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的人生態度 § 聖嚴法師
∮ 人,為何而活?
問: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中,將受傷、瞋恨的心轉為感恩心,並感恩傷害我們的人?
答:感恩的意思是說,我從對方身上學到了經驗,使得自己更成長、更提昇。受到傷害,是很痛苦的一樁事,被折磨也是很痛苦的,但是往往也是鍛鍊自己意志的時候。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能一步一步走得穩,跌倒了再站起來,這種人是最堅強的。
我年輕的時候,批評我、打擊我的人很多,當時我覺得不舒服,也真的有一點埋怨。但是他們看不起我的時候,我就想到這是我的業障,如何消業則是我的功課。
譬如當年我要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原本已經有一位馬來西亞華僑準備提供我全額的補助,讓我在日本能好好讀書。結果有一位法師跟他說了一些話,說資助我等於害了我,因為到日本留學的出家人幾乎都還俗了,這位華僑因此就不資助我了。那時,我真的感到非常痛苦,後來想一想,為什麼一定需要他的支持?如果他不支持,我就去不成了嗎?
最終我還是去了,我去日本的時候身上沒有什麼錢,只有一張飛機票和三個月的生活費,學費都還沒有著落就去了,心想到了日本以後自然會想出一些辦法的,因此鼓勵自己要堅持下去,後來我還是把書讀完回來了。
我回來以後,第一個想感恩的人,就是當時阻撓我的那位法師。
問:面對社會快速的變遷,強烈的物質誘惑,我們要如何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建立有意義的生命價值呢?
答:我提倡的「心靈環保」目標,就是讓自己過得健康、平安、幸福、快樂,同時盡力而為,讓周遭的人也能夠過得健康、平安、幸福、快樂。所謂的健康,就是身體沒有病痛,作息正常;心理健康則是不貪得無饜,也不失魂落魄,而是安於本分、盡分盡職,也就是安分守己。
什麼叫作快樂?快樂即是知足常樂,對於得不到的事不打妄想。雖然我曾以「有也好,沒有也好」這句話來勉勵大眾知足常樂,但這並不等於說最好是沒有,什麼都不要;而是說,基於因緣和自己的福報,當機會來的時候不放棄,成名也不放棄,有權也不放棄,可以用此名和權力來奉獻、服務社會。但是,如果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得到這些,這將會是痛苦的,又會因為不滿足而變得貪得無饜,已經得到的很可能就會失去。
譬如錢財就像流水一樣,很可能今天還掌握在手上,明天就流掉了,地位、名譽也是一樣。古訓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也就是說,自己的機緣很好,不僅是因為個人的條件,還包括了這個時代的環境因素。有機會能夠站出來就兼善天下,使國家因為自己而得到利益;如果自己的條件不夠,或者因緣還沒成熟,沒有輪到自己的機會,至少要保持健康、快樂而不失望,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心靈環保」其實就是講這四個心靈指標,如果能夠朝著這些目標來過生活,人生的價值就非常正確。人生價值並不等於說賺多少錢,或是地位有多高。權、利、名、位、勢這五項不能代表人的價值,只能說是暫時擁有。如果我們失去了健康、平安、幸福、快樂,甚至使其他人因為自己也失去了這些,人生價值就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了。
即使自認一生很有成就,有很多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但是如果身心失去了健康,經常感到不平安,還有什麼幸福和快樂可言?這是得不償失的,相較之下,知足常樂就很重要了。
問:如果我們把做義工當作人生志業,是不是可以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呢?
答:做義工可以讓自己幸福、快樂,它是沒有條件的付出,也沒有想到要為自己得到什麼回饋或報酬,更沒有要爭名奪利、爭權奪位。因為做義工而使他人感到快樂、獲得利益,社會得到平安、得到救濟,自己也就會很滿足。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權、利、名、位、勢,而是在於健康、平安、幸福、快樂。社會的福利事業、非營利事業或是公益事業,常常都需要義工幫忙,因為政府做不到的事,則由非營利事業機構帶動來做。公益團體在即使沒有預算的情況下,也要做事來造福社會,雖然過程辛苦,但能號召義工的支持與投入,共同成就許多善事。
義工精神就是奉獻精神,並且不存分別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將所有大眾當成未來的諸佛、現在的菩薩,為他們做服務、奉獻,在奉獻中自我成長,如此,收穫更多、進步更快,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透過奉獻,也是在提昇個人的生命價值。
∮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問:常有人自覺能力差、力量小,對社會、家庭沒有影響力,而力不從心或放棄自我,如何轉變此一負面的人生態度?
答:佛經裡有許多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可是當你有心要利益這個世界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力量。像其中有一則故事:一隻小鳥看到森林發生大火,很多鳥獸都爭相倉皇逃走,不能飛走的、逃不掉的都被燒死了。此時小鳥發了一個願:無論如何都要去救火!於是牠用翅膀沾著湖裡的水,在失火的森林上面灑水。或許這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似乎有點不自量力,但是牠的願心感動了天地,因此降下一場及時雨,森林裡的大火就熄滅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體悟到,人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就不要對自己失望,因為對自己失望就等於放棄自己;若選擇自殺,那是逃避責任。即使現在逃掉了,未來還是必須償還。
所以,我們遇到了問題或狀況,不要憤憤不平、憂愁苦惱,有時是時機還未成熟,這也沒有關係,現在不能做大事就做小事,現在沒有辦法賺大錢就賺小錢。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你有求生的意志,不管生病也好、窮困也好,都能夠生存下去。
問:人生的際遇總是起起伏伏的,然而我們總是喜歡站在高峰上,一旦走到谷底時,則是痛苦不堪!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谷底?
答: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從逆向來思考人生的谷底和低潮。就好像在旅行中,當你走到山頂時,再往前走一定是下坡,天底下哪有這麼多的山頂可攀?到了最高峰的時候要有自覺,知道接下來就是往谷底走了。相同的,當到了谷底時,往前走又會遇到另外一座山,又是邁向另一高峰的時候。
看別人站在高峰上,不要以為上高峰是很舒服的,認為登峰造極非常威風,事實上要上高峰之前的過程是滿辛苦的。對於已登上最高峰的人而言,自己心裡應該清楚,接下來必然會往下走,但心裡不是失意,而應該歡喜,告訴自己,這下子又可以省一點力,準備要往下走了。因為下坡比上坡輕鬆,只是當走下坡的時候,別人會看不到你,也沒有風光了,但還是要不斷努力。
既然到了谷底,不妨欣賞一下谷底的景色,山是青的,水是綠的,山谷是幽靜的,空谷也會有跫音(腳踏地聲),這和山頂的風光是截然不同的。欣賞完谷底的景色之後,我們又要準備往上走了。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起起伏伏、連綿不斷,人生也就是因此而精彩,因此而不斷成長。
問:《道德經》裡提到「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的道理,人在世上,是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答:如果希望人生一帆風順,永遠站在高峰,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古代的皇帝,從選為皇太子到登基為止,難道都沒有經歷過低潮嗎?皇帝這個位子並不好坐,從當皇太子的時候就要接受一般人沒有受過的訓練;做了皇帝即使大權在握,除了要鞏固自己的權位,還要完成自己的理想,這些都必須花費很多心思,也沒辦法高枕無憂。
所以說,就算是全世界最有權勢、最有錢的人,他們的人生也都會遇到低潮。人生不可能永遠是直線上升的,生命過程中的波波折折要視為一種磨鍊,是成長的必經過程;如果沒有勇氣面對,不但錯失成長的機會,也將會煩惱重重。
問:煩惱人人都有,應如何處理自己的煩惱呢?
答:要除煩惱,談何容易!在沒有斷煩惱之前,唯有用佛法的智慧來幫助自己化解煩惱。佛法的智慧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只有兩個觀念:一個是「因緣」,另外一個是「因果」。
任何一項事情的成敗得失、聚散離合都是有因有緣,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這一切不是自己能夠掌控,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既然不能掌控,就不需要對自己失望,因為其他人也是沒辦法掌控的。所以做不到的時候,不需要認為自己無能。
因緣也就是時機,包括自己的能力、健康,以及環境裡的種種現象,例如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家庭的倫理現象等。我們的身體也好、思想也好,都是受了這些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這就是「因果」。當許許多多的因素湊合起來完成了一件事,已經有了結果,那只有接受它了。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問:生病住院對多數人而言,是相當痛苦的事,如何轉換心境而能活在當下?
答:「活在當下」是面對現實,現在處於什麼階段,就要把這個階段的角色扮演好。所以,對於生病而住院的人,就不要住在醫院裡還想著:「如果不是住院,我現在可以做很多的事,可以賺很多的錢。」如果一直這樣想,不就是自尋煩惱嗎?既然已經住院了,就面對這個事實,活在當下,把病治好為目標,將害病當成一個機緣,平常忙得沒有時間修行,現在躺在病床上就可以多念幾句佛號了。
或許有人覺得躺在病床上很痛苦,那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體驗一下生病的滋味,增長慈悲心和同情心。出家人說:「比丘常帶三分病。」這是指受了比丘戒的法師常常帶著三分病痛,能成為助道的因緣,因為自己有病痛而能心存慈悲,看到其他病人時,比較能體會他們的病苦,會想辦法協助,這就是慈悲心。
要逆向思考地將生病視為助道的因緣,不要把它當成倒楣的事,能夠這樣想,那麼就能病得很健康。
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常常會希望自己對待別人幾分,別人也要同樣地回饋自己,認為這樣才公平。請問這種觀念正確嗎?
答:人與人的對立是與生俱來的,所謂愛恨交加,因為愛的時候,若沒有給對方全部,彼此之間就會產生恨;就算給了他全部,他或許還是會質疑:「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真心愛我?你現在所說的是不是在欺騙我?」戀愛中的情侶或是夫妻之間,經常會問這些無聊的問題。
此時,應該先問自己是不是真心全部給了對方,就是將人心比己心,將己心比人心。在愛別人的同時,你希望人家百分之百的愛你,而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愛對方呢?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既然你是百分之百的愛著對方,你又何必還要問他究竟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愛自己?愛是沒有條件的。如果說你不愛我,那我也不愛你,彼此之間變成一種條件交換,並不是所謂百分之百的愛!
有人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中國人為什麼稱夫妻為小冤家,是因為彼此之間時常分不清楚究竟是恩愛,還是怨恨、嫉妒?甚至猜忌與懷疑也全都混雜在一起,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糾葛。
真正的愛,應該是沒有條件的,如果百分之百的愛人,就不會有懷疑,也沒有嫉妒和怨恨。
所以,基督教說的「神愛世人」是沒有條件的,因為神愛世人,所以我們一定也要愛世人。對方對我好不好,這是他的事,我要愛人,這是沒有條件的,也就沒有對立的問題存在了。
問: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求回饋、一生無怨無悔的。如果我們對世人都抱持著類似的心意,是否世界上冰冷的恨都能化成溫暖的愛?
答:父母對子女的愛多半是沒有條件的,雖然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的說法,這是古代人希望年老的時候有孩子來照顧餘生。大部分的現代人沒有這種想法,養兒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像父母生養我們一般,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如果愛沒有條件,彼此之間互動時只有付出,而沒有想要得到回饋,這樣就不會由「愛」產生「恨」或「怨」。因為如果彼此沒有想要求得回報,而覺得我對你好是自己願意的,對方接受,就是我的快樂;如果對方不接受,也沒關係,尊重對方的需求和想法。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傻,也沒有交換的條件,但這是最健康的辦法,否則彼此之間就會產生恨了。
問: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會在心裡留下印記。法師要我們將人生的困頓、逆境當作修行,我們應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而不會受到陰霾的影響?
答:人要前瞻,要往前看而不要往後看。所謂的陰影,有的是自己犯的錯誤,不過那已經過去了,不需要再提起,更不要把自己困在相同的情境當中。或許其他的人會跟你翻舊帳,但是自己不要算自己的舊帳,可以檢討,但是不要覺得痛苦。因為過去的錯誤是因為愚癡,那時候沒有智慧也還不成熟,現在年紀大了、經驗也多了,只要不再重蹈覆轍就可以了。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老是處在失敗的心情下,而要面對自己過去的事實,不管過去是不是有人扯我的後腿、是否被他人一棒打倒,都不要再陷入被人打倒的情緒中,繼續走自己的路,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此外,也不要回頭報復,像《基度山恩仇記》那樣,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之後才消氣,這樣自己就沒有辦法往未來的路平順地走下去了。要時時想著自己的因果由自己承擔,怨家宜解不宜結,對於他人給予自己的折磨,唯有心存感謝才能化解怨恨。
譬如有些受刑人,一生沒有做過壞事,但是卻一失足成千古恨,犯一次錯誤就進了監牢,服刑期滿出獄後還是要面對現實生活。對於過去所犯的錯,已經接受懲罰坐過牢了,被人看不起沒有關係,只要不再犯錯,並且往前看,終究可以走出一條路來。經過長時間的反省,再加上自己也做了一些修養的工夫,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過去是過去,現在的自己已經不一樣了。
∮ 自殺,真的能一了百了?
問:一般人認為,活著才有意義,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人們會走上絕路?
答:現代人的生活容易緊張,有些人對自我的期望太高,但因為能力不足或是有能力,卻時不我予,以致於到處碰壁。這些人因為眼高手低或是運氣不好,眼看別人成功,而自己卻失敗連連,失望之餘,也就漸漸地放棄了自己。
還有一些人則是對未來感到茫然無頭緒,因為想得太多,頭腦沒辦法休息,弄得自己神經衰弱;或是因為包袱很多、願景很大,結果有志難伸,感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對世界感到失望。
這種種問題造成頭腦不停地思考,漸漸地出現幻覺,甚至聽到有個聲音對自己說:「你去死吧!死了就沒事了!」本來只是心裡的一個念頭,過度幻想之後就變成真的有那麼一回事。事實上,這只是自己矛盾的心在跟自己對話,頭腦裡的聲音甚至還會告訴自己尋死的方法,這種狀況久了之後,很可能就走上自殺一途了。
問:近年來,自殺已成為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許多人在陷入低潮時選擇以自殺來解決生命。此時,他們的心態究竟為何?
答:通常會自殺的人,是因為自認為已走投無路,沒有選擇餘地而自殺。根據醫學的研究,每個人從小到大、甚至到老,幾乎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有的人是在嘴上說說就算了,有的人卻說著說著就採取了行動。這是因為對自己失望、對自己所愛的人失望,或是對整個大環境感到失望。
譬如戰國時代的楚國大臣屈原,滿腔的愛國熱忱卻有志難伸,對當朝的君主感到失望之餘,最後選擇投汨羅江自殺。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希望,活著實在沒有意義時,而選擇了死亡結束生命,以為所有的苦悶、失望與無奈也終將結束。
問:如果每個人都能明白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就不會輕易把死掛在嘴邊,畢竟死不能解決問題。一個人該盡的責任,會因生命消失而一筆勾消嗎?
答:在法律上,人死後是沒有辦法再去追究責任的,可是就佛法的因果觀而言,該受的苦沒有受完,該盡力奉獻的還沒有付出,這是責任未了!本來應該要受的苦難,卻因為還沒有受就死了,就是逃避責任。
特別是對佛教徒而言,生命一定有業報和因果規則的存在,我們的生命並不會因為這一生的結束就沒有了。它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完成的責任,到了下一生仍要承擔;這一生逃掉了,下一生就必須連本帶利地償還。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沒有人是不需要負責任的,就算你一無所有,只要還活著、還有一口呼吸,至少能有個心念在未死之前,為全世界祈禱,祈求全世界的人能夠有飯吃、能夠活得健康。這樣的好心有沒有力量呢?有的,這就是心念的力量,它能夠感動護法龍天、感動諸佛菩薩。
問:當媒體大量報導自殺的消息時,民眾會受到影響,以自殺來逃避困頓和挫折。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學會不盲從、不心隨境轉?
答:我聽說網路上有邀約一起自殺的事情,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在網路上號召後就成了「自殺族」。更令人擔心的是,網路及電視媒體爭相討論如何自殺,甚至還有專書研究自殺,把自殺的方法說得清清楚楚,這類書刊、訊息看多了,民眾一定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可能是為了愛情、學業、財務或健康等問題而想自殺,有些人則是莫名其妙,純粹因為好奇而去嘗試。
此外,我們也不會因為閱讀這類書籍或看了這些節目,就能夠幫助別人不要自殺,只能盡量避免接觸媒體的渲染,無論是文字或是影像畫面,這些訊息好比病毒,像SARS病毒一樣會傳染。
現在自殺的死亡比例,比SARS病毒流行時還要嚴重!所以,要把自殺當成是一種流行病,而且是危險性很高的傳染病毒、思想病毒,我們除了要在社會大眾間消毒,個人方面也要想辦法防毒。
問:現在資訊發達,要徹底防制自殺這種毒恐怕不容易。對於青少年的心態及自殺防制,我們可以怎麼做?
答:要從認知上去再度定義,像自殺這種風氣,我們應該把它當成是流行性,而且是高危險性的傳染病。我們先把這個認知植入我們的腦海裡,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十幾二十歲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也覺得自己活得夠久了,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或者抗拒父母的關心,再加上學業成績不理想,這個時候如果再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覺得父母不可靠,好像連自己也靠不住。
此外,本來寄望有個異性朋友可以當作依靠,結果出現了第三者,或是沒有特別的原因導致分手、被對方拋棄,這時候他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人生的未來充滿疑惑,在這個情況下可能就會自殺。
此時,父母、老師以及大眾媒體,要教導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怎麼面對,從各方面來輔導孩子。還有,為人父母真的要用心,養孩子比生孩子困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問:若父母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在外面遭遇困難,回家就有人商量,就算是有挫折,也能因為親情的關懷得到心靈的撫慰。可惜親子間往往有年齡的差距,反而造成溝通困難,這真的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嗎?
答:現在有些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只會生養卻不會教養。一般說來,孩子與父母相差至少二十歲,這中間的差距很大,雙方的想法很不一樣。若用父母的想法教導孩子,孩子會心生叛逆,父母的心態應該是試著把自己的年齡降低,了解孩子接觸的東西和想法,和他們做朋友,跟他們打成一片。這樣親子之間才能相處順暢,這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覺得有安全感。
孩子若是對父母失望,最大的叛逆就是離家出走,或者是不和家人講話。極端的孩子可能會想說︰「我的身體是你生的,既然你這麼愛管,就把身體還給你,我的心你管不到,我不要我的身體就可以獲得自由。」於是他就選擇了自殺。
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顧孩子,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狀況。若能以愛關懷孩子,以朋友的態度和孩子相處,即使想法有差異,也不會有大的問題。
問:不論是有權勢或是普通的人,都有遭遇困境的時候。如果是我們的親朋好友遇到了困境,該怎麼幫助他呢?
答:陪伴和傾聽是不二法門!當一個人遇到困境、準備放棄自己時,他是不會跟別人講的,如果仍然願意向他人傾訴,就該慶幸還沒有到達自殺的程度。準備放棄自己的人,對自己失望、對現實世界失望,覺得親人幫不上忙,或許他心裡還會可憐他人,認為世界已經糟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人能過得這麼快樂,真是無知、愚癡!
有的人就是如此地憂國憂民,雖然他不是政治人物,但是他對國家、政治感到失望,想要移民國外。當他真的移民後,卻發現其他國家的政治似乎也不清明,最後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希望了,於是認為「在這個世界跟其他人沒什麼好談的」,而選擇了自殺一途。
有自殺念頭的人,事實上已經是心力交瘁,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健康,旁邊的人也很難察覺。然而,通常這種狀況是慢慢發生的,如果有人原來的性格不是那麼沉悶和不在乎,但是若警覺到他好像跟以前不一樣,變得什麼都不在乎時,就要留心了。此時要找他信任的人來開導他,或者找心理醫生幫忙。
心理醫生多半會給予鎮靜劑等藥物,因為這時候他的腦子想個不停,自殺的念頭一直存在,所以藉由藥物讓他的頭腦不再那麼敏銳,自殺的念頭就會漸漸消失。等到身體狀況好一些,睡眠正常、頭腦裡的雜念少了之後,就會比較清醒,這個時候再來談,他比較能夠聽得進去。
然而,用佛法有沒有辦法改善呢?此時我們只能替他念佛、功德迴向,讓他的福德增加,或許能夠有一點點轉機。但是千萬不要相信江湖騙術,免得勞神又傷財。
如果情況真的很嚴重,應該送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等他身體復原之後再用佛法開導,勸告他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過去世,也有未來世,只是因緣不同,因果不一樣。從這個角度跟他談,如果聽得進去還有轉機,如果聽不進去,家人就需要多付出一些耐心陪伴他。
摘錄自:聖嚴法師《生死皆自在》http://ddc.shengyen.org/pc.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