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            釋定賢

      各位法師、居士、來賓,大家好!阿彌陀佛!
      感謝寶蓮禪寺因大和尚的邀請,讓定賢有機緣在此與大眾分享佛法。
      明天是農曆四月八日,這段時期是中國佛教界慶祝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的日子,在此祈願佛光普照,世界和平,祝福大家法喜輕安、福慧雙增、如意吉祥!

      今日定賢所談論的佛法内容是有關「人間佛教」。
      《增壹阿含經》卷26云:「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為何菩薩要在人間而非在天上修行成佛?原因是欲界天欲樂殊勝,色界與無色界天禪悦殊勝,若天人耽著欲樂與禪悦輕安的感受,殊勝的福報和定業便會成為障礙修學佛道的因緣。另一方面,雖然人間苦多樂少,但因為無常動亂所產生的身心苦惱,反而容易令人沉思反省、產生危機感和引發出離心。最重要的是,人間有佛出世,而佛菩薩又以教化眾生、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為己任,所以無常苦惱的人間,反而是學佛修行的逆增上緣。

      從大乘佛教的立場而言,學佛者是「直從人發菩提心,歷劫修行菩薩道而成佛」的。所謂發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求智慧,下化眾生以慈悲」的堅毅無私願行。因此大乘佛法的心髓,係在於「培養真實清淨的智慧與慈悲」。

      世紀初太虛大師以及其他高僧大德,在提倡「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時曾留下名言:「眾苦方沸騰,遍救懷明達,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此説明要在人間救度苦惱的眾生、圓成佛道,必須具備慈悲與智慧的特質,而具備此特質的關鍵,是要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的内容是什麽呢?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常」——人應常有的五種德行:仁、義、禮、智、信。亦即是佛家所強調修持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沾染一切毒品()在受持「五戒」的基礎上,加上修行提升心理質素的「不貪、不瞋、不痴」,便成就人天福報的「十善業道」,這亦是一切善法乃至是圓滿菩提佛道的根本資糧。

      「人間佛教」是著重「此時、此地、此人」的淨化與救度為宗旨,亦即如禪宗所說的「活在當下」——於現在的時空環境,人努力學習、修行善法,以達至自他身心清淨安穩的境地,正如經論所說:「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因此,人類欲建設和諧安寧的人間樂土,必先切實從改善自己的身心品格行為做起;以受持「五戒十善」為基礎,廣結善緣,繼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學大乘佛法:如「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等。

      「人間佛教」是特以人道為中心,開展修行與救度的工作。「人間佛教」並不是什麽創新奇特的概念,這其實只是回歸佛陀的本懷。二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在印度就示現以人的身份,努力探索宇宙人生真理,以及徹底滅除苦惱的方法;從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反省生命的意義、決志出家、克苦修道、證悟無上菩提、弘揚佛法、建立僧團至大般涅槃(佛離世),整個成佛及弘法利生的過程,都以人道為主,都是在人間完成的。

      21世紀的今天,世界充斥著邪見和迷信,人類為了各種利益與欲望爭鬥不休,導致社會動蕩,天災人禍及戰爭等悲劇不斷上演。此刻人類實在需要認真檢討,反省自己的心念行為,然後痛定思痛,積極改惡向善。但若執迷不悟、自私功利,縱然科技再進步,經濟更發達,我們的明天,也不一定會更好!

      此時——現在,此地——現在的地球,此人——現代的人,更需要修習以人為本、人性人道的「人間佛教」,更需要學習大乘菩薩的慈悲喜捨、理智包容的偉大願行。讓我們放下自我執見,放下諂曲虛偽、自私怨憤;提起正念善意,多些寬恕包容,多作有益社會大眾的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同時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態度待人處世。然後「向上一提」,不執著迷戀世間一切,以出世間的中道平常心(菩提心),入世間不斷修學及作弘法利生事。這大概就是大德們所提倡「人間佛教」的「看破,放下,自在;轉化,超越,昇華」之深義。

      最後再次祝福大家:福慧雙增、菩提上進、如意吉祥!有緣再會!

摘錄自:寶蓮禪寺法堂〈人間佛教〉開示    201951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