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隨佛而行.燃亮心燈


 隨佛而行.燃亮心燈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 (ACC) 創辦人 慧禮法師,將於明年1月與32位非洲  小朋友訪港,進行「2018感恩之旅」,其中一項活動是到大嶼山寶蓮禪寺參訪,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領眾:慧禮法師、定賢法師
時間:2018110 (星期三)
地點:寶蓮禪寺
費用:每位HK$300 (包括:來回寶蓮寺與東涌旅遊巴士車費、午齋、保險。
            扣除實際開支後,餘款全數捐助ACC非洲兒童。)
集合時間、地點:早上830 東涌大嶼山巴士站 (港鐡東涌站B出口)

報名查詢:2718 8088葉居士  9267 2821柯居士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 慈悲無國界」座談會及演出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 (ACC) 2018感恩之旅
來自非洲史瓦濟蘭的32名孩子,除了為大家帶來非洲本土文化的傳承之外,也以中華文化展現在ACC的學習成果,感恩助養父母們賦予非洲孤兒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慈悲無國界.佛法在人間」 座談會 文化交流演出
座談會主持:定賢 法師
主講嘉賓:慧禮 法師(ACC發起人)
                :林家輝 議員
                :駱慧英 博士
日期:201816
時間:下午2時至5時半
地點:新界鄉議局大樓1樓大劇場—沙田石門安睦街30
電話查詢:2718 8088

歡迎領取免費門票,請聯絡ACC工作人員。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專訪定賢法師 (1)

假如達摩祖師生活在這個世代,
他會否舉行朱古力禪?— 專訪定賢法師(1)  麥農

      梁武帝問禪宗祖師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不諱言道:「並無功德!」達摩如斯的回答,聽在貴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耳裏會作何感想呢?達摩似乎沒有顧慮這一層面,或許他更在乎的是佛法的真實義。

      當達摩明白梁武帝並非相應上乘佛法後,他毅然走上嵩山,並在那裏面壁了九年。在深山中面壁九年並非易事,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定賢法師表示:「達摩之所以面壁,為的是等待一個有緣人 一個能傳承大乘禪法的佛子,其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也許我們會對此感到惋惜:假如達摩能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去引導梁武帝,再利用帝王的影響力推廣佛法,這樣豈不會令當時南朝的佛教更加興盛?達摩假如生活在這個世代,他會開設甚麼方便來接引大眾?會否舉辦朱古力禪?當然,這些突發奇想只是些假設性的問題,不可能有個標準的答案。

      與定賢法師聊天也是如此,他不會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法師說話很樸實,不像璀璨的煙花般讓人眼花繚亂;反之,他說話的內容像是一枚魚雷,投進水裏後在某個深度便會自動爆炸。那種震撼力反而顯得悠遠深長。法師言談中的機鋒,聽者須自己心領神會。

萬變不應離其宗

      定賢法師表示,接引大眾時所施設的任何善巧方便,都不應違背佛教的戒律精神,且要緊扣著佛法的正見。法師稱之為「萬變不離其宗」。

      談起「戒律」,人們往往將它與束縛、宗教規範或教條劃上等號,並認為持戒會使人不得自由。戒律是一種高的門檻,倘若將它作為學佛要求,豈不會嚇退許多想進入佛門學習的人?法師表示,視戒律為束縛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戒,是能使我們邁向清涼及解脫的,所謂『十善暢則人天興,五戒行則鬼畜省』。沒法跨過這道門檻,就根本不算進入佛門。假如跨越不過(不持五戒),下一期生命我們便會失去人身。失去了人身,還能談修行嗎?」

      戒律具有規範身語意的作用。法師表示,人有與生俱來的煩惱與習氣。修行不是流於表象的事,我們並不會因為被冠上「宗教徒」這個稱號,便立即與我們的煩惱和習氣分割,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戒律的道德規範,來轉化自己的心識及行為。」法師進一步解釋:「如果我們能持戒清淨,繼而對佛、法、僧三寶建立堅定不移及清淨的信心,那麼眾生自然會樂意信受我們所講的話。」這是持戒所產生的力量。

姑息生禍患,隨便出下流

      我們或許可以將定賢法師這種「只要自己持戒清淨,別人便會樂意信受我們所說的話」的信念,視為一種因果的反思及訴諸德行的感召 透過自身的修行,去攝受他人。然而,法師亦清楚在弘法時的實際困難,「佛教在弘法方面本來是較為被動,因為佛教注重的是欲念的減少乃至止息,這是一種與世情恰恰相反的價值取向。」

      假如我們沒認清這種差別或矛盾,便容易陷入「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順應社會的潮流而忘卻宗旨、初心」的盲點。順應世人的習氣,儼然將佛教變成一間「百貨公司 人要甚麼我們便給予他們甚麼」。法師指出:「這是一種功利交換,不單會使人的關係變得脆弱,而且會使佛教變得庸俗。」

      在法師眼中,佛教像是一間「專門店」 專門療癒眾生煩惱。所以,「它不應有太多的添加劑,否則會喪失佛教的本質。」法師引述印順導師的開示補充,「佛法是一味的,目的只為治病 貪瞋痴之病,對症下藥的處方就是『緣起』和『空』正見;但是眾生執拗難調,『良藥苦口』,此時必須調配藥方變化口味,使得容易入口。」為配合眾生口味,使良藥可口,我們於是不斷地在這「一味的良藥」加入他們想要的元素。假如添入的元素超過良藥原有的成分,甚至影響了良藥的發揮,那麼這味添加了許多「善巧方便」的良藥,還是那味能讓眾生得到究竟解脫的良藥嗎?

      法師續說:「接引大眾的方法要樸實,不應該『炫』或『玄』。『炫』是指外相上的,增加過於新穎、炫誇的元素以吸引信眾;『玄』則是指理論上,講得太過虛無飄渺。因為無論是『炫』的元素或是『玄』的話語,都不能解決他人內心的煩惱,它們充其量只能暫時將煩惱轉移。」

從師奶菩薩到尸羅菩薩

      以上是定賢法師提出有關「接眾的態度」。這是觀念的層面,然則回到現實生活中,法師又如何運作呢?

      佛法碰觸生命的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每每需要一番經歷的人才能理解,譬如人生是苦。可能是基於這種原因,佛教給人的印象是老人才會信的宗教。最近幾年,有些人希望把佛教年輕化,有人甚至打正旗號,目標受眾就是年輕人。

      對此,法師卻有一番與別不同的見解。「我在乎的不是他們的性別、年齡,我傾向從『對方是眾生』的角度來看待。」如果我們將法師的這種見地與菩薩度生的精神 「眾生無邊誓願度」對照,不難發現這種見地更契合四弘誓願。「所以,從弘法利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應忽略這班老菩薩。」

      「不應忽略老菩薩」,除了是與四弘誓願相契合之外,也與緣起法相應。從緣起思想來看,人與人、社會、乃至自然是種相互共存,具有共同的利害關係。以人際關係為例,在這關係中,家庭成員的往來是一個最密切的系統。而在這個密切的系統中,母親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她們往往是孕育、凝聚整個家庭,並給予家人慈悲關愛的角色。法師指出:「我們要教導這班師奶菩薩,除了修福之外,我們還應該鼓勵她們修慧。當她們明白佛教的義理,便能於生活中實踐佛法並發揮身教的示範作用。」法師笑說:「由於『師奶』的讀音與巴利文的“sīla”(「尸羅」,意思指「戒行」。)相近,我們於是將『師奶菩薩』改成『尸羅菩薩』,寄望她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這篇專訪提及的是有關定賢法的接引大眾的態度及實際的操作。在下一篇中,將會分享法師弘法中的點滴,包括在他的觀察中,現在學佛人遇到甚麼樣的難題。

摘錄自:佛門網https://goo.gl/n3oSXb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 廣欽老和尚的開示 §

§ 廣欽老和尚的開示 §

修道是為了得到解脱(生死煩惱),不受輪迴,看能否修到五蘊皆空。
修道是要去除貪瞋痴,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
總説别人不好,自己好,説好就高興,説不好就難過,就是有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修行不安。若存我相,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要,分得很清楚,這樣對學佛修行不利,而且天天都有煩惱。
若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則智慧不開;不除貪瞋痴,無法開智慧。
只要貪一樣,就要再來輪迴。貪一樣則多一樣,少一個念頭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脱。
不能有絲毫瞋心,否則不能入道。性急易生無明,丹田也會無力。
不除我執、人我相,則無法解脱。師父是教我們解脱法門,不是説要收人才(功德、名利、能力)的。
心裡壞的力量比較強(凡夫業力傾向輪迴煩惱),好的比較弱。好的說:「我是善的。」壞的説:「我是大善。」壞的每樣都要佔第一,這樣強欺弱,善的終被壞的壓倒,這是最不好。
佛道是修「無我」,證「空」性。
業障到則無明煩惱起,若無正念則邪念起。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就是想離開另找道場,或覺得沒意思,(出家人)還俗去......。其實煩惱一起,就是自己不對,不管有理無理(因為是自己的心跟煩惱相應—執著煩惱)
修行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也可成佛,也可以做到,這樣才會更精進。不要怨天尤人,諸多藉口,被凡夫的「我」所束縛。
要修忍,忍是修行的根本。如果不修忍,則徒具出家人/修行人的外表;不要常以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不能修心(明心見性)
粗衣淡飯,修行當從此下手。現在什麽都講究,吃的、穿的、用的......,整天在忙這些,本是要消業障,現倒把福慧消了,業障也隨著而至。
去我執,從粗衣、淡飯做起 淡泊名利欲望,不要分别(遇境逢緣心不動),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不要分别。如遇高興歡喜,則問是什麽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則問是什麽人在煩惱?
好的檢起來學,壞的擱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順此修忍辱波羅蜜。修行不是問是與非、對與錯、有理與無理。(佛法包容一切,超越一切。)
凡事太充足,則欲望大,貪念則愈高。日常的修行,應培養簡單節約的生活態度,少欲知足,從簡樸的衣、食、住、行做起。
不要光看别人的過錯,要常常檢討自己有無過失,才不會與道相違。
人不是壞,而是習氣使然。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只要有向道之心,能原諒就原諒,不要把他/她看成壞人。
一個人的品格很重要;品格好,到哪裡都跟人家和合,能隨順别人。但隨順有輕重之分,若壞事便不能隨順,須堅持真善的原則。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别人對你的評語。説你好,不必歡喜;説你壞,不用怨憤。這不是别人對或不對,而是自己不能安定,生起虛妄分别的煩惱心。
要有境界來才有得修,自參(反省)自悟(覺醒明白),煩惱即菩提。當有人刺激我們時,心能平靜自然,這就是了。不是説,修我每天拜幾多佛,念多少佛號而已,但這也是需要的助緣。
修到有正念、清楚時,就會感覺到耳朶聽進的好音壞音。但不要順著(執取)好音,反而要將壞音(修忍辱的下手處—逆增上緣)拿來修。
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順逆境界中,隨緣渡春秋。
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把師父開示的話拿來應用。
會聽的,開示才有用;不會聽的,開示也沒用。
聽開示不是聽多不多,而是有無聽進去,聽得進也要懂得用。
聽師父開示,覺得很好;但好是師父的,想真實受用,還是要自己去行。
自己本來的面目,要自己悟出來的,聽仍屬於六塵外面的境界。
説話要精簡,不必要的話,勿多言。修行不講是非,説是非的就是非人,造口業,損害道德人情。
修行要表裡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口好心就好,不要説:我雖口不好,心是好的。
要注意自己的心,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修行要使内心平靜歡喜,不要因應外面環境的好壞而歡喜或怨恨。
修行要修到有智慧,因為什麽事都會遇上;講話也要知道怎麽說才圓融,自己站穩了,别人也歡喜接受,也不造業,故我們要培養慈悲心,行菩薩行。
靜坐時,若有或好或壞的境界皆不取著,也不用説。
佛法不著於境界 —「樂、明、空」。輕安則樂,妄念少則明,不生念則空。如著於「樂」則欲界天,著「明」則色界天,著「空」則無色界天。
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即使再怎麽修補,始終會破毁。我們要將這假身體放下,不要太保護它,畢竟它是幻化的,但我們要利用他好好修行。
要多看一些佛菩薩、歷代祖師、高僧大德的書;這都是學佛修行的寶貴經驗和方法。人是最好修行的,要成佛或墮三惡道,皆由這個「人生」來決定。
經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講説而已,是要實行的,即是要修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誦經不光是唱唱就好,要去體會其中意義,並且應用在修行和生活上。
三皈依,應好好地去體會,是否做到了。如「皈依法...... 智慧如海」,智慧怎能如海呢?真正開悟的人,知道一點,便知道其他;一理通,萬理透徹;大海中水,同一鹹味。
△《法句經》:「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在自己的心,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娑婆世界有眾生即有佛菩薩的存在,若無眾生,佛菩薩也沒有了。
雖然我們生在娑婆世界,但若能清淨念佛,心淨即眾生淨、國土淨。心清淨無煩惱、無妄想,即是淨土;此是娑婆淨土,心即是西方。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妄想是妄想,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無實體性,自無立錐之地,會隨佛號而消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摘錄 / 改編自:《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以法會友 講座班


佛門有云:「深入三藏,智慧如海」、「菩薩於五明處求」。在此複雜動盪的世態,自強不息,廣學多聞,培養真實的智慧、慈悲和學習善法知識,方能達至自利濟世之目標。歡迎加入我們的學習班修養身心,建立正知正見,改善人生。

以法會友 講座班
合辦團體: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佛法同學會
上課地點:阿彌陀佛關懷中心 觀塘成業街16號怡生工業中心B802                                 (觀瑭地鐡站開源道B出口)
報名及查詢:
Whatsapp55775886  Tel27188088葉小姐  Email: admin@acchk.org 
** 報名者請提供:姓名、性別、年齡、聯絡電話號碼。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費用全免。名額有限,獲取錄的同學須承諾高出席率。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勸除三病


   § 勸除三病 §   印順導師

      修行也得,學問也得,為佛教作事也得,都是將自己所學的,求其實用;從實際應用中,更充實更深化自己的所學。修學佛法,決不會學無所用的,沒有不能增進自己所學的。「沒有出路」,在佛弟子學佛的辭典中,應該是沒有這一詞類的。假使說有,那不是自己好高騖遠,就是觀念上的錯誤,自己的煩惱作怪!

      我想再說三個字,修行是好事,每病在一「怪」字。有些標榜修行:留長髮哪,頸項燒一串念珠哪,不喫飯哪,不睡覺哪,放光哪,說前生後世哪,一天念多少哪……。說不修行,假修行嗎?卻活像修行模樣。說修行嗎?卻有點不倫不類。有些是理路不清,有些是眩奇惑眾。「索隱行怪」,在中國文化中,是不足取的。在佛教中,不是邪命,就是大妄語(例如不喫、不睡,是不能生存於世間的)。再不然,理路不清,增上慢人。將所學而用於修行,應從平常切實中做去;否則,滑向歧途,前途是黑暗的!

      學問是好事,但每病在一「慢」字。古德說:「說法必憍慢」。於經論多知多見,或者能講能說,名利恭敬之餘,慢心也容易囂張起來。以研究著作來說,如文義善巧,或條貫整理一番,有一些些貢獻,就被稱為學者。其實,在出家學佛的立場,這算不得什麼!在佛家的富有中,琳瑯滿目,應有人來發心,登記、管理、陳列、介紹,以便人鑑賞受用。但數點寶物,並不成為管理數點者的家珍。發心去從事研究講說,是必要的,但憍慢是大可不必!

      興福是好事,每病在一「俗」字。如不發真切心,沒有為教的誠意,那麼從事與佛教有關的事業,與俗人的成家立業,攬權獲利,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切以私人利益為原則,對人對事,勢必以權利為轉移。市儈氣,勢利態,就會相隨而來。佛法平等,不主功利;但如有人說出家人勢利,勢利的問題就在這裡。在這種情形下,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自己。全盤俗化,毫無道意。即使表面上為佛教而努力,副作用潛滋暗長,終必敗壞而後已!

      不要說學無所用,不要說無法進步,能從小處做起,與實用相結合,邊學邊用,越用越學,佛法將成為自己的,充實而有光輝!不要怪,不要慢,不要俗,觸處都是功德,無往而非進步。為自己學佛,為佛教久住,珍惜我們自己吧!

摘錄自: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21_13_05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天台精舍 2017 靜坐班


天台精舍  2017 靜坐班
指導與分享:定賢法師
日期:20179月101210
時間:逢星期日下午4時至6時半。
地點:天台精舍 九龍荔枝角九華徑新村133~135
內容:佛法開示、行禪、靜坐、三皈依晚課。依佛教經論、
      高僧大德的開示為禪觀內容,返樸歸真。
主旨:修學佛法正理,如實觀照身心與世間人事之關係,從而提昇
      定力與智慧,開展積極踏實、利己利人、安寧和諧的人生。

歡迎佛弟子及各界人士參加,粵語講述,費用全免。

電郵報名:buddha_dlg@yahoo.com.hk (標題請註明:2017靜坐班)
電話 Whatsapp報名:92672821柯居士 / 92557655呂居士
請提供資料:姓名、性別、年齡、聯絡電話號碼。


交通提示:從〈美孚〉地鐵站外乘綠色小巴 (90M, 92M),於荔景山路     〈荔欣苑〉下車(車程3~5分鐘),經紅綠燈過對面馬路,步入「九華徑新村 / 合境平安」牌坊,沿引水道(大坑渠)旁步行約5分鐘,經籃球場過鄉公所,左轉上石級即達〈天台精舍〉。經荔景山路巴士:30, 42, 45, 46, 46X, N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