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三課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三課(上):
定印法師 主講
《大愛道經》之八十四態
第三課(下):
講義及影片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DO0c-vEVtScPiMT7vsLihi0aGfDNUcAJ
ACC & DLG 最近的佛法課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ao3RJ-edaJWyCj86gkjw/playlists
🌺 進入網頁後☝️,可按左上角的「主頁」,在主頁裡按「訂閱」及 「鈴鐺」,有新課堂上載後,YouTube 系統會通知您。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瑜伽菩薩戒》第四課答問
《瑜伽菩薩戒》第四課答問 釋定印
所有戒律,是基於戒條或是取決於其身份角色?(原句是:All rules based on rules or depend on people's character?)
佛陀成立僧團後,最初的十二年沒有制戒。後來因為僧團不斷擴展,人數增多,而各比丘的行儀不一,為使僧團清淨和合,大家在一定的規範下共住修學,因此才漸次制戒。戒條是行為的指引,但以戒律清淨行者的心性和思惟為重點。
六祖慧能有偈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這是說,我們的心若是平和清淨(慈悲而不自他惱害),就無需費力持戒;若我們的語言行為公平正直,就不用參禪去糾正心行。但若我們的心不平、行不直,連善惡也分不清楚的話,就需要持戒、參禪去清淨身心了。這樣,佛教的戒律,便是修正我們身心行為的規範和指引,亦是啟發定慧(參禪),減滅苦惱的基礎。
但戒條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金科玊律,佛陀是隨事制戒(隨因緣和實際需要),目的是斷惡生善,清淨身心,方便助益修學佛法,並不是刻意創造戒條來控制修行人。因此要正見持戒的意義和精神,在不同情境中,持戒的輕重也有不同,所以戒學上有「開、遮、持、犯」的分析和判别。戒律不是為不同的身分角色而制訂,戒律是僧團所共同遵守的,在家佛弟子持戒的原則也是一樣。
持戒的重點在於「藉戒煉心」,直到身、口、意三業不與貪、瞋、痴、慢、疑等煩惱心識相應,而與四攝、六度(六波羅密)契合,那就是持好菩薩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