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定印法師 主講 31-07-2021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概述 第四課
(上)- 釋定印法師: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釋定印法師 主講 31-07-2021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概述 第四課
(上)- 釋定印法師: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釋宏道法師 主講 22-07-2021
《禪觀次第法門》第三講(上):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孝 者 釋定印
世間法的孝,《論語》有很好的指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
孝順父母的第一個原則:不要為父母帶來煩憂。
孟武伯問孝,孔子只用一句概括孝道,父母擔心孩子生病。身為父母,對子女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他們一生平安。子女需體會父母生兒育女,勞心傷神之苦。若於己身不加謹慎,使父母加添煩憂,就是不孝了。為人子女有責任珍惜自己生命,把自己照顧好。所以疾病、遠行犯險等,乃至一切令父母身心痛苦的事,子女都應該盡量避免。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孝順父母第二個原則:無違
孔子答孟懿子孝的定義,只講「無違」二字。這不是指不加思索、父親說甚麼都對,而是父子之間有倫理,社會家庭有秩序、有規矩。不要隨自己心性,違越父母的做人處世的原則和對子女的期望。所謂的孝敬,是出於體諒父母的苦心。他們也有矛盾、難為情的時候;他們也有對世代不適應、對人我不理解的問題。若孩子能體諒到一點,想到自己從小到大,錯誤百出,父母也曾耐心教導、用心愛護,那麼如今若父母有錯,我們也該耐心跟他們討論。若他們不聽相勸,也不必跟他們鬥氣,特意做跟他們不同的事;又或者忍耐父母久了,身心疲勞,也不要生怨。太重視自己苦惱的人,是很難對其他人生起敬意,那就使自己墮在敵意的世界裏,苦上加苦的了。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孝的第三個原則:能照料父母。
令父母生活安樂,是孝的表現。所以在子游和子夏問孝時,孔子會舉一些日常孝親的行為,例如,能贍養父母,供他們衣著飲食,替他們做各項事情,不讓父母粗勞辛苦。
但這只是表面,孔子借這個表面行為再講到孝的精神,也就是第四個原則:
尊敬禮重,和顏悅色。
世間人一般以為使兩老有溫飽即是孝,孔子提出疑問,人家畜養的犬馬,也可以溫飽,那養雙親和養寵物有甚麼分別?在供養父母的同時,不理他們的感受、不尊重他們的看法,反而要他們依從自己的方式生活,這並不能算為孝。
總括來說,孝的心態是懂欣賞、知感恩、明尊敬、有慚愧,常關愛、能忍耐。中國人所以重視孝道,因為他們把孝視為立身之始,能孝者,始能於世立足。所以《孝經》說: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愛親是何種愛呢?是念恩報恩。子女若能想到自己小時候,身心軟弱,需要依賴父母,而父母曾給予呵護和照顧,就知道這種無條件的付出,只為對方好的心態,就是愛。懂得體諒對方處境,希望他越來越好,當中沒有敵對沒排斥,就是愛。懂得愛父母的人,從家裏練出能理解能關懷的個性,對外,自然也不會隨便傷害人,令人痛苦。
敬親來自順從而不違背。不違背並非盲從附和,而是理解各人身分和需要,不偏執自己能力、欲望和處境,不會只從自我利害去決定、行使任何事情。能敬父母的人,就懂得欣賞和尊敬其他人,不會以一己之見起憍慢心,變成忿世嫉俗、與誰都格格不入。
從家中培養出愛敬的心,個人的品德就開始形成,漸漸成長,能成為世間典範,使其他人也能相親相愛,所以儒家說能修身者齊家,能齊家者可治國平天下。
在佛教來說,佛陀也有教導在家居士孝道,《善生子經》曾謂:
「子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父母。何謂五?念思惟報家事,唯修責負,唯解勑戒,唯從供養,唯歡父母。」
修行除了八正道外,子女敬、養、安父母,也要正。否則,工夫即使做足,也不能算孝。佛陀指出,正確孝養父母,需經常思惟「報家事」,即把所作的事情向家裏報告,莫讓父母擔心;「修負責」,家裏有甚麼事情,不會推唐,而答應父母要做的事,也一定會完成;「解勑(敕)戒」,了解、明白父母對自己教誡,不違背不生怨;「從供養」,供給父母所需,勿令他們有所匱乏;「歡父母」,不一定要逗樂父母,但能令父母少為自己煩憂,就是給他們快樂。
佛陀所說,跟儒家無缺、無憂、無違、色難相應,順世間孝道是修出世間法「見無常、知無我」的基礎,再上一層,從感念父母的愛,到慈悲眾生;從不想增加父母憂苦,到希望解脫眾生悲苦的菩薩精神,其實也是由孝開始。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曾說:
「大菩薩們常用一種方法,一種程序,來完成他們的菩提心。這修學程序,共有七個階段,即:知母,念恩,求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
從知道父母的教養,欣賞感激父母的照料關懷的恩德,生起回報之情。除了想自己父母,也想別人家的父母、乃至一切眾生都好,想他們無憂無惱、無煩無熱,為了達到這個理想,而努力修學,務求慈悲智慧雙運,衝破種種障礙而實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很多時候,作為子女,在侍奉父母方面,都有相當的困難。與父母相處,子女需有極長的忍耐能力,極強的應變技巧和極深的體諒的心情,無論體能和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是若回想當自己出生時,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付出?這種在平等心裏訓練出無私的敬愛,正是生淨土成佛道的菩提資糧。能從孝順父母開始,培養多種善根福德,這正是父母給我們生正見、成佛道的最好的禮物。
釋定賢法師 主講
2021年5月16日
《壇經禪話》第三講(上)
《壇經禪話》第三講(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pgk2eLGSZJzBnsWcvDDWBDWHaMIJmxoG天台精舍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LhgV89Dd5tBqKLs0nxVsg/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定賢法師
佛法答問(一)
1. 我很喜歡佛教也很喜歡佛學知識,我有慢慢開始持戒,由不殺生開始, 而我在將來想從事音樂行業,但我在想,這種職業會否是令人「貪」著美好的聲音,又或者我是在助長別人的慾望,這令我十分苦惱,但若要我放棄我亦不捨。請法師為我指點迷津。
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事、物的好與壞,並沒有定性;只在乎造作者的動機與行為,以及受眾的感受和反應。星雲大師曾開示過「四給」(實踐 四攝法) — 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方便。所以,只要是傳遞「真、善、美」的訊息,能夠利益大眾身心增上的事,佛弟子都可以隨緣隨份而做。當然,努力修學佛法,確立正見正信,具真實慈悲智慧,才不會貪戀執著世間事物,不墮落才可以自度度人。
2. 小時候隨長輩在暑假住廟,無所事事,有姐姐帶我去偷吃油角。現在才知 「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 億劫,求出無期。」請問法師怎麼辦?
答:佛説:「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眾生因為愚痴和貪欲,造作種種錯誤的 心念行為,以致淪落生死煩惱。但所謂「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佛菩薩大慈大悲,出世之目的是教導眾生改惡向善、超越苦惱輪迴。因此, 懷慚愧心真誠懺悔改過,並持續行善積德、廣結善緣,自性善根日益增長, 以前所造的罪業便會日漸減滅,明天就會更美好光明。
3. 若不小心弄斷供佛的香,是否不好預兆嗎?日本有很多加了味道的香,有生果味、糖果味,請問用這些來供佛會否兒戲?
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正信的學佛人,不會執著外相。因為世間一切,無非因緣生滅的過程和現象,是暫時性(無有常態)及非真實的。若能明白此理,便能見佛所覺悟的真理—「緣起 性空」。佛弟子所應做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其餘可視作輪迴路上的點綴和裝飾而已。
4. 如果世界去到盡頭時,宇宙太空會否一同毀滅?
答: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從無顯有,有盡還無。佛教所講的是「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生命的現象(精神與物質),是各種因緣條件相互交涉的生滅現象和過程。宇宙萬有(世間)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生」,亦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滅」,佛教名之為「輪迴生滅」;而學佛修行是要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若想明白此中深義,必須耐心認真從「聞、思、修」佛法著手。
5. 可否將狗仔骨灰放在家裡?會否令牠留戀人世,影響投胎?
答:影響眾生投生(天、人、旁生、鬼、地獄)的因緣複雜,但主要是隨該眾生以前所作的善惡業、習性和臨終時的心念而定。供奉骨灰或牌位,是以對亡者的尊重和憶念為主;在正信佛教的立場,應以佛法(誦經、念佛持咒、說法)迴向 亡者,令其往生善道或佛淨土更為重要。
6. 請問念誦《心經》與念誦《普門品》或其他經文有沒有不同?有沒有說什麼人適合念什麼經?
答:佛法相應法,佛開示各種經義或法門,是為應對不同根性的眾生,令其悟解真理,解脱苦惱。佛弟子(尤其大乘)是應廣學多聞的,不單只是念誦佛經以及律、論,還須理解和實踐經論中義理,才可以真正自利利他。因此念誦或修學各種佛典的功德,都無有分别。初機者可選與自己相應的經典讀誦修習,然後擴展學習範圍,但切勿妄言、批評别人所修學的經典或法門的高低優劣。
7. 為什麼念完經後一定要回向?回向是什麼一回事?如果早晚也念經,是否只需回向一次?
答:大行普賢菩薩十願之末是「普皆迴向」— 即以自己所作的善業(佛法)功德,普遍施向、祝福一切眾生,願眾生離苦得樂,共成佛道。那是一種慈悲心的體現,但迴向須與智慧(般若、空)相應,方能圓滿成就。迴向有:迴因向果、迴事向理、迴少向多、迴自向他、迴世間向出世間等等。讀誦思惟佛經義理,像燃亮起自己的心燈,迴向是以自己的心燈之火,點亮其他眾生的心燈;此時自心燈的亮度不但不減,其他眾生的心燈也迴光返照,相得益彰,皆大歡喜,善業功德因而輾轉增上。所以每次修完善法功德,都應普皆迴向。
( 部份內容曾在《溫暖人間》刋出 )
釋定印法師 主講 17-07-2021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概述 第三課(上)- 釋定印法師: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概述 第三課(下)- 釋定印法師:
講義及影片下載: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釋宏道法師 主講 15-07-2021
《禪觀次第法門》第二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