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佛法.智慧


* 印順導師法語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

佛法對於生產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雖也認為確要,但根本而徹底的解脫,非著重於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不可。

在佛的心境中,「等視眾生如羅侯羅」(佛之子)。這種共同意識,不是狹隘的家庭,國族,人類;更不是同一職業,同一階層,同一區域,同一學校,同一理想,同一宗教,或同一敵人,而是從自他的展轉關係,而達到一切眾生的共同意識,因而發生利樂一切眾生(慈),救濟一切眾生(悲)的報恩心行。

釋尊是一位國際主義者,對軍閥的爭霸戰,根本不表同情。「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捨,臥覺寂靜樂。」這是佛陀對侵略者著名的教訓。

佛教所說的平等大悲,則是先去染愛,而對一切眾生,普遍的予以同情,救濟。

大乘菩薩道的偉大,全從入世精神中表達出來。菩薩為大悲願力所激發,抱著跳火坑、入地獄、救濟眾生的堅強志願。與人天的戀世不同,與小乘的出世也不相同。

菩薩不以自己的願欲為行動的方針,而只是受著內在的慈悲心的驅使,以眾生的需要為方針。眾生而需要如此行,菩薩即不得不行;為眾生著想而需要停止,菩薩即不能不止。菩薩的捨己利他,都由於此,決非精於為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是完全的忘己為他。

佛法常說「悲智雙運」,這證明佛法中悲智不可分開的。慈悲的內容與作用,大抵相同於中國之仁與西方之愛。但慈悲不僅是同情,關懷,而且是符合真理的。所以說:無智不成大悲。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道德無慈悲即無法建立。道德準繩,就看慈悲之有無。

菩薩修行,進入高階段的時候,有一位次叫童子地(即第九地)。童子有良好的德性,一切是那麼天真,純潔,那麼熱情,和樂,易於與人為友,沒有記恨心,不像世故深的成人,那麼虛偽、冷酷、無情。菩薩修到那階段,洋溢著慈悲與智慧,熱情與和樂,內心純淨,故以童子形容菩薩,表徵菩薩的純潔、天真、高尚、熱情、和樂的美德。

深信佛法僧三寶,應從正見中來,從正見而起正信,乃能引發正行,而向於佛道,自利利人,護持正法。

菩薩的修學佛法,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就必須自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薩是為了利他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任何境界,就是老死到來,也不再為境界所拘縛,而能自心作主,寧靜的契入於真理之中。對事物沒有黏著,便是離繫縛得解脫了。

* 達賴喇嘛的十答問

一、 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
達賴說:「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討。」

二、 生活太累,如何輕鬆?
達賴說:「生活太累,一半源於生存,一半源於慾望與攀比。」

三、 昨天與今天,我們該如何把握?
達賴說:「不要讓太多昨天,佔據你的今天 。」

四、 如何對自己,對他人?
達賴說:「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夠再遇見。」

五、 您如何詮釋禮貌?
達賴說:「對不起是一種真誠,沒關係是一種風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誠,卻得不到風度,那只能說明對方的無知與粗俗。」

六、我們如何確定自己的目標?
達賴說:「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七、 怎樣平衡快樂與悲傷?
達賴說:「一個人只有一個心臟,卻有兩個心房。一個住著快樂,一個住著悲傷,不要笑得太大聲,不然會吵醒旁邊的悲傷。」

八、 我們怎樣做才叫「腳踏實地」?
達賴說:「只要你的腳還在地面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輕;只要你還生活在地球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大。」

九、 有人說愛情會因為時間而沖淡,您認為呢?
達賴說:「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

十、 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怎麼辦?
達賴說:「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實一輩子也沒那麼長。」


您認為快樂的,就去尋找。
您認為值得的,就去守候。
您認為幸福的,就去珍惜。

人生條路:走自己的路。
人生兩件寶:身體好、心情好。




5 則留言:

  1. 看不明這文章
    請高僧大德作全面解說

    回覆刪除
  2. 佛 = 覺悟的人
    法 = 道理 方法
    教 = 教導

    回覆刪除
  3. 釋尊是國際主義者
    何為國際主義者
    為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