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無新意,才能事事如意!§ 開仁法師
時尚流行不斷創新,若概念的提出無法讓人青睞,即表示其了無新意,請準備被淘汰吧!
最近重溫《雜阿含經》的經義,並配合《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注釋,對幾則經文特別有感動,趁此年節之際,與大家分享。
∮ 莫愛著五蘊
《雜.7經》說:「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
《論》釋:「有二種愚夫之相:一者,於所應求不如實知;二者,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凡夫對於五蘊有愛喜,等同於苦有愛喜;相反地,我們若不想有苦,就莫愛著五蘊。然而,凡夫偏偏於非所應求處反生起愛喜,當然就難免要自討苦吃了。
∮ 常性不可得
《雜.11經》說:「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現實的一切法,不管有形、無形,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果皆屬無有常性,試問我人若想找到一處常性者,有可能嗎?絕不可能!但是凡夫就是鍾愛尋找海枯石爛、千年不變,因此,常性求之不得,也就難擺脫苦了。
∮ 勤修勝善品
《雜.21經》說:「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論》釋:「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心動,被形容為欲望所動,無論動大、動小,都是動;不管身縛、心縛,皆是縛。修行人還會受欲望所動,天魔是看不上你的,說實話,這還在五蘊與煩惱魔的範疇。相反地,若你懂得勤修殊勝的善品道業,有能力對治五蘊與煩惱魔,或對死魔不再害怕時,天魔才會發起種種擾亂事業,為作障礙。看起來有魔來考驗似乎是好事,不過若行者尚未作好準備的話,則不值得歡喜。
∮ 如實知諸行
《雜.256經》說:「色無常,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
《論》釋:「一、於過去諸行,如實了知是無常性;二、於現在諸行,如實了知是滅法性;三、於未來諸行,如實了知生滅法性。彼由如是,於三世行無有愚癡,不染污心安樂而住,墮在明數。」
經論對讀有個好處,你能看清楚經文字義的深義,就如這則經文只簡單的道說「無常、磨滅、生滅」,看似同義詞,可是,經過《論》釋的解說,則成為三世的正觀內涵:如實知過去諸行是無常性,因為過去是已生已滅的法。如實知現在諸行是滅法性,因為現在是已生未滅的法,必向散滅的方向前進,或是緣起法的體性本自寂滅性。如實知未來諸行是生滅法性,因為未來是未生未滅的法,而它必然有生有滅,法爾如是。若對於三世諸行能做得到無染污心,安樂而住,此人即可被稱為明者(對應無明而言)。
∮ 觀察五蘊法
《雜.259經》說:「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論》釋前四者為果,後四者為因。然而,《S.22.122》則為:「五受陰為無常,苦──病、癰、箭、殺、疾、敵、毀壞,空,非我。」(依印老的標點)
無常等四者是核心,病等則是苦的內涵,南北經義稍有不同。不過,從《雜阿含經》的經文透露出一項訊息:從發心、修行到證果等所有過程──入無餘之前,都共同觀察這八相,只能說項目相同,而品質不斷升級,乃至圓滿漏盡,依舊八相,真的是非常吻合「了無新意」的形容詞,或許也因為能做到這樣,才能歷久彌新。(不斷有更新更細的覺照力)
∮ 心了無執取
《雜.262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此經顯示,凡夫因為於境取著,所以心便計著生滅苦樂,不解諸受皆苦的真義。釋尊說,心若於境了無執取,則能無我,如實了知苦生苦滅的緣起現象,處處印證釋尊所說不虛。此時此刻再回頭重看諸行本空的一切,才恍然明白寂靜、不可得、愛盡等如涅槃的形容詞,這空寂不在內、不在外,更不在中間。這個當下並非無聊之極,反而心樂正住解脫境界,不復再再轉還愚夫所行;每一念心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釋尊在契經常言「古仙人道」、「法住法界」、「有佛無佛常在」等,這些正法眼藏,迷時是文字、如思路;悟時不過是法性的本來面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誰能感悟此正法,誰就是覺者。這當中無有高低、男女、貴賤等之差別,有的只是如實了知萬法的智慧。讀經閱論,就找這個,古今都相同,難道這不是「了無新意」嗎?哈哈,不必難過,也因為能親證這普遍的法性,才能「事事如意」、「吉祥年年」。
生滅聚散之中,其實找不著如意的人、如意的事,唯有慧眼開啟,才能看見如實、感受如意!
(開仁撰2017/1/4 )
案:《雜阿含經》乃依大正藏經號為主,《論》釋指《瑜伽師地論》(大部分是攝事分)。此篇所引之出處,是這學期教學「五陰誦第一」的部分內容,隨手拈來的經論都意義深遠,感動莫名,有興趣者不妨經論對讀一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