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2016台灣參學隨筆

                                                 § 2016台灣參學隨筆 §   釋定印


      2016122230日,由定賢法師帶領的參學團向台灣出發。是次參學,主要為參加台北慧日講堂主辦的「龍樹思想研討會」,以及到台灣各大道場參學。一行人從台北到高雄,又從高雄到台北,可說是縱貫台灣南北頗具深度的參訪。
      1222,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參學團在早上11時到達桃園國際機場,首先拜訪在新竹由印順導師創立的福嚴佛學院和由玄深上人建立的壹同寺女眾佛學院;喜獲厚觀院長、如琳院長的接見和慈悲開示,以及其他同學的熱誠款待。告别兩所佛學院後,下午我們往南向高雄進發。


      1223,參訪高雄佛光山。在依住法師的帶領下,我們走過淨土洞窟,親身感受立體的極樂世界;到大雄寶殿禮佛;在大佛城感受東南亞最高大佛之莊嚴;在地藏殿外敲出至誠的祈願鐘。正午時分,我們再到佛陀紀念館,走過兩側雄偉豎立八正道寶塔的廣場,踏上象徵三十七道品的樓梯,經過新編造的十五男三女之十八羅漢像,就登上最高峰,頂禮佛光大佛。


      在佛館裡,我們有幸聽到星雲大師在1967年寫給信徒的文告,當中展現了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他認為「佛法要與文學、哲學、電影、藝術等結合,將佛法運用及實踐於人生的各種際遇,這樣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於是,他就在該年,帶著弟子在長滿麻竹的荒山,披荊斬棘地把心中的水月道場一步一步開闢出來。但,有宏願,不代表就事事順利。大師一早預料弘法之艱辛,他很實際也很誠懇地告誡弟子「讓我們堅持信心,永不放棄,只要往前一步,再一步,就能苦盡甘來,成就道業。」從佛光山到佛陀紀念館,就是大師帶領大眾,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成就道業不要怕慢、也不要怕浪費時間,只要願意往前再進一步,理想定能達到。且觀佛館,不但向佛法邁步,也向世界邁進友誼之步。我們到埗的時候,佛館正準備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超過2000尊神明將齊聚於佛館,共祈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隨時隨地,願意向人群再走一步,願意往艱難再走一步,佛光山整體上下所瀰漫的慈悲、堅毅、包容和大度,令我們深深欽佩。

      離開佛光山後,我們又匆匆往嘉義趕去。大約黃昏時份,抵達妙雲蘭若。妙雲蘭若建於1963年,是印順導師的關房,他在那裡編著的《妙雲集》聞名於世。一所簡單的小平房,兩旁石柱刻上弘一大師所題的「無上妙勝地,離垢清涼園」。踏進清涼之地,看見導師當年掩關用功之處,一桌一椅,一床數櫃,就是他的全部。房間掛了導師《掩關遙寄》真跡:

離塵卅五載,來台滿一紀。風雨帳淒其,歲月驚消逝。時難懷親依,折翮歎羅什。古今事本同,安用心於悒!
願此危脆身,仰憑三寶力。教證得增上,自他咸喜悅。不計年復年,且度日又日。聖道耀東南,靜對萬籟寂。

      印公從出家至赴台弘法,道路之艱,可見一班。在台灣,導師也經歷過束手無策、進退維艱的日子。然而環境越是艱難,道心越是堅固,願力越是宏大。此點,印順導師和星雲大師的剛毅個性和胸襟,正是遙遙相應。


      導師關房的屋舍外,是一片小園林和矗立著一座莊嚴雄偉的佛殿;那兒是後期新建的。導師離開妙雲蘭若後,蘭若的寺務就交由慧理法師和常光法師管理。兩位老法師聯同弟子們慇勤接待,大衆暢敘甚欣,我們在新佛殿掛單一晚,翌日清晨在佛殿隨衆早課,之後在齋堂吃了一頓豐富早餐。我們離開時,慧理長老尼等還堅持相送,深感前輩們對後輩的慈悲關顧!不足一天的相處,看見妙雲蘭若的法師們在忙碌之間,處事有條不紊,態度大方從容,整個道場瀰漫著爽朗自信的氣氛;大德雖逝,但導師樸實、慈悲、溫厚的風範赫然猶存。
      1224的中午,我們參訪了南投的中台禪寺 此寺由惟覺長老領導,建造十年,於2001年落成;樓高37層的主體建築宏偉壯觀,氣勢磅礡。導覽法師領我們經過禪修步道,參觀大禪堂、四天王殿,在大莊嚴殿禮盧舍那佛,在大光明殿觀毗盧聖海,再坐玻璃牆身升降機,昇越藏經閣,直達第37層金頂妙音台,對著佛像,呼出佛號,然後感受陣陣回音盪入耳中,頗有「親聽法音可了了」的感動。到中台參觀的規矩頗多 不拍照、不上香、不講話,表面看來有點「冷」,但在各人靜靜的合作下,確能營造出莊嚴寧靜的氛圍。我們邊參觀,邊聽法師介紹惟覺長老的建寺和弘法理念:佛法要與時並進,既要與管理和科學結合,也要有藝術和學術水平。在我們參訪途中,也看見不少法師,各人在做不同的工作,互相支持、互不打擾。這禪寺,不單只是建築宏偉,其僧團組織也相當嚴謹。大家能各司其職,把偌大的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條,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老和尚從駐錫於簡陋的茅蓬,一直發展到住持如此龐大清淨的僧團,實在令人連連嘆服!真是「心量越大,成就越大」。

      午飯過後,我們到中台禪寺附屬的中台世界博物館參觀,這座簇新的博物館落成於20168月,秉承惟覺長老之志,將佛教藝術發揚光大。博物館珍藏著從各方蒐集而來的佛教文物,由原始佛教時期至中國清代的石刻、玉雕、鎏金等佛像法寶,訴說著一段又一段的佛教歷史和故事。

      24日傍晚,我們到達印順導於1971年移住台中的華雨精舍。這所位於台中市太平區的精舍,就像香港一般的教堂,是面向街道的「地鋪」,不是走入深山,也不是隱身在工廠大廈裡。精舍共兩層高,屋簷採用寺院造型,屹立於街道旁。明聖長老尼熱情地領我們參觀精舍的大殿、導師的書房和寢室。書房內供奉著導師的法像,兩旁對聯乃淨心第一,利他為上,將大乘佛教的宗旨扼要道出。稍後明聖和慧璨長老尼帶我們到素食館吃了一頓款式多樣的自助餐,回程的時候,長老尼敘述導師建立華雨精舍的原委:那是為了給女眾出家弟子有個不太偏僻的地方可以安住,於是導師選址那裡。當時的台中並不像現在熱鬧,那時候四處都是草地,交通並不方便。長老尼憶述當年印順導師生活相當拮据,但看見大家挨著肚餓,營養不夠,就掏出幾塊錢買點生油,讓大家加醬油拌飯吃。學佛修行之目的是離苦得樂,但不應期望一發心就事事如意、一帆風順。明聖法師說到以往艱辛的日子,只平淡地說:「都是這樣走過來啦。」說時依然掛著溫暖慈祥的笑容。明聖法師雖然並不年輕,但她卻身靈步活、思路清晰,活潑潑地體現佛法並充滿信心。看著長老尼法喜充滿的笑容,我忽然有所省悟:學佛的路好不好走,視乎自己對佛法有沒有信心而已。

      1225,是此行的「重頭戲」,我們返回台北出席慧日講堂的「龍樹思想研討會」,此講堂亦是由印順導師早年創立(1961)及演説佛法的地方。從早上9時到下午5時的研討會(聽衆約有三百),內容非常豐富。單在開場演說,中華國際龍樹協會理事長海策法師說到現今推動佛法的困難,就已經十分精警。他說:「這世間,只要有關係,就甚麼都沒關係;要是你沒有關係,就甚麼都有關係。」看似逗趣的兩句,卻道出人情冷暖和推動佛法的限制與蒼涼。

      佛道難行,可菩薩精神就是「難行能行」。第一場大航法師主講的〈龍樹思想與《阿含經》的關係〉,開首就解開佛道難行之結。法師說學佛不能光靠感性,必須如理論証。沒有如理思維,勝解心很難生起;不生勝解就不能安住於正念上;正念不住,定慧就難以生起。大航法師接下去講龍樹對《阿含》的看法,他以龍樹的《大智度論》,指出大小乘經同為佛親說,佛只是因應不同對像說不同的法,其宗旨都一樣。法師強調三乘同一清淨道,無論是以空調伏心結,還是以俗諦有去破斷滅空,行菩薩法都應該「不忘本願,不捨大悲」。 

      接著是開仁法師開示〈龍樹依不二深觀而明菩薩的廣大行〉,法師先介紹《大智度論》三類行法:菩薩法、聲聞法和佛法;再講《十住毗婆沙論》如何把「信、悲、智」增上的三類菩薩歸攝《華嚴經》十行之「信、悲、慈、捨」之中;最後再結合印順導師所闡明的龍樹菩薩精神和大乘三心,總結出菩薩廣大行是發菩提願忘己為人」,具空性慧盡其在我」和發大悲心任重道遠」。法師提醒我們,學佛要有偉大的目標純正的動機適當的技巧。不少菩薩的角色站在台前,但不一定有豐功偉業的才是菩薩。無論在任何崗位,不能與三心(大悲心、菩提心、法空慧)相應的,就稱不上是菩薩的了。 

      最後林建德教授的〈龍樹思想與們佛教的實踐〉,闡述了龍樹思想的人間化特質、深觀廣行的人間佛教實踐,和龍樹中觀學的現代意義。他特別帶出學佛需具思想深度。修學期間,若重福多於重慧,則廣行有餘,深觀不足。他鼓勵修行道上,要多學習、多思維。思想的深度若過不去,人會由追求自我感覺良好,到變得自我迷失,學佛的格局就會受到限制。

      1226,經過一輪法乳洗禮後,我們馬不停蹄,往新北法鼓山進發,繼續洗滌身心。法鼓山源於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農禪寺住持,為便利佛法的弘揚,就在1993年新北市金山區建立法鼓山。據我們的導覽侯居士説,修觀音法門的聖嚴長老當初在覓地時遭遇不少困難,但在至誠誦念大悲咒的感應下,另一位擁有金山區業權的法師自願把地方讓給聖嚴長老。心誠則靈,聖嚴長老把這份誠意伸延至大自然之中。他要開山,但不傷生,但凡一樹一木,都依原地保育,若必須移走,完工後,也得物歸原處。開山紀念館外記下了長老的訓誡:

開山的意義,是每個人開自己心中的寶山,就是如何成就智慧,成就慈悲心,來共同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世界提供和諧、平安、快樂、健康。

      我們要為理想做事,同時也要用慈悲智慧做事,缺乏了令人平安快樂的心靈,再偉大的理想,都變得空洞。

      長老提醒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用佛法去思維的話,那每件事情,都會變得很有意義。

      的確,法鼓山每處設計都別具心思。在我們禮觀音菩薩之前,要繞過一方水池,長老的意思是,希望我們從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觀音殿內的「祈願觀音」是長老定中所見的,與正襟危坐的佛像不同,菩薩身微右傾,代表聆聽世間祈求;一盤腿,表徵隨意自在;一腳踏蓮,代表隨時出發救渡眾生。大悲積極而富行動性的觀音菩薩,令人敬仰感動!同樣極有意思的,是法鼓山的大雄寶殿,其殿前掛的是「本來面目」四字(「大雄寶殿」四字要走入大殿,回過身來往上看才看得見)。長老強調,禮佛,是要見自己的佛性。我們的生命,就在本來面目中,如果有智慧,到處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大殿(佛性),已包含了山河大地、宇宙萬有,不必追求金碧輝煌,樸實清淨就是佛性的本來面目。

      午齋過後,我們跟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的講師常延法師討論佛法。常延法師的碩士論文專研「中陰身」(一期生命結束,但未輪迴到另一期生命形態的神識),她向我們解釋了從部派到大乘,從漢傳到藏傳對中陰的看法。談到最後,我們都認同,中陰身是超渡解脫的好時機。不過,很多功夫應該在生前做好,在生時把正念培養起來,堅持修習戒定慧不斷,準備功夫做得足夠,臨終時才有力量面對種種境界和難關。

      整天的法鼓山旅程,我們上過觀音坪繞念佛號,到過圖書館看珍藏的貝葉經,參觀過文理學院,看過長老真跡。一點一滴,都看到老人家為淨化眾生心靈所付出畢生的努力和心血。

      我們在文理學院看到長老在1986年寫的一封信,他感嘆佛教「落於民間信仰的層次」、「被社會視為迷信,僧尼地位低落,經論淪於塵封」,因此他特別注重教育,但同時也告誡學生「我佛教徒固不應以學問為唯一要務,更宜重於佛陀悲智的踐履,然而定學與慧學無實,戒學亦僅存名目的形式,其謂重於實踐,豈非空虛之詞?」至誠至急,諄諄教誨,時刻不忘紹隆佛種之心,令我輩喟然深慚。

      122729日,我們又回到新竹。27日與新加入的同學再訪福嚴佛學院,在長慈法師的帶領下,在福嚴外圍重遊一遍。然後又回到壹同女衆佛學院午齋。感恩老師和同學們為我們另開兩圍圓桌,並準備了十多道菜,成為是次台灣參訪盛宴之最。餐後幾位壹同寺同學帶大家參觀課室、圖書館、大寮、五觀堂和在室外園區走走。雖然末學只在佛學院修學四年,但當重見師長與同學們之歡顏和熱情,真有點像游子歸家的感覺!與師長同學們告假後,我們就開始台灣自遊行之旅。

      餘下在台灣的時光,我們參觀過新竹玻璃館,遊過鶯歌陶瓷街。在承天禪寺頂禮廣欽老和尚法像;在玄奘寺頂禮唐三藏大師舍利;在八卦山大佛寺,看著白雲落霞如燦,遊曳於大佛之間;我們也在古奇峰的普天宮和日月潭的文武廟與關聖帝君像合照;在城隍廟佛祖殿內,喜見金頂毗盧派祖師寶誌禪師成為大眾供奉的十八羅漢之一;在鹿港天后宮欣賞明末清初的寺廟建築,明細精緻的雕龍畫鳳、庭臺樓閣的巧妙工藝,原來並非只是文學作品裡的泛泛美談。

      如是者由新竹到新北,再到南投,彰化,又返回新竹,最後幾天的旅程,雖不用上課,大家依然遊得十分「精進」。

      九天的行程,我們參訪了印順導師創立的四個道場;台灣四大叢林: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慈濟,我們參訪了三所。去了兩家佛學院,瞻禮過其他寺院廟觀。佛門大德開山的艱難,堅持正道的辛酸,深深印在大家的心田。成就大業者必須意志堅定、披荊斬棘,面對種種自然、政治、經濟、人事的障礙,要做到不退縮、不懷疑、不恐懼、不放棄,依舊保存赤子之心,真誠恭敬、充滿信心地在佛道上邁進,並非易事。但各開山長老都為我們指出同一方向,只要不在正法面前退縮,只要願意再走一步,再多走一步,多為身邊的一切設想。每一步,都是成佛之道,只要願意走,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來去匆匆,很多地方我們並不熟悉,但都獲得熱誠的款待,尤其是喜得各位長老、長老尼對我們的照顧,那種一見如故的喜悅,大家會心微笑的默契,令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人間有情。長輩給我們的這份道情,我們要好好傳承下去。讓我們放下心中許許多多的隔閡和障礙,提起慈悲智慧,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快樂、給人方便,讓佛弟子好好為眾生活出每一「覺有情」天。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了無新意,才能事事如意!


                                       § 了無新意,才能事事如意!§  開仁法師


時尚流行不斷創新,若概念的提出無法讓人青睞,即表示其了無新意,請準備被淘汰吧!
最近重溫《雜阿含經》的經義,並配合《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注釋,對幾則經文特別有感動,趁此年節之際,與大家分享。

莫愛著五蘊
《雜.7經》說:「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
《論》釋:「有二種愚夫之相:一者,於所應求不如實知;二者,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凡夫對於五蘊有愛喜,等同於苦有愛喜;相反地,我們若不想有苦,就莫愛著五蘊。然而,凡夫偏偏於非所應求處反生起愛喜,當然就難免要自討苦吃了。

常性不可得
《雜.11經》說: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現實的一切法,不管有形、無形,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果皆屬無有常性,試問我人若想找到一處常性者,有可能嗎?絕不可能!但是凡夫就是鍾愛尋找海枯石爛、千年不變,因此,常性求之不得,也就難擺脫苦了。

勤修勝善品
《雜.21經》說:「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論》釋:「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心動,被形容為欲望所動,無論動大、動小,都是動;不管身縛、心縛,皆是縛。修行人還會受欲望所動,天魔是看不上你的,說實話,這還在五蘊與煩惱魔的範疇。相反地,若你懂得勤修殊勝的善品道業,有能力對治五蘊與煩惱魔,或對死魔不再害怕時,天魔才會發起種種擾亂事業,為作障礙。看起來有魔來考驗似乎是好事,不過若行者尚未作好準備的話,則不值得歡喜。

如實知諸行
《雜.256經》說:「色無常,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
《論》釋:「一、於過去諸行,如實了知是無常性;二、於現在諸行,如實了知是滅法性;三、於未來諸行,如實了知生滅法性。彼由如是,於三世行無有愚癡,不染污心安樂而住,墮在明數。
經論對讀有個好處,你能看清楚經文字義的深義,就如這則經文只簡單的道說「無常、磨滅、生滅」,看似同義詞,可是,經過《論》釋的解說,則成為三世的正觀內涵:如實過去諸行是無常性,因為過去是已生已滅的法。如實現在諸行是滅法性,因為現在是已生未滅的法,必向散滅的方向前進,或是緣起法的體性本自寂滅性。如實未來諸行是生滅法性,因為未來是未生未滅的法,而它必然有生有滅,法爾如是。若對於三世諸行能做得到無染污心,安樂而住,此人即可被稱為明者(對應無明而言)。

觀察五蘊法
《雜.259經》說:「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論》釋前四者為果,後四者為因。然而,《S.22.122》則為:「五受陰為無常,苦──病、癰、箭、殺、疾、敵、毀壞,空,非我。」(依印老的標點)
無常等四者是核心,病等則是苦的內涵,南北經義稍有不同。不過,從《雜阿含經》的經文透露出一項訊息:從發心、修行到證果等所有過程──入無餘之前,都共同觀察這八相,只能說項目相同,而品質不斷升級,乃至圓滿漏盡,依舊八相,真的是非常吻合「了無新意」的形容詞,或許也因為能做到這樣,才能歷久彌新。(不斷有更新更細的覺照力)

心了無執取
《雜.262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此經顯示,凡夫因為於境取著,所以心便計著生滅苦樂,不解諸受皆苦的真義。釋尊說,心若於境了無執取,則能無我,如實了知苦生苦滅的緣起現象,處處印證釋尊所說不虛。此時此刻再回頭重看諸行本空的一切,才恍然明白寂靜、不可得、愛盡等如涅槃的形容詞,這空寂不在內、不在外,更不在中間。這個當下並非無聊之極,反而心樂正住解脫境界,不復再再轉還愚夫所行;每一念心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親證法性,開啟慧眼
釋尊在契經常言「古仙人道」、「法住法界」、「有佛無佛常在」等,這些正法眼藏,迷時是文字、如思路;悟時不過是法性的本來面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誰能感悟此正法,誰就是覺者。這當中無有高低、男女、貴賤等之差別,有的只是如實了知萬法的智慧。讀經閱論,就找這個,古今都相同,難道這不是「了無新意」嗎?哈哈,不必難過,也因為能親證這普遍的法性,才能「事事如意」、「吉祥年年」。
生滅聚散之中,其實找不著如意的人、如意的事,唯有慧眼開啟,才能看見如實、感受如意!
(開仁撰2017/1/4

案:《雜阿含經》乃依大正藏經號為主,《論》釋指《瑜伽師地論》(大部分是攝事分)。此篇所引之出處,是這學期教學「五陰誦第一」的部分內容,隨手拈來的經論都意義深遠,感動莫名,有興趣者不妨經論對讀一番!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2017以法會友迎新禧


2017以法會友迎新禧
四位香港大學博士法師與您分享佛法
辦:佛法同學會
期:201725 (農曆正月初九,星期日)
間:下午2時至630
點:圓明寺 屯門青山村楊青路51
講座主持:定印法師
講座程序                    
2:00 ~ 2:45 pm 海全法師:「研讀《阿含經》定慧增上」
2:50 ~ 3: 35 pm 衍德法師:「佛教與健康」
3:40 ~ 4:10 pm 茶點時間
4:15 ~ 5:00 pm 定賢法師:「人間佛教概説」
5:05 ~ 6:00 pm 佛法答問時間
6:05 ~ 6:30 pm 三皈依晚課
 
粤語講述.歡迎佛弟子及各界人仕參加.費用全免
 
報名與查詢:
電郵報名:buddha_dlg@yahoo.com.hk (標題請註明:2017新春講座)
電話 Whatsapp報名:92672821柯居士 / 92867868周居士
請提供資料:姓名、聯絡電話號碼。
 
往圓明寺交通工具:
(1) 乘西鐵到屯門總站F1出口,轉乘的士到達圓明寺。
(2) A.由港島區乘坐城巴962(銅鑼灣)962x(金鍾)往龍門居總站下車;B.由旺角火車站乘坐九巴59X往屯門碼頭方向至龍門居站下車。然後轉乘輕鐵往元朗方向之610615615P到青山村下車(只須乘坐一站)沿石階往上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