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阿姜查禪師的開示 (二)

阿姜查禪師的開示 ()

** 深洞
大多數的人都以為行善只是為了功德,而不願捨棄惡行,這叫做「洞太深了」。假設有一個洞,洞裡有東西,現在,只要有人將他的手伸進洞裏,摸不著底的話,他就會說:「洞太深了。」如果有千百個人來將他們的手伸進洞裏,他們也同樣會說:「這個洞太深了!」可是,卻從沒有人會說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們必須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觀自己,而不要只是埋怨洞太深了,還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這點,那麼,你在性靈道上便能更上層樓,進而尋找到快樂。

**
人們嚮往涅槃,不過,一旦你告訴他們那兒空無一物時,心裏馬上起第二想。但那兒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看看這兒的屋頂和地板:屋頂代表「有」,而地板也代 表「有」,你可以站在屋頂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頂和地板之間的空間卻無處可站。沒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說,涅槃即是「空」。人們一聽到這兒,便退卻不想去了。他們怕會見不著自己的孩子和親戚。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長壽、美麗、健康、快樂時,他們就很高興,可是,一旦你談起「放下」和「空」時,他們便不想聽了。但你是否見過一個外表美麗、體力充沛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沒有!然而我們卻祝福他們長壽、美麗,健康、快樂。他們非常歡喜,他們執著「有」,執著生死的輪迴。他們喜歡站在屋頂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間的「空」間。
 
** 家庭
如果你想尋找佛法,它不在森林、山裏或洞穴中,而是在心裏。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那就是「經驗的語言」。概念與經驗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就以一杯熱水來說,不管任何人將他的手指放入熱水裏,都會有相同的經驗──熱,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文字來表達。同樣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內心,不論什麼文化、地域或語言,也會有相同的經驗。如果在你們心中,嘗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們會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猶如父母、兄弟、姊妹,因為你們已嘗到了與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質」。

** 坑洞
有時,面對不同的你們,我在教導時可能會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我的教導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好像我看到有人從他不熟悉,而我卻曾來回行走過許多次的路上走下來,我往上看到他快要掉入右邊的坑洞,於是我對他喊道:「往左!往左!」同樣地,當我看到有人將要掉入左邊的坑洞時,我會喊:「往右!往右!」導引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我教他們走向同一條路上的方向前進。我教他們要放下兩邊而回到能夠抵達真實佛法的中道
 
** 家庭主婦
不要像家庭主婦一樣,洗碗筷時總帶著一副愁容。她一心一意地想把碗筷洗乾淨,然而,卻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污穢的!你見過這種事嗎?她僅看到眼前的髒碗筷,其實,她看得離自己太遠了,不是嗎?我說呀,你們有些人大概都曾有過這種經驗,而這也就是你們必須觀察的地方。一般人只專心洗碗筷,卻讓自己的心染污了,這樣子不太好。他們遺忘了他們自己。(掃地掃地掃心地,不掃心地空掃地!)
 
**
我們必須觀照快樂和不快樂都是不穩固無常的,也必須瞭解,我們所經驗的所有感覺都是不長久、不能執著的。我們這樣來瞭解事物,因為我們有智慧。我們應瞭解事物會如此都是順其本然的。假使我們有這種見解,就猶如手執繩結的一端,然後把這一端向正確方向拉,結自然會鬆弛而解開來,於是就不會再那麼緊了。
這跟明白萬事萬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理很相近。在這之前,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必須如何,就因為如此,繩結只有被愈拉愈緊。這種緊,便是痛苦。這樣的生活是非常緊張的,所以,我們要把結鬆掉一些,而且放輕鬆。為什麼要放鬆呢﹖就是因為太緊了。如果我們不執著就可以放鬆了,它並不是一個永遠一成不變的狀態。
我們以無常的教導為基礎,明白快樂與不快樂均非恆常,兩者都不能依靠,也絕無恆常的事物。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會逐漸不再信賴我們心中生起的各種情緒和感覺,我們愈不信賴它們,錯誤的知見就會相對地減少。這便是解結的涵義,這樣做,結就會愈來愈鬆,執著也會隨之逐漸根除。
 
** 樹葉
現在我們正坐在一個寧靜的森林裡,此處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靜止不動。然而,當一陣風吹來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
心,猶如那樹葉,當它與法塵(外境)接觸時,便會隨著法塵的性質而「拍打舞動」起來。只要我們對佛法的瞭解愈少,心愈會不斷地追逐法塵。感到快樂時,就屈服於快樂;感到痛苦時,就屈服於痛苦,心總是在混亂之中。
 
** 木頭
如果我們砍下一塊木頭將它扔進河水裏,木頭便會漂向下流。假使這塊木頭不腐朽或停滯在河岸的一邊,終究會到達海洋。同樣的道理,修習中道的心,如果不去執於感官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會達到真正的寧靜。
在我們譬喻裏的那塊木頭,代表心,河岸的一邊代表愛,另一邊代表恨;或者你可以說,岸的一邊是快樂,另一邊是不快樂。遵遁中道是瞭解愛、恨和快樂、不快樂的真實面目──只是感覺而已。一旦獲得這樣的領悟,心就不會那麼輕易地漂向它們而被束縛。這就是領悟的心的修行,不去滋養任何生起的感覺,也不去執著它們;心便會自由無礙地漂向下游,最後流入涅槃之「海」。
 
**
快樂並不是憑靠和我們相處的人有多少,而是來自於「正見」。如果我們擁有正見,那麼無論我們行居何處,我們都將是快樂的。
但我們大部份人的見解都不正確,就如同一隻住在糞堆裏的蛆。蛆住在骯髒的地方,吃的也是骯髒的,不過,卻很適合蛆。假若你拿一枝小樹枝將牠從那堆糞便裏挑出來,牠會奮力掙扎地爬回牠的家。
我們也不例外。老師教導我們要有正見,但我們坐立不安,覺得很不舒服,一下子就溜回我們的惡習與妄見,因為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會覺得舒服。如果我們沒有見到一切妄見的有害後果,那麼,我們便無法遠離它們。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們應該聽從,修行僅此而已。如果我們擁有正見,無論我們走到哪兒,都會是快樂的。
 
** 商人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須都很清楚、很覺醒地做。當你看清楚時,就不再需要忍耐或勉強你自己了。你有障礙與負擔,是因為你沒有認清這點。平靜是來自一心一意地投入於做事當中,任何剩下還沒完成的工作,都會留給你不滿足的感覺,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會羈絆著你,使你擔憂牽掛。但你想要完成每一件事,那是不可能的。
就拿時常來看我的那些生意人為例,他們說:「當我的債務通通還清,財產也理清時,我就來出家。」話雖這麼說,但他們何時才會結束而準備就緒?永無止期啊!他們用另一個借款來償還債務,還清了一個又借一個。有個生意人想,當他還清所有的債務以後,他就快樂了,然而還清債務是遙遙無期的。這就是世俗心愚弄我們的方式。我們就這樣反覆地周旋著,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可悲。
 
** 油與水
油和水是不同的,同樣的道理,一位有智慧的人和一位愚痴無明的人是不相同的。佛陀生活在色、聲、香、味、觸、法的世界裏,但因為他是一位阿羅漢,所以他能轉離它們而不逐向它們。因為他瞭解了心就是心,想就是想後,便漸漸地捨離而放下它們。他沒有將它們混淆在一塊兒。
心只是心,想和感覺也只是想和感覺;讓事物就只是事物吧!讓色只是色,讓聲只是聲,讓想只是想,我們又何須費事地去執著它們呢?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去思考和感覺,那麼,這就是出離和不執著了。我們的想和感覺將在一邊,而我們的心會在另外一邊,就好像油和水──它們同在一個瓶子裡,然而,卻是分開的。
 
** 水池
保持正念並讓事物順其自然,那麼,你的心在任何環境中都將平靜安詳。好像森林中清澈水池般的平靜,所有各類奇妙罕見的動物都會來取水飲用,你將清楚地見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然,你將見到許許多多美好、奇妙的事物的來去,但你卻仍是平靜的。這就是佛陀的喜悅。
 
** 靜止的流水
你曾見過流動的水嗎?你曾見過靜止的水嗎?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就會像靜止的流水一般。你看過靜止的流水嗎?你看!你只看過流動的水或靜止的水,是不是?當你的心平靜時,就可以開啟智慧。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心幾乎像是靜止,不過,卻依然在流動。所以,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智慧可以由此而生起。
 
** 旅行家
理所當然地,想返回家鄉的人,絕不會是那些光坐著空想旅途的人,他們必須實際地一步一步歷經整個過程(修行學習),而且要依循正確的方向,最後才能返抵家門。如果一不小心誤入歧途,可能會碰到像沼澤或其他難以克服的困境或險境,因而永遠也回不了家。
回到家的人便可以放輕鬆,並舒服的睡覺。家,是能予身心舒適的地方。然而,假使這旅者只是路過家門,或僅在家周圍環繞,那麼,他這一路的返家旅途,將得不到任何利益。
同樣的道理,走往契達佛法的路上,必須靠我們每一個人親自實踐才行,因為,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替代你。此外,我們必須沿著戒、定、慧行去,直到我們發現心中清淨、光明、寧靜的福澤,這便是行旅在道上的果實。
但是,假使一個人僅僅擁有書本及經典上的知識,那也只是旅行上對地圖或計畫的知識罷了!縱使幾百世過後,將永遠也不知曉心的清淨、光明和寧靜,這都只在浪費時間而已,永遠得不到修行帶來的真實利益。老師,是指出道路的人,聽取老師的教誨之後,無論我們是否自己修行來走這條「道」,以及以後所得的修行成果,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摘錄自:http://dcph.myweb.hinet.net/chah0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