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二課(上):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二課(下):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二課(上):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二課(下):
《瑜伽菩薩戒》第三課答問 釋定印
1. 請講解九住心的第1-4及6。
《瑜伽菩薩戒》輕戒第二十二條「不求禪法戒」說到菩薩「為令心住,欲定其心」。這句心住,是指修習欲界定的九種心住;而心定,則為達到九住心最後一個定---等持(又名「三昧、定、三摩地」,是指令心專注不浮動,平等維持於定靜中)。這裏指的是菩薩想從禪定的根本修至有所成就,應詣師求請教授。
這九住心,是:(1)內住、(2)等住(續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注一趣、(9)等持。
(1) - (4)是遠離外境的騷動,而(5) - (7)則為降伏內心的騷動。
(1)內住的是繫縛其心,令住於內。我們的心經常受外界騷擾,精神散亂不集中,煩惱旺盛,這樣東想西想,會使內心得不到平靜。現在把攀緣外境的心收回來,往內認清所緣,使心不再向外散亂。
(2)等住又叫續住,認清所緣後,心不隨外緣東想西想而躁動。此時心境,如本來混濁的水,因為不再躁動而漸漸沉靜,像沙石往下沉落,水便逐漸澄清。這時的重點是將心力漸漸提起,能較為連續性地專注所緣。
(3)安住是在持續專注力之層面上提升,再加強覺察的能力。此時行者能警覺在專注所緣之力稍弱時,偶爾出現的散亂,並馬上把心捉回來,安置所緣之上,加以約束,便不亂動。這時重點是,片刻失念,即能攝回所緣。
(4)近住是加強作意力。在能警覺的力用上,更加強力度,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不要令此心有機會往外跑走。這時的重點是主動提醒,親近念住。
(1) - (4) 這都是對治外境騷動,不讓心向外散亂,能安住所緣的訓練。
(5)調順開始往內降伏煩惱了。心能專注所緣,但心內仍有很多雜妄念令心不安,《瑜伽師地論》提出了色、聲、香、味、觸、貪、瞋、痴、男、女等相。應先認得此十相為過患,再起調伏之力,折挫這些虛妄分別相。當心不受這些情緒和惡念惑動,心則可順於正定之中。這時的重點是,調伏惡相,順於明淨。
(6)寂靜是進一步對治更微細的擾動。在較明確的心相得到調順後,就開始發現更微細的心念,即欲、恚、害的惡尋思,和五蓋(貪、瞋、掉舉、昏沉、疑)的隨煩惱。此時於正知有增上力量,能把心更提升至止息的力用上,能呵斥過患,停息諸惡尋思和隨煩惱,不令流散。這時重點是,內心細微擾動也得到控制而寂靜無聲。
(7)最極寂靜是精進力和敏銳度的進一步提升,上述的惡尋思和隨煩惱即使暫時現行,心也能馬上覺知而即時排走。這時的重點是煩惱力減小,而定力增大,內心寂靜達到最極致的時候。
(5) - (7)這都是對治內心的煩惱的過程,心念越來越精細,內心越來越寧靜,而達到三摩地(心住一境而不散亂)的階段。
(8)專注一趣就是將由(1)至(7)住心所成就三摩地,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地相續而住。這時重點是內心明淨,能更加隱定地專注於一個所緣境(趣)之上。
(9)等持是在(1)至(8)住心的力度(定力)不斷加強、不斷用功修習的因緣下,形成極強的串習力,此時心的專注,達到無加用行的程度。即不必刻意提醒、警心用力,也能任運轉道,內心相續明淨。這時的重點是不由功用,成就三摩地(平等寂靜),任運相續(維持不斷),心無散亂轉動。
2. 九住心跟六力四種作意如何運用?
六力四種作意不是課上內容,就簡單畫個表比對一下吧。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有說九種心住,當有四種作意;又說當知此中,有六種力,方能成就九住心。
九住心 |
四種作意 |
六力 |
(1)內住 |
1力勵運轉作意 (調控心識專注所緣) |
1聽聞力、2思惟力 (從不斷聽聞和思考中,認清所緣,令心住於內境) |
(2)等住 |
||
(3)安住 |
2有間缺運轉作意 (留意自失念的時候,把心拉回所緣) |
3憶念力 (當心往外散亂時,能察覺、提醒自己,憶念先前所緣境,不令散失) |
(4)近住 |
||
(5)調順 |
4正知力 (了知、調伏諸心相中惡尋思及隨煩惱等過患,令心不隨之流散) |
|
(6)寂靜 |
||
(7)最極寂靜 |
5精進力 (察覺內心有極細微的惡尋思和隨煩惱時,也能馬上斷滅,令心專注一趣) |
|
(8)專注一趣 |
3無間缺運轉作意 (不會失念,念念於所緣上) |
|
(9)等持 |
4無功用運轉作意 (以上(1)-(8)住心有加工用行,至等持時,無功用行而不散亂) |
6串習力 (因為前(8)住心不斷用功,至此串習純熟,至無功任運而能轉三摩地。) |
3. 五停心觀應如何做?
五停心觀是使內心停止五種過失的方法,也是修行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方法。五種修法可以下表作簡介:
觀 法 |
內 容 |
所止息心的妄念過失 |
1.不淨觀 |
觀察身體乃至外界人事物一切皆不清淨 |
貪 欲 |
2.慈悲觀 |
觀察眾生痛苦可憐,希望他們離苦得樂 |
瞋 恚 |
3.因緣觀 |
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所有現象的前因後果,歷歷分明 |
愚 痴 |
4.念佛觀 |
觀察佛的色身相好,法身功德,無邊莊嚴 |
業 障 |
5.數息觀 |
觀察一呼一吸,出入之相,了了分明 |
散 亂 |
4. 初學者怎樣分辨正法和外道?
佛教有三法印(三種印定真理的原則)能助我們分辨正法和外道。
三法印是佛正覺宇宙人生真理的開示,因此是可尊可信的。
(1)
諸行無常:世間的一切現象(行--有情眾生或自然界的造作)都在生滅無常變異當中,過去有的現在消失或不同了,現在有的將來亦歸壞滅,所以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可得。
(2)
諸法無我: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壞滅而消失,因此沒有真實的自體。有情眾生意識中的自我,也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生,所以亦沒有實在的我;既無實在的我,即沒有能獨立主宰的身心,也沒有不受外界因緣條件影響的我,故稱諸法(一切精神和物質狀態)無我。
(2)
涅槃寂靜
涅槃nirvāṇa,梵語譯為滅度,即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羅、旁生、鬼、地獄)生死輪迴的煩惱,得到徹底的安樂寂靜。
如果有人說:某某可以主宰世界,要崇拜倚賴他;說某種思想永恒不變;或者說某種人永遠不得救度;說在生如何如何,死後能得甚麼甚麼享受等等。即知這是外道之說,因為違背了無我,無常,涅槃寂靜的三法印真理原則。
5. 對於初學者參加法會也等同學習佛法嗎?
首先要明白法會二字何解。法會二字,從正信的佛教而言,是指演講佛法或供佛施僧的集會,亦有禮懺迴向,布施超度眾生的內容。此等集會,程度有深淺,作用有不同。
講經法會是直接學習學法義的地方,多聽法師講經,自然能增加正知正見開智慧。供佛施僧法會,例如誦經共修,禮懺拜佛,八關齋戒,禪七佛七等。雖沒有直接一部一部經典去解釋,但祖師透過一些儀軌,把生死因緣,滅苦的道理和方法都介紹出來,如果佛弟子能隨文入觀,並隨指導持戒修定修慧,也是學習佛法。但是要小心不要把方便當成根本。法會為了接引大眾,會有布置、唱誦、禮儀等部分。若參加法會,只道梵唄好聽,道場莊嚴,乃至參加法會時有所感應隨之落淚或大笑,而覺得自己對學佛修行已有心得,或從參加的年數或次數來衡量自己的功力,這都是遠離學習佛法了悟真理、離苦得樂的根本。
6. 菩薩戒提及有教授佛法應該去聽,是甚麼情況?
輕戒第三十一條不聽正法戒: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或論議決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
這是說受了菩薩戒的菩薩,知道有正法傳授的時候,不去聽法,就犯了菩薩戒了。如果因為嫌恨法師或者經典而不聽,是犯重垢;如果因為懶惰、懈怠而不聽,則犯輕垢。
從前學法,要得經本已經很難,遇法師講解經義更難。佛弟子剛進佛門,法義、僧倫、禮儀通通不懂,不跟從法師學習,很難明心見性、離苦得樂,更莫說廣度貧苦,利樂有情了。現在資訊發達,現代人生活忙碌,很難天天把所有講法的道場都參學一遍。佛弟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學佛程度,經濟能力,身體狀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佛道場。初學者宜先聽佛法概要的講程,如講解生死因果、六度輪迴、涅槃解脫、三皈五戒等內容,待對佛法有一定基礎後,可以隨自己所相應的方向,報名參加讀經班或研習班。
學法的精神,不求速成,不怕重複。一些法義,即使自己已聽很多次,但未掌握得好,再聽無妨。千萬不要以厭悶、輕藐的心態對待法義;也不要覺得學了很久,沒有進步,就打消學習的意欲。學習佛法,講求明心見性的過程,而非求勝求快求新求怪的競技場。
從法師學習,固然要增進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但同時也要培養起尊師重道的精神。對師對法生恭敬心,有助修行的信心,有信心則道心堅定,道心堅定則不退轉,以不退轉的精進力修下去,成佛在望。
7. 我們是否先照顧好自己才去幫助別人呢?遇上一些好心沒好報的情況,曾懷疑佛法的有效性,需要懺悔嗎?
幫助人有不同的層面,應隨因緣,隨能力,隨份位進行,做得多少算多少,不計得失回報。有些人需要專業支援,若自己未有這學識或能力,就不用去幫。如果自己身體不好,也不必硬要幫忙體力活等增加身心負荷的工作。
我們要清楚,幫助人也是布施的一種。佛弟子修布施,不論供養物資或到道場做義工,眼睛不要只看自己的付出,而忘記往內看自己的布施清不清淨。布施主要對治慳貪之心,在幫人的時候,同時觀察自己有沒有慢心,有沒有競爭心,有沒有貪心等。有過則改,善與人同,在利他中自利,這才是佛陀教我們幫助別人的目的。
所以,如果發現發心幫助他人,但自身卻過得越來越差的情況。首先要留意,在助人這修行上,我們不是看幫完人之後的情況,而是看助人的過程當中,如何調伏自己身心,使受助者離苦得樂。如果我們明白因果的道理,就知道正因不會得到惡果。若幫助人以後,自己倒霉連連,必須用智慧思考,這不是助人的果,只是不同因緣所呈現的現象。以清淨心如法幫助人的正因一天一天累積,到適當的因緣,自有正果。
若人看見自己不明白的因果而妄下判斷,乃至謗法謗僧的話,則該至誠向佛菩薩懺悔,以後如法修行,不要妄計功德,亂斷因果了。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一課(上):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一課(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DO0c-vEVtScPiMT7vsLihi0aGfDNUcAJ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定印法師 主講
阿彌陀佛經論誦讀講解
第四課: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28uoT0_6G0oN8XOLnKF0JdbLTHiA52Lk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瑜伽菩薩戒》第二課答問 釋定印
1. 聲聞同大乘菩薩發心不一樣,何以經常只聽到在家眾發菩提心而沒有叫我們發出離心呢?其實菩薩心是否已經包括出離心的含意呢?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對三乘人的發心有以下偈頌: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意思是下品人的發心,是求增上生心。這屬於人天乘根性,求現生樂,更求後生樂。中品人發的是出離心,他們感受到三界六道的苦,發起出離生死的意願,故修集種種出世間的法行,希望解脫三界六道的束縛,得涅槃的解脫樂。這種人以聲聞、緣覺為主,他們著重解脫,不受事物所累,最終得涅槃果,卻也不重利人,所以只算證得小果。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希望到達究竟圓滿,即成佛的時候,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
菩提,是了悟諸法、體得真理的意思。以佛為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願,這就是發菩提心。
而要了悟諸法,體悟真理,則必須不貪戀世間種種,而向於清淨涅槃。這裏要發了脫三界六道生死的出離心,才能進一步以不受煩惱干擾、不為無明覆蓋的清明的身心去了悟世間、出世間的諸相(各種現象境界),然後具足種種法門,廣度無邊眾生無窮苦難。
由此可見,聲聞和菩薩都要發出離心,不過聲聞發出離心以涅盤為終極目標,而菩薩則在成就出離心後,不住生死,卻也不住涅槃,而是以無盡的悲心和神通力利樂有情,令使六道眾生也能解脫眾苦,共証菩提。
在家菩薩,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員。將來也能証得菩提,成就佛果的。我們以成佛,得大菩提樂為目標,而非以成為阿羅漢,得涅槃解脱樂為終,所以大乘鼓勵發菩提心而不強調出離心,但其實出離心已包括在菩提心之內。
2. 甚麼原因我們不可以聽比丘、比丘尼戒呢?不可聽誦戒或是連戒的內容都不可以呢?我未受菩薩戒但已經上這課其實有沒有問題呢?會否影響未來受戒的戒體呢?
不同經典都有述說居士不得聽比丘戒的原因,現集中幾個重點簡說如下:
(一) 為防戒障
出家戒有很大部分是僧團生活的規範,在家居士沒有僧團生活的經驗,看到一些出家戒可能會增加疑惑,甚至造成戒障(對戒律的作用和實踐失去信心)。
(二) 為免盜戒
佛世也有外道混入僧團,偷學比丘行儀和戒律,造成僧團困擾,是名盜住。為防止外道假冒出家比丘,作非法之事,誣謗佛法,一律禁止在家眾聽出家戒。
(三) 為免譏疑
很多佛制的規範,不同時空因緣都有不同的開遮持犯(實踐戒律時的原則和規範),在家眾不明白制戒因緣,若見僧眾對於某些規範做不來,則容易對僧團生起輕慢心,失去恭敬心,甚至起邪見藐視僧倫,因而做成學佛修行上的障礙。
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不同,受比丘戒除了有道德行為的規範外,更有僧團生活的制約,各種羯磨(辦事作法)的規則,與在家眾的生活和學習,有很大距離。而菩薩戒裏面,出家、在家菩薩的同共點很多。菩薩戒的重點則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無論出家還是在家菩薩都一樣。而且菩薩戒學的是三聚淨戒的內容---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這些內容講的並不是在家居士不能掌握的僧團生活,更多的是菩薩如何饒益有情,行菩薩道,是可解、可行、可成就之法。在家居士聽了,能讓他們發菩提心,已受戒的再聽,能令道心增上。所以在家居士聽菩薩戒有助道心增長,若能用心思維,如法領受,將來正式受戒時,更能鞏固戒體(指受戒後,於身心所生防非止惡的功能,亦即對於戒法之信念與奉持戒法的意志)。
天台精舍
《壇經禪話》第八講
定賢法師 主講
2021年7月4日
《壇經禪話》第八講(上)
疑問品第三(2)
《壇經禪話》第八講(下)
疑問品第三(2)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gk2eLGSZJzBnsWcvDDWBDWHaMIJmxoG
天台精舍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LhgV89Dd5tBqKLs0nxVsg/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四講 (上):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四講(下):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三講 (上):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三講 (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_EDAxi3X9wZ7F4hWWGDKK-X9ASyendCB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二講 (上):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定印法師 主講
阿彌陀佛經論誦讀講解
第三課: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28uoT0_6G0oN8XOLnKF0JdbLTHiA52Lk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一講 (上):
覺堯法師 主講
《靈峰宗論》
第一講(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_EDAxi3X9wZ7F4hWWGDKK-X9ASyendCB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壇經禪話》第七講
定賢法師 主講
2021年6月20日
《壇經禪話》第七講(上)
疑問品第三(1)
《壇經禪話》第七講(下)
疑問品第三(1)
天台精舍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LhgV89Dd5tBqKLs0nxVsg/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覺真法師 主講
《八識規矩頌》
第四講 (上):
覺真法師 主講
《八識規矩頌》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nHn4fQoKVxY6mT1j6VbQK8rWt8AXra-M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