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 法 要 略 § 太虛大師
* 佛法要略
佛法廣大,約之可分三層:
一、五乘共同佛法: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是也。五乘共同教義,於世出世法無不包羅。世即生死義,在生死界內為世間;能解脫生死為出世間,故人、天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為出世間。然無論世出世間,皆不能出因果之範圍,故明三世因果相續,為五乘共同之教義。蓋因果明而後知生死之所以生死,生死了達而後能對症用藥,以求解脫生死之方,而達出世之目的。茍其不然,則是不問病情而妄求藥方,無異盲人騎瞎馬,遊行於黑暗世界,不特徒勞無功,且易墮入危途!或更將騁其私欲,妄造惡因,馴至愈趨愈下,即欲保持人天之果而不可得。故曰:因果之理,不但為五乘共同之教理,實為佛法入門之始基也。
然因果二字,雖屬簡單,而圓該法界一切事理無遺,即吾人切近之生死因果,茍欲徹底洞明,真實了知其非常非斷之正理,已非容易。凡夫所謂身前無前世,身後無後世,固屬斷見;即外道所謂靈魂、神我等,亦屬常見。斷見易除──只須見鬼神輪回之事實;常見難破──須明十二因緣諸法實相。破斷者略一偏重,即落於常;破常者略為過量,又似乎斷。斷常二見,固不合於佛法,其破常破斷而昧於因緣真理者,亦非能與佛法相契。
蓋人之生也,由五蘊和合而成,四大解而五蘊散,即謂之死。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識蘊中之根本識名阿賴耶,能保持無始來本有新熏有漏無漏(漏=煩惱)一切種子。五蘊和合之相續既分散,其種子中強有力者起而為主,又和合五蘊之身,即謂之生。生而復死,死復又生,生死流轉,無有已時。即由因生果,果復為因,因果循環,相續不斷之義也。
現在之報,由於過去之因,而現在之業,又生將來之果,生生不己,故非斷;現在之果不同過去之果,將來之果不同現在之果,隨業轉變故非常。譬如國家由人民積合而成,人民解散,則無所謂國家,故不可謂常。然自古迄今以至於無窮,雖朝代屢更,新陳代謝,而此和合之國家仍非烏有,故不可謂為斷。
學佛者宜先信此因果之理,而後可言信佛法;若由信佛法而宏揚佛法,尤宜細心參悟,精深研求,而後能持為利器,以行方便之化導。
二、三乘佛法:三乘者,聲聞、緣覺、菩薩也。解脫生死,求證涅槃,為其共同教義。二乘之目的,全在乎是;菩薩雖發心廣度眾生,亦非不自求解脫,且必自能解脫而後能解脫他人。利他之性愈急,則自身之解脫愈不容緩。故菩薩之出三界與二乘同,其出生死外以提攜生死內之有情,所謂為眾生而修行者,則與二乘但求自了之因地有間矣。
三、大乘不共佛法:其特點為求無上菩提,乃大乘菩薩所獨修,與二乘但求涅槃者不同。其目的在證得大圓鏡智,其果位之無量光,固無所不照,其在初心時,即已了知眾生皆有佛性,與我同體,故其大悲心發乎自然,不待勉強,所謂眾生度盡我願力乃盡之大願,皆大悲之所流出,固非二乘者所能幾及也。
綜觀地球今日人類,能聞佛法而略生信心者,已居少數;其能由受三皈而守五戒、十善者,又此少數中之一小部分;此一小部分中,能真發出世心,非求世間名利恭敬者,已如鳳毛麟角;其非求世間名利恭敬,而又能發度脫世間沉迷之大悲心,直向無上菩提者,更非所常見。故居今日欲佛法普及,不可執人天乘法為淺小而不說,必須以人天乘之佛法,為佛法普及之前提,方能挽狂瀾而回世運。今日佛教會同人之宜擔此重任,實有責難旁貸者,同人其自勉焉!
* 學佛初門由三法入
一、信入:信有信信、解信、行信,未到解信、行信,須有信信為基,信信之表示即受三皈是。三皈者,皈依佛法僧為師,更不以其餘之天道、魔道、外道、神道、鬼道為師也。
二、解入:聞熏教義,研思經論,法界事理,了解不惑。
三、行入:約之為二:(1) 自力入。(2) 共力入。自力入多門,約為觀心;觀心多門,約為反觀能思惟心何在為總要。共力入多門,約為念佛;念佛多門,約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為總要。
有信無解行則愚,具之則為智信、深信;有解無信行則狂虛,具之則為正解、實解;有行無信解則雜劣,具之則為淨行、勝行。若具智信、深信、正解、實解、淨行、勝行,則入學佛初門,否則終在佛門外遶,不能入門。
* 佛法要在起行
吾輩學佛,應知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皆是教人起行(實踐)之方便。若有雖解教理而不知起行者,即是違背佛意,不得謂之學佛。至後分立宗派,不過方便不同。故吾昔在廣州講佛乘宗要,曾將大乘各宗分為教門派、理門派、行門派、果門派四種。雖有教、理、行、果之分,而皆為起行之門。惟其如是,故佛教各宗如萬水朝宗于海,皆當宏揚,不可偏執一是。
然則今日學佛者,第一在先發菩提心,次則修菩薩行。以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則不求證果而自證菩提之果。故《華嚴經》說善財童子自蒙文殊菩薩開示南行,處處參訪善知識,皆曰:「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惟願大德開示訓誨」等。
夫菩薩行本無窮盡,佛觀眾生根機,曾開八萬四千法門,亦欲眾生各隨樂欲,信解起行以成妙果。中國在唐時各宗興盛,各趨行果。唐後、教下各宗漸衰,惟達摩禪宗綿延不息。近日佛法昌明,教下各宗漸次恢復,而密宗尤為絕而復續,其於修行,直依果法為門而起,較顯教更為緊切。所願已發菩提心者,量自根機,若修密教以趨行(篤學實修「慈、悲、喜、捨」— 智慧方便),亦捷足先登之一殊勝方便也。
摘錄自:《太虛大師全書》第27冊,pp.127~1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