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的教導 § 廣興法師
*《耕者婆羅豆婆遮經》--- 修行者耕心田
題 解:本經是講述佛陀有一次到婆羅門婆羅豆婆遮(註1)的田邊等待施食的事蹟。當婆羅豆婆遮正在為其工人分發食物時,他看到佛陀,就說佛陀是不勞而食的。於是佛陀就為他講解出家修行不是不勞而食,其實也與他一樣是耕種者。
漢譯本與本經相當的經是《雜阿含經》的第98經(《大正藏》二冊,第27a頁以下),《別譯雜阿含》第268經(《大正藏》第二冊,第466b以下)。
正 文: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摩揭陀國南山一個名叫愛迦拿勒的婆羅門村中。那時,正值播種季節,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的五百架犁都套上了軛。這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帶上缽和袈裟,來到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幹活的地方。
那時,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正在分發食物。世尊走到分發食物的地方,站在一旁。
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世尊站著乞食,便望著他,說道:“哦,沙門!我耕田,我播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沙門!你也應該耕田,你也應該播種,耕了,種了,你就有吃的。”
“婆羅門啊!我也耕田,我也播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
“可是我們不曾看見世尊喬達摩的軛,犁,犁頭,刺棒和耕牛。”
世尊喬達摩又重覆說道:“婆羅門啊,我耕田,我耕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
然後,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用偈頌對世尊說道:“聲稱自己是耕者,我們未見你耕種,請你說說耕種之事,讓我們知道你如何耕種。”
佛陀講道:“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軛和犁,謙遜是犁耙,思想是轅軛,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
“控制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
“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裏,沒有悲哀。”
“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恆之果;凡是這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苦。”
然後,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用大金碗盛滿牛奶粥,遞給世尊,說道:“請世尊喬達摩吃牛奶吧!世尊是位耕者,因爲世尊喬達摩的耕種結出永恆之果。”
佛陀講道:“由吟誦偈頌而得到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羅門啊,那樣做,對智者是不合正法的。覺者們(指佛陀與智者們)拒絕接受由吟誦而得到的食物。婆羅門啊!只要正法存在,這就是一條準則。”(2)
佛陀繼續講道:“對於滅寂煩惱,摒棄惡習,獲得圓滿的大仙,你應該提供另一種食物和飲料,因爲這是渴求功德者的福地。”
婆羅豆婆遮講道:“那麽,喬達摩啊!我把這牛奶粥給誰呢?”
佛陀講道:“婆羅門啊!在這神界,魔界和梵界中,在這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我沒有看到哪一個喝了如此的牛奶粥能消化的,除了如來,或如來的弟子。所以,婆羅門啊!你或是把牛奶粥倒在無草的地方,或是倒在無生命的水中。”
於是,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把牛奶粥倒在無生命的水中。而倒入水中的牛奶粥嘶嘶作響,冒出濃煙。正如被曬了一整天的犁頭扔進水裏,就會嘶嘶作響,冒出濃煙一樣,這倒在水中的牛奶粥也是這樣,嘶嘶作響,冒出濃煙。
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誠惶誠恐,汗毛直豎,走到世尊那裏,向世尊行觸足禮,然後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像一個人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隱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著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我要在世尊喬達摩面前出家,我要得到具足戒。”
於是,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
在得到具足戒之後不久,可尊敬的耕者婆羅豆婆遮獨自過著隱居生活,凝思靜慮,精進努力。不久,便通過自己的智慧,在此世親證和達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爲此目的,善男子們才正確地離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經滅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該做的事,在這世上再無別事。
這樣,可尊敬的耕者婆羅豆婆遮成爲又一個阿羅漢。
注 釋:
(1) 婆羅豆婆遮是婆羅門種族的一個大姓,就如中國的姓李一樣。在佛經中經常提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但是他們並不一定是同一個人。如在下面的經中與佛陀對話的人也叫婆羅豆婆遮,可是他與本經中的婆羅豆婆遮不是同一人。本經的婆羅豆婆遮是農民,而下面經中的婆羅豆婆遮是拜火外道。
(2) 這裏的意思是:佛陀是不靠吟誦讚歌來求生存的,那是婆羅門的事。根據婆羅門教,在祭祀時必需由婆羅門神職人員準確地吟誦讚美神的頌歌,神才會降福給祭祀的人。因此做祭祀的人要給婆羅門很多的錢財。有關這一點,請讀後面的《婆羅門法經》。
*《賤民經》--- 無德之人是賤民
題 解:首先本經所講的賤民是指印度社會四種姓之外的無種姓人,他們是社會最低層的人,比奴隸的社會地位還要低下。因此他們又被稱為不可觸人,因為凡接觸他們的人就被認為是不清淨的。當佛陀在一次乞食時,來到拜火者婆羅門婆羅豆婆遮的家門口時,婆羅豆婆遮看到佛陀時就駡他是 “賤民”。
佛陀說:“你知道什麼是賤民嗎?”
婆羅門回答到:“喬達摩啊!我確實不懂得賤民,請你給我解釋,讓我懂得賤民,或賤民的行爲。” 婆羅門當然知道什麼是賤民,他說這話的心理就是與佛陀在挑戰,看佛陀如何解釋 “賤民”。因此佛陀就賤民的題目與婆羅豆婆遮進行答問,並從倫理道德方面對 “賤民” 作了新的解釋。由此可以瞭解佛陀反對婆羅門教的四種姓制度,他提倡人人平等。
漢譯本與本經相當的經是《雜阿含102經》、《別譯雜阿含268經》
正 文: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舍衛國城給孤獨園的逝多林裏。這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帶著缽和袈裟進入舍衛城乞食,那時,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家中點燃了火,正在祭祀。
世尊挨家沿戶乞食,向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的家走來。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世尊從遠處走來,他望著世尊,說道:“站在那裏,禿頭!站在那裏,沙門!站在那裏,賤民!”
聽了這話,世尊對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說道:“婆羅門啊!你懂得什麼是賤民,或賤民的行爲嗎?”
“喬達摩啊!我確實不懂得賤民,或賤民的行爲,請世尊爲我解說,讓我懂得賤民,
或賤民的行爲。”
“那麽,婆羅門啊!好好用心聽著!我講給你聽。”
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回答世尊道:“好的。”
於是,世尊說道:“懷有怒氣,懷有敵意,邪惡狡詐,見解錯誤,弄虛作假,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在這世間上,傷害各種生物,無論是一次生者,還是兩次生者(1),毫不憐憫衆生,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圍攻侵害鄉村和城鎮,以壓迫者聞名,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如果在鄉村或森林,偷取他人的財物,據爲己有,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確實借了債,在還債時跑掉了,說道:我沒欠你的債,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貪圖一點小財,殺害路上行人,取得那點小財,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爲自己、爲別人,或爲錢財,出面作證時提供僞證,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出沒在親戚或朋友的妻子中,或強逼,或引誘,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生活富裕,但不贍養青春已逝的年邁父母,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用言語傷害或激怒父母、兄弟、姐妹和岳母,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別人請教有益之事,他教唆無益之事,說話遮遮掩掩,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做了壞事,一心希望別人沒有發覺,行動鬼鬼祟祟,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到了別人家裏,享用各種美味,而別人來到他家,卻不肯款待,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用謊言欺騙婆羅門、沙門或其他行乞者,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用言語羞辱在吃飯的時候來到(家門前乞食)的婆羅門或沙門,不予施捨,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滿嘴不實之辭,執迷不悟,貪圖小利,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吹噓自己,蔑視他人,因驕傲反顯渺小,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暴躁、貪婪、心術不正、妒忌、詭詐、毫無廉恥、膽大妄爲,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辱駡佛陀或佛陀的弟子,辱駡行乞者或在家人,應該知道這種人才是賤民。”
“沒有成爲阿羅漢,卻自稱是阿羅漢,他是梵界中的竊賊,最卑鄙的賤民。我講給你聽的這些人都是所謂的賤民。”
“不是由於出身,而成爲賤民;不是由於出身,而成爲婆羅門;由於業(語言和行為),成爲賤民;由於業,成爲婆羅門。”
“我舉個例子,你們就知道了。舉世聞名的摩登格是旃陀羅的兒子,他是賤民。摩登格獲得了難以獲得的至高榮譽,許多刹帝利和婆羅門都去侍奉他。他已登上神車,進入聖潔的大道,摒棄愛欲和貪求,走向梵界,出身並不阻礙他在梵界獲得再生。”
“而有些婆羅門出生在書香門第,熟悉吠陀經典,但他們經常作惡,被人發現。”
“在這世間,他們受人鄙視;在下世,他們墜入地獄。出身並不阻礙他們墜入地獄或受人鄙視。”
“不是由於出身,而成爲賤民;不是由於出身,而成爲婆羅門;由於業(語言和行為),成爲賤民;由於業,成爲婆羅門。”
聽了這些話,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對世尊說:“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像一個人,喬達摩啊!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隱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著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得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請世尊喬達摩接受我爲優婆塞。從今以後,我將終生尋求庇護。”
注 釋:
(1) 一次生者,是指普通的人,由父母而生,只有一次。兩次生者,是指婆羅門。他們首先由父母而生,在年滿學齡時,要舉行意味獲得第二次生產的聖禮,所以被稱為兩次生者。
*《牟尼經》--- 清淨修行是牟尼
題 解:牟尼就是修道者。本經是講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修道者,以及修道者的特徵。一位真正的修道者是喜歡獨居,喜歡靜思,而不是喜歡與他人交往。阿育王在他的石刻中也提到此經,勸佛弟子多學習和實踐此經。
正 文:
從親暱中産生恐懼,從家室中産生污穢,不要親暱,不要家室,這就是牟尼的看法。
剷除出生者,不讓它成長,不讓它再生,人們稱道這位獨來獨往的牟尼:這位大仙看見寧靜的境界。
洞察根源,毀棄種子,摒除摯愛,這位牟尼看到出生和毀滅的終極,拋棄疑惑,不再歸屬哪一類。
認識一切居處,不企望其中任何一處,這位牟尼不執著,不貪戀,無所渴求,因爲他已到達彼岸。
駕馭一切,洞悉一切,聰明睿智,無所沾染,摒棄一切,滅寂欲望而解脫,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有智力、有德行、鎮定自若,樂於修禪,有見識,不執著,不粗魯,摒棄煩惱,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獨來獨往,勤勉努力,任憑褒貶,就像獅子不怕聲響,風兒不怕羅網,蓮花不怕污水,他指引別人,而不受別人指引,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猶如豎立在沐浴地的柱子,別人都說他寡言少語,他摒棄煩惱,調伏感官,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思想堅定,猶如筆直的梭子;厭棄惡行,明辨是非,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控制自我,不作惡事;青年和中年時期都能克制自己,不生別人的氣,也不惹別人生氣,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依靠別人布施生活,無論獲得上等的,中等的或其他的飯團,既不讚揚,也不抱怨,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四處遊蕩,戒絕淫欲,青年時期不執著任何地方,棄絕迷狂和懈怠,獲得解脫,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認識世界,洞悉至善,越過水流和海洋,斬斷不縛,獨立不羈,擺脫煩惱,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爲牟尼。
這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人養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殺生;而牟尼永遠控制自己,保護衆生。
正如長有頂冠的青頸鳥(孔雀)永遠也達不到天鵝的飛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隱居林中修禪的比丘、牟尼。
摘錄自:廣興法師《人間佛陀》,頁45-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