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聖嚴長老的開示

聖嚴長老的開示
多情須講理

「有理不一定走遍天下」、「愛他往往反而傷害他」,在善變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現代人如何能關心別人而不束縛他?

* 如何才能是非分明不傷人?

在今天這個時代裡,社會上處處充滿緊張的氣息,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感性與理性不調而引起。

譬如,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權勢、地位,經年累月地緊張;許多悲天憫人的人也是很緊張;甚至還有一群人,自己什麼都沒有,也不追求什麼,卻鎮日緊張兮兮,深怕自己走在馬路上隨時會被車子撞上。

像這樣的社會、這樣的處境,使得人們無時無刻不是在緊張之中,擔心著自己,也擔心著他人。

* 自以為是的愛

理性的人,會為這一代或下一代、自己和他人、社會及國家乃至世界全人類而擔憂;屬於「杞人憂天」的近代人,時時刻刻都在沒事時,擔心著有事會發生。

純粹的理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拒絕;純粹的感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淹沒。如果時時處處講理,而又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人,當然會被人拒絕;經常情緒化的人,必然是糊塗人,也不能同情人。雖然也可能會站在自以為是的立場和觀點來愛人,卻不是以他人的角度來同情人。這種缺少理性的愛,可能會演變成佔有、控制又否定他人的自由空間。

* 理性、感性如何調和

雖然理性和感性的極端,會導致禍害和困擾,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並接受事實。而且,要先從如何調和理性和感性的問題上著手,其次是超越理性和感性,最後便可自如地運用理性和感性。唯有如此,才能替人類創造人間淨土的果實。

如何調和理性和感性?首先,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滿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緊張、語無倫次、情緒激動難以控制時,內心要清楚明白,這是感性急於抬頭和力求表現的時刻,也是容易跟別人起大爭執的先兆。

此時處理事情,必不中肯,也不得當。感覺到自己受委屈、被罵、被指責又無處申辯時,血壓可能上升,情緒也隨之波動。

* 化干戈為玉帛

在這重要時刻,不妨告訴自己試著將頭腦放鬆,全身肌肉、小腹、神經都放鬆;若能放鬆,定可化干戈為玉帛。

所以,當理性抬頭時,需要用感性來配合;感性太強時,又需要用理性加以疏導,若能如此,世間才有溫馨和莊嚴。
原載《天下雜誌》一九二期)

包容才能溝通

從夫妻之間的溝通,到民主社會的集體溝通,如何才能真正明白對方的觀點?身為領導人,又應該具備那些溝通特質?

所有的人都有堅持己見,自以為是的習慣。這是眾生相。眾生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心相;我們得承認,每個人不僅相貌互異,思想的模式、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我待人處事通常是設定在無我的立場,無我並不等於放棄自我,而是包容他人;但不是以個人的自我為中心來包容他人,而是以大家的觀點來包容他人,然後變成無我。換言之,無我的意思是允許任何觀點或任何現象的存在,並且明白任何舊觀點都會改變,任何新現象也都可能出現,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經常地、不斷地在變動一樣。過去被人認定的真理,今日可能會被另外一個真理所代替;一個新的定律出現,日後又為另外一個新定律所代替。

時代的巨輪不停地向前推進,任何觀念終究也會為另外一個觀念所取代,任何一個觀念的出現,必然有它的原因和作用,但總有一天又會被遺忘,之後,另外一個又出現,正所謂各領風騷數十年。又如同正在舞臺上演得渾然忘我的演員,下了舞臺後,另一批演員會再度出場,沒有一定的角色是臺上的,也沒有一定的角色是臺下的。時而臺上,時而臺下,交錯進行著,沒有永恆且獨立存在的現象,只有因緣的聚合離散,這就是無我。

* 公是公非的原則

        至於整體所包容的一切,平常稱為大我,也不是經常或永恆存在的。放下自我,沒有小我,也沒有大我,那才是無我。不過,整體的大我是無我的過程。例如,夫妻之間,有兩個人的公是公非。維護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整體的大原則,這是公是公非,一旦危害家庭的完整性,那就是私是私非;各執一詞,彼此鬥爭不已,這個家庭就沒有辦法維護了。要挽救瓦解的危機,唯有靠雙方真誠的溝通與妥協。當你認為最好的,你的配偶沒辦法接受時,不妨退而求其次,採取次一級的公是公非也是途徑之一。團體有團體的公是公非,公司有公司的公是公非,國家有國家的公是公非,世界有整個世界的公是公非。

* 傑出始自胸襟

        其實,不理想的狀態就是理想狀態的反映。人與人之間,要彼此相互尊重對方的想法。所謂民主的時代,就是平民的時代,不是僅僅靠幾位傑出人物就能運作出來的時代。傑出的人物能看到遠景,清楚大局,但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得到的。因此,傑出的人,要善用智慧並且盡其所能來讓大家明白遠景是什麼?大局又是什麼?要不斷地公開宣導,更重要的是開放胸懷、察言納言,讓大家有表達意見的管道。一般人的想法是平庸的,平庸是正常的。公是公非本身就是平庸的想法、平庸的觀點。傑出的人才要為千年大計、萬年大計設想,為無限的空間規畫。有遠大眼光的人要能包容平庸的人,要設身處地為平庸的人著想,他們究竟在想什麼?他們的需求又是什麼?要保護他們,讓他們能平安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能夠包容平庸的人,才能夠遠大、恆久,才是現在與未來的領導人。否則僅僅一時得志,猶如高空中的彗星,光芒萬丈,瞬間消逝。
(原載《天下雜誌》一八二期)

天涯何處尋知己?

        你的身邊有多少朋友?聽你發牢騷、吐苦水的人就是朋友嗎?生命中真正的道義之友該何處尋求?

        一般人都希望能結交到好的朋友,結交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結交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卻又常常陷在只要是聽我的,與我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相反的,縱然是多年的知己好友,一旦各自有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想法時,就很可能會誤解對方,認為對方背叛我、出賣我,不夠朋友。

        俗話說︰「知音難覓,知心更難」,就是說一個人終其一生,要交到很好的朋友很難。有很多人自認自己交了很多好朋友,但可能只是交到一些吃喝玩樂的酒肉朋友,或者是僅於利益相同時交往的朋友。

        很多人在交朋友時,不一定是要交往對他有幫助的朋友,只要對方願意聽他吐苦水,或者陪他東拉西扯,聊天抬槓,以度自己空虛的時刻,就認為是好朋友。其實這種層次的朋友頂多只能陪你聊天,聽你吐苦水,附和你而已,他不能幫你多少忙的。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真正的朋友應該是相互扶持、相互提攜、相互慰勉、相互規勸,彼此互為善知識。

        所以,真正的好朋友,是他真正願意幫助你、協助你,必要時,還會勸諫你的諍友,也就是「愛之深,責之切」,有時候,對你講很難聽的話,忠言逆耳,讓你很難受,但讚歎你也讚歎得恰到好處。

        基本上,朋友的層次有很多。要交到真正的道義之友,必須看彼此間的互信度夠不夠?如果彼此的層次不相等,很難交到道義之友;如果彼此的互信度不夠深,也很難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

        如果自身的修養層次不高,常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而不願意聽對方的忠告,是很容易喪失道義之友的。因為真正的道義之友不多,那是絕對的付出,絕對的奉獻;是一心一意只想到要幫助對方,並沒有希望得到任何的回饋。

        不過,人與人之間交往,若說要完全沒有利害關係,是不太可能的,彼此的友誼應該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不能老是要人家幫助你,而你不幫人家。即使對方不肯付出,至少他也讓你達成了奉獻的心意,間接地,你也得到另一種利益。

* 資支援,精神鼓勵

        如何交到好的朋友?

        第一,要能先為他人的利益設想。跟朋友接觸時,考慮到自己可以幫助他什麼忙。如果自己無法給他什麼東西,至少不可使對方覺得困擾,或浪費對方的時間。即使是我求助於他,也要用誠懇的態度,讓對方覺得歡喜。如果他人求助於己,要想那就是給自己奉獻和成長的機會,等於是他給了自己的幫助,如此存心,就會交到真心的朋友。

        結交真正的朋友要慢慢來,需要時間。在交往的過程中,讓彼此的友情培養起互信、互敬、互助的深度及濃度。所謂患難見真情,真正的朋友是他沒有想要佔你的便宜,也不會拒絕你給他的好意支援;對於他需要的東西,與你對他的幫助,他都一樣滿足。物質的支援是需要的,精神的鼓勵更重要,這就是重道義的朋友。

        第二,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多一分心量就多一分人緣。如果對方已把你當作好朋友看待,講話就會比較直接,也比較公正,不會兜著圈子說客套話,但會讓人很難接受。這時候,你的心量要大,就是對方誤會也不介意,要曉得對方是知心的朋友,他不會有惡意的。

        第三,要互信。朋友雖然當面批評你,對你指責很多,你對他要有信心,他不會在你的背後出賣你。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友情就比較穩固。彼此有了誤會,要設法去瞭解對方在想什麼,適時而主動地解開誤會,並向他表示歉意,不該讓他產生誤會。當對方發生困難時,要去關懷他、協助他。雪中送炭的患難之交最能令人懷念,甚至遠離了的朋友,將會再度成為你的知音。

* 遠離損友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本來是好朋友,漸漸地遠離了,也互相失去了聯絡。如果發現了,就趕快打電話給他,向他請安問好。如果誤會產生了,朋友不見了,若想挽回昔日的友誼,往往由自己來努力是最好的方法,但也要不著痕跡,不要太勉強,要有一段時間來沖淡誤會。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他會看出你對他沒有敵意,看出你並不是如他所誤會的那麼壞。

        結交不到真正好的朋友,也千萬不要交上壞朋友,有一些禮尚往來的普通朋友,或是見面三分情的點頭寒暄的朋友,也是蠻好的。縱然終生找不到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也沒有關係。只要你自己做每一個人的忠實朋友,用心去關懷他人,不論他們的感覺如何,反應如何,你就是他們的朋友,他們也是你心目中的好朋友了。
(原載《天下雜誌》一八四期)







2 則留言:

  1. ※ 多情須講理




    「有理不一定走遍天下」、「愛他往往反而傷害他」,在善變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現代人如何能關心別人而不束縛他?




    * 如何才能是非分明不傷人?

    回覆刪除
  2. 學佛修行,是長遠的事,必需經過無量的歷練與身心的起伏,以境界鍛煉身心,方能自他雙渡。
    疲累了,歇息一下,繼續上路。面對順逆境界,不必悲喜交集,不用沮喪失望;一切不離緣起因果,以慈悲、平常、長遠菩提心對待。
    如聖老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回覆刪除