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從《緇門崇行錄》看修行人的不畏懼



        § 從《緇門崇行錄》看修行人的不畏懼 §  釋定印

一、前言

明代蓮池大師所輯的《緇門崇行錄》,紀錄了五代以來高僧大德高風亮節。該書所輯,歸作十類,不論是清素、嚴正、尊師、教親、忠君,還是慈物、感應等。都表現了古德的清素淡泊、為道甚謹的道風。古德對自己的修行,要求甚高。其不煩苦役、不愁寂寞、不憂清貧、不懼權貴、不戀名利,為求道業,艱難可擔、意志可嘉。

出家路遠,尤其菩薩,三祇修六度,百劫修相好,若沒有相當的意志,不能堅持。觀《緇門崇行錄》,祖師們精勤修行的例子,不可勝數。其意志彌堅之反映,最為深刻者,莫過於在生死關頭上,對法對教仍然不失不忘。人之患皆為有身,能面對生命受脅迫而不為動搖,志心向於佛道,的確令人倍感敬仰。

二、不畏生死

祖師們為道忘生,所表現的道風,主要有三個方面:堅守戒律,慈憫眾生,空性相應。

(一)、堅守戒律

唐代慈藏律師,是新羅國,即今韓國人。他生於善德女王時代,由於他「冥行顯被,物望所歸」,精進修行,感應道交,在當時甚有民望,感得善德王多次招他進宮。但他都拒絕,並說「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

對比丘來說,不與女交往,甚或聽得她佩飾聲音或想其佩飾,也已屬破戒 (1) 何況親身赴召,與女王會面?再者,出家人不應攀附權貴,以養淡泊名利之心。但對方是一國之王,斷然拒絕,即為抗命。慈藏律師明知違命的結果,但為了護戒,寧捨身命。他的剛強堅定,令殺手也不忍心傷害他,而國王得知情況後,也深深佩服而赦免之。

為堅持淨戒而不惜生命的,還有宋代懷璉禪師。他善於開示佛法,仁宗甚為欣賞,賜他龍腦香木做的鉢,禪師卻當著使者面前,把缽燒掉,強調:「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鉢食;此鉢非法,宜無所用。」

出家人毀形乞食,盡去貪染憍慢,其持鉢都有一定的法度。而托鉢的用意,在於令在家人修福捨慳,同時令僧團不過貪求的生活和放下自我面子,從生活上體驗去除我愛我慢我執。如今皇上賜來上好木材所做的鉢,盡顯華貴顯赫,這與持鉢的原意背道而馳,亦壞僧團律儀。懷璉禪師冒著違抗聖旨之險,將御賜木鉢摧毀。全了律儀,卻損了帝上的威嚴,這樣不給皇上面子,隨時會惹來殺身之禍。幸好仁宗是位明君,不但不怪罪,反而讚歎不已。此可謂高風不令僧屈身,亮節有感皇點頭也。

(二)、慈憫眾生

南朝齊國的僧稠禪師,文宣帝親率羽衛到雲門寺要見他,但禪師仍在小房靜坐,完全沒有回應王帝。如此待慢聖上,也是會有生命之危。但禪師的理由是:昔日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因為出迎優填王七步,就使王七年失國。

僧稠禪師的意思,不是要與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相比,以自己高潔之身以迎國王,令王受不起而折其福。但為免國王有損福報的可能,也希望帝王能因尊敬出家人而增福報,就只好杜門自絕於國王了。

至於唐代全付禪師,亦有力辭忠獻王賜紫袈裟之舉。原因為:「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同是違命抗旨的情況,全付禪師卻一心護念後人。接受紫袈裟,代表地位的尊崇,不能明道之人,易生利欲之心,若為此而矯飾爭奪,則背離修行人之道業了。全付禪師苦心抗命,為佛教留下高尚的道風。

不畏死的另一表現,就是不怕病人。唐代智寬法師,很發心照顧病人,凡無人醫治的,他不計道路遠近,總會用車子載他到自己房中,親自服侍救治。其中腹上有廱瘡的,則用口把瘡膿吸出。道積法師也是如此,有惡瘡病患的人,身上穢臭令人掩鼻遠離,他卻能細心照料他們,甚至跟他們同一食器、同桌食飯;又幫他們洗、補衣服。此外,亦有智暉法師替白癩比丘摩洗身軀。

不怕膿液髒到身體,也不懼傳染致病,只一心助病人減滅苦惱。此種為令眾生離苦得樂的高行,已超越垢淨生死的樊籬。

(三)、空性相應

隋朝的道悅法師,適值朱粲反隋而自稱楚帝,到處殺戮。有一天,朱粲攻上玉泉寺,既要搶劫糧食,又要殺害道悅法師,更要他引路到機要地。這一切,道悅法師都毫不畏懼,他聲明自己是個出家人,不是引路人,並強調這身體是四大虛幻合成的肉體,任憑朱粲宰割。於是就地坐下來,拒絕引路。但這反而受到朱粲的尊敬,並將道悅法師送回玉泉寺。

不引路,避免傷害無辜的人,這是出於保護眾生的慈悲心行。然而道悅法師更令人敬佩之處,在於在生死大關之前,能夠看透形軀的無我、生命的無常。了達真義的人,已經不能再用世間各種手段,加以恐嚇脅迫的了。

三、結語

《華嚴經》曾指,初發心菩薩,尚有五怖畏:不活、惡名、死、惡道、大眾威德(2)。其中的死畏,就是怕身難命終,雖發廣大心,能施財物,但不能捨身命。人之所以怕死,《華嚴經》一語道出,乃「貪於著我,及以於我所」。若能體會無我、離貪離執,死,也不成修道的障礙。

《緇門崇行錄》所載不畏死的故事中,高僧大德們都有超越生死的勇氣和智慧,尤其在危難的關頭,更能展現他們無我無執的精神。

修行不一定就只用「死」來衡量道心的高低。不過,從祖師們不畏死的行誼裏,可見出家的使命感和承擔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出家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就只會做該做的事情。沒有甚麼東西可以阻擋其修道的心,就算死神就在眼前,也只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不會因此畏縮倒退。

我們現在也很容易把理想掛到咀邊,說時富麗堂皇,實踐時卻是忽晴忽雨。莫說生死的威迫,就是小小的人事口角,已足以令怯弱的人退心。有意思而沒有意志,是修道不能成功的主因。不醒覺自己的責任,不知如何去承擔,也是修道的大忌。《緇門崇行錄》高僧的德行,正好給我們清晰的啟示。從祖師們的無畏精神,可提升我們的意志和魄力,在道業面前不疑不懼,方能以長遠心,超越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


1:《梵網經古跡記》卷2(大正40705c2-4):「《涅槃經》云:雖不交女,壁外遙聞女瓔珞聲,心生愛著成欲破戒。《優婆塞戒經》云:菩薩想女人身上瓔珞等,皆波羅夷。」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26 十地品〉(大正10184a20-24):「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惡名,惡趣眾威德。以不貪著我,及以於我所,是諸佛子等,遠離諸怖畏。」







1 則留言:

  1. 高僧大德的氣節值得讚嘆和尊敬!感恩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