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智慧.慈悲

                                                                  § 智慧.慈悲 §        Edna

        我們生活在紅塵之中, 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溫文儒雅的,聰明伶俐的,善良慈悲的;也有貪心驕傲的,瞋罣好勝的,愚痴邪見的。從佛教來說,性格有前生所延續下來的,也有後天慢慢形成的。我們出生的國家、城市,當地的風俗、習慣,身邊的父母、兄弟,學校的校風、教育,周圍的親戚、朋友,人生的遭遇、過程。這一切,都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性格的形成。

        最近有些朋友向我傾訴,有工作的問題,有學佛的問題,有友情的問題。在人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是非和問題。感恩朋友對我的信任,向我傾告,我也盡己所能,開解安慰。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人生如夢一場,夢裡有快樂事,也有悲傷事;有善緣,也有惡緣;有順意時,也有失意時。唯有把人生當成夢一場,才不會太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指點和批評。是非對錯難以一概而論,也沒有絕對性。但是每一個人,大部份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看待事情,認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正確的,從而對別人產生抗拒和敵意。真正有智慧有慈悲的人,才會有正思正想正言和正行。佛菩薩大慈大悲,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同一件事情,就算請教僧寶,如果此僧寶和彼僧寶修行的法們和認知不相同,同一個問題,也會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只要我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很多事情就不會執著,便能看得破,放得下,身心清淨,遠離煩惱。最重要是做好自己的本份,修好身口意,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其他一切其實並不重要。

        我經常鼓勵朋友廣結善緣,珍惜善緣。其實,友誼得來不易,破壞則很容易。精進修養心性,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慈悲,把別人的提點和批評都處之淡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善友就愈來愈多,而不易失去。相對,如果事事爭辯,則傷害友誼,善友會敬而遠之!

        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裡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上說法之前,手裡拿著一顆摩尼寶珠,問在場聽經的四大天王說:「你們看,我手中的摩尼寶珠是什麼顏色?」 四大天王看了以後,一個說是青色的,一個說是黃色的,另一個說是赤色的,還有一個卻說是白色的。 佛陀把寶珠收回後,再攤開手掌問道:「你們看現在我手中的這一顆摩尼寶珠是什麼顏色呢?」

        四大天王不解佛陀的意思,不約而同地回答道: 「佛陀,您的手中根本就沒有東西嘛!既沒有摩尼寶珠,那有什麼顏色呢?」 佛陀道: 「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出它的顏色。可是,我把真正的寶珠呈現在你們的面前,你們竟視而不見。」 四大天王聽了以後,不住地點頭,頗有所悟!

        摩尼寶珠,喻指我們的真如,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法身。世人日夜營營役役,忙碌不已。所謂:「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真正的財富,是我們內心的摩尼寶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人皆有,只是自己沒有去將其啟發認識。


        鏡要無塵,才能照出黑白;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玉要無瑕,才能光澤耀人;心要無慾,才能悉通天地。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禪 話 禪 畫

                                                                 § §      星雲大師

     飛越生死

有一個學僧道岫,雖然精於禪道的修持,但始終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參禪學道的同參,不少人對禪都能有所體會,想想自己實在沒有資格學禪,既不幽默,又無靈巧,始終不能入門。心想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於是道岫就打點二斤半的衣單,計劃遠行。臨走時便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辭行。

道岫稟告道:「老師!學僧辜負您的慈悲,自從皈投在您座下參學已有十年之久,對禪,仍是一點消息沒有。我實在不是學禪的根器,今向您老辭行,我將雲遊他去。」

廣圄禪師非常驚訝問道:「哦!為什麼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到別處就可以覺悟嗎?」

道岫誠懇的再稟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精進於道業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緣不合。反觀同參的道友們一個個都契機的回歸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處,萌發一股倦怠感,我想我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

廣圄禪師聽後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兩回事,為什麼要混為一談呢?」

道岫道:「老師!您不知道,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大鵬鳥與小麻雀的慚愧。」

廣圄禪師裝著不解似的問道:「怎麼樣的大?怎麼樣的小?」

道岫答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里,而我只囿於草地上的方圓幾丈而已。」

廣圄禪師意味深長的問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里,牠已經飛越生死了嗎?」

道岫禪僧聽後默默不語,若有所悟。

諺云:「人比人,氣死人。」比較、計較,這是煩惱的來源,怎能透過禪而悟道呢?聰明、機智,大鵬鳥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不能飛越過生死大海。因為小麻雀與大鵬鳥是比較上有快慢、有遲速,但禪要從平等自性中流出的。所以道岫禪僧一旦除去比較、計較,回歸到平等自性中來,就能有所悟了。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無相禪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佔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無相禪師慨嘆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

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

那就是禪

王田是一個精於醫術的醫生,不過仍有許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懼怕死的陰影。一次在出診的路上,碰到一位雲水僧,王田於是就請示道:「什麼叫禪?」

雲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訴你,但有一點可以確信的是,一旦會了禪之後,就不用怕死了。」於是在雲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參訪南隱禪師。

王田醫師找到南隱禪師的住處,說明來意,並請求開示。

南隱禪師道:「禪不難學,你既然身為一個醫師,就應該好好對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禪!」王田醫師似懂非懂的前後拜訪了南隱禪師三次,南隱禪師總是對他說道:「一位醫生不該把時間每天消磨在寺院裡,快回家照顧你的病患去!」

王田醫師非常不解的想著:這種開示,怎能袪除怕死的心呢?因此,當他第四次參訪時,就抱怨道:「有位雲水僧僧告訴過我,人一旦學了禪就不怕死。每次我到這裏,你總是要我照顧我的病患者。對於這一點我很明白;但假如這就是所謂的禪,我以後就不必再來向你請教了。」

南隱禪師微笑的拍著王田的肩膀說道:「我對你太嚴格了,讓我給你一個公案試試吧!」

所謂公案就是南隱禪師要王田參「趙州無」的話頭,王田苦參這「無」字公案,前後二年,當他將心境告訴南隱禪師時,得到的答案是「尚未進入禪境」。王田並不灰心的專心致志,又參究一年半,終於自覺心地澄明,難題逐漸消失。「無」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他已脫離了生死掛慮。

最後,當他叩見南隱禪師時,禪師只對他微笑說了一句話:「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王田醫師經常接觸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所以對死亡就起了恐懼,南隱禪師要他好好照顧病患者,就是參禪,因為一個人放棄責任,放棄愛心,怎能入禪呢?及至到他參透了「無」字的公案,從有心到無心,從有我到無我,從有生到無生,那就是無死的禪境了。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禮好佛後,便信步到花園散步,碰巧看到園頭(負責園藝的僧眾)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見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將枝葉剪去,或將花草連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對一些枯枝、澆水施肥,給予特別照顧。信徒不解的問道:「園頭禪師,照顧花草,你為什麼將好的枝葉剪去?枯的枝幹反而澆水施肥,而且從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沒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鋤來鋤去?有必要這麼麻煩嗎?」

園頭禪師道:「照顧花草,等於教育你的子弟一樣,人要怎麼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聽後,不以為然道:「花草樹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園頭禪師頭也不抬的說道:「照顧花草,第一:對於那些看似繁茂,卻生長錯亂,不合規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雜葉,免得它們浪費養分,將來才能發育良好;就如收斂年輕人的氣燄,去其惡習,使其納入正軌一樣。第二:將花連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離開貧瘠,接觸沃壤;就如使年輕人離開不良環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觸良師益友,求取更高的學問一般。第三:特別澆以枯枝,實在是因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來已死,內中卻蘊有無限生機;不要以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藥,對他灰心放棄,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愛護,照顧得法,終能使其重生。第四:鬆動曠土,實因泥土中更有種子等待發芽。就如那些貧苦而有心向上的學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有新機成長茁壯!」

信徒聽後非常欣喜的說道:「園頭禪師,謝謝您替我上了一課育才之道!」

《涅槃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世間上沒有不可救的生命,沒有不可教的人才。寺院山門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滿面的彌勒佛聖像,意思是用慈悲()攝受你,但彌勒佛的背後,卻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將軍韋馱聖像,意思是用威武()折服你,父母師長對年輕子弟,一面授予愛的攝受,一面給予力的折服,子弟不會不成材的!

洗面革心

良寬禪師,畢生修行參禪,從未稍懈一天,當他老年時候,從家鄉傳來一個消息,說他的外甥,不務正業,賭吃玩樂,快要傾家蕩產,家鄉父老,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是岸,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終於為鄉情所感,就不辭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鄉。良寬禪師終於和多年沒見過的外甥見面了。這位外甥非常高興與他的和尚舅父相聚,並且特地留舅父過夜。

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次晨離去的時候,就對他的外甥說道:「我想我真是老了,兩手直是發抖,可否請你幫忙把我草鞋帶子繫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興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寬禪師慈祥的說道:「謝謝你了,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

禪師說完話後,掉頭就走,對於外甥的任何非法行為,一句不提,但就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蕩了。

禪宗的教學法,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詰追問,有時有無不定,有時暗示含蓄。總之禪的教育,就是不說破,不說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天下愛護兒女的父母們,你們能懂得這種禪心麼?


唐朝時,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湖南南嶽的一個山洞中,曾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這首詩意,已說明他的灑脫生活,後來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時,德宗很想見見這位禪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於是就派大臣去迎請禪師,大臣拿了聖旨尋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見禪師在洞裏舉炊,大臣便在洞口大聲呼叫道:「聖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懶瓚禪師,卻裝聾作啞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只見禪師以牛糞升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煙火嫋漫,整個洞裏洞外黑霧繚繞,燻得禪師涕泗縱橫,侍衛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禪師,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為何不擦一擦呢?」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的答道:「我才沒有閒空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懶瓚禪師說後,隨即夾起炙熱的地瓜,就往嘴裏送,並連聲讚道:「好吃!好吃!」

大臣見狀,驚奇得目瞪口呆,因為懶瓚禪師,吃的是一塊一塊的石頭。懶瓚禪師吃時,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並說道:「請趁熱吃吧!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心田識海中不要把他們分在兩邊。」

大臣見禪師這些奇異舉動,和說這些難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趕回朝廷,據實報告皇上,皇上德宗聽了十分感嘆地說道:「國有如此禪師,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間比丘,也有獨居比丘。人間比丘弘法利生,服務社會;獨居比丘深山岩穴,清淨修道。有些人間比丘是人在紅塵,心在山林;有些獨居比丘人在道場,心在世俗。像懶瓚禪師,遇到皇帝的寵召,視如閰王的召魂;寶物的賞賜,看作拖累負擔;實在已是一個超越人間的聖僧了。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慈悲關懷.待人接物

                                                       § 慈悲關懷.待人接物 §   聖嚴長老
慈悲關懷

以寬恕的心、以原諒的心、以慈悲的心來對待不平衡、不公平的事,做到以後盡量公平。(叮嚀·021

自愛愛人愛一切眾生,自救救人救一切眾生。(人生月刊011·009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來增長自己的慈悲心。(禪門·016

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智慧是富有彈性的理智。(禪門·103

用慈悲關懷人,用智慧照顧自己。用慈悲處理人、待人;用智慧處理事、對待事。(人生月刊135·002

要「識己、識人、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凡事不為自己的利害得失著想,來開發自己的智慧心。(禪門·016

以利他的存心,達成自利的目的。(禪門·103

用慈悲心關懷他人,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禪的世界·277

少以私利、近利為著眼,多以遠利、公利來著想。(法鼓山的方向·121

慈悲是什麼?是無條件的關懷、體諒、協助。(法鼓山的方向·121

先使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快樂,才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為眾生解困救急。(禪的世界·277

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增長了自己的慈悲心。(平安·049

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作一切的奉獻。(我為你祝福·032

慈悲是奉獻自我,而為眾生帶來幸福;快樂是奉獻自我,而解除眾生的災害及苦難。(禪門·032

待人接物

有的不需拒絕,不該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聖嚴說禪·011

凡是遇到困擾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可怕的、討厭的、無奈的遭遇,而要把它當作歷練、訓練、和幫助。(法鼓鐘聲·058

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聖嚴說禪·017

*「忙」沒關係,不「煩」就好。「忙」不是問題,「煩」就變成了苦惱。(禪門·182

*「凡事要趕,不要急。」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急,則可能造成麻煩及亂。(心靈環保·156

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卻太多。(法鼓山的方向·109

煩惱是自己的,如果感覺到這個環境有煩惱、有問題,應該先檢討自己,不要責怪他人,埋怨環境。(法鼓雜誌007·004

人不可能離開群體而獨立,既然生活在群體中,就必須顧及群體的利益,彼此守望相助。(心靈環保·127

世間事沒有一樣沒有困難,只要有信心去做,至少也可以做出一些成績。(春夏秋冬·109

認真生活的本身,就是在重重困難中展現生機的過程,不斷的努力,也會不斷地遇上挫折及困難。(聖嚴法師教禪坐·107

要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必先完成自我肯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自我肯定,才會建立起自信。(聖嚴法師教禪坐·146

遇到好事不必驕傲,遇到壞事也不必煩惱,及時努力求進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決定。(禪與悟·177

識人識己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禪鑰·178

幫助人,而別人真正得到物質上、精神上的利益,將來他們也給我回饋、來幫助我。(拈花微笑·029

做人要為人著想,要通情達理,要思前想後,不可傷到別人。(拈花微笑·098

人類能夠互相包容,人間就還有希望,不會絕望。(心靈環保·047

勤於照顧週遭眾生的苦難是大福報,善於處理你、我及他的問題乃深智慧。(東南西北·085

提的起,放的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種福田,日日都是好日。(法鼓雜誌037·001

*「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第一句是增加智慧的妙法,第二句是種福田的良方。(教育·文化·文學·109

放下而無所求,提起而能接受。(人生月刊135·036

心中要常常保持沒有事,也就是腦子裡沒有憂鬱、不滿的事。(法鼓山的方向·135

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的方向,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法鼓山的方向·120

好人應從對自己好,而後對別人好,最後使得人人都是好人。(拈花微笑·068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人,也就會在時時處處你最幸福。(四眾佛子共勉語·029

智慧是不用私情及感情等情緒來處理事情,以純客觀的態度和超然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人、事、物。(修行在紅塵·043

智慧本身必須放下主觀的自我,同時要靠經驗的累積,心胸廣大,看的遠又看的準。(叮嚀·043

面臨困難時,勇於接受困難,便是對治困難的妙法。(法鼓雜誌007·004

唯有體驗了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法鼓雜誌007·004

一個人如果沒有苦難的感受,便不容易對自己警惕,更不容易對他人同情。(法鼓雜誌007·004

以智慧照顧自己,以慈悲關懷別人。(心靈環保·206

生活中,多保持一份寧靜的心,多保持一份向內看的心,就會少一點被外境困擾的可能。(智慧一ΟΟ·058

如果有智慧,不但自己不起煩惱,而且能為別人解決問題。(智慧一ΟΟ·260

世上最可貴的是「智慧財」,最貧窮的是因為愚蠢而貪得無饜。(智慧一ΟΟ·260

常以心平氣和的態度諒解人、包容人、幫助人,你就是一個能夠生活在如來智慧中的人了。(智慧一ΟΟ·040

世間處處是完美的,如果你能給予幸福,而不是摘取幸福的話。(拈花微笑·128

在謀個人的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想到群體大眾的利益,那才是真正可靠的利益。(法鼓鐘聲·178

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達理,不光是為自己的利害得失著想,便能開發自己的智慧。(平安·049

世間事沒有一樣沒有困難,只要有信心去做,至少也可以做出一些成績。(春夏秋冬·109

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語。(禪的體驗·禪的開示·245

有信心、決心、恆心,不畏艱難險阻,不怕失敗挫折,勇往直前,最後一定成功。(禪的生活·058


摘錄自:聖嚴法師《佛法妙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