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瑜伽菩薩戒》第二課答問

 


《瑜伽菩薩戒》第二課答問   釋定印


1. 聲聞同大乘菩薩發心不一樣,何以經常只聽到在家眾發菩提心而沒有叫我們發出離心呢?其實菩薩心是否已經包括出離心的含意呢?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對三乘人的發心有以下偈頌: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意思是下品人的發心,是求增上生心。這屬於人天乘根性,求現生樂,更求後生樂。中品人發的是出離心,他們感受到三界六道的苦,發起出離生死的意願,故修集種種出世間的法行,希望解脫三界六道的束縛,得涅槃的解脫樂。這種人以聲聞、緣覺為主,他們著重解脫,不受事物所累,最終得涅槃果,卻也不重利人,所以只算證得小果。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希望到達究竟圓滿,即成佛的時候,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

菩提,是了悟諸法、體得真理的意思。以佛為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願,這就是發菩提心。

而要了悟諸法,體悟真理,則必須不貪戀世間種種,而向於清淨涅槃。這裏要發了脫三界六道生死的出離心,才能進一步以不受煩惱干擾、不為無明覆蓋的清明的身心去了悟世間、出世間的諸相(各種現象境界),然後具足種種法門,廣度無邊眾生無窮苦難。

由此可見,聲聞和菩薩都要發出離心,不過聲聞發出離心以涅盤為終極目標,而菩薩則在成就出離心後,不住生死,卻也不住涅槃,而是以無盡的悲心和神通力利樂有情,令使六道眾生也能解脫眾苦,共証菩提。

在家菩薩,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員。將來也能証得菩提,成就佛果的。我們以成佛,得大菩提樂為目標,而非以成為阿羅漢,得涅槃解脱樂為終,所以大乘鼓勵發菩提心而不強調出離心,但其實出離心已包括在菩提心之內。

 

2. 甚麼原因我們不可以聽比丘、比丘尼戒呢?不可聽誦戒或是連戒的內容都不可以呢?我未受菩薩戒但已經上這課其實有沒有問題呢?會否影響未來受戒的戒體呢?

不同經典都有述說居士不得聽比丘戒的原因,現集中幾個重點簡說如下:

() 為防戒障

出家戒有很大部分是僧團生活的規範,在家居士沒有僧團生活的經驗,看到一些出家戒可能會增加疑惑,甚至造成戒障(對戒律的作用和實踐失去信心)

() 為免盜戒

佛世也有外道混入僧團,偷學比丘行儀和戒律,造成僧團困擾,是名盜住。為防止外道假冒出家比丘,作非法之事,誣謗佛法,一律禁止在家眾聽出家戒。

() 為免譏疑

很多佛制的規範,不同時空因緣都有不同的開遮持犯(實踐戒律時的原則和規範),在家眾不明白制戒因緣,若見僧眾對於某些規範做不來,則容易對僧團生起輕慢心,失去恭敬心,甚至起邪見藐視僧倫,因而做成學佛修行上的障礙。

 

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不同,受比丘戒除了有道德行為的規範外,更有僧團生活的制約,各種羯磨(辦事作法)的規則,與在家眾的生活和學習,有很大距離。而菩薩戒裏面,出家、在家菩薩的同共點很多。菩薩戒的重點則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無論出家還是在家菩薩都一樣。而且菩薩戒學的是三聚淨戒的內容---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這些內容講的並不是在家居士不能掌握的僧團生活,更多的是菩薩如何饒益有情,行菩薩道,是可解、可行、可成就之法。在家居士聽了,能讓他們發菩提心,已受戒的再聽,能令道心增上。所以在家居士聽菩薩戒有助道心增長,若能用心思維,如法領受,將來正式受戒時,更能鞏固戒體(指受戒後,於身心所生防非止惡的功能,亦即對於戒法之信念與奉持戒法的意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