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2015印順導師思想講座



緣 起:印順導師圓寂十周年紀念
宗 旨:闡揚印順導師思想,推展人間佛教,導引正見,啟發正信,進而「淨化身心、利濟人群」。
題 目:2015印順導師思想論壇─人間佛教之現代實踐
主辦單位:臺灣福嚴佛學院、臺北慧日講堂
協辦單位:佛門網、適園書畫社
承辦單位:印順導師思想研究論壇
活動時間:201582223日(週六、日)
活動地點:尖沙咀會堂(地址:彌敦道136A號)
論壇Facebook2015印順
報名方式:
 1. 請至「佛門網」網站 http://www.buddhistdoor.com 登記報名
 2. 電話登記報名:64355210

一、 2015822日 主題講座 / 印順導師思想分享
開幕式09:00-09:20  主禮嘉賓:暢懷長老

場:09:25-10:20
發表人:宏印長老─台灣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主持人:鄭永常教授、翁文嫺教授

第二場10:30-11:50
發表人:法光法師
講題:印順導師對印度佛教研究的貢獻
與談人:開仁法師  主持人:李葛夫博士

第三場 13:20-14:35
發表人:劉宇光教授
講題:印順法師之唯識學轉折
與談人:長慈法師  主持人:李葛夫博士

第四場14:40-16:00    
發表人:趙國森博士
講題:印順法師於唯識古學之洞見──以攝論講記中附論為例
與談人:定印法師  主持人:鄭永常教授

第五場16:10-17:25      
發表人:衍空法師
講題:佛法不離世間法
與談人:鄭從展大律師  主持人:李葛夫博士

綜合座談:17:35-18:30綜合座談
主題:返本歸印,追尋正法:從玄奘大師到印順導師

二、 2015年8月23
印順導師思想論壇──人間佛教之現代實踐
講 題:印順導師著《學佛三要》
09:00-09:20主持人:趙國森博士《學佛三要》述要 (粵語)

第一場09:20-10:30開仁法師,《學佛三要》第一章~第三章 (國語)
第二場10:40-11:50圓融法師,《學佛三要》第四章~第六章 (國語)
第三場13:30-14:40圓波法師,《學佛三要》第七章~第八章 (國語)
第四場14:55-16:05長慈法師,《學佛三要》第九章~第十章 (國語)
第五場16:20-16:50宏印長老,《學佛三要》第十一章 (國語)

綜合討論16:50-17:30主持人:鄭永常教授、翁文嫺教授 (國、粵語)

論壇最新資訊論瀏覽論壇Facebook2015印順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慈悲三昧水懺的由來

§ 慈悲三昧水懺的由來 §

莫謂世間無因果,如影隨形各分明。善惡之業皆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縱使經歷千百劫,因緣會遇還自受。行善積德休怠慢,反省改過須及時。
慈悲喜捨存仁義,貪瞋怨嫉棄無疑。勿謗三寶諸有情,清淨三業修身心。
一念瞋痴燒德林,敬誠懺悔滅罪因。菩提本來無一物,輪迴六道萬象生。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知玄悟達國師,在他年少還未被封為國師時,曾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寺裏,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掛單在該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氣,所以都沒有人想要和他來往,國師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應他,一點都沒有討厭躲避的感覺。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為了道業各奔前程,在臨別的時候,那位僧人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便離去了。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還賜他沉香莊飾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從這時候開始,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每次還要用飲食餵他,也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悟達國師當時痛苦難忍,遍請各地的名醫,但是每位名醫都無法醫治。

國師這時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見了兩棵並立的松樹,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僧人,兩人相見甚歡,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個孩童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國師剛要捧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但不知是否曾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當時晁錯被腰斬時,心懷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到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邊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與您為難作對了。」(見註)

悟達國師蒙受聖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大聖的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今日大眾在禮拜懺悔時,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應當發起真誠的清淨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們累劫的塵垢。

Refer: http://www.ctworld.org.tw/activities/info/04_03.htm

註:袁盎(悟達國師) 晁錯(人面瘡) 之怨仇
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七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叛亂,欲奪天下。晁錯政敵袁盎獻策景帝,誅晁錯以平叛亂。景帝「嘿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有丞相青翟等一眾臣子劾奏晁錯。景帝「制曰:『可』」,令中尉以上朝議事為名,誘晁錯上朝;晁錯行至東市,中尉宣漢景帝劉啟詔書,當場腰斬晁錯。但晁錯死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諸侯佔領了不少土地。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竇嬰鎮壓,前後三個月即平定七國之亂。


Refer: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6%99%AF%E5%B8%9D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道一法師本周的講座


道一法師金剛經7月11 日(Sat.)講座
歡迎還未報名的法友參加 
電話:鄭居士90392554  / 勞居士96504661
法師準備了《慈經》和金剛法語給同學結緣。

道一法師還有兩場聖法談:
7月10日(Fri.)晩及7月12日(Sun.)下午在北角妙華佛學會。
法師會開示佛法問題、《慈經》、止觀。歡迎參聽。
電話報名同上;詳情請看附件海報。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佛陀說法之善巧方便


                                                     § 佛陀說法之善巧方便 §       廣興法師


我們經常講「契理容易契機難」。也就是說,在弘法時,講一番大道理是容易的事,但是如何能針對聽衆的心理去講,從而達到清除他們的疑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也是爲什麽從古至今講經說法的法師那麽多,但是真正能夠講得好,而且受大衆歡迎的不太多。

什麼是「契機」呢?我們可以從舍利弗的信佛因緣中得到一點啓示。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稱爲「智慧第一」。舍利弗歸信佛陀的因緣是因他聽了馬勝比丘說的一首偈而有所證悟。
一天,舍利弗看到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正在乞食,他的儀表莊嚴,神態清秀,行步時從不左顧右盼。舍利弗想上前去詢問,但因不忍打擾他乞食,於是就跟在馬勝比丘的後面,一直等他用完齋飯。舍利弗問道:「請問尊者,您的師父是誰?」
馬勝比丘答到:「我的師父是喬達摩,他是大阿羅漢,是正等正覺的佛陀。」
舍利弗又問道:「他所教的法是什麽?」
這時馬勝比丘回答說:「我跟隨他出家不久,所學很少,恐怕不能滿你的願望。」
舍利弗就說:「就把你所知道的告訴我就可以了。」於是馬勝比丘講道:
「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因爲舍利弗智慧敏捷,馬勝比丘講此深奧緣起偈正對了舍利弗之利根上智之機,所以舍利弗立刻有所領悟。

佛陀說法時就能夠既契理又契機,所以佛陀在世時,聽聞佛陀講法後而悟道解脫的人很多,而且有些人聽佛陀講法後馬上就證得阿羅漢果。我們在讀誦經典時,經常會讀到某人在聽聞佛陀說法後證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如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五比丘當下證果。

西元前六世紀時,印度社會以婆羅門教爲主。婆羅門教所信仰的是大梵,大梵創造了宇宙世界與人類。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永恆不滅的靈魂,而這個靈魂由大梵而來。人們之所以在此世受苦而不得解脫,就是因爲沒有認識到,原來每一個人的靈魂與大梵是一體的,一旦認識到這一點,他就得到了解脫。而且他們相信,通過祭祀人們可以獲得一切。這是當時印度社會的主流思想,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與歷史背景下,要建立一種新的學說是十分困難的。

佛陀提出了與婆羅門教完全相反的言教。第一,他不承認有一個創造宇宙世界的大梵,
而提出了「緣起論」來解釋世間的一切都是從因緣而生﹔因此,第二,他不承認婆羅門是社會上最高的等級,而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理論;第三,他反對祭祀萬能,而提出了「業果輪迴」說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其所受的果報的關係;第四,他否定了《四吠陀》的神聖與權威,否定了它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而指出從經驗和實証所獲得的知識才是正確的;第五,他不承認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而提出了「無我論」。

與佛陀同時代而反對婆羅門教的宗教,有影響的還有六家,這就是在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六師外道,如耆那教﹑順世外道﹑邪命外道等等。在包括佛教在內的這七個反對婆羅門教的宗教中,有五個己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耆那教雖然還存在,但是也只是在印度傳播而已,只有佛教傳播的最快,成了世界的宗教。這不得不歸功於佛陀傳教的方法和他獨特的思想。

佛陀成道後三個月,他的弟子很快就增加到六十位。沒有過幾年,他的出家弟子就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五十人。如果把在家弟子也算在內那就更多了。而且在經典中記載,由於很多人學佛出家,所以人們批評:「大沙門喬達摩又來王舍城,把年青人帶走,使婦女變成寡婦。」四分律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在摩揭陀國衆山環繞的都城里,出現了一個名叫瞿曇的大沙門,他先引誘了刪闍耶的二百徒衆,以後還要引誘那些人家的子弟呢﹖」(南傳《律部》大品和《四分律》﹐33由此可見佛陀說法是既契理又契機。

現在我們舉幾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南傳中部《分別六界經》(南傳《中部》,第140
中講,有一次佛陀在一個陶工的茅棚裏度過一夜。在這個茅棚裏有位先到的年輕修行者,他和佛陀彼此並不相識。
佛陀看到這位青年人儀表端莊,舉止文雅,於是問道:「比丘啊!你是在誰的名下出家的?誰是你的導師?你學習誰的教戒?」
「朋友啊!」這位青年回答道:「有位修行者名叫喬達摩,他是釋迦族的後裔,他離開了釋迦族而出家修道,他是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因此他聲名遠揚。在這位世尊的名下,我出家成爲修行者,他是我的導師,我喜歡他的教法。」
「這位世尊﹑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現在住在哪裡?」
「朋友啊!在北部的國土,有一個叫舍衛的大城,這位世尊、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現在住在那裏。」
「你見過那位世尊嗎?如果你遇到他,你能認出他來麽?」
「我從來也沒有見過那位世尊,我見到他也認不出他來。」
佛陀知道這位不知名的青年是在他的名下出家的,但是佛陀沒有透露自己的身分,對他講道:「比丘啊!我來傳授你我的教法,請用心諦聽。」
「好極了,朋友。」那位青年回答道。
於是佛陀爲他講了五蘊皆空的佛教哲理,這位青年言下大悟,得一還果,即四果當中的第二果。因爲在與他的談話中,佛陀已經瞭解到,這位青年不是一位初學者,他對佛法已有認識,並且有一定的修學程度。所以佛陀爲他講了佛教深奧的哲理,五蘊皆空,正好對機。因此在這位年輕雖不知爲他說法的是何許人,但他同樣獲益,這就是契機的原因。

中部《安古利摩邏經》中講到,(南傳《中部》,第86 經)有一位原本是很誠實的青年名叫安古利。他在其老師的慫恿下,要殺一千人以報答老師的教育之恩。因此,他來到一處險要的山路,專門攔路殺人。他的臭名遠揚百里之外。附近的村民因此而逃離家鄉,遷往他方。
當佛陀聽到了這件事時,就前去度化他。此時安古利摩邏已經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了,只少一個就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了。這時他看到佛陀從對面來了,馬上就去追趕佛陀。但是無論他跑得多麽快也追不上佛陀。因此他停下來向佛陀叫喊,要求佛陀停下來。佛陀答道:「我已經停止了,安古利!你也應當停止。」
安古利答道:「修士啊!你是走著,但是說 我已停止,而我已停止,你卻說 沒有停止。修士啊!我問你,你怎麽能說,你已停止,而我沒有停止呢?」
佛陀回答道:「安古利,我已停止,不再殺生,永遠放棄暴力。而你傷害生命,無有停止。因此,我已停止,而你沒有停止。」
由於安古利摩邏長期住在森林裏,佛陀與他平等的對話,使他立刻覺醒了自己的所作所爲。於是他講道:「長久以來,我尊敬的修士,出現於此森林之中,聽聞您的正法,我將永遠放棄邪惡。」
這裏佛陀並沒有講解深奧的哲理,也沒有講解業力與因緣果報,只講了一句話「我已停止,而你沒有停止」。由此安古利領悟了佛陀講話的深意,從此放下了屠刀,成為了佛陀的弟子,而且不久證得了阿羅漢果。所以說法不在於深淺,只要對機,聽者就能領悟受益。否則,即使說法者講的是非常好的道理,而聽眾不理解,那也是對牛彈琴。

迦沙喬達彌(Kisa Gotami)的故事也說明了佛陀說法的善巧。喬達彌失去了她的獨生兒
子,她抱著已經死去的孩子,一路尋找救死之藥。她來到佛陀跟前,索取這種聖藥。佛陀要讓她明白,人最終都有一死,而人死後是不可能再復活的這個道理。但是佛陀又不能直接對她講,因為她在失去自己獨生兒子的時候,她已經失去了理智,她無法接受任何道理,就是說了,她也聽不進去。
於是佛陀說道:「你能給我找來一些芥茉籽嗎?我就可以幫助你。」
「當然可以,世尊。」喬達彌高興地回答道,於是她轉身就要去尋找芥茉籽。
這時佛陀說:「請等一下,這些芥茉籽必須來自死亡沒有出現過的地方。」
於是喬達彌走遍了她所在的許多城市與鄉村,她找到了芥茉籽,但是她找不到任何一家,死亡之神從來也沒有出現過。於是她經過了許多天的思考,她終於明白了生命的本質。於是迦沙喬達彌跟隨佛陀出家,最後証得了阿羅漢果。
當有人問她為什麼不因失去獨生孩子而悲慘痛哭時,她回答說:「沒有人叫他來,他來了;沒有告訴一聲,他就走了。他怎麼來的,就怎麼走了。我們為什麼要為他而痛哭呢?而痛哭又有什麼用呢?」
《長老尼偈》中記載了迦沙喬達彌在悟証後的感受:
正如果實從樹上掉下一樣,有的可能已成熟,有的可能已熟透了,但是也有一些是很嬌嫩的。同樣地,人都要死去,終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間,有的人可能生活了百年之後才離開,有的人可能中年就去世,而有的人則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們。
太陽從東方升起,只在西方沈沒。鮮花在早晨盛開,要在傍晚凋謝。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無一例外。我們必須以圓融而平等無礙的心態面對它。
再如,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學佛之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如果對涅槃沒有一個明確而且正確的瞭解,就像一個旅行的人,不明白自己的目的地一樣。
但是由於涅槃是最高的境界,它超出了普通人的語言所能描繪的範圍,超出了邏輯推理,超出了常人的經驗,所以也是最難描繪的。只有證得涅槃的人,才能完全理解涅槃。就像生來就看不見的盲人,很難理解綠色是什麽;從未吃過糖的人,很難理解甜味是什麽樣的。雖然我們沒有證得涅槃,但是我們可以借助文字般若了知一二。
因此,我們不能離開語言文字,只有通過語言,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不可能每一件事都親自去體驗。但是,由於我們所用的語言是來描述我們的生活和經驗的,因此超出我們的生活與經驗的東西,我們所用的語言是很難表達的。佛教所講的涅槃就是一種超出常人的經驗,因此它也無法用我們的語言來充分的表達。

因此,佛在經中,經常用否定的語言來描述涅槃。現例舉如下:
「涅槃是貪欲的完全止息,是貪欲的解脫,貪欲的出離。」(南傳《相應部》,第五冊,第421 頁)
「涅槃是有爲法的止息,是煩惱的消滅,是貪欲的息滅。」(南傳《相應部》,第一冊,第136 頁)
「比丘啊,什麽是涅槃?涅槃是貪欲的息滅,是憎恨的息滅,是愚癡的息滅。比丘啊,
這就是涅槃。」(南傳《相應部》,第四冊,第359 頁)
「比丘啊,無論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離貪欲是最高的境界。換句話說,無有驕傲,
無有貪欲,無有執著,無有相續,就是涅槃。」(南傳《增支部》,第二冊,第34 頁)
「從五蘊的執著中解脫出來,就是苦的止息。」(南傳《中部》,第一冊,第191 頁)

由於用上述否定的語言描述涅槃,所以人們錯誤地認爲,涅槃也是否定的,是自我的毀滅,是斷滅主義。其實,涅槃不是自我的毀滅,如果是這樣,那就成了佛陀常常批判的斷見。如果說涅槃是一種消滅,那麽它是無知的消滅,我見的消滅,是貪欲、憎恨和愚癡的消滅。涅槃既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因爲肯定和否定是相對的,而涅槃是超出相對論與二元論的絕對真理。

另外否定的辭彙,並不完全代表否定的狀態。例如,我們說,「此人無病」,這並不是否定的,正好相反,這是表示他是健康的人。現在科學界,醫學界等常常用否定的語言描述某一種狀態,因爲這樣能更準確地描述這一種狀態。例如你到醫院作身體檢查後,你看到報告單上寫著:「查無病變」或「查無病因」,或者「查無癌細胞的發現」等等。這並不是表示否定的狀態,而是表示肯定的狀態,表明你沒有某一種疾病。

從這個意義上講,佛陀描述涅槃的方法是非常科學的。因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爲了不讓人們錯誤地理解涅槃,佛陀就用這種否定的語言來描述它。同樣地,在二千五百多年之後的今天,包括醫學界(例如陰性 -ve 反應)在內的科學界,用了同樣的方法來描述某一狀態。他們用否定的語言的目的與佛陀完全一樣,是為了準確的描述某一狀態。這種例子在佛經中很多,我在這裏只舉一二而已。


摘錄自:廣興法師《人間佛陀》pp.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