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人間悲劇.發人深省

                                                        人間悲劇.發人深省   釋定賢

        最近在新聞網絡看到一宗法庭案件報導,實在令人心情沉重!一青年蓄意殺害雙親,然後將之碎屍,冷靜處理,編造假象企圖誤導警方;最終還是天網恢恢,法網難逃。我們或會呵斥慨嘆此子冷血變態、精神失常、罪大惡極!但若能縱橫檢視世情,深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或自己的身心,便會發覺這並非是偶然突發的獨立案例。

        《達磨大師破相論》云:「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上述經文想說明什麼?簡言之,有情識的眾生之語言行為,皆源於內心思想。所以善惡清濁的語言行為,取決於心識的善惡清濁;而世間一切善惡優劣的現象環境等等,皆是眾生的意識形態所招感和造成,並且互為影響。此即所謂: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反之亦然。

        以上道理,不難明白。問題在於,迷界眾生盼望生活在淨土樂土,過幸福快樂的人生,但往往捨本逐末,不先從清淨自己的心念行為做起,卻喜歡在枝末現象裡挑剔裝飾,或以種種理由藉口,掩飾虛偽心行,很多時其實是固執自我情感欲求,有錯不改,委過於人,又互相指摘感染,冤冤相報,惡性循環,日積月累之下變本加厲,人禍天災、冷血變態的事件,豈能不頻頻發生?!

        《法句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因此,古德所言非虛:「有過則懺悔,不悔改罪益深」。放縱自我欲望,捨棄理性慈悲,不糾正邪見惡習,多行不義必自斃矣!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根本對治煩惱災禍之法,如經論所說,不離恆常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最根本和關鍵的,就是「自淨其意」,亦如儒者所說的必先「正心誠意」,才能存浩然正氣於天地,集福德智慧於人間。

        改進人類和眾生的生活與幸福,必以道德為本。所謂道德者,並非是迂腐的繁文縟節,亦非教條主義,最能顯示其內容和意義的,莫如菩薩之願行發之於「四弘誓願」,行之於「三聚淨戒」,成之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 anuttara-samyak-sambodhi )」。將佛法溶入日常生活當中,恆常修習慈悲智慧,實踐五戒十善,是名菩薩中道行,亦是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根本和徹底方法。

*「四弘誓願」:亦名「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即1.眾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聚淨戒」:(1) 攝律儀戒斷一切惡,無惡不斷。(2) 攝善法戒修一切善,無善不修。(3) 攝眾生戒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教化令之解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教化眾生。

善與人同,慶幸社會上仍有不少仁德之士,以正確的知見與行為,警醒幫助大眾。以下報導,值得大家細閱和反思。

星島日報 社論  2015321
引弒親案為鑑  拒讓怨恨推入深淵
        弒親碎屍的逆子周凱亮罪成,雖然案件特殊(發生在20133),冷血程度是本港罕見,但是當中顯示怨恨之心可以推動一個人品格墮落到怎樣的地步,卻可以讓每個人引為反省,作為立身處世的警惕。
  周凱亮不是一時氣憤失控殺人,而是處心積慮,把親生父母誘騙到案發單位殺害,還找來朋友謝臻麒協助碎屍,向警方報稱父母失蹤,在法庭上試圖洗脫謀殺控罪,企圖把親人、朋友、警方甚至法律變成自己操控和玩弄的對象,中間夾雜一絲病態的快感。
  周凱亮不笨,智商達一百二十六,一般正常範圍是八十五至一百一十五,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智商是一百二十。他聰明過人卻失意於社會,歸咎於家庭不和,社會不公,覺得這個世界虧欠了他。他要幹一番大事,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做睥睨凡夫俗子道德束縛的超人,父母不幸淪為他報復全世界的工具。
  沉溺仇恨成變態殺手
  周凱亮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是,由怨恨之心滋生的暴力報復行為,卻不是他獨有。登入互聯網,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憤恨言論,這些言論往往源自偏執的想法,沉溺下去,在個人層面可以導致各種自以為是的反社會行為,如果互相影響,形成集體心理,更會成為群眾騷亂、暴民政治以至恐怖主義的土壤。
  無論是歐洲各地近年出現的多次街頭暴亂,還是極端宗教組織到處點起火頭的恐怖活動,其中不少參與者都有被社會辜負的心理,或者過度理想化,對種種現狀都看不過眼,滿懷怨憤,最後釋放自己的破壞欲,用社會不容許的方式來破壞秩序,從中建塑自己的人生意義和滿足感。
  不過,出身和生活環境比周凱亮惡劣的人,本港社會上比比皆是。這些人對自己的遭遇感到不開心,對社會有所不滿,卻不會走上周凱亮的邪路,主要原因不是膽子不夠周凱亮大,而是情緒智商和逆境智商比周凱亮高。
  周凱亮雖然智商高於常人,情緒調整和抗逆能力卻比常人為低,只懂得不斷為自己的負面人生觀加油添火,以為解放自己,其實是走進死胡同。不少人卻有能力,把自己面對的逆境化成正能量。
  善惡選擇一念之差
  沒有人百分百滿意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經歷的遭遇,古語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境況差時,尤其容易滋生負面想法,部分人甚至會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念頭。擺在各人面前的是兩條路,擇善與擇惡,往往只有一綫之差,只在一念之間。
  第一條路是如周凱亮般透過殘暴的報復,發泄自己的仇恨,客觀效果卻是為社會增加更多的不幸,自己淪為不良現象的幫兇。
  另一條路則是拒絕為社會增加不幸,由自己做起,拒絕受負面情緒支配,要把對周遭環境的不滿化為改善環境的動力,成為改善人生和貢獻社會的正能量。
  有些人意志堅強,單憑個人的努力,已經能夠「化悲憤為力量」。更多人卻是得到家人、學校、朋友等各方面的感染、輔導、幫助,才找到足夠的智慧和力量,把個人的不滿和不幸,轉化為提升自己和社會的動力。
  大家以周凱亮為鑑,警惕自己不要被負面和怨憤情緒控制之餘,亦可以反省自己日常和網上言行所扮演的角色,是激化別人負面情緒的黑手,還是把別人從負面情緒深淵解救出來的援手。


人格障礙  走上成魔路
(星島日報綜合報道 21/3/2015)
        弒雙親案發生後,每個人心中均有一個疑問──為何周凱亮要殺死父母?控辯雙方傳召的精神科專家與周會面後,根據他所言而作出診斷及解釋,但所得答案大相逕庭。周有否精神病尚未解開,但對於周的「成魔之路」,有精神科專家指似是人格障礙促成。
  案件審訊期間傳召了四名精神科醫生作供,控方專家雷聲響認為周沒精神病,僅有自戀特徵,自認比人優越,卻無法接受失敗,對生活感失望,將問題歸咎父母,視殺死他們為解決方法。辯方專家香港大學精神病學系醫生鍾家輝認為周患強逼症,令他覺得必須完成殺父母一事,他雖於事前知殺人犯法,但精神問題令他不能自控。
  本報向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查詢,他稱單以案情來看,周犯案主因很可能因患反社會人格障礙。人格障礙屬精神病的一類,主要病徵為對他人情感冷漠、不理會他人感受,甚至會做出傷害他人的反社會行為,例如犯罪。
  黎認為周的成長經歷,與常人並非有極端性差異,不足以導致他殺害父母。反而周患反社會人格障礙可能性極大,此病多見於長期犯案積犯,他們犯案時均頭腦清晰,有周詳計畫,病徵非均顯而易見,可因積累已久的憤怒或刺激才突然爆發。
  因患者對人感受冷漠,即使一些利益衝突也可誘使他們爆發。黎指以周情況來看,他對父母下得了手,可見其感受與常人不同。正如周無法對父母產生感受,才會因一時的利益或憤怒而將之殺害。
記者 鍾君容 黃綺姍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修 學 感 悟

                                                            § §      定鴻

* 自我面子
生命無獨立性,無永恆性,無主宰性,只是因缘和合暫有的存在。而一般人則因執有「實我」的概念,引起連串的錯誤判斷和推理。由於有我的執著,引發我慢我見,不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固步自封,不能放下面子,最終死在面子上。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不足,缺點和錯誤,吸取教訓和繼續前進,成功是來自持續和虛心的學習。
我執——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
我慢——自高自大,侮辱輕慢他人。
我見——所有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或執著自我的見解,叫做我見。

* 轉化壓力
遇上不適當的壓力時,血壓會上升,心跳加速,肌肉拉緊,心翳,頭痛,失眠,無力活動等等。情緒的波動,對身體健康有慢性和長遠的傷害;平靜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糸統的能力。靜坐禪修,對情緒有很大的紓緩作用。放鬆身心,抛開壓力,可以令血壓回復正常;心窗常打掃,心會變得光明安寧。用智慧去處理生活人事,告别煩亂。愁苦與快樂都取決於一念之間,禪修以靜慮為念,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禪悅、智慧、和樂的人生,從中而來。

* 莫執過去
不知不解,不明白事理,不知因緣果報,不理解世間和出世間的道理,執著巳成過去事而煩惱都是愚痴。學習接受現實,順其自然,面對困厄,積極樂觀看待事情,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擁有强大的內心力量,努力改進,最後都會取得成就。《大寶積經》中佛說:「若人無定心,即無清淨智,不能斷諸漏(煩惱),是故汝勤修。」
因緣果報,是指由自己的「主因」與「外缘(條件)」的和合而成的「果報(好壞現象)」;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親因」與「助缘」和合而成的。

*
應從你的字典中删除。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只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積極進取,不在乎别人的批評,合乎正道,做好為人應做的事,要成就好的人格;心常存美善和好的特質,便自然有好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因為語言和行為是由心發動的。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
應做的不去做,什麽事情都不會成功。奮鬥能改變命運,將平凡的事做到爐火純青,就是絕活。應積極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和對他人有責任感,珍惜光陰。發願可以堅固信心,依善願起行,便會邁向熣爛的生命品質。
佛說四種人——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順流者是順著生死而流轉的人;逆流者是發奮去除煩惱以截斷生死流轉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於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達到解脫的人。
《雜阿含經》云:「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旁生、餓鬼、地獄)。」

* 積極與消極——希望在左,得失成敗在右。
讓積極打敗消極。讓高尚打敗鄙陋。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褊狹。
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勤奮打敗懶惰。讓堅强打敗脆弱。讓偉大打敗猥瑣。
讓布施打敗貪慾。讓慈悲打敗瞋恚。讓智慧打敗愚痴。讓菩提打敗生死。
只要你願意,沒有誰能夠左右你。生命是自己的戰場,而你就是運籌帷幄的將軍。

* 何必抱怨
人生不如意事很多,例如:體質不强,時常患病,未老先衰,甚或傷殘不便,境遇不順,眾望不孚,口碑不佳,愛者不恆,功成不保,(弱、衰、譏、毁、苦、壞)等等。同是人類,各人的業因不同,所以各有各的際遇,既然是自己作的業所招感,就不必抱怨;明白因果不昧,是不能逃避的,自然無可怨言。所以有過失便應立即慚愧懺悔,希望罪障早日消除,無債則心安。盡此一報之身,多作修福修慧的事,多結善缘,縱使不免輪迴,今生來生亦能減免災禍。抱怨不如努力改進改善,所有失敗或挫折,都是學習的過程和經驗,是成功所必需。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逆,是智者的態度。
業因業果——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叫做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名為業果。

* 狹隘與心寬
天地寬廣,是美德。寬恕,是有諒解之心,同情之念。所有忍讓並非有求於人,或畏懼於人;那是依理智分析,認為不值得計較,乃寬容别人,這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空間。只有活在寬容的世界裡,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
《楞伽經》說:「觀諸有為法,離攀缘所缘,無心(無我)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了解别人的立場,是一種尊重;原諒别人的過錯,是一種氣度;修正自己的缺點,是一種成長。

*
心存疑慮,做事難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要猜疑别人,否則只會影響彼此之間情誼。般若為導,破除疑慮。
四智菩堤——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偈:「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缘,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说,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心攀緣口說玄妙覺悟但無實修)。」
復說偈日:「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認準了的事情,不要優柔寡斷。認準方向,只管上路,不要猶豫,立即行動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質。學會放下和捨掉累贅的東西,才會有空間放好的東西。
不結良缘與善缘,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閒看幾十年。


祝願各位同修,放下負擔,身心自在,菩提上進!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星 雲 法 語

§ §
* 什麼是佛道

所謂「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麼是佛教的真理?有四點:

一、自由業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講由一個神明來控制自我,不主張另有天神賞賜我們善惡,賞賜我們好與不好。佛教主要是講人的行為,主張自己決定自己的一切,就是「自由業力」。每一個人做了好事的因,自然會生出好的業果,所以業力是非常自由的,它沒有什麼特殊,沒有什麼權威,所謂自作自受,就是佛道。

二、緣起中道是佛道:佛教講究世間的一切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關係,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只說生不只說滅,不僅僅說有說無,它完全是一個中道。體解緣起中道的本性,就是佛道。

三、民主平等是佛道:現在我們講求民主,佛教的教理最民主,人和佛沒有大小的分別,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人是還沒有覺悟的佛。人和佛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所謂生佛平等、男女平等、智愚平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這種民主平等的思想就是佛道。

四、無我超越是佛道:每一個人都執著自我,因為執著自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世界,就有人我對待,就有是非得失。假如無我,超脫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超越了一切而無相,那麼世界大同,人我一如,就是真正的佛道了。

* 如何學道修行

我們在世間上做人,總想要做一個成功的人,總希望事業順利、課業進步、人際關係和諧、家庭幸福美滿……,最好做什麼都能有所成就。學道修行也是一樣,總希望對佛法真理有所體悟,以祈能了生脫死,活得自在。我們要如何學道修行,才能開悟證果呢?我有四點意見貢獻給大家:

一、從淡處著眼:學道修行的人不要太執迷於感情而被感情束縛,不要什麼事都希望別人以濃情厚意待我,有時候感情太濃烈了反而不能長久。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青菜蘿蔔雖然味淡,若是天天吃,青菜蘿蔔也會吃出滋味來的。

二、從無處下手:無,不是沒有,無中可以生有,所謂「真空生妙有」,要先「空」才能「有」。比方說:一塊空地,什麼都沒有,才可以建高樓;心裡沒有成見,才能接受真理;茶杯要空,才能裝茶水,才有甘醇的茶水可以喝,假如茶杯裡面已經有了酒、油,味道就變質了。因此,無,並非不好,從「無」裡面可以體會更多。我們做事也要有從「無」開始的觀念,不要希望人家都為我做好、準備好,真正有用的人是能夠從空無的地方成就一切。

三、從疑處用心: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它重視「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要在學道上用心發掘問題,此即禪宗所謂的「參話頭」。能把一句話緊緊守住,行住坐臥都不離,在疑惑處下手,如此學道才會有消息。

四、從拙處力行:抱著笨拙的心去學道,古人曾說:「勤能補拙。」我們做任何事,只要能精勤力行,終有寸進。

* 道在哪裡

常常聽人說他要修道、學道,但道在何處?道不一定在佛祖那裡,道也不一定在出家人那裡;道應該是在每一個人的眼前,每一個人的身邊,每一個人的心裡,所以自己要有道。但要有什麼道呢?

一、學習接受,是自我充實之道:現在的青年學生,為什麼有些人讀書有進步,有些人讀書沒有進步,原因何在?在於他沒有學習接受,台上老師講課,他在台下神遊;父母說的經驗談,兒女並沒有受教;長官講的連篇道理,他也沒有接受。所以,一個人要自我充實,要自我進步,要自我有道,在學習的時候,就必須要接受,認真的聽講外,還要聽得透徹。佛經中有言:「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意思是聽了以後要思,思了以後還要修,所以這個接受就有道,這樣的學習就會有成就。

二、想當然爾,是自在安忍之道:現在的人,有好意見時總是唱反調;但一個有為者,老師罵他、打他,他會覺得理所當然,因為這是教育;父母責怪他,長官批評他的種種不是,他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這就是自在安忍之道。

三、凡事忍耐,是自由快樂之道:一切事情都要忍耐,忍耐就是力量。現今,有的人就是不能忍耐,即使是一點點不順意也叫苦連天,也要反彈,因此他就不能自由快樂,不能擔當。

四、讚美別人,是自己善緣之道:常說好話,讚美別人,人家喜歡,自己也歡喜。所以讚美別人,自己就有道,就是結緣之道。

* 障道的因緣

障道的因緣,就是我們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礙。讀書遇到障礙了,交朋友遇到障礙了,留學遇到障礙了,創辦事業遇到障礙了,甚至於要建一棟房子,要買一個傢具都遇到障礙了,連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礙了。障道的因緣在哪裡呢?有四點:

一、口說不行:真正障礙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外來障礙的力量有限,自我障礙的力量很強大。口說不行,常常說,說了又不做,說久了以後人家不相信你,這時候就是障道了。

二、心想諂曲:你心裡所想的,都是打別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點利益。這種諂曲不正的心,別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塗的。他會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諂曲,他當然不要和你來往。

三、身行惡事:你如果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記錄,交朋友沒有信用,自私、見利忘義,甚至做過很多非法的事情,當然別人就不願跟你合作,不跟你來往,所以身行惡事也是障道的因素。

四、人我計較:你和人相處,和人合作,和人創業,不要錙銖必較。你計較很多,人家當然不願跟你建立太密切的關係,很多好因緣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壞了。我們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緣,就永遠有障礙。

* 無常的價值

在一般人的思想觀念裡,大都不喜歡無常,總覺得人生無常,令人恐懼;人情無常,令人悲傷;世界無常,成住壞空;一切無常,虛假如幻。所以一談到無常,往往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沒有意義的。但從另一層面來看,無常實際上是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所以,對於無常的價值,我們應該有如下的幾點看法:

一、帶來希望的人生:無常的定義是好的會變壞,壞的會變好,所以它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它讓我們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現在我貧窮,沒有關係,貧窮是無常的,我可以努力,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一旦我有錢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為我知道無常,如果不好好愛惜,千萬金錢也會隨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愛我,我會珍惜,你對我不好,沒關係,我來改善不好的前因,未來我們就有希望結成善緣。

二、具有自由的精神:無常的另一個定義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可以從改變處世的方法等種種改變上,來扭轉原有的命運,這種改變,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為無常是人人平等的,無論你是國王大臣,還是販夫走卒,無常一樣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壞,可壞可好,這是很平等的。

三、否定神權的控制:人活著,最苦惱的就是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權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來交給神權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無常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就能脫離神權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緣的主人。

四、破除定命的論調:如前所說,凡事都不是命定,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們心好,只要我們不侵犯別人,而又能廣結善緣,無常亦能使乖舛的命運轉好。

* 善知識的條件

一個人找老師,一定要找好老師;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德的朋友。如果我們所交往的對象都能影響我做善事、發善心,這就是值得我們交往的善知識。善知識的條件有四:

一、要有悲憫的心懷:所交的朋友、老師不但要有慈悲心、憐憫心,而且要有入俗的心懷,有普利的胸襟,對我都說讓我向上、向善的話,勉勵我為聖為賢。

二、要有正直的性格:所交的朋友,所找的老師如果是諂佞、不正直,就是不好的朋友。好的師友必須要有真心、直心,《維摩經》裡講「直心是道場」,誠實、正直才是善知識。

三、要有明辨的慧巧:我的朋友、老師要能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有權衡輕重的慧巧。如果我的朋友、老師或與之有交往者都無法做到上述的條件,那我與他相處必定也受影響。

四、要有公正的態度:朋友、老師的做人處事,要能公正、公平,所有一切都能公開,我和這樣的朋友來往,必定受其利。即使沒有朋友的相助,自己本身也要努力做到這種善知識的條件。

* 出世的思想

我們常聽說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再辦入世的事業。什麼叫「出世的思想」呢?

一、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警覺:人生非常短暫,歲月總在我們的疏忽間一去不回,千萬不要誤以為孝順父母,報答恩情來日方長。人不能醉生夢死,對於人生,如果有無常的警覺,什麼事就應立即去做,不延遲,以出世的思想來增加我們入世的精神。

二、對物質要有遠離的看法:物質會引起我們的欲望,讓我們生起貪念的心。物質是有窮盡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所以被物質引誘,苦海越陷越深。假如我們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有不受物累,不被物質束縛的出世思想,如此才能更放開胸襟,為國家、社會、人類謀取幸福。

三、對情愛要有淡化的觀念:由於情愛的執著,所以就有許多感情上的煩惱和困擾。如果我們能把愛情昇華,以夫妻相愛的感情來愛我們的父母、朋友,乃至社會、國家,那麼,因情愛所發生的問題自然就會減少。私愛越淡,對社會國家的大愛就會增長。


四、對自己要有不滿的要求:人常常是苛責別人,原諒自己的。如果反過來對自己有不滿的要求,覺得自己不清淨、不慈悲,覺得自己的修養還不夠,就會更加發奮上進,更能為別人設想。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修學心得


                                                               § 修學心得 §   Edna


* 禪七共修的好處

這是我第三年來到台灣的中台禪寺打禪七當我回到禪堂的那一刻感覺好像一年前的禪修就是昨天的事 彷彿中間沒有經歷過一年的光景 真是「光陰似劍日月如梭」 時間過得飛快

每一年都是寶貴的 每一年都是無常的 每一年都有苦有樂 每一年都會接觸不同的人事物 雖然一年的時間說長似短 一年過去了 回看彷彿在剎那間人生也是如此 轉眼已過了幾十年

在中台禪寺打禪七所有的戒律規矩行儀生活的行住坐臥與往年都是同樣的清淨莊嚴 這次我被安排在五樓的禪堂打坐 約四百位居士在這個大禪堂一起修行

共修對每一位居士都有莫大的利益這裡與大家分享一段法師的開示「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我們「心」的力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和力量,共修的功能就在於同心協力,當我們心的方向是一致時,我們心的力量才能成為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卻是相互的支援者。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一樣,如果僅僅是一個人在修行,力量再強,也不過是你一個人。就像一盞燈,再亮也只是一盞燈;若是兩盞、三盞燈放在一起,情況就不一樣了,燈的燭光愈多就愈亮。同樣地,打坐時有的人,心的力量弱,只有一燭光,但還有一燭光的心力在那兒;一個人心力強的話,則大概有一百或五百燭光。當五個、十個心力強的人,心力加在一起,這光度就大了,所以共修的功能是非常強的。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禪堂,經常會有共修,自然會有一股安定力。有人不易感受到共修的好處,可能覺得和在家裡打坐沒什麼兩樣,甚至覺得在這裡打坐反而不能安定,左邊有人,右邊又有人,前後邊都有人,自己老是在注意其他的人,就無法感受到共修有什麼好處。其實,所有人的磁場、心地,在這時候是互相交融的,你便沐浴在互相交融的燈光下。而且你打坐的時候,心是朝著一個好的方向、安定的方向、清淨的方向,就好像指北針,並沒有一定指著北方,因為指北針一直動來動去,沒有非常穩定地指著北方,可是你的方向仍是向北的,因此我們心的力量是共同地向著一個方向,既然是同一個方向,我們是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每一個人心的力量,這便是共修的功能。」

通過正確、健康、安全的禪修,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平穩而持續地精進用功必能獲得良好的提升和進步

人身難得修行不易精進用功福慧雙修只求付出不問回報盡心盡力此生無憾

* 八關齋戒

在禪七的第一天我們會受持一夜一日的「八關齋戒」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利益 根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關齋戒為一日一夜遵守八種清淨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據《優婆夷墮舍迦經》,因在家信眾為經營家計,不能長時間受持戒律,為了有心精進的在家眾,所以佛陀特別制定此一律儀。

法師開示八戒 這裡與大家分享三個法師開示的故事

故事一:「古時有一位禪師去到一個村莊他想找位農戶借宿一宵當他來到農戶的家 農戶家裡養著一隻牛和一匹馬禪師就以神通觀查了一下原來這隻牛和這匹馬前生都欠農夫的債今生淪為畜生做牛做馬來償還前債」法師教導我們不能犯偷盜戒 也不要貪小便宜不是我物不與取偷盜詐騙、吃秤兩、偷尺寸、貪汙漏稅詐欺而取這些都不該做。

故事二:「在佛陀時代 有一位絕世美女她的人生並不如意她年輕時出嫁生了一個女兒女孩剛出生不久她就發現丈夫有外遇於是悲傷地離開了這個家也沒有把女兒帶走後來她遇到另一位男子又跟他結婚了多年之後這位丈夫又有了外遇而這個第三者竟然是她第一段婚姻所生的親生女兒然後她又離開了這個家由於她淫心重後來又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感情傷害在多次打擊之後她遇到了佛陀佛陀為她開示不淫慾戒她明白了淫慾的禍害從此得到了心靈的解脫。」法師教導我們淫慾是傷身、敗德、損壽的原因持不淫慾戒身心清淨安康

故事三:「有位優婆塞在家裡喝酒,喝得醉薰薰的。隔鄰有隻雞跑過來,他順手就把雞打死了,準備下酒吃,打死了雞就犯了殺戒。雞被打時哀叫,隔鄰婦人來詢問,他說沒有看到雞,這又打了妄語。收藏人家的雞就犯盜戒。喝了酒亂性,昏昏的,又強暴了婦女。喝了酒之後!殺、盜、淫、妄全犯了!因為有這樣的壞處,所以佛就制不飲酒戒。」法師教導我們為了保持前面四條戒的清淨,必定要戒酒以避免酒後亂性!

「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都能受持「八關齋戒」

* 禪乃佛之心

經云「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佛陀通過心教言教身教予眾生八萬四千法門學佛修行

法師開示「修行學佛要從三方面去努力:學佛的口經教、學佛的身善行、學佛的心禪定。佛的心,就是禪。研究經教或修任何宗派,如果不知道禪的道理,就沒有學到佛的心要。因為「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迷失本心本性,學佛就失去了方向。」

禪修需要漸漸去悟還記得學禪修的初期腰酸背痛雙腿發麻身體搖動經過法師的開示指導和自己努力練習就沒有了腰酸背痛和身體搖動的問題另一個重點是收攝六根由於日常生活忙碌要處理很多瑣事以至雜念紛飛心不清淨這次打禪七收攝六根是最困難的但一天比一天進步對我來說已經很感恩了

法師開示了一個故事「有一間旅館老闆坐在前臺來的客人有夫妻有朋友有情侶有的來住宿有的來吃飯有的來經商有的來旅遊各式各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目的林林總總而旅館的老闆始終坐在前臺沒有離開

其實旅館的老闆就是比喻我們的自性林林總總的客人就是比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產生(六識)就是產生很多思想和雜念當我們看到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好聽的和不好聽的好聞的和不好聞的好吃的和不好吃的舒服的和不舒服的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就會產生林林總總的思想和愛惡我們的心如果作不了主沒有定力就會被外境所迷就好像旅館的老闆如果定力不夠當他接觸到林林總總的人就會跟著喜歡的人走了離開了旅館意指迷失了本心本性

六祖慧能大師云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教導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禍為福、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回歸自性本來是佛關鍵就在迷、悟之間,是否真正能看破、放下!一切眾生本有性佛,自性圓滿具足一切智慧、福德、才藝、相好。

禪修就是修自己的定力找回心的本來面目、本心本性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沒有妄想、執著、昏沉、無聊、無記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不造殺、盜、淫、妄等惡業

* 一切唯心造

法師開示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宰相是一位佛弟子喜歡參禪打坐雖然平日公務繁忙但也愛好寫字畫畫有一次他想畫一幅九馬圖想畫九匹不同動態的馬他畫了八匹馬都很滿意到最後一匹他想畫動態比較特別的於是他就去觀馬剛好看到一匹在地上翻滾的馬他就很喜歡一心想畫好一匹翻滾的馬但是這種動態不常見他多次去觀馬都看不到馬翻滾的動態於是他就日思夜想怎樣能畫好一匹翻滾的馬一天他在家午睡他妻子走入臥室嚇得驚慌尖叫原來她看到一匹馬睡在床上他丈夫日思夜想馬的形態不知不覺間形態和外表變成了一匹馬

我們心的力量非常大我們心裡的所思所想都會影響著我們的言語行為、舉止、外觀、因緣如果我們日思夜想思念著一個人執著一件事不能看破放下這個業力會影響著自己的今生和來世如果我們思想上貪念太重就會心靈窮苦永遠不滿足身在福中而不知福如果我們瞋心很重就會變得面目猙獰惡形惡相如果我們愚癡心太重沈迷嫖賭飲吹電子遊戲迷幻藥物就會變得混混噩噩執迷不悟也沒有智慧分辦是非黑白如果我們的傲慢心太重就會目空一切妄自尊大 得罪別人廣結惡緣如果我們疑心太重就會患得患失失去自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以上種種貪瞋癡慢疑是心性的五毒這是五種負面的心理作用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惡業障礙我們的善緣和善念

在《華嚴經》裡有四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這四句話將我們的心比喻成一個美術家、一個書畫家,可以彩畫世間上的風景、花卉、人物、昆蟲、魚鳥等等。這顆心無所不能,想要什麼,心都可以成就,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有了心的動念,才有世間的存在;心念滅去,所有世間的萬象都不見了。

一切唯心造 如果我們的所思所想能以善良慈悲感恩包容的心態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自己就會產生正念、正能量和好的磁場而招感善緣和好運也會得到善神和佛菩薩的護佑希望大家都有善思想善語和善行幸福好運便自然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