺,一切罪業皆從一念不了心性所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無相,則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亦消滅。以上作法取相二懺為事懺無生懺理懺。理懺為正,事懺為助;若正助合行,事理兼運,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

12為佛陀叔父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弟。常與佛陀敵對,破壞僧團和合,如曾經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制定五法,以此為速得涅槃之道。又於耆闍崛山投下大石,雖為金毗羅神接阻,然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又曾趁佛陀入王舍城時,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歸服,事亦不成。後撲打蓮華色比丘尼至死,並於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禮佛足而傷佛陀,但佛足堅固如巖,提婆反自破手指,乃於其地命終。古來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殺蓮華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為提婆之五逆又特稱破僧、傷佛、殺比丘尼三事為三逆。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載,提婆臨墮地獄前,為火所燒,「便發悔心於如來,正欲稱南無佛,然不究竟,適得稱南無佛,便入地獄。以其懺悔故,佛陀謂其將歷經一劫地獄之苦,並為授辟支佛記

13巴利本《法句經註》載,毗舍佉乃鴦伽國長者之女,遇佛之遊化而證預流果,嫁彌伽羅之子,後勸其翁彌伽羅歸依佛門,彌伽羅甚為歡喜,遂呼毗舍佉為母,後人由此而稱其為彌伽羅母,即指鹿子母,後生一子,名為鹿紐。鹿子母曾向佛陀發八大願,即:供食外來之比丘、遠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藥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護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結婚時,又捐捨價值九億錢之嫁衣,請求建造精舍,獲得佛陀之允許,由目犍連監督工事,歷時九月而成,上下二層,各有五百室,稱為東園鹿子母講堂,或稱鹿母講堂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992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金剛般若 • 無相空觀》 第三講

 定賢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 • 無相空觀》

第三講 (上):


定賢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 • 無相空觀》

第三講(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satJ6j8Xu0wabfsJge8MIGzkTrYA9hgm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從經論中看修行所遇之魔事》 第二課

 🌺 以法會友 🌺


定印法師 主講
《從經論中看修行所遇之魔事》
第二課(上):


定印法師 主講
《從經論中看修行所遇之魔事》
第二課(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 藥師法門 §

 


      § 藥師法門 §     釋定賢

     藥師法門,是著重現世令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願和行,是世間及出世間的善的善法,主要是依藥師佛十二大願的內容和精神,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無論是念佛,恭敬供養三寶和持咒等之修學,皆需與佛菩薩的智慧慈悲心行相應,持之以恆,就能夠體現其不可思議的效果和功德。

     按印順導師的《藥師經講記》,經文內容可歸納出四個修學方向

 一、依藥師佛在菩薩因地時的十二大願,二、聞持憶念藥師佛名號,三、持藥師咒,四、修恭敬供養。

     一、依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的「十二大願」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菩 薩之「與樂、拔苦」的「慈悲喜捨」精神願行,利益眾生,自度度人。兹摘錄在《大正藏》中玄奘法師所譯的《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十二大願如下:

     第一「根本願,願眾生皆成佛道 ,願眾生皆成佛道」(與樂願:佛與眾生平等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 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自身莊嚴,開曉事業願」(與樂願:物質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 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無盡資生願」(與樂願:物質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 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 ,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安立大道願」(與樂願:精神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 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戒行清淨願」 (拔苦願:持戒修行,離苦得樂):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 ,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諸根具足願」 (拔苦願:有關色身):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躄、背僂、白 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 苦。

     第七「身心康樂願」(拔苦願:有關色身):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轉女成男願」(拔苦願:有關色身):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 ,一切皆得轉女成男, 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回邪歸正願」 (拔苦願:精神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從縛得脫願」(拔苦願:身心,精神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 ,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得妙飲食願」(拔苦與樂願:身心,物質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得妙衣具願」(拔苦與樂願:身心,物質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 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二、聞持憶念藥師佛名號:念佛的根本原理是「常憶念佛的慈悲智慧德行,修學佛所經歷和開示的願行,圓滿成就如佛所教所證的真理。」簡言之,念佛法門即是大乘方便道的「念佛,學佛,成佛」過程。藥師佛十二大願中,第五、六、七、八、十、十一、十二,七個大願裏有提及「聞持藥師佛名號而得度」的說法。當中道理,正如印順導師所開示,時時攝心於佛的德號上,其作用是藉著念佛的大智大悲功德,常切實反省懺悔以往的錯誤,從不斷修善離惡的過程中,自身心狀態和命運亦得以改善超越;這亦通佛教大、小二乘的「聞、思、修、證」原理,從淨化身口意的修習,修福培德,除惡消障,最終達至徹底離苦得樂 ,入佛知見,證佛所證之境界。

    三、持藥師咒:咒,梵語「陀羅尼 dhāraṇī」,中譯「總持」,其作用和意義是「攝持一切善法功德,遮止一切罪惡災障。」行者修持佛菩薩的咒語,與念佛法門相同,就是與佛菩薩的本願和德行相應,這即是與戒定慧或六波羅密等道品契合,因而達至德善增上,消災免難的效果。持咒須至誠恭敬,信心堅固,正念專注,穩定持久,與佛菩薩的大悲大智願行相應,便可體驗治病消災等各種不可思議功德。

    四、修恭敬供養:在義淨法師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中,曼殊室利童子(菩薩)向釋迦佛報告供養藥師法門:「......以諸香花、末香、燒香、 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像。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 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華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繒綵而裹祑之; 灑掃淨處,置高座上。」

    上述經文開示「供養法門」的修行:以種種花、香、莊嚴具等,恭敬尊重供養佛像和經典,以伎樂讚嘆,聞法、受持、讀誦尊經,為他人演說開示,自書寫亦教人書寫,以及供養護持說法法師等,這是與《華嚴經》中「普賢十願」,以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辯中邊論》中的「十法行(書寫,供養,流傳,諦聽,自讀,憶持,廣說,口誦,思惟,修行)」相呼應,是突顯「尊師重道」的宗旨,以恭敬供養三寶,繼而開展佛法的修習與弘揚,都是以「弘法利 生,自度度人」為目標。

    在《藥師經》裏有十二藥叉大將,向佛宣說守護皈依三寶和修持藥師法門的人:「.....此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 得如願已,然後解結。」文中提及的「五色縷」,是「白赤黃綠黑」五種顏色 的麻線,念佛持經咒發願時作結 ,用以莊嚴和表法的工具以助憶念,其內容可 參考《大日經義釋》:「.....五色綖 .....五色綖(線)者即是如來五智,亦是『信進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貫攝一切教門.....。」「如來五智」即是:法界體性智,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信進念定慧」是三十七道品中之 五根五力。由此可知,用五色縷作結修法,即表徵修行佛法,轉凡識成聖智, 化苦惱為安樂的修道願行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近年人禍天災疫情肆虐,加上老、病紛至,請多念藥師佛號及持藥師咒,迴向自己、親友及眾生減滅身心病苦,離苦惱得安樂。

< 藥 師 咒 >

本影片可在此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UNbiPDAZGImkG9U4EXn-ulPc8HCB-re/view?usp=sharing








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從經論中看修行所遇之魔事》

 定印法師 主講

《從經論中看修行所遇之魔事》

第一課(上):


定印法師 主講

《從經論中看修行所遇之魔事》

第一課(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xJ1a-bB5rAEgU9GFo4m4EHEuEahxdKwn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傳授三皈五戒

 


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佛法答問 (六)

 


                      佛法答問 ()        釋定賢

§ 問:在《廣欽老和尚開示錄》中,老和尚提到:「多看《金剛經》,才比較不會執著。」我們要怎麼做到,從閱讀經書而達到「比較不會執著」的狀態呢?

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經》,後秦(384417)鳩摩羅什(344~413)譯,全一卷(約五千多字),屬於藏經中的般若部類,另從北魏(386~534)到唐朝(618~907)有五種異譯。《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流行的經典,歷代有許多論疏注釋,讀誦和修習的人非常之多,據說唐朝時的六祖慧能(638~713),是聽聞五祖弘忍(602675)講述《金剛經》而開大悟的。

       從佛教的正觀而言,「執著」泛指「自我對人事物或思想、境界的固執不捨而產生之苦惱」。沒有執著即沒有苦惱,而苦惱的根源在於「我」和「境」的不正確認知和偏執。正因《金剛經》的內容,是佛開示「無我」,即「空」的真義,開發出世間的智慧(般若),以超越生死輪迴之苦惱,以及達至自度度人、究竟安樂的境地(證覺/涅槃)。因此廣欽老和尚開示:「多看《金剛經》,才比較不會執著。」就是說,多讀《金剛經》,當領悟到相應的道理,生起智慧,心對境時不起偏執,就會比較少煩惱。

       智慧生起,煩惱自然減少;但若只是看或讀誦經典是不夠的,必須依從佛陀的四預流支(預入聖賢之流)開示:多親近教導正確佛法的人(親近善士),多聽聞和理解經文義理(多聞熏習),時常如理反覆思惟其中要義(如理思惟),並且將經教義理,在日常中實踐在自己的思想、語言、行為,以及應用於人事物和各種境界上(法隨法行);這亦即是建立和培養「正見、正信、正解、正行」,繼而證入聖賢果位過程。具體的運作,如《金剛經》所說,應從「持戒修福」做起:勉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自心清淨,不住著一切境界或功德;這就是佛教「福慧雙修,不執一法不捨一法」之「般若中道觀行」。當日子有功,智慧生起並趨向深廣,心便不執著任何境界(離一切相 / 空相應),這樣苦惱自然減少,甚至斷滅。

 

§ 問:《印光大師文鈔》中有〈復葉沚芬居士書二〉,大師回答居士的提問時說:「汝問何經最好,不知一切大乘經均好,汝能一一受持否。既不能徧持,則即長持《金剛,心經,彌陀經》,大悲咒 皆無不好。」今人學佛,往往是諸經都讀,一會《心經》,一會《地藏經》。我們如何選擇經書?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要修哪部經書?

答:大乘經典的內容和特色,是佛開示「大慈悲大智慧」的修學方向和方法,目的是要利益一切眾生,令眾生徹底離苦得樂為己任,這是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基礎和使命。發菩提心的內容是「上求佛道求智慧,下化眾生以慈悲」。菩薩即是自求覺悟及令其他眾生同樣覺悟的學佛修行者,當智慧成熟,證悟緣起性空的真理,以及圓滿與樂拔苦的慈悲功德,即名為──覺證宇宙人生真理和滅苦之道的成就者。此滅苦之道,即是大乘菩薩道,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密──六種必修的解脱法門為主要修道內容。所以大乘經、律、論三藏的經典,都是涵蓋這些主題而開演出來的。

       正如印光大師所說:「一切大乘經均好」,是因為大乘經皆教導明因識果、修行廣大慈悲智慧、令自他安穩和樂、減滅苦惱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因應時空因緣和不同根性眾生的需要,在大乘佛法的說明和偏重上有所差别,這可稱之為「善巧方便」的運用。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提及:「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别。其實大乘佛法與根本或原始佛法的義理是一脈相承的,終極目標都是超脫生死,離苦得樂;大乘與小乘,只是修行人欲度眾生時,所發的心願和實際行為的大或小、質和量之差别。

      因此修學大乘佛法者,應先發菩提心,然後老實修學基礎佛法,所謂「但得根本,不愁枝末」,若對佛在《阿含經》所說的「聖諦、緣起因果、蘊、處、界」等根本佛法義理,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於無上甚深的大乘佛法亦易融會貫通,到時便可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經書或法門,去專修或廣泛學習。

(曾登載於佛門網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