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觀世音菩薩對治三毒煩惱§
印順導師
《妙法蓮華經》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5〉(T09, no.262, p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約觀心拔濟釋〉印順導師釋
這裡的念是真正地念觀世音菩薩,從心裡的念。現在可以見到很多相信觀世音菩薩的人,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有念〈普門品〉的、有念大悲咒的。若問他為了什麼事情念觀世音菩薩,很少有為了這裡所說的事情而念觀世音菩薩的。
這是為了什麼問題而念呢?心中煩惱重。
一般人所說的煩惱,與佛法所說的煩惱有一點不同。一般人所說的煩惱是心中憂愁苦惱,或者是鬧情緒。說起來也對,就是因為心中有煩惱,才會這樣。假如心中無煩惱,則不會憂愁苦惱、鬧情緒。究其根本,是煩惱在作怪。因此,平時講的煩惱,推究其根本,也還是有一點意思。眾生的煩惱很多,嫉妒障礙、貢高我慢、慳吝、懶惰放逸等等;最重要的煩惱是貪瞋癡三種,差不多一切的煩惱都是從這三種煩惱流出的。所以古來論師把一切煩惱分為此三分,即貪分、瞋分、癡分。這一些煩惱又可分為兩種:一是殷重煩惱;二是長期延續的煩惱。
殷重煩惱發生的時候很嚴重、無法控制,尤其是瞋恨心,一發生即不得了。煩惱衝動起來時,什麼道理都不懂了。貪欲心亦爾,很多人為了發財失去理智,或為了名利不理倫理道德。這樣的殷重煩惱一來,人都變糊塗了。聰明人也好、愚癡人也好,貪煩惱、瞋煩惱或癡煩惱一發生,都變糊塗了。佛法講智慧,總是教人離煩惱。煩惱的人即沒有智慧,一切都變成煩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哪一種煩惱特別重,如果不把這問題去除、壓制,一生學問、事業、道德,都沒辦法進步。
另一種(長期延續的煩惱),是不嚴重但常常來的煩惱,隨時都在那裡。這個也是很討厭,久而久之,力量就變成很大的。這種不太重的煩惱誰沒有呢?個個有煩惱。約小乘說,要到阿羅漢果才能斷盡煩惱。初果、二果、三果,成了聖人,還有煩惱;可是,有了煩惱,就是要降伏它。重的煩惱,要控制它,不然的話,一切問題都出來了。要是長期延續的煩惱,知道了的話,要對治它。
普通生病有兩種:一種是外面來的病,比如發高燒等急性病,幾天內會導致死亡,病起來很痛苦,但這種病容易治好;有一種是慢性病,不能在短期即治好,常常拖著也很討厭,不容易徹底治好它。煩惱也有這兩種,這長期延續的煩惱多得多,持續的煩惱當然多,發作起來好像力量大得很,或者看起來也多,煩惱如果這樣多的話,也很討厭。
所以真正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就要減少煩惱、降伏煩惱。學佛後,不能降伏煩惱,反而煩惱增多了的話,那功夫沒得到,笑話一樣的。為什麼學佛後反而煩惱更多呢?那是因為一直向外看,沒有向自己看。如果能反省自己有什麼毛病,去對治它,煩惱自然會減少。
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教眾生減少煩惱、降伏煩惱。無論學習任何法門,如果不能減少煩惱、降伏煩惱,則佛法與你一點關係都沒有,根本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減少煩惱、降伏煩惱後,憂悲苦惱情緒越來越少,德行漸漸進步、理智漸漸增長,這個人就可以修行,增長功德。
一切法門都是教導減少煩惱、降伏煩惱,但有幾種特別是:貪、淫欲重,修不淨觀;瞋恚重,修慈悲觀等種種對治法門;或是修、空無我慧(對治愚痴),從根本解決;或是念佛、念菩薩,也是一種法門。
這裡說,婬欲心重的人,出家人發展下去即要返俗;若在家人即可能超出正常夫妻之外去發展,破壞家庭;即使正常夫妻多婬欲,身體會多病痛。
或瞋恚心重,動不動即大發雷霆。你有脾氣,別人還不是有脾氣,難道人家要常常順你的意、看你臉色;還有一種瞋恚心不表面化,但牢牢怨恨在心,處處想辦法破壞你,如是與學佛一點也不相應。
愚癡並非笨,是指不信因果、不求真理、不信三寶、不知向上、不知行善、不知求解脫,這種顛倒無明才是愚癡。我們常說聰明人不作聰明事,這種聰明,在佛法中還是愚癡,顛顛倒倒的,為了自己的欲望、願心,為了他自己的事情,煩惱一起來,他什麼都不信了,這種聰明有什麼用?佛法裡講愚癡,不同我們一般的理解,有一些人常說自己愚癡,其實真正的愚癡那就糟糕了。我們情願笨一點,世間上的道理差一點,文字差一點,那不要緊;真正的愚癡,是不信因果、不信真理。
這三種煩惱,約小乘說,婬欲頂壞,它會障道,障解脫。以大乘講,瞋恚最不好。大乘重慈悲,處處要忍辱柔和,解怨釋結。若天天怨張三、恨李四,菩薩的氣息一點也沒有了。真正說起來,最可怕是愚癡,佛法都是觀機逗教、對症下藥,最不容易教化的還是愚癡眾生。
貪欲的眾生(貪行人)也有好處,喜歡交朋友,即欲望很大,向外發展,每每和靄可親,肯作善事,易修福德。若將婬欲制掉,這一類人很快即走上佛法的路子。
瞋心眾生(瞋行人)多是腦筋冷靜,理智很強,超然灑脫,看來似很冷酷,不受感情包圍。若能將瞋心壓斷,則成為智增上菩薩。
愚癡人(痴行人)糊裏糊塗,做什麼都不起勁,不作惡也不行善,天天鬼混,真是沒辦法。孔子曾說:「鄉愿,德之賊也。」你說好嘛,好像很好,怎麼好呢?他其實不好。這類人於佛法中說即是愚癡人。這種真正愚癡的人,慢慢養成敷衍了事的個性,即惡不起來,又不肯做善。對於這種人,誰也沒有辦法。
佛法中有種種法門,修種種對治。現在沒什麼方法,就是求觀世音菩薩加庇。
假「若有眾生」「婬欲」心重,或貪欲心重,天天想要發財,或欲望太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少欲「離欲」。或是「瞋恚」心重的人,或是「愚癡」心重的人,若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去「瞋」恚、愚「癡」。重要的是要常「常念」,並且「恭敬觀世音菩薩」。
這裡與上面不同,上面是難─特別發生的難,如火災、水災、風災、或遇到牢獄之災、刀兵之災,發生時不得了,趕快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即來救濟。當有「貪、瞋、癡」這種種煩惱,那就要常常念、時時處處念觀世音菩薩,慢慢地念到一心,貪欲、瞋恚、愚癡都會降伏了:瞋恚心化為慈悲,貪欲心化為少欲知足,愚癡心化為智慧,這種種功德都可以生起。本來無論是念佛、念菩薩都有這種功德,觀世音菩薩是救濟苦難的,這一種就是苦難。我們一般人只知道有病、遇到災難是苦難;不曉得我們平時的煩惱─貪欲、瞋恨、愚癡三毒一生起來就是苦難。有些人還覺得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不覺得有問題;假若如此,即苦到底、苦到死,無法改變了。假使知道了,這一念,可以把它降伏下去。如果不肯常念、不生恭敬心、不能恒常、不能專一心,當然即不能把它降伏下去了。
這是觀世意─眾生心中如何想,觀世音菩薩的力量即在心中起感應、起作用。菩薩的力量在心中起作用,心裡即變化了。心裡即變化了,貪欲、瞋恨、愚癡即降伏了。
「觀世音菩薩有如」此的「大威神力」,能予眾生重重利「益」,所以「眾生」「應」該「常」常「心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摘錄自:印順導師《法華經講記》第四冊(https://www.yinshun.org.tw/freebook/法華經講義(四)K17-28(厚觀法師主編).pdf),頁1061-106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