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心看世界 § 聖嚴法師
佛法落實在職場和生活中,就是以慈悲心包容眾生、以柔軟心忍辱一切,以智慧處理問題,放下心中的罣礙。
∮ 如何發願利益他人成長自己?
我想分享「一根香蕉」的故事,那是發生在我大約十歲的時候。當時我正在讀小學,我三哥從上海帶回一串香蕉,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香蕉。
我拿了一根嘗了一口,忍不住喊說:「哇!這是我這一輩子從沒嘗過的美味。」那時我就想,學校裡的同學也一定沒吃過,於是我就捨不得吃,準備把它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
到了學校,我拿著香蕉在同學眼前晃一晃,問說:「你們吃過香蕉沒有呀?」結果他們連聽都沒聽過。我就說:「讓你們舔一舔,但是不准咬啊!」就讓同學一個一個輪流舔,最後整根香蕉都被舔光了,我只吃到一口。
我自小即有一種性格,就是只要我接受到的好處,或是已經擁有的東西,我總是希望分享給別人,從沒想過要佔為己有。
也因此一性格,產生我對佛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我十多歲出家後,當明白佛經並不是專門拿來超度亡者,而是給人用來修學以減少煩惱的時候,當下我就發了一個願心:「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把佛法告訴人,我懂多少,就要告訴人多少。」之後,我就非常努力地了解佛法、實踐佛法,同時也非常努力地把佛法告訴人,就這樣一路走下來。
其實我早在十幾歲時就已動筆寫文章,在學校的壁報以及刊物上發表,後來也成為學校刊物的編輯之一。只要有了利益別人的心,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成長得最快。如果我當初沒想到要透過寫作把佛法與人分享,我想我到現在也不會寫文章。因為要把知道的佛法告訴人,逼得自己勤加練習寫作,練習之後,反而使自己成長得更快。所以,付出會使自己成長更快、收穫更多。
後來來到台灣,由於我對當時佛教界的狀況很不滿意,因而常寫文章批判,尤其對一些長老頗有微詞。直到南亭老法師對我說:「不要老把嘴巴擱到別人家的頭上去!一切的責任要自己挑起來,你覺得這些長老法師們的能力不行,你就把責任挑起來。你要知道,這些老人家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啊!如果你行,你就自己來做。」我聽了以後,覺得很慚愧,從此以後,如果有什麼事需要人做,我就告訴自己:「我來!我來!」
因此,當我覺得修行的人不多,就自己先修行;深入經藏的人不多,就自己勤讀書;去日本留學的人許多都還了俗,所以我留學絕不還俗;去日本讀書,要拿到學位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拿到學位。這就是以身作則!
我去日本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昇佛教的教育和素質。當時的佛教徒多半是不識字的老人家,只是去廟裡求求籤、燒燒香,佛教徒的水準低,出家人的素質普遍不高,因此佛教是被歧視的。
為了提昇佛教的水準,我決定去日本留學。取得學位後,在台灣因沒有辦教育的因緣,就先到美國,過了幾年,回來台灣,剛好中國文化大學請我教書,才開始和「辦教育」的心願連結在一起。慢慢地,我們有了研究所,也有了僧團,想要把佛法告訴人的願心,才逐漸地實踐。
*** 工作便利貼
只要有了利益別人的心,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成長得最快。
∮ 如何以平等心看待職場生活?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佛與眾生是平等的;佛看眾生都是佛,佛的世界即是眾生的世界。當佛陀建立了僧團後,有許多人以為佛陀是僧團的領導者,所以他的地位與待遇應該是不同於僧團弟子的,因此,會將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供養佛陀,佛陀因此特別在經典中說明:我也是僧團中的一員,不是我領導大眾,而是由僧團在領導;如果有居士要供養佛,佛陀就會說:「供佛及僧」、「供僧同佛」,這都顯示了佛法的平等觀念。
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有一次我的老師帶領大家到郊外座談,當時我們為老師準備了一份較豐盛的食物。老師看到以後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既是分攤同樣的錢,大家就應該享用同一份東西,這就是佛法的平等觀。
我曾在一場「企業家座談會」中,談及勞資雙方平衡的問題。站在佛法的立場,所謂勞資雙方,其實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團體之中,是生命共同體,因此資方與勞工之間,應該稱彼此為同事、同仁。
我有一位美國弟子,具有非常優秀的翻譯才華,但是對於修理電器卻毫無辦法。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具備的才能不同,所以,人的一生雖應該努力訓練自己的能力,但並不是自不量力地拚命追求,而是要了解自我學習的興趣和方向,對自己的人生盡力而為。掌握現在,努力未來。
現代人往往以職位和薪資高低,做為成功的指標,這是錯誤的價值觀。真正成功是人格上的成長,以及對社會的奉獻。同時能夠在職務上默默耕耘,並且懂得隨著時代的脈動求新求變,這樣的人不會被埋沒,反而會為他人所倚重。這種人生態度,終其一生,都能坦然地面對自己而無遺憾,而且將會是社會的中堅分子。
生活不只是為了金錢,生命也不只是為了地位,而為了理念的實踐而活,才是最重要的。生活要活得愉快自在,就要將工作當成是很有趣味的生活。如此一來,終日都是生活在趣味之中,這樣的人生將是一份享受,當下即是生活在淨土之中。
*** 工作便利貼
生活不只是為了金錢,生命也不只是為了地位,而為了理念的實踐而活,才是最重要的。生活要活得愉快自在,就要將工作當成是很有趣味的生活。
∮ 如何以平靜心調適工作問題?
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中國、西藏和日本,都是家喻戶曉。以中國來說,中國有一句話,「家家彌陀,戶戶觀音」,而且人人都會稱誦「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譯音為普陀落伽,意思是觀世音菩薩的聖地之一,因此,在藏傳佛教中,認為達賴喇嘛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在好幾部重要的經典裡,都可以看到佛陀在介紹觀世音菩薩,譬如:《法華經》的〈普門品〉、《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以及《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還有大家常誦的《心經》,只是在《心經》中觀世音菩薩被稱為觀自在菩薩;另外,在《華嚴經》裡,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所參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或許你們認為我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其實我所依靠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學問、知識、技能,在緊要關頭是沒有用的;社會上有許多所謂的情緒管理、人格訓練,或是道德規範等法則,在平時或是沒有突發狀況的時候有用,一旦有了事、有了狀況,就沒有用。以南亞大海嘯為例,當海嘯來的時候,金錢、地位、權勢或家人,能救得了你嗎?或者,當你在感情、家庭、事業、工作、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是刺激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碰到沒辦法解決的大問題時,就跑來找我。不僅中國人找我,外國人也找我;不僅普通人找我,有地位的人也找我。我並沒有三頭六臂,但是,我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做我的依靠。
我經常說,遇到問題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都知道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面對它,然後接受這樣的事實。但是,問題還是要處理,那要如何處理呢?我沒有智慧,也沒有其他的辦法或技巧,所以就只能請教人,如果一時沒有地方可以請教,就念「觀世音菩薩」,福至心靈後,就曉得怎麼處理了。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時,念了「觀世音菩薩」後,突然間,腦海裡便會出現了一個點子。這樣的靈感,並非來自我的智慧,而是一種菩薩的感應。
當心能平靜下來,頭腦也會清楚一些,就能懂得如何按部就班地來處理事情,這是念「觀世音菩薩」的第一個好處。如果念「觀世音菩薩」還不能立刻解決問題,不要急,只要不斷地念,心安定了,自然會有轉機出現。有時候會適時出現一個人,或一種狀況,就將那樁事情解決了。
*** 工作便利貼
遇到問題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都知道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面對它,然後接受這樣的事實。
∮ 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作為一個佛教徒、三寶弟子,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就是在探究我們來到世界的原因。就佛教而言,它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是來受報的;第二、我們是來還願的—不是還債,還債的心裡是痛苦的。
接受果報,是因為我們相信,在這生之前,我們已經有過很多很多過去生;無量生死以來,對人對己,造了種種的善業、惡業,然後這一生才來受報。但有人會懷疑:為什麼在現實人生中,常有好人受惡報、壞人受善報的情形呢?其實,我們常常不曉得自己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動了什麼念頭;有時則是沒有察覺、忘了,或是刻意不去想它;而我們對這一生都不清楚了,更何況是對過去生呢?
報有兩種:一種是福報,一種是苦報。人人都希望金玉滿堂,鴻福齊天,但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真有這麼大的福報嗎?福報就是我們過去做的種種善事、好事,對人、對眾生有意義的事,而現在一點一點地回收。苦報和福報是相對的—有苦、有樂,樂就是福報,苦則是因過去所做不善的事而得的罪報,像是我們所遇到的種種折磨、衝擊、阻礙和不順利。
人遇到苦難或問題時,通常會認為是別人的錯,而讓你痛苦,或是環境讓你痛苦,但這是真的嗎?我們應該先反省、檢討一下,是不是因為最近自己的身體不好、心情很苦悶,因此見到什麼事、遇到什麼人,都覺得心裡很厭煩。如果反省檢討後,覺得不是自己的問題,則要以還願的心態來接受它,當以還願心態面對,心中就不覺得苦,也就不是苦報了。
我想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家人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後將氣出在你身上,結果你可能又把氣再出在別人身上。其實遷怒並不能消氣,只是把自己的問題變成他人的問題,然後一個遷怒一個。所以,當我們被遷怒而受到衝擊的時候,要先想到自己是來受報的,然後再想既然自己已受了報,還能夠讓別人消消氣,真是一舉兩得。能夠這樣,你就是個有菩薩心腸的人。
我們到人間是來受報的,這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因為是來受報,所以碰到問題,就不必生氣、不必痛苦,反正也已經沒有其他的道路走;但受報不是接受了就算了,我們還要想辦法解決對方的問題。如果自己心裡難過,就用佛法來化解自己的煩惱;如果對方有問題,就用智慧來幫助他處理,而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如果能這樣面對事實,我們就是菩薩行者;否則,不僅自己痛苦,還影響對方也跟著痛苦;煩惱自己也煩惱別人,這是損人不利己的!
再者,我們的生命是來還願的。從小到大,有沒有發過什麼願呢?所謂發願,也就是希望做什麼。譬如:我將來長大以後,一定要對媽媽好;現在這個社會很亂,假如我有力量的話,就要貢獻社會,使社會安定;這些人真可憐,假如我有能力的話,我願意幫助他們。像是這類的願心,我想大家應該都發過,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曾發過很多願,我相信大家在過去生都是菩薩,曾經一生一生地發過菩提心,希望能幫助人。現在皈依三寶的人,都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為所有的菩薩要成佛,都需要發這個願,所以我們叫它通願。
至於如何兌現?就是要奉獻自己、成就大眾。奉獻自己、成就大眾是沒有條件的,不是為了求回饋的,而是因為你發的願。發願不是為自己,發願是希望別人好,希望自己能努力付出,讓其他人得到利益、好處與恩惠。如果我們過去從來沒有發過願,現在發願也不遲;如果不肯發願,我們的人品將沒辦法提昇,堅固的自私心,就好像一根尖硬的刺,不時傷害著跟你接觸的人,這樣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所以,要把心量放開,必須要發願,發願奉獻自己、成就他人。
受報是責任,還願是義務。義務是在我們本分的責任之外,奉獻自己、利益眾生,這是還願。受苦受難是受報,救苦救難則是還願。能夠在受苦受難中,還能夠救苦救難,那就是菩薩。
我們都是帶著不完美的身心在人間活動,而以不完美的身心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絕對是不完美的。雖然如此,我們可以受報的心態接受我們的現實人生,以還願的心態、觀念改善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正確的佛教人生觀。
*** 工作便利貼
受苦受難是受報,救苦救難則是還願。能夠在受苦受難中,還能夠救苦救難,那就是菩薩。
∮ 如何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安心?
《法華經》裡說:「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又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意思是,我們要入如來室,以大慈悲心包容眾生;披如來衣,以柔軟心忍辱一切;坐如來座,以智慧心處理問題,心中不要罣礙。經文所開示的內容,就是我們開始學佛的途徑。
首先,是入如來室。當我們發了救護眾生的大慈悲心,這就是入如來室。既然發了大慈悲心,就應以慈悲來面對所有的人,不要把他人當成仇人來對待,而斤斤計較。
再來,是披如來衣。如來衣是柔軟的忍辱衣,我們的心要柔軟,不要剛強,當我們用慈悲心對待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心一定是柔軟的。而忍辱心就是當別人給你折磨、困擾、打擊或是麻煩時,雖然你的心裡感到痛苦和委屈,也要提醒自己學習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就應該要披上柔軟的忍辱衣,柔軟能夠克剛強,也能四兩 撥千斤,當問題朝你衝擊過來的時候,就以柔軟的態度忍耐一下。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忍要忍,大忍也要忍;能忍,你就有福報;能忍,你就能夠過萬重關,因為柔能克剛。
最後,是坐如來座。如來的座是法空座,一切法都是空的。當我們學習菩薩精神的時候,一定要體會到,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的,都如過眼雲煙。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或是種種的狀況,都只是暫時的現象,都是會改變的。改變的時候,這個事件就不存在。既然它經常改變,那就不是永遠不變,今天是這樣,明天可能變成那樣。有的人心很急,希望它馬上就改變,但這就像是種下的果子,時間到了它才會成熟,沒有熟的果子是不好吃的,但熟過了頭,也不能吃。這也就是說,種種的狀況是暫時的現象,沒有成熟的事不要急著做,而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了,這就是空。
如來的座,指的就是一切法、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現象,都是暫時的;但是,不要因為一切都是暫時的,就不做了。譬如,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我還是要吃飯;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還是要維持,以便好好運用它,用它來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柔軟的、忍辱的,既能看得開,又能放得下。我們用慈悲心面對與接受眾生,然後用慈悲、忍辱、柔軟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處理完後就把問題放下。
有什麼辦法能讓人不再有恐懼心、憂慮心或是慌張的心?我建議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是觀音法門中最好的修行方法。
大家可以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扮演著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世間的物質享受吃得完、用得光,所以是不可靠的,但是,學會了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卻是非常有用,讓你離苦得樂,一生受用無窮。
*** 工作便利貼
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忍要忍,大忍也要忍;能忍,你就有福報;能忍,你就能夠過萬重關,因為柔能克剛。
摘錄自:聖嚴法師〈禪心看世界〉http://ddc.shengyen.org/p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