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改善人心的大乘漸教

 
§ 改善人心的大乘漸教 § 太虛大師
 
乍暖還寒三月天,明晦不定生氣盈。
虎伏龍藏風雲息,佛在靈山笑痴情。
長空萬里抬望眼,鴻雁終須展翅鳴。
俠骨柔腸江湖客,菩提道上互惺惺。
大千世界微塵蕩,弘願廣行非孤伶。
任他悲歡離合相,莫如南柯一夢承。
 
一、 昔今教化之異宜  
佛法之教有大小,行有頓漸,為逗眾生之機宜而說;契機方能流行,契理方不乖旨,所以應機隨宜而說,方足以顯佛法之圓妙。佛法之諸法實相,雖周遍常住,而契機之說,確有時代性的:如日本、中國等之佛教情形各有不同,為當處之機緣不同,其施設之教法亦非一致。在中國以前之社會,凡可管公眾之事者唯少數人,如帝王、官吏、紳士等,其多數人則但應顧一家一生之生活,餘事皆不宜過問。在此情形之下,故大乘佛法但能及於少數人,而其他獨顧身家之多數人不能承受大乘,故當時之所行者多屬小乘。現在之時代確與前不同,處此時代潮流之中,無論農、學、工、商等,皆有參與政治之機會;在各個人既皆作社會行動,則佛教亦應有適合潮流之設施,方足以延其餘緒。大乘佛法是有社會性的,以之養成兼善天下之道德行為,實為現今社會所必需之佛法。
復次、在以前中國之知識界,皆讀孔、孟之書,而無知識的愚夫愚婦等,則崇信神道;佛教於此,亦分兩種施設:在知識界方面,施與簡捷超妙的禪宗;其不讀書之多數人,則施與神道設教之教化。然非佛教之本質如此,實因當時之潮流不同,為應民群之心理,故其施設如此。而現今之情形,適得其反,人人皆有擔當國事之思想,至國家所提倡之教育,乃國民教育,使一般民眾皆得有國民常識,若於此時再施與禪宗頓超法及神道迷信,絕不相宜。故應施與適合國民心理之「大乘漸教」,使有國民常識之人,易於信解。
二、 大乘漸教綱要  
發菩提心,即起三寶之正信;修菩薩事,即修六度之大行。
大乘中之漸教,包括全部佛教,是有次序有條理的,在使人能顯易了解漸能達到圓滿之最高行位。其第一步、應做到如何成為世界上最良善之人為入手。然欲明了大乘佛法,須先明佛教原理,其原理為先從大乘三寶發起正信,是為發菩提心。若能發起此心,以之修養人格,根本已固,便可據此修行以作種種之事,是為菩薩之六度行。
三、 起三寶之正信  
三寶須先認清:「佛」即無上正遍知者,佛以法為師,「法」是諸法之真相而非佛之所創為,一切眾生、諸法、本來如此,一切事物無不如此,為佛所親證得。諸法原理,如科學真理,雖由科學者所證明,能為社會上之實用,而其理亦本來如是;故諸法真相,不限於佛說。佛說法如指上土,其未說者如大地土。要人從實際上去探索,自心上去證明,將所證得之實際普及於人,使人人皆能達到。因佛有此本能,故應信佛;此種信心,為合理之信心而非盲從。然而佛之真身無相,應身不能常住於世,俗眾復不能傳持佛之法律,須有從佛出家、依佛所說住持佛法之「僧」寶,將佛法實效為人作證,使人因之起信修證,解脫一切苦惱纏縛;更能流布佛法於無盡,故應信僧。信心既立,依此心而作利國利人之事,則名行菩薩道也。
四、 修六度大行與中國之聖賢
大乘之行為六度萬行,如《華嚴》等經所說,不知者以為虛渺,今以六度之行、引中國古學而證明之。
() 布施度:伊尹曰:何事非君?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云云。此文在六度中為布施之行。布施者,犧牲個人之利益以謀群眾之利益。施有三種:曰財施、法施、無畏施。以財物濟人者曰財施,以道德惠人者為法施,以軍政衛人者曰無畏施。欲行施度,當以此文為標準。餘如呂望、管仲等,皆有此行。
() 持戒度:如伯夷目不視惡色,如坐塗炭等;餘如叔齊、管寧,皆有此行。() 忍辱度:凡作大事者須忍辱負重,能忍者即能和平。如柳下惠不羞污君,
爾焉能浼我哉!餘如王叔度等皆有忍辱之本能,宜可師之。
() 精進度:凡為不道德事所熏染,須精勇求改以期轉移;凡有利益群眾之
事,須精勤進步百折不回,始終如一。如莊子論墨子中曰:昔者禹之湮洪水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如此。又孟子中: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又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若禹、稷及墨翟等之為人,見能利於民眾之事,其精進勇猛之精神如此!勵精圖治,實為難能可貴!凡服務社會而能捍勞忍苦者,此為大乘忍度之行。
() 禪定度:古來聖賢多事修養,而修養方法復各不同;如莊子論卜梁倚,三日而後能外天下,而後能入不生不死;又如顏回之心齋;仲尼曰:若一志,而況散焉者乎?此一段文,乃孔子為顏子而說,其精要處即為禪定之修養。孔、顏依之修養,故有救人世之功能;孔、顏之所以得成為聖賢者,其本在乎此。
() 般若度:般若即智慧,智慧有權實二種:實智、即證諸法真相之智,此與禪定相應,權智、為權巧方便之智,有無所不可、無所不能義。如孟子之讚孔子,孔子去齊接淅而行一段,細味此文,見得於行事上無定準皆為權智之表現。
上來所舉六種要義,略證明佛法中六度之行,為初發心者取之以為表率而莊嚴人格,於人乘而通大乘,庶乎其可也!
五、中國聖賢六度行、僅十信菩薩位之行  
菩薩之行,必齊修六度,而且一一相通。中國之古聖先賢,雖各得一行,然亦互相攝。據此、可知六度非虛渺無憑,實於人生有切實功效。人能不違此教,即由人乘而可度於大乘。或謂:既中國古聖先賢皆有此行,殊不必再用佛法!其實不然,若無三寶正信,僅以古聖賢之六度法去行,但能達人天善果;必須先發菩提心,乃可成為大乘教中最初步之十信菩薩行。故仍須提倡大乘佛法,由起三寶正信以明大乘教理,依大乘六度實行濟世利人之菩薩正行,雖未能達十信之位,而此菩提心可保永無退墮。據此,故應提倡大乘中之漸教,實為現今社會所需要。從另一方面講,以今潮流推盪,政治溷濁之時,民眾常抱不安!更有一種現象,已與舊日大異者,即一般人已不讀孔、孟之書,亦漸少從事於神道設教之信仰矣!由此古今中外各種思想雜亂而起,時時衝突。今欲將各種思想調和起來,以與科學相倚而成立一新信仰,必須用大乘漸教方可。但其中深理,頗非一時所能講了,今惟略說其梗概。
五、 大乘漸教具足五乘、包括中國聖賢所行而超出其上  
大乘漸教包括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教義,使從人天漸能躋登佛果。不特有調和新舊思想之可能,且能融貫東西文化。其他宗教、多與科學相衝突,而佛學不特不衝突,反能藉為證明。若從歷史上講來,前來二千餘年之佛學,在在皆能貫通中國文化,故佛教在今日之社會,應盡調和之責任,所以有提倡大乘佛法之需要。但在代表佛教的現有佛徒,尚無此種力量!所屬望者,在青年僧徒,從此努力探討,並將僧制改善,俾能普及大乘佛法之利益於全世界。
(克全記193010月太虛大師在嘉定佛學社之演講西來演講集原題「在嘉定佛學社演說」,演說集作「改善人心之佛學」,今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